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軍 張麗娜 梁浩
[摘 要] 目的:觀察內鏡粘膜剝離術(ESD)治療早期胃癌臨床效果。方法:以56例早期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排除淋巴結轉移后予以ESD治療。結果:ESD手術時間52~182min,平均(58.83±5.12)min;一次性整塊切除率為96.43%,組織學完全治愈性切除率為89.29%;術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患者的復發(fā)率依次為0、2.22%、、6.67%;術后急性大量出血、急性少量出血、胃穿孔、延遲出血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為17.86%,經對癥處理后均好轉。結論:針對無淋巴結轉移的早期胃癌患者,經ESD臨床治療的一次性整塊切除率及組織學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均較高,且復發(fā)率低,術后并發(fā)癥經臨床對癥處理后可為臨床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早期胃癌;內鏡;粘膜剝離術
中圖分類號:R73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2095-5200(2015)05-026-03
早期胃癌主要指局限于胃黏膜及胃黏膜下層胃癌;傳統(tǒng)上該病以外科根治術為主,雖可根除病灶,但較大手術創(chuàng)傷及較多術后并發(fā)癥成為制約手術效果及影響患者術后生存質量重要因素。近年來以內鏡治療為代表的微創(chuàng)技術以其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及安全性好等優(yōu)點為早期胃癌臨床治療開辟了新路徑。內鏡下治療早期胃癌手術方案主要分為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兩種,ESD在EMR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病變切除范圍及整塊切除率,成為內鏡下治療早期胃癌首選方案。本文以收治56例早期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ESD治療效果及安全性,以期為ESD臨床開展及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收治56例早期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胃鏡及病理學檢查確診,無淋巴結轉移者或淋巴結轉移可能性非常低,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齡32~72歲,平均(56.62±4.18)歲;腫瘤位置:胃竇部30 例,賁門胃底16例,胃角部 10例;腫瘤大?。?2~33mm,平均(18.53±4.72)mm。病例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2)有凝血功能障礙者;(3)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疾病者。所有入選患者均自愿簽署ESD治療倫理學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治療儀器 奧林巴斯(Olympus)GIF-XQ-260型電子胃鏡 ,EU-M30內鏡超聲系統(tǒng),超聲探頭頻率分別為12MHz、20MHZ。注射針、電刀、熱活檢鉗、高頻電切裝置、止血夾、透明帽等。
1.2.2 方法 前常規(guī)檢查和準備,予以氣管插管下全身靜脈麻醉;經超聲內鏡檢查對病灶的大小、位置、范圍、浸潤深度進行詳細了解,排除淋巴結轉移。ESD操作方法:(1)標記。采用靛胭脂染色法予以腫瘤邊界確定后,采用針狀刀或Flex刀于腫瘤邊界外側約5mm處作電凝標記;(2)粘膜下注射。于病灶邊緣標記點外側,采用5%果糖、10%甘油、lml腎上腺素、5ml靛胭脂和100ml生理鹽水混合液予以粘膜下注射,每次注射量為2ml,至病灶明顯凸起[1];(3)環(huán)形切開。針對充分抬起病灶,沿病灶邊緣標記點采用鉤形電刀將病灶外側緣粘膜環(huán)形切開;(4)病變剝離。于病灶下方采用針形切開刀予以粘膜下層剝離,剝離過程中及時追加粘膜下注射,以保持剝離視野清晰和病灶充分抬起;(5)創(chuàng)面處理。待病灶切除后,針對創(chuàng)面處所有可見小血管予以氫離子凝固術、止血鉗等行預防性止血處理;(6)術后處理。常規(guī)禁食、補液、胃腸減壓,給予質子泵抑制劑、粘膜保護劑,酌情加用抗生素。
