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潔溫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
現(xiàn)存清代《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版本考訂
王玉潔
溫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摘要:《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作為劉基文集全集類編本,在記載其文學(xué)藝術(shù),傳播其優(yōu)秀思想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簡述其在明代發(fā)源與傳播的基礎(chǔ)上,重點(diǎn)考訂了清雍正八年本、乾隆十一年本、光緒元年版本的源流。可見現(xiàn)存清代《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的版本直接源自清康熙本,而康熙本又是從明代嘉靖本、隆慶本變化而來。該集在民國的繼續(xù)刊行再次說明劉基的優(yōu)秀思想、文學(xué)藝術(shù)影響久遠(yuǎn)。
關(guān)鍵詞:劉基《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清代版本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謚號(hào)文成,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劉伯溫為官清廉,剛直不阿,被授“誠意伯”。文學(xué)上頗具才情,《明史》稱其:“基博通經(jīng)史,于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xué)。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為諸葛孔明儔也?!雹?505“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并為一代之宗?!雹?508著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等等。
劉基著述豐富,后人將其文集收集整理成為專集。呂立漢先生在《劉基文集版本源流考述》一文中將其文集分為兩大系統(tǒng):單行本(含叢書所收)和全集本。全集又可分為合集本和類編本。所謂“合集”,是指將原有單行諸集匯總合刻,它們?cè)诳偧邢鄬?duì)獨(dú)立,皆保留原有之書名。所謂“類編”,是指匯刻時(shí)打亂原有單行諸集,按文體分類編排。②《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就是類編本,該集的編排有利于讀者對(duì)劉基作品條分縷析地理解把握。
此《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刊定,由樊獻(xiàn)科、于德昌編次刊刻,即人們所云嘉靖三十五年本。此刻本十八卷,是劉基詩文總集的第一個(gè)類編本,差不多成為后世類編本之祖,遺憾的是未收錄劉基的《春秋明經(jīng)》。此后謝廷杰、陳烈于隆慶六年(1572)在重刻嘉靖三十五年刻本的基礎(chǔ)上重刻完成《太師誠意伯文集劉文成公集》二十卷本,即隆慶本。此刊本增入《禮部會(huì)議》《春秋明經(jīng)》及“五人封誥”,故后世的重刻本皆據(jù)其重刻。明代崇禎十年(1637)括蒼朱葵,據(jù)隆慶本在金陵刊刻《劉文成公集》二十卷,即崇禎本。
清代以降,《劉文成公集》二十卷本不斷得以刊行,流布很廣,主要有: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劉元奇重刻本(簡稱康熙本),雍正八年(1730)萬里續(xù)刊本(簡稱雍正本),乾隆十一年(1746)高居寧刻印本,清光緒元年(1875)浙江書局刊本,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刊本等。本文在此僅就所見溫州藏《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清代刻本作一考訂,求教于方家。
康熙刻本是由劉基裔孫劉元奇刊梓,雖不存世,但依據(jù)清雍正八年刻本《重鐫誠意伯劉文成先生公集》,可知曾有此本。雍正本收錄有康熙本整理參校人員名冊(cè),③云康熙本由“督學(xué)使者南陽直上彭使摶鑒定,裔孫孤嶼元奇重梓”;雍正本的卷一至卷十、卷十九至卷二十卷卷端皆署“裔孫孤嶼元奇重梓”,而且乾隆本、光緒本的卷一至卷十、卷十九至卷二十,卷首均刻作“裔孫孤嶼元奇重梓”。再者,清雍正八年刻本中萬里《補(bǔ)刻明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序》云:“集重鋟于公裔之居甌江者,簡新矣。然尚有恨者:自十一卷至十八卷俱缺如?!雹芤蚨?,可以斷定康熙年有《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本,只是未見到存世版本而已。
此刻本每半頁十行二十三字,上下單欄,左右雙欄,有界格。白口,單(黑)魚尾??蚋?9.50厘米,寬14.00厘米。版心上鐫“誠意伯文集”,中刻卷次(如“卷之一”),下刻頁碼(如“一”)。卷端署“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卷之一,裔孫孤嶼元奇重梓”?!靶比蹦┕P,避康熙帝諱(如卷一第十八頁、第二十五頁)。溫州市圖書館藏本,四眼線裝,鈐朱文印“溫州市圖書館藏”,16冊(cè)。第1冊(cè)卷首有殘損。
