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碧華
巴西教育家佛萊雷認為:“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在幼兒教育領域,活動過程是教師與幼兒在“對話”中相互溝通、理解、體會的過程,也是在“對話”過程中的一種共同建構。真正的“師幼對話”,不僅僅是指教師和幼兒通過語言進行爭鳴,而且還包括師幼之間平等的心靈溝通與交流,它要求師幼彼此敞開心扉,隨時接納對方,是一種雙向的對話,也是一種彼此的傾聽。
反思過去我園“絲綢文化”教育活動中師幼對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組織和完成其教育活動。師幼對話明顯帶有重規(guī)則性、多問題性、少情感交流等特征,這類師幼互動的對話形式勢必會影響幼兒獨立性和主動性的發(fā)展。因此基于《指南》所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教師必須從僅僅關注教育活動的組織轉移到對幼兒的發(fā)展的關注,這種教育思維方式的轉變,促使我們在優(yōu)化師幼對話藝術上應不斷加以反思,開始更多的嶄新而有效的嘗試。
“絲綢文化”教育活動具有地方性、隨機性、開放性、自主性,使教師在指導活動時存在著諸多困惑:怎樣面向全體兼顧個體?怎樣適時介入有效推進?怎樣把握師幼互動節(jié)奏、方向與策略?為了能更好地支持和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絲綢文化活動,筆者從優(yōu)化師幼對話入手,讓師幼一起帶著問題走進對話,通過對話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并同時引導幼兒在對話中把問題的解決引向深入,真正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一、積極回應幼兒的請求,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的時機,提供適當?shù)囊龑А!痹诮z綢文化課程實施的初期階段,幼兒常常會萌生好多的問題,而此時教師應該蹲下身走近幼兒,關注他們在觀察、發(fā)現(xiàn)教育中出現(xiàn)的疑惑和請求,及時給出回應。記得第一次“養(yǎng)蠶”活動,當我拿著蠶卵進教室的時候,便引來很多小朋友的關注,他們七嘴八舌的猜測著“這是什么?”“老師這是誰的大便啊?”“老師這是小蟲子嗎?”“老師你不是說要我們要養(yǎng)蠶嗎?在哪里???”雖然他們的問題讓我哭笑不得,但是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們對我手里黑黑的小東西是無比的關注。我神秘地說“這就是我們要養(yǎng)的蠶寶寶?!痹捯魟偮?,又引起了一陣騷動,引來了更多的小朋友?!笆裁矗渴裁??這是蠶寶寶,老師騙人?”他們各種各樣的問題讓我有點措手不及了,但是我感受到孩子們的提問是對活動的關注,他們在向我發(fā)出請求,想要得到更多相關的知識。面對孩子急盼的樣子,我放下了蠶卵打開電視,微笑地說:“別急,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觀賞《蠶的一生》,看看蠶寶寶究竟有多神奇好嗎?”孩子們歡呼雀躍,通過觀看紀錄片,解開了他們很多的謎團,對蠶的認識也更近了一步。
其實,類似上述例子我們在教育活動中經常碰到,那是孩子們發(fā)出的請求是他們拋向我們的球,我們不僅要接住他們拋來的球,還要引導他們跟我一起玩球。因此,面對孩子興趣點的突然萌發(fā),一位細心的老師是不該加以忽視的,更不能錯過這樣有效施教的機會。
二、適時使用支持性、啟發(fā)性的語言,引導幼兒深入地學習
在絲綢文化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一個熱情、積極的鼓勵者、支持者,更是一位有效而審慎的引導者。所以,活動中教師的啟發(fā)性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幼兒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過程中對幼兒加以引導,督促,使學習更加深入。
(一)教師的語言要適時適當,鼓勵幼兒大膽地學習和表達
活動中,總有一些孩子對某一行為有較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一關鍵時刻,適當?shù)貑l(fā)鼓勵和引導,使孩子們愿意去嘗試,愿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我在班級組織一次角色游戲“我是盛澤小導游”,那天班里正好有位小朋友在絲綢服裝店里打扮成了老太太。孩子開始討論“奶奶也來參觀盛澤的景點了,奶奶好,往這邊走,這是思博園?!睘榇耍荫R上靈機一動:“這位奶奶不會講普通話,也聽不懂,你們要將盛澤本地話?!辈⒐膭钣變骸罢垖в斡梅窖詾槟棠谭瞻桑 焙芏嘤變悍浅[x躍,用方言為老奶奶講解,教師在活動中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習興趣點,有效地加以語言引導,讓幼兒調動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并給予幼兒適當?shù)膸椭蛦l(fā),有效地挖掘幼兒的學習和表達潛能。
(二)教師要善用開放性“提問”,啟發(fā)幼兒積極思考
提問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過程,是幼兒探究學習的出發(fā)點,也是幼兒思維的起點。在師幼對話中,教師要把握教育的契機,用問題激發(fā)幼兒學習的欲望、引領幼兒深入學習和思考。根據我的工作實踐,覺得老師向幼兒提出有吸引力的問題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開放性“提問”直接影響幼兒的思維方式,所以對幼兒提出有針對性的、有質量的問題是指導幼兒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通常提問有兩種,一種是封閉式的,如:“絲綢漂不漂亮?”“你會養(yǎng)蠶嗎?”“是不是?。俊逼浯鸢甘窍薅ǖ?,唯一的。這種模式在教學中逐漸失去價值。而另一種是開放式的,沒有限定的答案,如:“你覺得什么樣的絲綢漂亮?”“你想怎么養(yǎng)蠶呢?”等等。因此教師在組織絲綢文化教育活動時,應更多地采用擴散幼兒思維的開放性“巧提問”,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不斷克服主觀意識,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提升幼兒運用的經驗
在絲綢文化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克服自己的主觀想法,不要擔心孩子們不會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更不能去包辦代替。譬如,在“美食節(jié)”期間,我們準備開設大量的特色店鋪,讓幼兒招待客人,盡量把自己制作的美食全部賣光。很多幼兒都是急性子,沒等我交代便說“老師,我會做面點師、營業(yè)員、服務員的?!蔽覄傁胫浦购蛡魇诮涷灥臅r候卻停住了。忽然想到“為什么不讓他們自己去驗證呢?”于是我答應由他們自己去實施美食節(jié)活動。“美食節(jié)”開始了,有的幼兒能很好地介紹自己做的食物“這是盤龍心,盛澤的特產,我放了很多蜜棗,白糖,甜甜的很好吃,你要買一塊嗎?”賣了很多東西,客人也喜歡。有的幼兒則對客人的提問一問三不知,只會說:“這是糕、這是面,快來買,快來買?!惫忸櫟目腿松?,賣的東西也比較少。中場休息的時候,老師引導幼兒們開始討論自己的買賣經驗,這一討論,幼兒便發(fā)現(xiàn)了很多更好的推銷經驗,原來對自己買的東西了解得多是很重要的。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克服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充分發(fā)揮了幼兒的主體性,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責任感,還發(fā)展了幼兒的學習能力,提升了相關的學習經驗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幼兒形成了良好對待事務的態(tài)度。
隨著對《指南》不斷深入的理解,我們對教育的價值觀有了全新的認識和理解。正因為有了對教育價值觀的重新選擇,才有了我們對優(yōu)化師幼對話的思考。因此在絲綢文化教育實踐中,我們只有真正著眼于幼兒的終身發(fā)展,不斷地調整和優(yōu)化我們和孩子的對話,才能真正把幼兒教育活動推向深入,并讓絲綢文化教育走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