1.3 觀察指標
近期療效指標包括一次性整塊切除率:即ESD下將大塊病灶一次性切除;組織學完全治愈性切除率 :術后內鏡切除活組織標本經病理切片證實(至少2次)切緣和基底均無腫瘤細胞[2]。
術后予以患者術后6個月、12個月及24個月觀察隨訪,觀察并統(tǒng)計患者復發(fā)率,復發(fā)判斷標準為:原病灶切除部位發(fā)現(xiàn)相同組織學類型腫瘤[3]。
術后急性大量出血(患者出血量大需外科干預或輸血干預)、急性少量出血(出血量<100ml)、延遲出血及胃穿孔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2 結果
2.1 近期療效
本組56例患者ESD手術時間52~182min,平均(58.83±5.12)min;56例患者中,54例完整大塊切除,2例分塊切除,一次性整塊切除率為96.43%(54/56);56例患者中,術后組織學病理證實4例切緣或基底有腫瘤細胞累及,同時因分塊切除無法進行組織學評估,因此被認定為非治愈性切除,故組織學完全治愈性切除率為89.29%(50/56)。
2.2 遠期療效
本組50例組織學完全治愈性切除患者中,5例失訪,完整隨訪45例。45例患者隨訪期間,術后6個月無患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0;術后12個月,1例患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2.22%(1/45);術后24個月,3例患者復發(fā),復發(fā)率為6.67%(3/45)。
2.3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本組56例患者經ESD治療后,無急性大量出血者,7例急性少量出血者,1例胃穿孔者,2例延遲出血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7.86%(10/56)。其中,7例急性少量出血者經內鏡下成功止;1例胃穿孔者,穿孔部位于胃角部,經金屬夾夾閉、胃腸減壓、補液、禁食等對癥治療后好轉;2例延遲出血者經硬化劑、金屬夾止血成功。
3 討論
3.1 ESD治療早期胃癌可行性
臨床上,淋巴結轉移與否是影響胃癌患者預后關鍵因素,因此在ESD開展之前,外科根治術聯(lián)合淋巴結清掃是早期胃癌患者臨床治療標準方案。然而,長期臨床實踐證實,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結轉移率較低,粘膜內癌約為3%,粘膜下層癌約為10%[4],因此,針對大部分患者來說淋巴清掃都不必要。ESD即在內鏡輔助作用下,使用高頻電刀等專業(yè)器械將病灶與其下方正常粘膜下層進行逐步剝離,最終實現(xiàn)將病灶完整切除手術效果。大量臨床實踐研究證實,針對無淋巴結轉移患者,ESD可取得與外科根治術相當效果,且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等顯著特點。因此,自20世紀末期始,ESD為無淋巴結轉移早期胃癌患者臨床治療提供了新路徑。相較于傳統(tǒng)外科根治術,ESD主要優(yōu)點在于:(1)能將直徑>2cm較大腫瘤病灶完整切除,最大限度預防腫瘤病灶殘留和復發(fā);(2)手術創(chuàng)傷小 ,并發(fā)癥少,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生存質量;(3)費用低,術后恢復快。同時,隨著內鏡技術不斷發(fā)展,ESD手術適應范圍逐漸擴大,在大量實踐研究基礎上,國內諸多學者認為,無論病灶直徑大小,針對無淋巴結轉移、無脈管轉移早期胃癌患者均可予以 ESD 治療,且可取得良好手術效果;陳堅[5]指出,即使對于大病灶(直徑為4cm)上皮內瘤變高級別予以ESD治療也是安全可行。
3.2 ESD治療早期胃癌手術效果
腫瘤病灶一次性整塊切除率和組織學完全治愈性切除率是反應ESD手術效果重要指標。本研究中,56例患者ESD治療下一次性整塊切除率為96.43%,組織學完全治愈性切除率為89.29%,與文獻研究報道一致。內鏡醫(yī)師剝離技術、患者腫瘤形態(tài)、年齡及生理狀態(tài)等均是影響ESD一次性整塊切除率的重要因素。本組2例患者未實現(xiàn)完整大塊切除,主要是因為患者胃上部粘膜下層結締組織相對較多,術中即使行多次粘膜下注射,病灶仍抬舉不良,造成病灶剝離困難,不得不予以分塊切除。而分塊切除又是影響ESD下病灶組織學完全治愈性切除率重要危險因素,即分塊切除下,切除邊緣越多,病灶組織邊緣所存在腫瘤細胞殘留風險越高,ESD后期復發(fā)風險就越高。因此,在準確分析患者腫瘤病灶信息基礎上,積累手術經驗,提高手術醫(yī)師ESD技術水平,盡量提高一次性整塊切除率是提高ESD手術效果關鍵。