此刻本在《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之前另刻一卷,依次刻有清雍正八年萬里《補(bǔ)刻明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序》、《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序》、劉基文集的原單行本序跋類文字(《寫情集序》《郁離子序》《翊運(yùn)錄序》《覆瓶集序》《犁眉公集序》),以及此前總集諸序(《重鋟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序》、《重編誠意伯文集序》《重刻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后序》《重刻誠意伯劉公文集序原序》),并刻有雍正年續(xù)訂的整理參校人員名單,即《雍正庚戌歲續(xù)訂<劉文成先生文集>》,由此可知該雍正本是欽升吏部文選司主事、前芝田縣令、新陽萬里鑒定,⑤即新陽萬里等人主持重刻。上述文字之后,還有:《重編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先生文集目錄》,《凡例》,《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像》,《誠意伯劉公贊》,《重鐫誠意伯劉文成先生文集》部分刻有康熙本續(xù)訂的整理參校人員名單,《刻誠意伯文集引》,《引言》,《誠意伯劉公行狀》,《祭誠意伯文》,《子璉考功監(jiān)丞敕》,《江西參政誥》,《御祭江西參政文》,《故參政劉公墓碑銘》,《故參政劉公哀辭并序》,《故參政誠意伯劉公神道碑銘》等。
《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內(nèi)容大體較完整,僅卷二十第三十四頁后脫落若干頁。此集卷一至卷十、卷十九至卷二十的卷端署“裔孫孤嶼元奇重梓”,而十一至十八卷卷端卻署“芝田令新陽后學(xué)萬里續(xù)梓,裔孫標(biāo)男宗編”,因此,此刻本源自康熙本。從內(nèi)容看,此刻本是萬里等人依康熙本重刻一至十卷、十九至二十卷,十一至十八卷據(jù)“甌江鈔本”補(bǔ)鋟而成。⑥另據(jù)萬里序文,此刻本是雍正庚戌歲(即雍正八年)續(xù)訂,萬里等人參編。所以將其斷為清雍正八年刻本應(yīng)該沒有問題。
《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首一卷,在雍正之后刊刻印行不斷。此乾隆年間印本,每半頁十行二十三字,上下單欄,左右雙欄,有界格。白口,單(黑)魚尾??蚋?9.50厘米,寬13.90厘米。版心所刻與雍正八年刻本同。溫州市圖書館藏本,四眼線裝,8冊(cè)。此藏本有脫文,如卷四脫第四十一、四十二頁,即脫《宋景濂學(xué)士集序》;卷十脫第二十四頁;卷十五脫第八頁。
首一卷的序文有脫損,根據(jù)藏本殘頁,依稀可知為《刻誠意伯文集引》、“引言”等,其后有“凡例”“目錄”“像贊”,以及該集子原有的單行本、總集諸序等。《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正文卷卷端署“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卷之一,裔孫孤嶼元奇重梓”。卷一至卷二十卷端所署與雍正八年本同。
筆者通過對(duì)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的考察發(fā)現(xiàn),卷首收錄有乾隆十一年(1746)高居寧《劉文成公文集后序》一文,高氏云:“前邑令萬公訪之耆宿,知甌江有鈔本,借錄而補(bǔ)鋟之,遂成全璧。然集雖全,而板仍留于南田,分派劉宗家,后又轉(zhuǎn)寄他姓,終不為南田嫡派有也。癸亥歲,劉生不吝厚貲,始贖歸南田,以昭世守?!薄肮锖q”即乾隆八年(1743),據(jù)此知此本是劉氏宗族依據(jù)雍正舊版重印,再據(jù)高氏作序時(shí)間,知其為乾隆十一年印成。故此刻本是乾隆十一年據(jù)雍正八年版重印。
《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首一卷?,F(xiàn)存多部光緒年重刻本,有卷帙完好者,有殘損者。筆者在溫州市圖書館調(diào)查目驗(yàn)的光緒元年刻本不下于三部,今簡介如下:
卷帙保存較完好的刻本《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每半頁十行二十三字,上下單欄,左右雙欄,有界格。白口,單(黑)魚尾??蚋?9.30厘米,寬14.00厘米。卷端署“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卷之一,裔孫孤嶼元奇重梓”。卷一至卷二十的卷端所署與雍正八年本同。版心所刻與雍正八年刻本同?!靶薄昂搿苯员苤M。
溫州市圖書館藏本,14冊(cè),四眼線裝,佚名批校、句讀。藏本書衣破損,書名頁自右至左署“明國師劉伯溫撰/誠意伯集/東嘉馬元熙題”。牌記頁載“光緒元年歲次丙子八月重修”,因此,此本是光緒元年(1875)重刻本。⑦刻本的編排順序與之前的雍正本、乾隆印本一致,僅首一卷所輯序跋文的編次或因印制、或因藏家整修而略有差別,此本牌記后有“萬序”,“高序”,原單行本、總集的諸序,目錄,像贊,“引”,“引言”,“凡例”,“行狀”等。
