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霞
郭思樂教授將生本教育定義為“為學生好學設計的教育”,把學生的“好學”作為課堂終端,依此來設計教學。如何做到“好學”,讓所有的學生都“學起來”、“學得會”、“學得輕松快樂”、“學會學”、“學到極致”,關鍵在于教師的精心設計,因此備課就顯得尤其重要。
要在課堂上真正體現(xiàn)“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核心理念,就必須首先突破傳統(tǒng)的備課模式,從設計教師的教轉向設計學生的學。
一、 在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上,由重視和依托教材轉向尊重并依靠學生
教材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重要教學資源,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鉆研教材、解讀教材是每位教師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和能力。任何的課堂教學改革都不能弱化對教材的把握和研讀。但是當課堂走向生本,教材在課堂上的地位和作用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改變,教師不再去“教教材”也不去“用教材教”,教材成了開啟學生自主學習的起點,為學生的“先學”提供一個典型的例子。學生通過自己的視角自主感知教材內容,實現(xiàn)認知水平、知識儲備與新學內容的嘗試性“對接”。
“先學后教”通過課前小研究的形式加以落實。課前小研究是為課上的學習而設計的讓學生先學的研究性作業(yè)。在前置小研究中,孩子們在教材的幫助和指引下,搜集資料,動手操作,主動發(fā)現(xiàn),舉例子,寫感悟,然后帶著所有的這些收獲進入課堂,形成課上最生動、豐富的教學資源。比如,最初的數(shù)學課前小研究,教師指導學生“看書,帶一個你最喜歡的例子”,全班四十多位同學就會有四十多個不同的例子。有些例子或許不夠典型,表述不很嚴密,甚至有的可能還是錯的,但是不要緊,這些例子真實地反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成果,帶著學生的認知、學生的感悟、學生的發(fā)現(xiàn)還有學生的創(chuàng)造。當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所有的學生都被發(fā)動起來了,他們帶到課堂上的信息成幾何倍數(shù)地增長,這些信息又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緊密相連。只要和課上的內容有聯(lián)系的都可以作為資源帶到課堂上與同學交流分享,世界成了孩子的“教材”。面對這些資源,教師要在課上不斷形成動態(tài)的教案,對學生的學進行組織、安排、整合和引領,最大限度地調動和依靠學生。
二、 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由細密封閉的教轉向粗獷開放的學
傳統(tǒng)課堂最大的弊端在于過度預設,尤其是各種公開課,課前教師的周密設計、精心安排必然導致課上的“一瀉千里”。我問你答、我講你聽、我?guī)銊印⑽覇⒛惆l(fā),各種細碎的環(huán)節(jié)和問題構成了師生單向互動的線性流程,各種教學活動就像排列在這個流程上的點,規(guī)矩、整齊、流暢,卻少了積極、靈動和自然。師生相互配合著完成老師課前的預設,稍有變式都會令大家不知所措,所以課堂上沒有生成的空間更不會有生成的精彩。
“好的教學只可能建立在開放性地不斷相遇之上?!币虼?,生本教學的備課力戒過于繁雜的程序設計,由“將課堂填滿”轉變?yōu)椤鞍颜n堂做空”。生本課堂的基本流程為:簡單導入→小組交流,合作學習→小組展示,全班交流→教師點撥,總結評價。教師備課時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讓環(huán)節(jié)更新穎、語言更華麗、銜接更順暢上,而是盡可能地讓課堂回歸“學”的本質,簡單而樸素,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展示交流。
前置小研究區(qū)別于一般性預習的最大特點就是開放。前置小研究的開放是課堂開放的關鍵,教師要在小研究的設計上下功夫。讓學生通過自學帶例子、說方法、談感悟,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探究而不是做一大堆照搬課本、照抄參考就可以解決的習題。前置小研究為學生個性的張揚提供了平臺,有了開放性的小研究,才有了課上展示的欲望、交流的熱情、互動的碰撞、分享的快樂,課堂才會有不斷生成的精彩。
三、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由單一的教師傳授轉向學生多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在傳統(tǒng)的“師本”課堂上,教師總是無限地放大“教”的作用,試圖將通向新知識最近的一條路指給學生,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煞費苦心,盡可能地通俗、直觀、形象,將知識掰開揉碎了裝進學生的腦袋,而結果學生常常不買賬。所以經常會聽到老師們無奈地抱怨:“唉,講了多少遍,還錯!”是,講了很多遍,可學生學了幾遍?也許他的思想壓根兒就游離于學習之外,作為一個局外人,真正的學習活動在他身上從來就沒開始。
與之相反,生本課堂相信并依靠學生的學,將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給他們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自學的成就感和展示的欲望使學習的熱情空前高漲。沒有“教”作為中介,新知識就像是從腦袋中長出來的一樣,雖然七零八落,卻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和力量。
在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是生本課堂的主要特征。首先,教師要在小組建設上下功夫。依據“同組異質”的原則組建小組,挑選并培訓組長,形成“兵管兵、兵教兵、兵幫兵”的小組學習氛圍;依據“異組同質”的原則均衡各小組的實力,形成小組間相互競爭、比超趕的學習勁頭。其次,根據小組學習現(xiàn)狀,明確要求,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如:人人都發(fā)言;有意見輪著說,有錯誤指出來;注意傾聽,學會補充;一人會,全組都要會;融合同學意見,形成小組統(tǒng)一方案等。教師的備課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激揚學習的“學”?如何組織學生的“學”?教學生如何補充、糾錯、整理、提煉、質疑辯論和評價,組織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
四、 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由著眼于一節(jié)課的高效轉向關注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三流的老師教知識,二流的老師教方法,一流的老師教狀態(tài)!”可見,衡量一節(jié)課高效與否,不光要看課上學生學了多少知識,掌握了什么方法,做了幾道練習,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個體的投入狀態(tài)、小組合作學習的狀態(tài)、全班互動的質量和狀態(tài)以及學生在課堂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情緒反應?!敖逃淖畲髢r值在于點燃和喚醒?!闭n上積極、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會轉化成學生學習較為持久的動力,迸射出勢不可擋的學習能量,對今后的學習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當我們的視線從一節(jié)課、幾節(jié)課的得失上挪開,帶來的竟是孩子們主動、自由、積極的發(fā)展與成長。我校教師執(zhí)教的三年級語文課《空城計》一課,上課之前的前置作業(yè)是老師提前一個月布置同學們閱讀《三國演義》。課堂成了學生分享故事、交流心得、展示讀書成果的平臺。整節(jié)課緊扣“以讀引讀、以讀引說、以讀引研、以讀引寫”這條主線,在老師的組織下,同學們說歇后語、講故事、談體會、分析人物性格,最后還就“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聰明?”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拋開對課文逐句逐段的分析,孩子們在廣泛自主閱讀的基礎上,用他們的內心去品味,用他們的語言去交流、表達,語文能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昂喓唵螁螌W語文”反倒學得異常精彩。下課前的一個瞬間讓人難忘。一位叫琪的小女生談本節(jié)課的感受時說:“感謝李老師帶我們讀《三國演義》,讓我們知道了那么多有趣的故事。感謝第五冊語文書安排了《空城計》這一課,有了這一課,老師才讓我們讀了《三國演義》?!毕嘈胚@幾句話打動了所有聽課的老師,孩子閱讀的熱情被喚醒之后,學語文就成了他們最喜愛和最樂于從事的事情了。
總之,生本課堂是簡簡單單地“學”,生本理念下的備課也要回歸到“備學”的本質上來。準備好,為學生的“好學”提供各種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