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付文, 鄭春生, 黃柿兵, 楊龍林, 劉建平, 施長生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起病隱匿,發(fā)現(xiàn)遲、死亡率高,尤其是喪失手術機會的大肝癌,臨床治療棘手。對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目前公認的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是首選療法。但部分病灶由隱匿的異位動脈與門靜脈供血,以及合并門脈癌栓等問題[1],單純TACE治療遠期療效并不理想,原位復發(fā)率高;經皮穿刺射頻消融(RFA)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對于≤3 cm的肝癌,其療效甚至可以和外科手術相媲美。由于“熱沉效應”使其對大肝癌的治療仍有缺陷;理論上聯(lián)合二者治療大肝癌能最大程度的滅活腫瘤活性,可獲得理想的療效[2]。本文采用TACE聯(lián)合RFA治療原發(fā)性大肝癌,獲得良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總結我科2011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23例肝癌患者,根據病史、甲胎蛋白(AFP)及影像學表現(xiàn),均符合肝癌診斷標準,且肝內至少1個病灶直徑≥5 cm。其中男18例、女5例。19例有乙型肝炎病史;AFP均呈陽性,明顯升高者(大于100 ng/ml)21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7例,B級5例,C級1例;病灶最大直徑為5.5~14.9 cm,平均(8.96±2.43) cm;8 例伴有門靜脈分支癌栓,無門靜脈主干癌栓,2例伴有肝動脈-門靜脈瘺,1例伴有肺轉移。
1.2.1 TACE 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法經皮穿刺股動脈,常規(guī)行腹腔動脈或肝總動脈造影,必要時行腸系膜上動脈及膈動脈造影,明確腫瘤供血動脈及其走行,超選擇插管至腫瘤靶血管內造影,明確有無動靜脈瘺或動門靜脈瘺,如有嚴重的瘺先用明膠海綿顆粒堵塞瘺口,瘺口閉塞后開始栓塞。栓塞劑為羥基喜樹堿15 mg、表柔比星30 mg、奧沙利鉑150 mg加超液化碘化油制成油乳劑10~20 ml,一般情況及肝功能較差的患者適當減量。
1.2.2 RFA 在TACE 1~2次后序貫RFA治療。使用四川綿陽立德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LDRF-120 S多極RFA儀,術前將病灶內碘油殘缺區(qū)及增強強化區(qū)作為消融靶區(qū)制定穿刺方案,在美國GEBrilliance 64排螺旋CT引導下選擇合適的穿刺點及穿刺路徑。局麻下開始穿刺,成功后根據需消融范圍計算電極展開長度,最大展開直徑為5 cm,選擇定時模式,機器自動調節(jié)輸出功率,每點消融時間10~15 min。一般采用“多點穿刺、多針聯(lián)合、多點消融”的原則,使消融范圍超過病灶靶區(qū)邊緣約1 cm,盡量徹底損毀腫瘤。術后給予保肝、抗炎及對癥處理等。
1.2.3 療效評價 所有患者治療后采用增強CT或MR復查,測算腫瘤壞死面積,壞死面積>90%為顯效,50%~90%為有效,<50%為無效,比較前后肝功能、AFP等重要指標,并了解患者一般狀況、生存情況及有無并發(fā)癥等,直到失訪或死亡。
采用SPSS 16.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的數據間差異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生存時間。
術后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有緩解,一般狀況改善,肝區(qū)疼痛、乏力好轉。術后2例患者出現(xiàn)腹水,20例有較為明顯的疼痛,2例出現(xiàn)較嚴重的低蛋白血癥,12例有發(fā)熱現(xiàn)象,經對癥處理后癥狀均消失,1例出現(xiàn)肝包膜下血腫,觀察后吸收好轉,1例患者5個月后出現(xiàn)肺轉移,其余患者未發(fā)現(xiàn)遠處轉移。
統(tǒng)計比較治療前后重要指標變化情況見表1。治療前后AFP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8,P=0.002)。
表1 治療前后各評估指標比較
首次單純TACE治療后影像學檢查見病灶體積有所縮?。ㄒ姳?),病灶內有碘油沉積,碘油散在分布在病灶內或局限在某一區(qū)域內,增強掃描發(fā)現(xiàn)仍可見不同程度的強化區(qū)。TACE聯(lián)合RFA治療后檢查見病灶內碘油沉積更加致密,并可見片狀壞死區(qū),增強后無明顯強化(圖1),病灶壞死顯效、有效、無效率分別為43.5%、52.2%、4.3%。
圖1 肝右葉巨塊型腫瘤治療前后
術后隨訪4~22個月,平均隨訪12.3個月?;颊咧形簧鏁r間為9.6個月,半年及1年的生存率分別為 86.9%(20/23)和 43.4%(10/23),見圖 2。
圖2 23例大肝癌患者的生存曲線圖
