劉玉杰
摘 要:公允價值作為一種計量屬性,與盈余管理之間并無必然聯(lián)系。但公允價值在提高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同時,客觀上賦予了管理層更大的自主權,為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創(chuàng)造了機會。文章闡述公允價值應用過程中存在的盈余管理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以期減少管理層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
關鍵詞:公允價值;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管理層
IASB和FASB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動公允價值應用和發(fā)展的會計準則。為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我國2006年2月頒布的新會計準則重新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并于2012年5月發(fā)布了《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公允價值得到了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的一致認可。公允價值的廣泛應用,迎合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歷史成本的不足。公允價值與盈余管理之間并無天然的聯(lián)系,引入公允價值只是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是由于公允價值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很可能使其成為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公允價值與盈余管理的相關理論
1.公允價值的概念
有關公允價值的研究由來已久,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允價值成為除歷史成本之外其他計量屬性的代名詞。FASB于2006年9月發(fā)布的SFAS No.157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將能收取或轉移一項負債將需支付的價格”。IASB于2011年發(fā)布的國際財務報告第13號準則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場參與者之間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的價格或者轉移一項負債將會支付的價格”。我國2012年5月我國財政部頒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將其定義為“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fā)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與IASB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基本相同??梢钥闯龉蕛r值的定義主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1)持續(xù)經營。(2)公平交易。(3)交易主體必須是熟悉情況和自愿而非強制的。(4)計量對象包括資產和負債。
2.盈余管理的概念
對于盈余管理的概念目前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盈余管理是合法的利潤操縱行為,也有學者認為盈余管理既包含合法的利潤操縱行為也包含非法的利潤操縱行為。目前普遍接受的是Healy和Wahlen(1999)提出的概念,盈余管理是管理層進行經濟交易及編制財務報告時,通過自身主觀判斷粉飾財務報告,導致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經濟收益產生誤解,或者對報告中會計數據形成的契約結果產生影響。本文采用此觀點來定義盈余管理。
二、公允價值計量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公允價值計量中存在的弊端及其與實踐產生的時滯性,為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開辟了新的空間。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是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前提條件,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存在的空白地帶為盈余管理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公允價值為上市公司提供了廣闊的操縱空間,使其成為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1.利用金融工具進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改按公允價值對金融工具進行計量后,其價值一般都會大幅增長。公允價值重新引入,使擁有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中超過70%的公司股價遠遠高于大盤的股價漲幅,表明公允價值計量具有價值發(fā)現功能,其所反映的會計信息更具有價值相關性。同時上市公司為實現平滑收益、避免虧損、免除摘牌等目的,通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處置獲得高額收益,從而進行利潤操縱。對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披露轉為表內確認,使會計信息得到了全面反映,但也因公允價值的確定帶有很大程度的人為估計成分,從而為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創(chuàng)造了條件。
2.利用投資性房地產進行盈余管理
新準則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企業(yè)應當使用成本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xù)計量,當且僅當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xù)可靠取得的企業(yè),才準許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對其所擁有的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xù)計量并確認當期損益,這將促使公允價值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一個有效工具。根據房地產行業(yè)的特點,房地產所處地理位置、環(huán)境或用途不同,即使是用途相同但樓層不同的房地產,要確定房地產的活躍市場價格進而確定其公允價值都相當困難,管理當局便可通過選擇使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價格作為公允價值,進而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
若債務重組是以非現金資產抵償債務的方式實現的,則會面臨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問題。首先,債權人要確認債務重組損失,而債務人要確認非現金資產轉讓損益。具體而言,提高非現金資產的公允價值會低估債權人的損失、高估債務人的利潤,這便產生了利用債務重組調整損益的主觀需求。其次,參與債務重組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需借助一定的估值技術,估計因素的存在,就為管理層利用債務重組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技術上的可操作性。最后,對未來資產價值的高估或低估,資產在未來期間實現的價值計入經常性損益,而當期債務重組損益計入非經常性損益。故上市公司可通過調整抵債資產的公允價值,在經常性損益和非經常性損益之間進行盈余管理。
三、防范濫用公允價值進行盈余管理的對策
企業(yè)借助會計計量屬性選擇上的靈活性,采用新的方式進行利潤操縱。不能對公允價值進行可靠的計量,會使其成為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工具。與國際相比,我國在公允價值的應用前提、范圍和計量方法上更加審慎,但這些還不夠,為此文章就公允價值的應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健全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
會計準則的不完備性及會計政策的可選擇變更性是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動因,在確保會計準則系統(tǒng)性和適用性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盈余管理問題,進一步完善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最大限度的縮小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空間,盡可能避免模棱兩可的詞語和概念的使用,明確規(guī)定公允價值的適應范圍及原則,根據我國2012年5月頒布的征求意見稿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有關公允價值計量的獨立完善的具體準則,從而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操作性。同時還要注重會計準則的連貫性和前瞻性,將現有的或未來經濟改革中可能出現的新型業(yè)務恰當的納入會計準則中,縮小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
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并加大外部監(jiān)管力度
大量的國外實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有很大的關聯(lián),可見,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導致過度盈余管理的重要內在動因。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完善的董事會、監(jiān)事會制度,充分發(fā)揮獨立董事的作用,使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的功能得到充分適當的發(fā)揮,形成高級管理層之間的權力制衡機制,加大對管理層的監(jiān)管力度,使管理層做出的判斷更加真實公允,從本質上控制管理層的利潤操縱行為,為公允價值有效實施提供重要的內部制度保障。
3.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善的市場信息系統(tǒng)
公允價值應用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其計量問題。一般情況下,公允價值的獲取源于活躍市場上的公平交易價格。在我國當前市場條件下,為獲取現金流量的相關信息,則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場信息系統(tǒng)。利用信息資源的公開化,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場價格信息化體系,提供決策信息支持促進公允價值的有效實施,有助于會計人員在資產定價時選取合適的參數,減少會計人員的主觀臆斷,提高公允價值的可靠性。(作者單位: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高微.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的盈余管理[J].甘肅科技,2010(13)
[2] 吳越、屈瑜君、沈星元.公允價值計量對我國企業(yè)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與[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5)
[3] 戴經斌.公允價值視角下我國企業(yè)盈余管理的原因與對策[J].南華大學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