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對80年代的詩歌生活充滿感恩
      ——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訪談錄之江文波篇

      2015-10-26 19:13:33訪問者姜紅偉
      星星·散文詩 2015年29期
      關鍵詞:文波朦朧詩詩人

      訪問者:姜紅偉

      受訪人:江文波

      我對80年代的詩歌生活充滿感恩
      ——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訪談錄之江文波篇

      訪問者:姜紅偉

      受訪人:江文波

      姜紅偉:有人說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大學生詩歌的黃金時代,您認同這個觀點嗎?

      江文波: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時期,可能是空前絕后的了。“十年浩劫”剛剛結束,思想解放的大潮猶如火山噴發(fā),沖刷著中國的大地。自由的鴿群開始飛翔,人文精神的旗幟開始升起,知識分子的精英群體率先覺醒,一批有覺悟、敢擔當?shù)淖骷夷闷鸸P來,史稱“傷痕文學”帶著深沉、強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在“春寒料峭”的環(huán)境下終于登堂入室,引起轟動,一時洛陽紙貴。隨之被稱為“朦朧詩”的作品,也陸續(xù)從地下走到地上,并很快波推浪涌。這時候的文學作品帶來的不僅是文學的復興,而是給中國人帶來了一次精神洗禮,所起的作用明顯超出了文學本身。當時的知識分子幾乎人人關注文學,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文學的春天。

      那時候中國天空上的太陽,都閃耀著文學的光輝;吹拂在神州大地的春風,散發(fā)出的都是濃濃的墨香。

      校園歷來是思想最活躍,最崇尚自由的地方,而大學生群體也歷來是行走在時代的前沿,青春的旗幟迎風飛舞。而那時候活躍在大學校園的特別是77—79級學生,幾乎集聚了中國沉淀十年之久、當代青年中所有的精英,人才爆棚,思想和智慧如積蓄已久的錢塘大潮,洶涌激蕩。而文學特別是詩歌,給他們的旺盛青春和澎湃的思想,帶來一片最合適的揮灑天地,一個宣泄的出口。

      那時候幾乎沒有一所大學沒有詩社,沒有寫詩和愛詩的群體。全國有眾多文學報刊也聞風而動,開設了不同形式的“大學生詩歌專欄”,甚至出版“大學生專號”,發(fā)揮出推波助浪的作用。那時候寫詩成了天底下最光榮的事,一詩成名屢見不鮮。

      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詩歌,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文學自身的意義,而是已經(jīng)成了一個時代的話題。特別是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應占有濃墨重彩的一頁??上а芯康娜颂倭?。

      姜紅偉: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您投身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的“革命生涯”。

      江文波:我的故鄉(xiāng)是歷史悠久的文化之鄉(xiāng),是歷史上“桐城文派”代表人物的故里,文風昌盛,名人輩出。我的人生或許就是從文學開始。父親還有鄉(xiāng)間那些讀過私塾的先生,算是我的啟蒙老師;充滿先人的智慧,被他們津津樂道的“典故”“對聯(lián)”“四言八句”等,就是我最初的教材。當然父親、城里的舅舅以及遠近有限的藏書,更使我的童年獲得無限滋潤。

      在小學四、五年級,我就開始斗膽寫“長篇小說”,并給出版社投稿,并收到編輯的“親自”回信,一時激動不已。以后,在初中、高中語文先生的鼓勵下,我對文學的熱情更與日俱增。到高中畢業(yè)前,我的處女作終于被印成鉛字。我在父親自豪的笑容里,做出了一個絕對影響命運的決定:做一個詩人。在做“回鄉(xiāng)知青”的三年里,我受到縣文化局謝清泉、章家禮、章曉忠、周若瀾等老師,無私的培養(yǎng)和熱情的推崇。我陸續(xù)在《詩刊》、《安徽文學》、《安徽群眾文藝》以及安慶市的《振風》、樅陽縣的《戰(zhàn)地黃花》等報刊,發(fā)表了不少的詩歌、散文等作品,在當?shù)匾咽切∮忻麣狻?/p>

      1978年春,我成為文革后第一屆通過考試錄取的大學生。我懷著做詩人、作家而不是當教師的理想,踏進銅陵師專的校門。畢業(yè)后,我留校任教,并被及時送往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進修。正逢文學的“黃金時代”,我對文學的熱愛更加狂熱,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以及當時影響較大的報刊雜志,詩歌刊物幾乎一份不拉,視野開闊了,知識積累豐厚了,精神也受到極大的震撼,對比國內外詩歌大師如艾青、戴望舒、徐志摩和莎士比亞、艾略特、歌德、普希金、海涅、蘭波、艾倫·金斯伯格、泰戈爾、葉賽寧、波德萊爾等,以及“朦朧詩”代表人物北島、江河、楊煉、舒婷、顧城等人的作品,我看到自己的差距,以及過去創(chuàng)作的種種局限性。我已經(jīng)不那么驕傲,而是放棄過去,努力轉型和突破,融進當時的主流詩潮。