TACE是目前公認的肝癌非手術治療主要手段,TACE通過局部灌注化療藥物殺滅腫瘤細胞,同時通過碘油栓塞阻斷腫瘤的滋養(yǎng)血管,進一步促進腫瘤細胞的缺血壞死。但腫瘤殘存仍是最關鍵的問題,文獻報道對于>5 cm的肝癌TACE術后腫瘤完全壞死率僅為 40%~45%[3]。 李金鵬等[4]認為腫瘤的復發(fā)和轉移是影響TACE療效的主要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為:①TCAE并不能使腫瘤完全壞死,資料顯示部分患者術后碘油沉積區(qū)及病灶周邊PET-CT仍有核濃聚區(qū),提示仍存有活性的腫瘤細胞[5];②TACE能促進腫瘤周邊側支血管的形成,動物實驗證實栓塞后的腫瘤周圍血管內皮因子高度表達[6]。TACE術后復發(fā)主要為原位復發(fā),研究發(fā)現(xiàn)TACE術后若碘油不能致密沉積,12個月腫瘤復發(fā)率達到85.7%,而致密沉積者,其復發(fā)率只有7.9%[2]。大肝癌本身病灶體積大,且有豐富的側支循環(huán),以及部分存在異位動脈、門靜脈供血,單純TACE治療后病灶壞死率低,術后殘余率及復發(fā)率高[5],而過度栓塞、反復治療易損害肝組織及肝功能,加重肝硬化,影響患者遠期生存率,故需要其它治療手段輔助強化治療。
RFA治療一般要求病灶直徑<5 cm,特別是對于≤3 cm的孤立性小肝癌RFA療效接近外科切除治療[7]。單純的RFA因自身局限性,對體積過大的病灶易受“熱沉效應”影響導致治療效果減低,很難達到完全壞死;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病灶直徑≤3 cm、3~5 cm、>5 cm的腫塊單純RFA治療生存期差異有顯著性意義[8]。
我們針對大肝癌一般先行TACE 1~2次,平均為1.6次,根據碘油沉積及增強CT或MR了解腫瘤殘存情況,再行RFA治療,這種序貫治療模式可以更好地發(fā)揮RFA作用,這個觀點已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9-10]。
對于兩者聯(lián)合時機和順序目前報道不一,有學者認為RFA聯(lián)合治療時機應選擇在TACE術后1~2 周內[2]。我們一般選擇在 TACE 術后 3~5 d,因為TACE術后常有栓塞綜合征,一般需要3~5 d恢復時間,此時病灶栓塞后周圍尚未形成新的側支血管,不易導致熱量散失,而影像學檢查能明確病灶內碘油分布情況,可指導射頻消融方案的制定,提高了RFA術中布針的針對性。本組兩種治療平均間隔時間為3.6 d,術后均未見嚴重的肝功能損害及并發(fā)癥,不僅能夠及時的消融腫瘤,并且還可以減少患者住院時間及經濟支出。
總之,TACE聯(lián)合RFA治療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兩者優(yōu)勢互補,能有效地控制腫瘤進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其操作簡單、實用性強,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1] 常中飛,王茂強,劉鳳永,等.綜合治療巨大肝癌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因素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 2014, 36: 59-62.
[2] 代向黨,王 贏,程 喆,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聯(lián)合射頻消融治療中晚期肝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放射學實踐,2010,25:799-802.
[3] Miyayama S,Matsui O,Taki K,et al.Extrahepatic blood supply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giographic demonstration and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6,29:39-48.
[4] 李金鵬,陳 華,石叢叢,等.TACE聯(lián)合射頻消融與單獨射頻消融治療結節(jié)型肝癌臨床對比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3, 32: 1159-1163.
[5] KelogrigorisM,LaspasF,Kyrkou K,etal.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malignant liver tumours in challenging locations[J].J Med Imaging Radiat Oncol,2012,56:48-54.
[6] 陳長廣,倪才方,陳 瓏.肝動脈栓塞聯(lián)合射頻消融對兔肝癌模型細胞凋亡的影響[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30:156-159.
[7] Garmi L,Georgiades C.Combination percutaneous and intraarteria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eview[J].Semin Intervent Radiol,2010,27:296-301.
[8] 吳宇旋,竇永充,張彥舫,等.經皮射頻消融治療巨大肝癌[J].介入放射學雜志, 2007, 16: 755-758.
[9] 帕哈爾丁·白克熱,楊樹法,黃伍奎,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聯(lián)合射頻消融術治療30例原發(fā)性大肝癌的療效評價[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21:322-326.
[10]彭國文,李曉群.射頻消融及組合方案治療特殊/高危部位肝癌的中遠期療效[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52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