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青
摘要:《孟子·公孫丑上》中寫道“乃所愿,則學孔子也”,不僅表達了孟子對孔子的推崇之意,也流露出他的畢生所學深受孔子影響。孔孟二圣是儒家思想的最主要代表,研究二人思想的異同及承繼關(guān)系對儒學發(fā)展意義重大。
關(guān)鍵詞:孔子;孟子;“仁”;繼承
“仁”作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歷代儒學家研究的重點。許多大家通過對“仁”的解讀和闡發(f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有的直接闡釋孔子的思想主張,有的在繼承上又有所發(fā)展,有的從與孔子相悖的角度來分析問題,最終又沒能逃出孔子的思想范疇,這些共同形成了豐富繁雜的儒家思想。孟子作為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學集大成者,在孔子“仁”的思想繼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從“仁愛”到“性善”——提出“仁”的存在根源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礎和核心,并圍繞此形成了整套思想體系。一部《論語》中大約有一百多處談到“仁”,如《顏淵》中:“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路》中:“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等。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略顯模糊,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仁”是什么,而是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通過履行那些道德規(guī)范來達到仁的境界。從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孔子“仁”學中具有保守的一面,它并未沖破周禮的舊框架,認為只有周禮所肯定的政治秩序下的行為才屬“仁”,并且要維護宗法血緣關(guān)系的孝悌原則,視孝悌為“仁”之本。但是,孔子所處的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混戰(zhàn),原有的社會制度及結(jié)構(gòu)被破壞,周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與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不相適應,可惜孔子沒有很清楚的看透這一點,還是理想主義的周游列國渴望恢復周禮,基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他的窘迫處境也是必然的。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一種道德文化,通過“禮”這一途徑來實現(xiàn),而且“仁”是可以通過后天學習習得的,人們應該把“仁”作為畢生追求的價值目標。這只是一種道德約束,并沒有給人們解釋其中的理論依據(jù)。孟子作為孔子所學的繼承人彌補了這一方便的缺陷,提出了性善論這一觀點,立足于“仁”又論證了“仁”存在的合理性及必然性。
孟子時代社會依然不穩(wěn)定,但是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并且從性善論出發(fā)為“仁”的存在找到了理論依據(jù)。孟子論仁,多與“心”緊密相聯(lián)。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遁鵁o算者,不能盡其才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适且环N內(nèi)在德性,這種內(nèi)在的德性正是人與動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德性作為一種內(nèi)心力量,是人面向善的根源。“性善論”的人性論觀點為“仁”的存在找到了理論支撐。
二、“仁學”到“仁政”——從道德領域邁向政治領域
在孔子那里,“仁”主要存在于道德領域的范疇,如在《顏淵》中對“仁”的表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圍繞“禮”來解釋“仁”,“禮”的約束對象主要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君王的要求并未過多提及。到了孟子時代,他提出“仁政”學說,對統(tǒng)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仁學”思想一旦被統(tǒng)治者所學習接受就以實施“仁政”的途徑表現(xiàn)出來,“仁”這一道德范疇染上了一層政治色彩,進而進入并影響政治領域。
孟子提倡“性善論”,他認為人的本性并無善惡之分,都是向善的??鬃诱f君子應當“修己安人”,擴而言之就是通過修己來安眾人,作為統(tǒng)治者首先要有君子的品行和修養(yǎng),然后為天下百姓造福。孟子所提倡的“仁政”也是要求君王本著親民愛民的胸懷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孟子之所以強調(diào)仁在政治上的應用,首先是基于當時社會上實行仁政的形勢所需。又如:“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意謂只要推行仁政,必定能夠?qū)崿F(xiàn)天下大一統(tǒng)。“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一國之君做到了仁義,整個社會都會遍布仁義。孟子提到“仁政”之時總是會提及堯舜等帝王典范,如:“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下》)推行仁政,應該向圣君舜帝那樣踏踏實實地循著仁義之路走下去,不可以把行仁義當作工具、手段來使用,以達到非仁義的目的。孟子把仁的應用從道德領域擴展到了政治領域,這也是在繼承和發(fā)展孔子仁學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從上面兩個方面的總結(jié)來看,孟子對“仁”的存在根源以及實踐意義都給予了新的解釋,孟子在對孔子仁學的捍衛(wèi)與發(fā)揚、繼承和發(fā)展方面貢獻極大。甚至可以說,孔子仁學思想之所以能夠不斷發(fā)揚光大乃至影響世界,與孟子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孟子賦予了它政治意義,到了董仲舒時代更是直接把儒家思想提升為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也許多數(shù)儒家學者不同意把儒學當作政治附庸來看待,但是在特殊時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它迎合了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求,在這一強大的保護傘之下才可以常開不敗。而孟子對孔子“仁”的思想之繼承也是每一個儒學研究者不可跳過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駱承烈.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3月.
[2]閆建華.孟子和孔子“仁”德思想比較研究[J].長治學院學報,2010年6月.
[3]郭強.論孟子對孔子仁的繼承與延伸[J].文教資料,2013年第24期.
[4]方薈.孟子對孔子“仁”的思想之深化[J].文教資料,2012年10月.
[5]馮浩菲.孟子對孔子仁學的捍衛(wèi)與發(fā)揚[J].理論學刊,2005年12月.
[6]白奚.孟子對孔子仁學的推進及其思想史意義[J].哲學研究,2005年第3期.
[7]方克立.中國哲學名著選讀[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8]段吉福.從儒學心性論到道德形上學的嬗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