      說起那幾年作品的發(fā)表,我就會想起一些詩歌編輯。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詩歌運動,離不開這些富有使命意識、犧牲精神、充滿熱血和情懷的詩人。我會想起廣州花城出版社的林賢治,這是那個年代大學生詩人、青年詩人都很熟悉且充滿敬意的名字,要說北有張書紳,南有林賢治,一點也不為過。他在《花城》做詩歌編輯,這是在當時是很具影響的大型文學期刊,主發(fā)小說,詩歌版面有限,上稿之難不言而喻,而在其中的一期《大學生詩頁》上,我的兩首詩被發(fā)在了頭條,這對我鼓勵很大。我還會想起米思及,他是云南《滇池》的詩歌編輯,我不記得他是否開設大學生詩歌專欄了,但刊物特別是詩歌欄目的“青年性”、“先鋒性”顯而易見,他對我的詩作算是青睞,多次發(fā)表。我還會想起本省的在當時也有全國影響的詩人錢錦芳,由馬鞍山市文聯(lián)主辦的文學期刊《作家天地》,是當時中國幾大青年文學期刊之一,其中的詩歌版面即由錢錦芳先生執(zhí)掌。他特別關注大學生特別是安徽大學生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多次選發(fā)我的組詩,有時還作為詩歌欄目的頭條。安徽的大學生詩人,幾乎每個人都在他的版面上出現(xiàn)過,有的后來還成為他的朋友,包括我。就安徽大學生詩人的培養(yǎng)來說,錦芳兄功不可沒。當然還有大家都熟悉的《安徽文學》的詩歌編輯劉祖慈等。

      姜紅偉:投身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您是如何積極參加并狂熱表現(xiàn)的?

      江文波:對詩歌發(fā)燒,不僅僅是讀書那幾年,而是我的整個八十年代。

      我是1980年下學期,去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進修的,同去的還有一起留校任教的許正松同學。這位仁兄愛讀書,勤思考,那時也埋頭寫詩,喜歡研究詩歌理論,詩寫得自由灑脫,意象奇特,但可惜他很少投稿,發(fā)表得也很少。

      其時安師大的學生詩歌運動已成氣候,我和許正松,與其中幾個同樣狂熱的詩歌信徒姜詩元、曹漢俊、黃大明等“同氣相投”,很快成了“難兄難弟”。我們幾乎每天都泡在一起,特別是每天晚飯后,我們就結伴走出校門,或散步,或找個地方小坐,談論或爭論的主題都是詩歌,比如哪個刊物發(fā)表了哪個詩人的作品,包括翻譯作品,黃大明還經(jīng)常把自己新寫的詩,讀給我們聽,名義上說是征求意見,實際上是討“贊”而已。他的詩受舒婷、顧城等影響不小,但的確有自己的個性,精巧而有韻味。我們幾乎泡爛了蕪湖市及周邊所有的風景,包括哪個地方有個什么樣的美女,曹漢俊、黃大明基本都記得清清楚楚,這些美女也給黃大明帶來了不少的靈感,這位老弟大學四年,可能都在單相思和苦戀中度過的。那時候嶄露頭角的還有沈天鴻等同學,但我們接觸不多。

      我那時已經(jīng)帶薪,抽煙喝酒方面我比較勇于出手,所以人氣挺旺。由于有這段淵源,我與安師大的大學生詩人,多年一直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包括稍后的錢葉用、查結聯(lián)等。我進修結業(yè)回銅陵師專任教后,他們還常來串聯(lián),喝酒談詩,抵足而眠,友誼甚篤,留下不少快樂的時光。他們在學校辦了一個“江南詩社”,并辦了一個油印《江南》詩刊,錢葉用很認真地約了我的詩,發(fā)在了“創(chuàng)刊號”上。

