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輝
四年級上冊作文題目明確指出,要習作者先遠處望植物的整體概貌,再近瞧它的莖、葉、花的部分,然后抓住特點寫具體寫。四年級的學生,雖然對身邊的花草樹木是天天見面,卻熟視無睹,寫起來則是異花同貌,百草同狀,林木同綠。這里先讀一位同學的病例。
我家的陽臺上擺著一盆“鳥不達”。
初夏,鳥不達就開紅花了。它的莖很粗,是灰褐色的,葉子長在莖上,嫩綠的顏色。
鳥不達的花很小,葉子長得不多,莖上長著很多刺。聽爸爸說,它很耐旱,許多天不澆水,也不會枯死。
百來字的敘述,根本沒仿照《爬山虎達到腳》作者的做法,寫得單調(diào)空泛,歸納起來,有四個毛病。
一、觀察無序、條理紊亂
病文先寫了鳥不達花、葉、莖的色彩,再提到莖上的刺,最后又說一下花和葉。小作者所選擇的觀察對象是隨意抽取而又重復,沒有按莖、葉、花的順序,一件一件地寫下來,也沒有按從整體到部分的方法觀察鳥不達。造成觀察紊亂的原因是學生對一些最基本的觀察方法和知識尚未掌握,所以,老師應該及時把這方面的內(nèi)容加以歸納,讓學生懂得空間(從整體到部分)、時間(季節(jié)、晨昏推移)和內(nèi)容(莖、葉、花的生長次序)的順序,并要求學生在本次習作中加以運用。這位同學這樣改寫:
我家的陽臺上擺著一盆“鳥不達”,遠遠望去,像是一截樹枝插在盆里,那莖干蛇一般地彎曲伸展在盆子上。
走近一看,灰褐色的莖上長著又長又硬的尖刺。
春天來了,莖上長出一簇一簇的綠葉。
初夏,每條莖端上都會開出四朵小紅花來。
你看,灰褐的莖條,淺綠的葉子,紅紅的小花,有多好看??!聽爸爸說,鳥不達可耐旱了,好幾天不澆水,那是不成問題的。
文章先寫了遠看,后寫近瞧,再按莖、葉、花把所看到的描寫了一番,所以讀起來,感到很有條理。
二、觀察不細,描寫簡單
觀察“鳥不達”的莖、葉、花,怎樣才能仔細呢?它不僅要用眼,去看他的形狀、大小和顏色,還要用鼻子,去嗅一嗅它的氣味,更要用腦子,去想象它一番,只有這樣寫起來才能具體生動。請看一位小朋友是怎樣仔細觀察的:
我走近一看,那灰褐色的莖條,有小指頭那么粗,渾身長著又長又硬的刺兒。我好奇地伸手去捏它一下,剛一使勁,手指就兩面挨扎,真是又痛又癢。這時,我才明白這花兒為什么叫“鳥不達”了。
春天,莖上長出了好幾簇長卵形的綠葉,這兒是三片一簇,那兒卻是四片一簇……
初夏,鳥不達開花了,話柄從莖端抽出來,足有兩寸長,柄頭上都有四朵小紅花,每朵花只有兩個瓣,小得跟豆粒一般。我小心地湊近它,聞了一陣子,仿佛有談談的香味。
這位小同學動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用“豆?!薄ⅰ笆种割^”、“長卵”寫形狀大小,用“灰褐”、“綠”、“紅”寫顏色,因觸感才寫“扎手”的刺多的特點,又想到“鳥不達”花名的由來。所以這一段寫得很具體、
三、觀察不深,難抓特征
小學生觀察時,不易抓住特征。這就要老師在組織學生觀察時,提些問題,讓學生自由、大膽地想象。如:莖條像什么?綠葉樣子像什么?……如上例中,學生用比喻句寫道:“長卵形的葉子”、“莖條蛇一般地彎曲”。有位同學這樣描寫“刺”—“莖干上長滿又長又硬的刺,仿佛是一個個戰(zhàn)士,守護者鳥不達。”遇到這種情況,老師應該大加贊賞。借此,點燃全體同學的思維火花。當然,同學中不免會出現(xiàn)想象不合理,比喻不恰當?shù)拿。蠋熯€應該持肯定、表揚的態(tài)度,而后引導改正。
四、觀察無趣,感情淡薄
古人云“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所以老師要注意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讓學生對所觀察的植物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寫出習作者對它的喜愛情感來。有位同學這樣寫“鳥不達”:有一天,我對爸爸說:“這種花,綠葉少,花兒小,還會刺手,干脆拔掉它種別的?!卑职中Σ换卮?,拿起剪刀,把‘鳥不達攔腰剪下一段,說:“這一段插入土里,不要多久,就會生根發(fā)芽的?!?/p>
幾個星期過去了,那截“鳥不達”果然吐出綠色的葉芽來,我高興地對爸爸說:“‘鳥不達活了!”
就這樣,我們家里又多了一盆鳥不達。
這位同學寫出了自己對鳥不達的由討厭到喜愛的情感。教師應利用它作為范例,與上面寫的進行比較,讓同學們體會到,若能把“自己”也寫進去?!办o態(tài)”的鳥不達,也有“動態(tài)”的時候,那堅硬的尖刺,在小作者的眼中,也變得令人喜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