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梅
郭沫若同志曾說過,“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總要有對于語言的敏感。這東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這種語感的培養(yǎng),在兒童時代的教育很重要”。閱讀教學中,應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努力提高感受語言的靈敏度。
一、比較品味,培養(yǎng)語感
課文中的文學作品塑造藝術形象離不開生動的語言描述。有些語句,特別是重點語句都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是字面上的意思,二是語言文字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特定意義。這些語句對表現(xiàn)人物、表達感情方面有著很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哪些看似平凡的字詞句上去揣摩、比較,如教學《貓》一課,學生只體會到滿月小貓的可愛,而對第一部分寫貓的性格古怪所表達的作者的感情怎樣,則大惑不解。這時,教師就要抓住一些關鍵字詞,“反其意而用之”。例如:①“它會找個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么事也不過問”,把“睡大覺”改成“睡懶覺”好不好?②“……在紙稿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改成“涂上幾個小黑圖團”行嗎?學生用過這個的比較,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帶著什么感情來描寫的。
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文詞典,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一句也不隨便對付……把它的滋味辯出來了。”教學時,我們必須依據(jù)文中的字、詞、句,以簡練、準確、形象的語言,啟發(fā)點撥學生揭示語言內(nèi)在表現(xiàn)力,使學生對所學的字、詞、句獲得整體感知。如《草地夜行》以生動的筆觸,對老紅軍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態(tài)等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如“他不容分說”、“怎么說他也不肯”、“小鬼,快離開我……要記住革命”等。教學中,要緊緊地扣住這些看似平常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掌握其內(nèi)在的含義,使老紅軍用于獻身的光輝形象,深深銘刻在學生腦海中。教學中,如能常常這樣啟發(fā)引導,對于增強學生語感,提高閱讀能力是大有神益的。
二、讀文品情,強化語感
葉圣陶曾與教育家夏丐尊合著的《文心》中王先生給學生們講“語匯與語感”一課,說:“辭的情味可以從好幾個方面辨認,有的應從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從聲音去吟味”。王先生所說的意思是語感應通過推敲和吟味來培養(yǎng)?!巴魄谩闭f的是思維,“吟味”則是讀與聽,是感情的沉入。語言的內(nèi)涵有時從字面就可感知,有時還必須把語句變作有感情的聲音去細細體味。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xiàn),因此,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努力激起對作品的鮮明的“內(nèi)心視象”,把作品的內(nèi)容清晰而具體地浮現(xiàn)在自己的腦海里,通過讀與想的結(jié)合促進學生的語感能力。如教學《小珊迪》第一段時,教師先提出:小珊迪一共向“我”提出幾次要求?前后說話的語氣有什么不同?從中可以看出他賣火柴時的心情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三個問題,反復讀出那“請”、“請求”、“乞求”的語氣。第三個問題的答案還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到,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學生通過邊度邊想,就會明白珊迪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我”買火柴,就是因為他家里太窮了,急需錢買東西填肚,一刻也不能再等了。像這樣達到語感正是表象因素、情感因素與邏輯因素的結(jié)合。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用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課文所創(chuàng)設的特有環(huán)境中去。如果我們忽略了這種意境,把課文當作單純的語言材料的讀講,就必然使充滿活力的語言文字變得蒼白無力,索然無味。如《采蒲臺的葦》第二自然段寫著:“我來得早、淀里的凌還沒有完全融化。葦子的根還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見大葦形成的海。我走在淀邊上,想象加入是五月,那會是葦?shù)氖澜?。”在學生朗讀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出五月的葦塘那種壯觀場面,加深對葦?shù)母行哉J識。
有時,課文中景物的描寫,奇情濃郁,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要引導學生在朗讀時把情與景交融一起,才能強化語感。例如《三人行》結(jié)尾的兩句話:“在那白云下面,一長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隊伍,輕快地向南飛去“。從表面上看,是寫大雁南飛的自然景物,實際上它還有深刻的含義。理解這兩句話,要聯(lián)系全篇課文的內(nèi)容。聯(lián)系了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學生就會理解作者寫大雁南飛的用意。大雁南飛,是為了追求溫暖,它象征著三個傷員為了革命勝利和美好未來而勇往直前的崇高神經(jīng);大雁靠得那么緊,排得那么整齊,是為了安全地飛行。這象征著三個傷員的團結(jié)互助,也說明了只有團結(jié)奮斗才能戰(zhàn)勝困難,表達了作者對三個傷員的贊揚,敬佩之情。
語感的特征之一是情感的激發(fā)。情感體驗是閱讀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活動,就要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實踐中,提高語感能力,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的能力,并受到思想情操的陶冶,把知與情統(tǒng)一起來。如《春蠶》一課,單從文字上看,是敘述養(yǎng)蠶的全過程,表現(xiàn)了母親的辛苦,文風樸實、詞句簡練。但只要細細品味,仔細琢磨,就會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偉大母親的熱情謳歌,滲透著作者的愛。教學時,應讓學生多讀,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深刻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課文開頭寫著:“母親就靠養(yǎng)蠶換點兒錢給我們姐弟倆交學費,”這是母親勞作之動力,課文接下去寫著“春天一到……母親照例拿出幾張蠶種來”在引導學生理解全句的意思后,教師以充滿深情的語調(diào)講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母親毫無怨言、只是起早貪黑地勞作,默默無聞地付出。接著讓學生思想,母親為什么這樣做?這樣把學生引到課文開篇所提到的主題上,開始入情了。再如教學到篇末時,教師說:“蠶兒結(jié)蠶了,母親也老了,兩鬢又添了一些銀絲。母親就是這樣一生只知道默默地勞動,把全部的心血、全部的青年,甚至連生命都交給了我們。那么,母親對我們的期望是什么?”引導學生找到母親在摘蠶時說的一句話:“孩子,上學得用功?。∵@學費可來得不易?。??!比缓螅冱c出:這就是一個母親,一盒成年累月、日夜操勞、付出全部心血的母親的期望。通過這樣的感情活動,學生就不難從字里行間讀出文章所表達的強烈感情。同時,學生也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