      還有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大約是1981年寒假,我和許正松、姜詩元、曹漢俊等四人,還策劃了一次近乎生存體驗式的很瘋狂的“詩人之旅”。大家約定每人只帶30元(也可能是40—60元,記不太清了),去江浙一帶“行萬里路”。我本意是在山水和鄉(xiāng)村之間行走,但曹漢俊等人要走城市,我便服從了多數(shù)。結果我們靠身上僅有的一點小錢,“流浪”了常州、鎮(zhèn)江、揚州、蘇州、杭州等地,最后彈盡糧絕,饑腸轆轆,連買回程的火車票都沒錢了。青春無忌,精力過剩,一路上著實鬧出了不少的笑話,但一路上還是快樂非常。印象最深的是在蘇州虎丘,我們剛到景區(qū),幾雙如狼似虎的目光,便不約而同地投射到一個美女身上。她與我們年齡相仿,是屬于典型的那種蘇杭美女,沉靜、典雅、高貴,個子高挑、勻稱,頭發(fā)盤成很古典的發(fā)髻,皮膚白皙,著裝素雅,有一種逼人的冷艷。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蘇州女神經(jīng)歷過怎樣的人生,現(xiàn)在不知是風韻猶存,還是已成為殘花敗柳?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從那以后我在中國大地上再也沒有見過美女了。

      就在這不久,曹漢俊在南京的《青春》雜志,發(fā)表了一個組詩《中國,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令人耳目一新,在高校詩人中引起注目。

      姜紅偉:大學畢業(yè)后,大學生詩歌運動的精神,還在您的身上延續(xù)嗎?

      江文波:是的,應該說我的整個八十年代,都是詩歌的時代。從安師大進修結業(yè)回銅陵師專執(zhí)教時,我擔任的是“文選與寫作”的教學,在講解寫作觀念、藝術手法以及分析范文時,我經(jīng)常涉獵國外的現(xiàn)代派寫作、國內當時出現(xiàn)的有影響的作品包括“朦朧詩”的代表作,學生們非常振奮,課堂氣氛熱烈。凡我開課,教室都座無虛席。比如舒婷的《致橡樹》,我竟然用好幾個課時賞析這首詩,過去了幾十年,有的學生見到我,還能回憶起當時我縱橫捭闔的評點和激情飛揚的情景。我就這樣將很多本性善良的學生,引上了“賊船”,成為文學的狂熱追求者。稍有慰藉的是,后來有些學生取得了一定的甚至喜人的成就,比如崔國發(fā),他在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方面,獲得不小的成果,已出版多部專著。還有何顯玉,也在報刊發(fā)表了大量散文、詩歌作品,并成為一家報社的頂梁柱。還有吳剛、陶紅緒等,都通過文字工作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的價值。

      我在銅陵師專讀書的時候,就參與主編一份油印的,差不多可以稱為“校報”的印刷品《春潮》,發(fā)表了不少學生們的習作。這時候《春潮》已改為刊物的形式了,先是油印后來就鉛印了,我一度是這刊物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所以必然重視刊發(fā)詩歌,甚至出過“詩歌專號”。其間我還向已頗具名氣的大學生詩人王家新、安徽大學畢業(yè)的史輝等人約過稿,都得到他們的支持。安徽師范大學的那幫詩友,當然也是積極給稿,不亦說乎!詩心如火,激情澎湃,其間我還邀請已經(jīng)成名的梁小斌來銅陵師專演講,大受學生和校外寫詩人的歡迎。時過境遷,他演講的題目和內容,我已經(jīng)忘得差不多了,只有一個細節(jié)還在記憶里生動著。演講結束那天,梁小斌與我和一應人群,正經(jīng)八百地一一告別,要下次再見了,但過去一些時間后,他給我打來一個電話,說是他把鋼筆丟在我宿舍了,要我找找,他要回來拿。我終于在一堆書籍和紙張里,找到了他那支破舊的鋼筆,而他也真的回來了,又是一一告別,下次再見。也難怪,他可能用那支貼有膠布的鋼筆,寫出了《中國,我的鑰匙丟了》,舍不得。

      八十年代的銅陵,是安徽的詩歌重鎮(zhèn),詩人和詩愛者云集,比我們長一輩的有謝采筏、方遒、陳發(fā)玉、洪哲燮、葉葆菁、叢奉璋等,與我年齡相仿的有凌代坤、許正松、吳笛、周國平、周宗雄、嚴志海、陳建,小一些的有唐旺盛、錢邦東、崔國發(fā)、李柏芳、趙莉、劉淑英、車萍、王運芳等。當然遠不止這些,只是一時只想到了這些名字,絕大部分都是大專院校畢業(yè)生或在校生。我們經(jīng)常舉行筆會、朗誦會等詩歌活動,詩友之間的往來也比較頻繁,官方和民間還經(jīng)常編輯詩集和詩歌刊物,整個城市都洋溢著濃烈的詩歌氣氛。其間還評選了一次“政府獎”,我在《萌芽》雜志上發(fā)表的一首詩《我是祖國的新聞》,獲得銅陵市人民政府頒發(fā)的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

