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甜
摘 要:筆者認為以“五自學習單”為抓手的自主預習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運用“五自學習單”勢必能提高中年級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力,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關(guān)鍵詞:五自學習單;中年級;自主預習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8-019-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重視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蔽覀兊摹拔遄詫W習單”就是基于以上理念,并結(jié)合我們學校的四自課堂而設計的,是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一個導向。主要由學習目標、知識鏈接、自主預習、自主質(zhì)疑、自主探究、自主應用、自主發(fā)展等七個版塊組成,其中除了學習目標、知識鏈接之外的其他五個版塊,便是我們五自學習單中的“五自”。
對于小學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并且能使用工具書、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方式查閱資料,以解決一些預習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對于課文中的一些關(guān)鍵詞句也具備了一定的自我解讀能力。因此,筆者以“五自學習單”為抓手,帶領本校中年級組教師開展了相關(guān)實踐研究,在提高中年級學生“自主預習”能力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摸索。
一、“目標”導向,為“自主預習”啟航
我們老師都知道我們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也就是這堂課教完后,我要讓學生學會什么。而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習的主體—學生,他們知道自己每堂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嗎?很顯然,大多數(shù)學生并不清楚。
那么,我們“五自學習單”里的學習目標就是基于教師對教材的鉆研和學情的分析,站在學生主體的角度而設定的。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明確地知道自己這節(jié)課通過學習要學會些什么。這里的“學習目標”和“教學目標”是從學生和教師的兩個維度而設計,對于“學習目標”的設計,更多的是考驗我們老師對班級學生學習能力的判斷,例如:在三下《長城和運河》這一課的學習目標設計時,我們通過對學情的分析,判斷學生在書寫“蜒”字、記憶“駕”和“篇”這兩個字時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因此便在原有的教學目標“讀通課文,學會9個生字”后面加上了正確書寫“蜒”這個字,聯(lián)系字意記住“駕”和“篇”,這樣學生在自主預習時,很明確地知道這幾個字是他們要重點練習書寫和記憶的。在學完課文后,再回過頭來對照目標,檢驗自己是否做到了。
二、“鏈接”準備,為“自主預習”助航
在我們的語文課上,很多與課文相關(guān)的作者介紹、寫作背景、資料補充等內(nèi)容,是需要學生去課前搜集的。因為教材中有些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生平距離學生的感知太遙遠,容易造成學生認識、理解的模糊。例如:三下《大作家的小老師》中大作家蕭伯納所生活的時代距離學生太遠,學生如果沒有課前的資料搜集,就會影響進一步學習課文、理解課文。這時,就需要學生的在課前查閱資料,搜集資料,為進一步的課堂學習做好鋪墊。
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學生不會篩選資料,他們通常是從課課通上直接照搬或者在網(wǎng)上摘抄一大段資料,讀都讀不通順,更別提讀懂后對學習課文有所幫助了。所以,在學習單上“知識鏈接”的設計時,我們便考慮到了這點,在集體研討時,就將參考資料有選擇性的重組整合變成學生能夠一讀就通,一讀就懂的精簡版的資料補充。同時,給學生留有空間,讓學生能夠模仿著將自己精簡重組后的資料在學習單上做補充。課堂上,每個學生帶著自己的資料和小組同學進行交流的時候,就能了解到更多的知識。
當然,除了背景資料和作者生平等“知識鏈接”,有的課文還需要引導學生就某一學習內(nèi)容發(fā)散開來,把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那么,此類的課外資料也是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搜集了解的。有了這些資料的儲備,再在語文課上的“加法”應該進行到底!從課前到課中再到課后,有效地進行運用課外資料,往往能把學生由文本教學中的一個“點”帶入課外更廣闊空間的一個面,有效地建立起連接語文課堂內(nèi)外的橋梁,從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全面、更立體。
三、“質(zhì)疑”指引,為“自主預習”引航
傳統(tǒng)的預習要求中,我們通常是讓學生將課文讀三遍,讀準課后多少個生字,描紅生字,完成生字組詞等簡單的、機械性的、缺少思維訓練的課前預習。這樣的預習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幾乎沒什么幫助。明代學者陳獻章曾在《論學書》一書中提出:“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闭Z文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都有必要根據(jù)相關(guān)內(nèi)容提出問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質(zhì)疑的能力是語文課任務之一。
看來“自主質(zhì)疑”在我們語文的學習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提高學生提問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習單上的“自主質(zhì)疑”,我們通常會給學生留2~3條橫線,讓學生結(jié)合課題或課文內(nèi)容進行提問。如果學生有更多的疑問,也可以在書上相關(guān)的地方寫下來。課前,有了“質(zhì)疑”,學生在自主預習時,就可以自主解決疑問,如果解決不了的也可以在上課時和小組內(nèi)的小伙伴一起合作、探究。這樣上課時,老師操作起來也很方便,可以指導學生在讀過課題后,說說自己質(zhì)疑的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又有什么新的問題。漸漸地學生學會提問了,也就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自己解決一部分的問題了。當然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年級組的老師們都普遍反映,學生們不會提問,經(jīng)常會提一些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例如:學生提問中多出現(xiàn)“某某”詞是什么意思???文中提到的“某個地方”在哪里???等通過查詞典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我們老師的指導,帶著學生去向課題提問,向內(nèi)容提問。
