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qū)的民族和生活在中原地區(qū)的民族同屬中華民族,無論是地理、歷史、文化上中華民族都是無法分割的。唐代時期唐蕃“甥舅關系”的確認,不僅確立了唐政權和吐蕃政權的政治關系,更加升華了藏族與其他民族的凝聚力。
關鍵詞:唐朝;吐蕃;甥舅關系
“甥舅”本是形容親屬間的稱謂,將“甥舅關系”用于用于唐朝和吐蕃兩個政權間的關系不僅更加準確的描述兩個主要民族的關系而且還升華了兩個政權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唐朝和吐蕃的主要民族都屬于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內(nèi)部各民族間都是一家人,用“甥舅”來形容兩個民族間的關系更能體現(xiàn)出民族間的親情。第二,唐朝和吐蕃都屬于中國歷史上的政權,用“甥舅關系”形容兩個政權的關系更能體現(xiàn)兩個政權間的親密關系。
1唐蕃“甥舅關系”的歷史承襲
《后漢書·西羌傳》記載:“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渭首,滅狄獂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shù)千里,與眾羌絕遠,不復交通。其后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驗殛笈7N,越巂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边@是記載有關藏族的最早漢文文獻。根據(jù)文獻記載可以看出藏族的祖先為古羌人,而藏族很早就與中原地區(qū)有著密切交往和聯(lián)系。
在吐蕃政權建立前,西藏與中原地區(qū)始終保持密切聯(lián)系,這最好的證明就是唐朝時期文成公主入藏時所走的道路即唐蕃古道。唐蕃古道起自陜西西安(即唐朝時的都城長安),途經(jīng)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吐蕃政權的都城邏些)。在相關史書上并沒有看到文成公主入蕃前唐蕃古道建設的具體記載,也就是說這條古道并不是專為文成公主入蕃而開辟的,而是千百年來往來兩地的人民所探索發(fā)現(xiàn)的,這更加證明了,西藏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一直是緊密的。因此,可以說吐蕃政權與中原地區(qū)的關系并不是吐蕃時期開創(chuàng)的,而是吐蕃政權承襲、發(fā)展、升華了兩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
2吐蕃王朝的建立與唐蕃“甥舅關系”的締結(jié)
公元633年,贊普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權。634年(唐太宗貞觀八年),松贊干布派遣使者入唐。唐太宗遣使馮德遐回訪?!耙娞瞥拐撸少澑刹即髳?。聽說突厥及吐谷渾皆與唐聯(lián)姻,得尚唐朝公主,乃遣使隨馮德遐至唐,多赍金寶,奉表求婚。太宗并未答應此事?!倍敃r傳聞由于吐谷渾的原因唐太宗并未答應,因此松贊干布遷怒于吐谷渾,發(fā)兵攻打吐谷渾以達到向唐朝展示其軍事實力,促成唐蕃聯(lián)姻的目的。
640年大相祿東贊受命至長安獻禮迎親。641年(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jié)送公主于吐蕃。松贊干布十分重視這一大事,親率兵至柏海(扎陵湖)迎接。見道宗,執(zhí)子婿之禮甚恭。即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筑城邑,立棟宇以居?!蔽某晒魅氩氐乃叩奶妻诺罊M貫中國的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蕃古道有助于聯(lián)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增進民族間的感情,故亦有絲綢之路南路之稱。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聯(lián)姻促進了唐蕃甥舅關系的締結(jié),奠定了西藏地方與中原關系的基礎。文成公主入蕃開啟了吐蕃與唐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的新紀元。
3吐蕃王朝走向興盛與唐蕃“甥舅關系”的確認與深化
繼文成公主唐蕃聯(lián)姻后,金城公主于710年嫁與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唐朝以左衛(wèi)大將軍楊矩為護送使者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唐中宗親自送至始平縣,在那里設帳為金城公主餞行,并命大臣以唐蕃聯(lián)姻為題作詩,將始平縣改稱金城縣。金城公主入蕃不僅使唐蕃甥舅關系得以確認和升華,還促進了唐朝、吐蕃兩地的密切交流。
《舊唐書·吐蕃傳》記載赤德祖贊寫給唐玄宗的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中間為張玄表、李占知等東西兩處先動兵馬,侵抄吐蕃,邊將所以互相征討,迄至今日,遂成釁隙。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識尊卑,豈敢失禮,又緣年小枉被邊將讒構(gòu)斗亂,令舅致怪。伏乞垂察追留,死將方足。前數(shù)度使人入朝,皆被邊疆不許,所以不敢自奏。去冬公主遣使人婁眾失力將狀專往,蒙降使看公主來,外甥不勝喜荷。謹遣論名悉獵及副使押衙將軍浪些紇夜悉獵入朝,奏取進止。兩國事意,悉獵所知。外甥蕃中已處分邊將,不許抄掠,若有漢人來投,便令卻送。伏望皇帝舅遠察赤心,許依舊好,長令百姓快樂。如蒙圣恩,千年萬歲,外甥終不敢先違盟誓。謹奉金胡瓶一,金盤一,金碗一,馬腦盃一,零羊衫段一,謹充微國之禮?!睆耐罗澠盏男胖锌梢钥闯鲈趦晌还骱陀H期間,吐蕃與唐朝雖有摩擦但總體依然以交流為主,唐蕃之間的甥舅關系得到當時人們的普遍認可。
而706年~822年期間的唐蕃之間進行了八次會盟,以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634年至842年,唐朝、吐蕃頻繁通使290多次,其中吐蕃遣使至唐280多次,唐遣使至吐蕃100多次。唐蕃的多次遣使交流以及會盟是對唐蕃“甥舅關系”最有力的詮釋。不僅如此還有唐蕃會盟碑等歷史文物也是有著重要的文化含義,位于拉薩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其材質(zhì)為石制,而對于歷史上的藏族來說有著石崇拜的傳統(tǒng),用石制成的會盟碑更能體現(xiàn)出藏族人民對唐蕃會盟的認可。
4總結(jié)
從唐蕃交流的發(fā)展史可以看出,唐蕃甥舅關系的確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生活唐蕃兩地的人民通過不斷的交往、交流促進了兩地關系的建立、發(fā)展和完善。唐蕃甥舅關系不僅是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關系,更為元朝時期青藏高原地區(qū)正式歸入中國歷史版圖以及藏族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打下堅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南朝宋)范曄編撰,后漢書[M],1965年
[2]陳慶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后晉)劉昫,舊唐書[M],中華書局,1975年
[4]吳逢箴:《論構(gòu)成唐蕃友好關系的四個因素》,《中國藏學》,1988年3期
[5]恰白·次旦平措(著),何宗英(譯):《以友好為主流的唐蕃關系》,《中國藏學》,2008年第1期
[6]顧祖成:《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總體演進與西藏主權歸屬的歷史形成》,《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作者簡介:
孫巖(1988.12~),女,黑龍江省牡丹江人,咸陽市渭城區(qū)西藏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yè)碩士生。
本文受西藏民族大學高水平研究生培養(yǎng)計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