ESD治療下腫瘤病灶復發(fā)率是影響患者預后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術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患者復發(fā)率依次為0、2.22%、、6.67%,復發(fā)率較低。同時,周平紅等[6]對比分析了ESD與外科手術治療早期胃癌臨床療效,結果顯示ESD治療組患者一次性整塊切除率高達100%,組織學完整治愈率高達99.0%,術后復發(fā)率僅為0.04%;而ESD組患者3年存活率為99.8%,外科手術組為98.4%,2組比較,無明顯差異。胡潯科等[7]指出ESD術后雖有復發(fā)情況,但復發(fā)率較低。而關于復發(fā)原因,有研究者對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治療后,隨訪2年余發(fā)現(xiàn)7例患者復發(fā),且該7例患者均為非完整大塊切除者,故認為ESD術后腫瘤局部復發(fā)與非完整大塊切除有關;也有研究報道指出腫瘤部位(胃體上部)和腫瘤大小(大于3cm)是影響ESD術后復發(fā)率重要原因。但關于ESD術后復發(fā)具體原因尚待進一步研究。而針對ESD治療后復發(fā)患者,有研究報道指出,在予以患者淋巴結轉移等情況評估后可考慮再次行內鏡下治療。
3.3 ESD治療早期胃癌安全性
與其他內鏡治療技術一樣,ESD也有一定危險性,急性大量出血、急性少量出血、胃穿孔、延遲出血為其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約為5%~10%[8]。其中,術后出血主要與病灶部位粘膜下層血管網豐富、操作難度大有關;胃穿孔則是ESD最嚴重并發(fā)癥類型,多為小穿孔,臨床上多能通過夾閉等措施得到良好處理。本研究中,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7.86%,高于文獻報道發(fā)生率;主要是因為本組患者急性少量出血者較多,可能與操作醫(yī)生忽略了創(chuàng)面預防性止血干預有關。但所有發(fā)生并發(fā)癥患者,經臨床對癥處理后均好轉。
綜上,56例早期胃癌患者經ESD治療后取得了較好療效;因此,針對無淋巴結轉移早期胃癌患者,經ESD臨床治療一次性整塊切除率及組織學完全治愈性切除率均較高,且復發(fā)率低,術后并發(fā)癥經臨床對癥處理后可為臨床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徐曉玥,周平紅.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早期腫瘤技巧[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5,35(3):190-192.
[2] 林海. 內鏡黏膜切除術對早期胃癌診斷價值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2015,39(01):52-53.
[3] 覃山羽,姜海行,趙華瑩,等.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食管連接部病變臨床研究[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5,10(1):7-11.
[4] 湯姍,王曉偉,安賀娟,等.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早期癌及癌前病變[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14,34(09):1231-1234.
[5] 陳堅. 消化內鏡新技術及在早期胃癌診治中應用[J].上海醫(yī)藥,2014,7(1):8-12.
[6] 周平紅,彭貴勇,楊仕明,等.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臨床療效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4,24(14):278-282.
[7] 胡潯科,余亞萍,王會芳. 早期胃癌行內鏡粘膜下剝離術應用研究[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25(04):919-920.
[8] 吳浩,鄒文斌,劉楓,等.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內鏡下切除治療現(xiàn)狀及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4,34(05):53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