四、“探究”思考,讓“自主預習”遠航
“自主探究”以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為核心目標,它的教學理論建立在“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職責是組織、幫助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之上。自主探究是將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zhuǎn)化為“主動學習的探究者”。它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起點,以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為引導,以創(chuàng)設學習空間為載體,以自主探究為核心,以培養(yǎng)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自主體驗、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選擇、自我教育。
語文課堂教學是直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場所,又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渠道?!白灾魈骄俊钡恼n堂,是學生的“研究室”。教學過程中,我們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學習的視角去改革,采取新型的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策略,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學得積極,學得主動;教師則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指導學生逐步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那么,“五自學習單”中的“自主探究”就是為了促進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傳統(tǒng)的語文課上,老師總是會設計很多的小問題,使得整堂課顯得很瑣碎,學生就像是猜謎語一樣在迎合著老師,猜那一個個小問題的答案,根本沒有辦法自主合作、探究。因此,“自主探究”的問題設置就顯得尤為關(guān)鍵,我們必須深入地鉆研教材,選擇最有探究價值的、發(fā)散地問題來讓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時,先自我探究、思考,為課堂上小組的合作、探究作準備。當然,這也是整個學習單中最難把握的。“自主探究”的問題設計,最多只有兩個能引領全文的問題,比如:《翻越遠方的大山》中,我們設計的兩個問題是:1.從哪里看出劉翔把約翰遜當作遠方的大山?2.劉翔是靠什么一步步走到遠方大山的腳下的?這兩個問題是理解全文的關(guān)鍵,也是很有探究性的兩個問題,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片段中去體會、感悟,從而有話可說,小組探究的廣度和深度自然就會提高。
五、“應用”發(fā)展,為“自主預習”續(xù)航
“自主應用”便是為了突出語文的工具性而設計的,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僅要讀、思、還要適當?shù)膶⑺嫉膶懸粚?,哪怕寫的是錯的也沒關(guān)系,至少他是在思考的。有了課前的思和寫。當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對課文的內(nèi)涵有了更深的體會后,能學會將已學的知識進行應用就是體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
這個版塊的設計,可以結(jié)合補充習題或課后習題的某些題目進行設計,也可以是老師自己設計的貫穿全文的一些題目。例如:《狼和鹿》一課中,設計的題目是:我知道課文是按 順序來寫的。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里的鹿群, ,結(jié)果事與愿違,鹿 ,森林 。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破壞 將會給環(huán)境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
每一篇課文學完后,我們要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便可使“自主發(fā)展”的設計變得更為寬泛,可以是:搜集一些名言、做一次小報、開展一次演講、做一次展覽等等。例如:《放飛蜻蜓》中的設計是:如果你看到傷害動物的行為,你會采取哪些方法勸阻或進行社會宣傳和呼吁?學生可以設計一條廣告語、畫上一幅漫畫、到社區(qū)里發(fā)宣傳單進行宣傳等。
“五自學習單”的運用,讓口頭的、不便于檢測的預習變成了有章可循的、便于檢測的預習;讓學生的預習落到了實處;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讓簡單機械的“自主預習”變得有思維含量了;這一系列的“自主預習”在家長的監(jiān)督、學生的自評以及老師的評價中,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殷炳江.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9).
[2]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7).
[3](愛爾蘭)David Little等.自主學習方法與途徑[M].海峽出版發(fā)行集團,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4).
[4]齊建芳.兒童發(fā)展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07).
[5]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大出版社,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