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雙
【摘 要】古詩詞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chuàng)設(shè)了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既適合小學生閱讀,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以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
【關(guān)鍵詞】誦讀;意境;體味;審美
一、誦讀——縱情地渲染美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對于誦讀的重要性,朱熹在《訓學齋規(guī)》中說的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在低年級的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準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于復習漢語拼音,也有利于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能力。自讀后,可指明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lǐng)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xié)調(diào)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jié)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詩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還可以根據(jù)兒童活潑好動、表現(xiàn)欲望強的特點,引導學和憑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邊讀邊輔以手勢、動作、表情的變化,增強詩歌的表現(xiàn)力,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感懷身受,遐想翩翩,其樂融融。讀讀背背,不斷地積累;背背想想,細細地體會。這樣,將會在學生純真的心靈上,不斷地加深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積淀,提高他們的語言素養(yǎng)。
二、入境——盡情地欣賞美
入境,是讀古詩詞的根本。在古詩詞學習中,教師應啟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lǐng)悟古詩詞中的意境美。
⑴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進入意境。
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可采用“起興點撥法”,新課伊始,就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瀑布產(chǎn)生興趣,再導讀回憶《瀑布》,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引出李白的詩。
⑵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
要注意引導學生抓詩眼,把握詩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鮮明的,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反復推敲,進入詩的意境。
如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理解“生”的本義是“產(chǎn)生”,而在此詩句中“生”既有“產(chǎn)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東西產(chǎn)生并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云霧、水氣產(chǎn)生并升起”。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生”字你看到怎樣的一幅畫面?讓學生欣賞詩的意境后,再提出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吧眱H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恰當。
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反復推敲字詞,既培養(yǎng)了小學生諸多語文能力,又讓學生體會到古詩的美之所在。
⑶以圖配詩,感受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古詩詞部分也不例外。因此,教學時,應充分發(fā)揮課文插圖的作用,更好地領(lǐng)悟詩詞的意境。當然,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的理解,用畫的形式來解釋詩意。如在教學《小池》時,引導學生邊理解詩意,邊用簡筆畫畫出涓涓細流和清澈見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有一兩只蜻蜓在棲息……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
⑷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學《望廬山瀑布》,在學生從詩中的字句欣賞到詩的意境之后,再引導學生觀看錄像,充分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的優(yōu)勢,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身臨其境,置身于廬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觀賞過程中,把美的圖像,老師的解說,學生的吟誦巧妙地結(jié)合為一體,使學生入情入境,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一種愛美、贊美的感情油然而生。
三、體味——入情地再現(xiàn)美
古詩文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是語言的藝術(shù),智慧的結(jié)晶,思想的光輝,只有通過潛心地體味、欣賞才能受到美的熏陶。要求學生學習時不但要動口還要動腦,更要動心,要把三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在各種體驗活動中再現(xiàn)美,升華美,感受美。課本中每首詩教學時都安排了擴展活動,如讓學生學了古詩后,讀一讀,做一做,畫一畫,說一說,此外,我們學校還開展了“每周一詩”誦讀活動,組織詩歌朗誦會,舉行詩歌朗誦比賽等,激發(fā)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除了讓學生受到直觀的熏陶,我們還可以開展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如帶學生走出校園,下鄉(xiāng)村,去欣賞一去二三里,上田野體驗汗滴禾下土,臨池畔傾聽曲項向天歌,在夜晚模仿舉頭望明月……這樣,詩與意相印證,情與景相交融,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怡情,悟性,開智,明理。
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詩笛”辦學特色與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研究》(課題號:FHB130445)暨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常規(guī)課題《小學詩詞教學與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研究》(立項編號:FJJK14-35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中華美德詩詞曲類編》.山西教育出版社
[3]《語文課的育人方法》.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豐澤區(qū)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