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涵蓋廣泛,對外漢語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過早的理論化的概括、抽象概念使學生失去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情,從地域文化向中華文化的延伸成為文化教學的有效途徑。語言教學和中華文化的廣博屬性決定了教學中需要地域文化的導入。地域文化讓對外漢語教學更加活潑,也為之提供強大的支撐和保障。
關鍵詞:文化教學;地域文化;重要性;作用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及問題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中寫道:“語言有一個底座……語言也不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因此,對于語言的學習根本無法脫離對文化的認知。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僅僅是對語言的補充,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文化教學更是時下對外漢語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熱”的興起,舊式的“結(jié)構(gòu)—情景—功能”教學思路轉(zhuǎn)化成了“結(jié)構(gòu)—功能—文化”相結(jié)合的教學思想。文化研究也隨之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界的研究熱點。
張英教授曾這樣寫道:“存在于語音、語法、語義、語用等層面的文化是語言中文化因素,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教學的內(nèi)容或范圍:存在于社會交際等方面的文化屬于文化知識,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知識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或范圍。”“文化”涵蓋廣泛,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傾向于“為語言教學服務,與語言教學的階段相適應”的觀點。
現(xiàn)階段教學情況顯示: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中級階段,文化教學是滲透在聽、說、讀、寫課程中即各個教學子集中的,業(yè)內(nèi)稱之為分散式文化教學。到了高級階段開始有專門的文化課程,稱之為集中式文化教學。調(diào)查研究證明:學生從分散式文化教學中得到的文化知識零碎松散,高級階段雖然文化內(nèi)容的編排有了系統(tǒng)性,但是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課本的教授、多媒體演示仍然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仍是被動的接受者。對于尚未充分體驗具體中國文化的外國學生來說,過早的理論化的概括、抽象概念使學生失去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情。
為了教學效果更好的達成,大家開始討論文化教學所選文化內(nèi)容的問題:是寬泛廣博的中華文化全景展示,還是從地方文化出發(fā)延伸向中國文化?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師接受后一種方法,可以把學生更好地帶入對中國文化的直觀體驗。
二、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1.語言教學需要地域文化導入
從語音方面來說,漢語語音的聲、調(diào)、韻系統(tǒng)看似死板,其實包含了很多文化內(nèi)容。
漢語初學者往往被漢語復雜變幻的聲調(diào)系統(tǒng)弄得暈頭轉(zhuǎn)向,聲調(diào)不同,詞義、詞性都大不相同,對漢語聲調(diào)的把握需要領會融化在語音系統(tǒng)中的社會規(guī)則,所以,語音教學與文化乃至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從漢字方面來說,不同于其他語言都是表音語言,漢語是非常獨特的音形意語言,漢字構(gòu)成漢語最獨特的魅力。但漢字也是漢語最難掌握的部分之一,尤其對于歐美學生。外漢教師如何將銜接著音和意的漢字教授給學生,并極其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重中之重。這時,漢字結(jié)構(gòu)內(nèi)蘊含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就成為學生掌握漢字的關鍵。
從詞匯來說,漢語詞匯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內(nèi)涵,比如風俗習慣、社會狀況、思維方式等等內(nèi)容。而成語、諺語、俗語這些,不僅含有民族地域特征,還有群體的社會性感受。所以很多漢語詞語不好直接翻譯,容易引起學生的母語負遷移,有沒有好的文化講解的介入對學生理解漢語詞匯舉足輕重。
因此,即便是看似和文化分離的語言的學習,文化因素也滲透在語言知識的方方面面,有沒有文化的魅力,直接關系到語言知識傳授的好壞。
2.中華文化的廣博復雜決定了教學中需要地域文化導入
劉宇指出:“中華文化與中華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中華文化是中華地域文化的主體標志;中華地域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表現(xiàn)?!敝袊幕c地方文化密切相關,中華文化由不同的地方文化織就,地方文化像水滴一樣折射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光芒。
當抽象、概念化的中華文化無法很好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時,有具體可感的文化語境的地方文化可以讓學生在體驗——思考——學習中迅速融入漢語語境。
中國有著幅員遼闊、文化多樣的特點,“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點,各地區(qū)地理特征歷史不同,文化風貌也各具特色,地域文化的引入,可以讓學生在對各地文化的對比中對中華文化產(chǎn)生深入的理解和興趣。
三、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
(1)充實漢語教學內(nèi)容,使?jié)h語的學習更加活潑生動。過去的漢語教學太過強調(diào)聽說讀寫的基礎語言技能,讓漢語變得枯燥機械。忽視漢語基底的文化內(nèi)涵,影響學生理解漢語中對思想和行為的表達、語音和詞匯里的一些基本現(xiàn)象的理解,也很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導致教學效果的局限。地域文化使?jié)h語的學習情景化、交際化,能幫助學生找到漢語學習的切入點和興趣所在。
(2)把漢語小課堂擴展為文化大課堂。地域文化的導入可以讓學生直接把小課堂上學習的語言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也能在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激發(fā)起對漢語的興趣。把留學生的課外時間納入教學計劃,利用當?shù)刈匀弧⑷宋馁Y源開辟“大課堂”,形成對傳統(tǒng)“課內(nèi)”教學的有機補充,這才是活化漢語教學之道。
(3)地域文化對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切實的支持。留學生來華學習,肯定是坐實在一個具體的城市里,即一個具體的地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必然脫離不了對這片地域的生活環(huán)境的具體感受。在衣食住行中與當?shù)厝舜蚪坏溃诖蚪坏乐胁恢挥X矯正漢語發(fā)音,加深對漢語語用的理解,其實是在地域文化中找到了漢語的實踐基地。另外,民間風俗、有趣的旅游、生活中的諸多經(jīng)歷,其實都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資源。學生在具體地域中感受到其特有文化的熏陶,再升華為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識,使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對教學也形成強大的保障。
總之,在留學生的跨文化心理適應過程中,新環(huán)境里的不適應和漢語本身的難度,給學習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學業(yè)壓力,如果能夠恰當?shù)倪\用地域文化因素,結(jié)合課堂學習和實際生活,能很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薩丕爾.語言論[M].商務印書館,1964.
[2]張英.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J].漢語學習,1994.第5頁.
[3]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頁
[4]劉宇.《論中華文化中地域文化多樣性的基本特征》.《江漢論壇》,2009年第9期。
作者簡介:
王青(1983.3~),女,漢族,湖北襄陽人,碩士,廣西師范學院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教師,文藝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