溫州市圖書館還藏有一部保存完好的光緒本(即12冊(cè)本),《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首一卷。此刻本卷首一卷與正文卷一合為一冊(cè),書名頁為黃紙,牌記頁紫色紙,其內(nèi)容編次與上述光緒元年刻本(14冊(cè)本)完全相同,即每半頁十行二十三字,上下單欄,左右雙欄,有界格。白口,單(黑)魚尾??蚋?9.40厘米,寬14.20厘米。
另外,溫州市圖書館藏有經(jīng)藏家改訂的10冊(cè)本,《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首一卷。此藏本的編排體例與上述藏本(14冊(cè))類同,只是將“萬序”裝訂在全書的最后。此本首頁牌記脫落。
《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光緒元年刻本,溫州大學(xué)也有藏,每半頁十行二十三字,上下單欄,左右雙欄,有界格。白口,單(黑)魚尾。卷端所署、版心所刻與雍正八年刻本同。從字體筆畫、內(nèi)容編次、版框斷痕等比對(duì),此刻本與雍正本、乾隆印本、溫州市藏光緒元年本一致,只是版框略有傾斜,字跡漫漶,很可能是清后期重刻本,故暫列于光緒元年刻本一類。此藏本首冊(cè)不存(即缺首一卷),卷八第一頁至十七頁重復(fù)裝訂。
筆者經(jīng)過對(duì)所見雍正本、乾隆印本、光緒元年本的比較,發(fā)現(xiàn)三者總體一致,但也略異。卷一至卷十、卷十九至卷二十的卷端均署“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卷之一,裔孫孤嶼元奇重梓”,即依據(jù)康熙本為底本;十一至十八卷卷端皆署“芝田令新陽后學(xué)萬里續(xù)梓,裔孫標(biāo)男宗編”,則是雍正年間萬里借錄“甌江鈔本”補(bǔ)修而成。所以,雍正本是后世所依據(jù)的最完整內(nèi)容的底本,乾隆本和光緒本當(dāng)是重刻本。如果要追尋它們的源頭,則現(xiàn)存清代的這幾種刻本都是由嘉靖本、隆慶本變化而來。
而且,若單獨(dú)去考察筆者所見的這三種本子,它們沒有一種是最完整的,或多或少有脫文,如雍正本《劉文成公集》卷二十的第三十五頁A面以下,乾隆本《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卷二十的第三十三頁以下,光緒元年本(14冊(cè)本)《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卷二十的第三十四頁以下皆脫落。
關(guān)于“首一卷”的編次,三種本子略微不同:雍正本卷首載“萬序”,次原有單行本、總集諸序,次雍正本續(xù)訂的整理參校人員,次“目錄”,次“凡例”,次“像贊”,次康熙本續(xù)訂的整理參校人員,次“集引”,次“引言”,次“行狀”等;乾隆本“凡例”頁前皆殘脫,次“目錄”,“像贊”等,次原有單行本、總集諸序等;光緒元年本(14冊(cè)本),編排順序是,牌記后有“萬序”,“高序”,原有單行本、總集諸序,“目錄”,“像贊”,“引”,“引言”,“凡例”,“行狀”等。
《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傳至民國年間,有四部叢刊本《誠意伯文集》二十卷本,張?jiān)獫?jì)主持刊行。另有萬有文庫本。可見,劉伯溫的優(yōu)秀思想、文學(xué)藝術(shù)影響久遠(yuǎn)。
注釋
①(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2000.
②呂立漢.劉基文集版本源流考述[J].文學(xué)遺產(chǎn),2000(2): 86-92.
③首一卷《重鐫誠意伯劉文成先生文集》的卷端署:“督學(xué)使者南陽直上彭使摶鑒定;裔孫孤嶼元奇重梓;校訂:后學(xué)東嘉紉莪張策、樂成青令楊森秀、東嘉艾園谷城、東嘉蓀友朱廷荃、芝田玙友張國璠、樂城虞肇翁蕃禘;參閱:裔孫芝田尚雅、天鵬、成謨、成勛、哲臣.”
④(清)萬里.補(bǔ)刻明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序[Z].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雍正八年刻本.
⑤《雍正庚戌歲續(xù)訂<劉文成先生文集>》卷端署:升吏部文選司主事前芝田縣令新陽萬里鑒定;校訂:后學(xué)新陽禾嘉萬鐘、古燕素村李芳華、石門搢思胡宗袞、皖桐庭筠左文槐、槜李韓城范浦、武林大振顧之麟、樂嘉符章陳王綬、樂成雪涵薛英、東嘉華巖林必錦、東嘉象輝吳文煒、芝田寧遠(yuǎn)厲長康、章安以夏王夢(mèng)桂、東嘉坤元趙之載、東嘉西園張振落、東嘉戴山王時(shí)偕、東嘉正木楊啟正、東嘉鋤云王魁選、東嘉鈍庵方宗魯、樂成茅齋黃天成、東嘉上蘇林文鯨;參閱:裔孫東嘉家珍、朝寶、一霦、霈、殿飏、浩、章安、颙、向霖、恩榮,芝田天鵬、成霖、紹勛、元愷;東嘉裔孫秋槎宗同男鵬摶、鶴翥編輯;督刊:裔孫尚煜.
⑥清萬里的《補(bǔ)刻明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序》有:“甌江有藏庋鈔本,甚珍之.今年春以公事赴甌,借而錄之.”
⑦呂立漢《劉基文集版本源流考述》一文所云光緒元年“浙江書局”刻本,然語焉不詳,筆者不明此光緒元年本為何無浙江書局的刊記字樣.(文學(xué)遺產(chǎn),2000(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