      八十年代中期,因作家王有路老師的推薦,我離開銅陵來到合肥,調到安徽省旅游局宣傳處工作。這時我仍然嗜詩如命,與許多時在合肥居住的詩人往來密切,氣氛也很活躍。當時合肥詩人云集,由公劉、嚴陣、劉祖慈、梁小斌等老中青詩人,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在全國有很大影響的詩人方陣。由省文聯(lián)主辦、安徽大學畢業(yè)的大學生詩人蔣維揚執(zhí)掌的《詩歌報》,以其先鋒性、青年性、探索性,成為中國詩壇的一面旗幟。

      就個人來說,其間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和當時已從安師大畢業(yè)分到《安徽畫報》做文字編輯的查結聯(lián),聯(lián)手創(chuàng)辦了一份徹底的民間詩報:《拜拜詩報》,對開四版,甚是氣派。首期發(fā)了我、查結聯(lián)、曹漢俊、姜詩元等人的詩作,百無顧忌,特別“另類”。當時在合肥的安徽大學、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詩歌運動方興未艾,詩社林立,這期“詩報”引起一些傳統(tǒng)衛(wèi)士的惱怒,但在大學生詩人中引起極大的反響。

      姜紅偉:當年,您創(chuàng)作的那首《北方的童話》曾經(jīng)很受讀者喜歡,能否談談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過程?那時你還有哪些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

      江文波:那時候差不多天天寫詩,寫出一批后就去郵電局投寄?!侗狈降耐挕穭?chuàng)作于1983年,至于創(chuàng)作的動因,是受某個見聞的觸發(fā),還是靈光一閃,記憶已經(jīng)模糊了。上面我說到林賢治,他后來離開《花城》去辦一個詩歌刊物《青年詩壇》,這個刊物存在時間不長,但一出來就在青年詩人中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和關注。那些年我給林賢治先生經(jīng)常寄稿,這首詩應該是他在編輯《青年詩壇》時,從我往日投寄的一摞詩稿中選出來的。發(fā)出后我最先從曹漢俊、姜詩元、許正松等詩友那里聽到好評,我本人也比較喜歡。自己滿意的作品,當時覺得很多,現(xiàn)在覺得很少了。印象好些的還有一首《碩鼠》,八十年代末發(fā)表在《詩刊》上,也聽到一些好評。

      姜紅偉:目前,詩壇上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是繼朦朧詩運動之后、第三代詩歌運動之前的一場重要的詩歌運動,您如何看待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的意義和價值?其中您個人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最美好的回憶是什么?

      江文波:“朦朧詩”代表性的詩人大多全程經(jīng)歷了“文革”,耳聞目睹或親身經(jīng)歷,使他們的身心在重壓下傷痕累累,其詩歌作品大多直接或間接地表現(xiàn)出對那一段歷史的批判、思考,以及對邪惡的抗爭和個人英雄主義情懷,題材還是社會性的,意識是群體性的,其思想意義和社會意義可能大于審美價值,這樣就很難長久地保持藝術的魅力。所以在最初的激動過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開始接觸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眼界大為開闊,身處新時代、青春勃發(fā)的大學生詩人群體,就不滿足也不能夠沿著“朦朧詩”的道路繼續(xù)走下去了,渴望超越開拓一代新詩風就成為必然??梢赃@么說,“朦朧詩”為中國的詩學觀念的變革,打開了一條新路,大學生們走了一段之后,就發(fā)現(xiàn)了更廣闊的世界。

      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詩歌,較之“朦朧詩”,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明顯淡化,試圖注重詩歌的藝術規(guī)律和個體生命的體驗,題材更加廣泛,手法更加多樣,語言更具獨創(chuàng)性和美學意蘊,加上大學生詩人群成千上萬,幾乎遍布全國每一所高校,所以其影響之廣泛,不僅超越了“朦朧詩”,也是史無前例的。在中國新時期的詩歌進程中,她還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沒有八十年的大學生詩歌運動,可能就不會出現(xiàn)后來的破壞與重建并存的“第三代詩潮”,也就沒有當今中國詩壇走向多元、觀念開放、千姿百態(tài)、新意頻出的氣象。

      在中國的詩歌乃至整個文化史上,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詩歌運動,都是唯一的。

      就個人來說,最大的收獲不僅僅是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了一些詩歌作品,而是擁有了一段快樂、純粹、詩心如火、自由灑脫的生命經(jīng)歷和創(chuàng)造的喜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變化,那一種“活法”可能不會再有。我至今都堅定地認為,能作為八十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的一個積極參與者,是我有生以來最自豪的事。一個人的青春如果能與詩歌為伴,即使后來融入蕓蕓眾生,他的生命仍會保留一份與眾不同的品質,閃耀著獨特的光澤。青春終將失去,詩意的生命可通達百年。

      八十年代雖然已經(jīng)遠去,但那些與詩歌相融的美好、高潔與溫馨,仍然存留在我記憶的深處,星星點點,俯首可拾。我時常想起的是與安師大詩友們交往的那份純真、那份熱情,以及那些散步論詩、海闊天空、激情飛揚的黃昏。在銅陵的日子,寒冬的深夜,我和詩友到街頭小攤吃餛飩,夏天的夜晚,詩友們在我宿舍門前吃西瓜,在月光下朗誦新作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那個年代的詩人是純粹的,是激情的,有外省的青年詩人如南京的周俊等,曾來我這里串聯(lián)約稿,我也曾往北京,登門拜訪已借調到《詩刊》的王家新,他那時住在一個老舊的四合院里,我們一見如故,樸素、真誠而儒雅的詩人,親自掌勺做菜,晚上我們一邊喝酒,一邊談詩,直到深夜方休。我去成都出差,還去拜訪過著名詩人流沙河,詩人和他年輕貌美的妻子,在自己的家里熱情接待了我,就像一個鄰家的老者,和藹可親,慢聲細語,侃侃而談,并簽名送我一本他剛剛出版的詩集。來合肥以后,梁小斌也常來我的宿舍,甚至自己熱飯自己吃,這樣一些溫暖的場景,現(xiàn)在可能不多見了。

      那時還是個靠書信聯(lián)系、往來的時代,我與更多詩人、編輯、詩友的聯(lián)系,還是靠寫信,并存留著很多感動的回憶。我在銅陵的那段時間,與《安徽文學》的詩歌編輯劉祖慈,書信往來相對較多,他那時已是名氣沖天的詩人,但我給他寄稿,他幾乎是每次必復,而且認真,主要是說對我詩作的看法,以及一些詩歌的話題。后來我整理過一次,大約有十幾份吧,都是用毛筆寫的,他的書法確實不錯,僅從書法的角度來說,這些信就有欣賞和保留的價值。黃大明同學畢業(yè)后,意氣奮發(fā)地報名去了西藏,一去就是十年。因為相距遙遠,我們的通信相對較多,這對大明來說能聊解鄉(xiāng)愁,消解寂寞,在心靈里保持詩歌的溫度;對我來說,黃大明在西藏高原生活、寫詩,是一件很新奇的事,與他文來字往能滿足我的好奇,激發(fā)無窮的想象。

      姜紅偉:當年您擁有大量的詩歌讀者,時隔多年后,大家都很關心您的近況,能否請您談談?

      江文波:從大學畢業(yè)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先后做過教師、電臺編輯、省直機關干部等,后來分別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大開放》雜志、安徽省貿促會《經(jīng)貿天地》雜志擔任主編或執(zhí)行主編。新世紀初葉,我創(chuàng)辦了一家民營文創(chuàng)企業(yè)——安徽省經(jīng)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2011年,在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的支持下,我青年時代的部分作品結集《江文波文集》正式出版。2012年,我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網(wǎng)絡文學論壇“知更鳥中文網(wǎng)”,并自任總版主,還編印了《知更鳥文學》雜志。

      猜你喜歡
      文波朦朧詩詩人
      一群“蟑螂”
      選本編纂與“朦朧詩派”的建構
      Structural,mechanical,electronic properties,and Debye temperature of 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under high pressure:A first-principles study?
      選本編撰在朦朧詩建構中的作用研究
      出版廣角(2021年22期)2021-01-13 00:46:12
      武術研究是什么
      武術研究(2020年9期)2020-09-25 09:24:12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試論“朦朧詩”的起源、成就和弱點
      劍南文學(2016年18期)2016-11-21 11:48:15
      陳文波作品
      中國篆刻(2016年3期)2016-09-26 12:19:32
      确山县| 侯马市| 望城县| 咸阳市| 岑溪市| 垫江县| 宜昌市| 云梦县| 仙桃市| 南木林县| 仁化县| 吴江市| 响水县| 昌图县| 井陉县| 兴宁市| 德钦县| 沛县| 景东| 云和县| 赤峰市| 仪陇县| 新河县| 东明县| 海伦市| 米易县| 紫云| 卫辉市| 鹤岗市| 弥勒县| 大兴区| 苏尼特右旗| 陆川县| 拜泉县| 富宁县| 和政县| 邹平县| 景洪市| 保定市| 开远市| 延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