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族志語用學(xué)的語用觀

      2015-11-06 01:09:31曾衍桃
      關(guān)鍵詞:民族志能動性言語

      曾衍桃

      (華南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言文化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民族志語用學(xué)的語用觀

      曾衍桃

      (華南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言文化學(xué)院,廣東 廣州 510631)

      語用學(xué)領(lǐng)域的普遍主義研究范式在面對語言的文化特殊性時,因其漠視文化差異、主張普世原則、從外部視角假定一些普遍參量并不加區(qū)別地強加于語言現(xiàn)實,顯得無能為力,其觀點一直受到質(zhì)疑。民族志語用學(xué)就是其挑戰(zhàn)者之一,它提出了不同的語用研究觀:要從文化內(nèi)部而不是外部視角去審視言語實踐并對它進行文化塑形;要以不同文化場景的言語事件為關(guān)注對象,探討其話語方式有何獨特性,解釋為什么這樣說、這樣說意味著什么等;要以田野調(diào)查的語言事實為依據(jù);在解釋話語意義過程中,更要考慮言語主體的能動性,意圖性不是關(guān)鍵要素;語用研究既要有人類學(xué)描述也要有語法描述。

      民族志語用學(xué);語用觀;普遍主義研究范式

      一、引言

      在語用學(xué)領(lǐng)域,普遍主義研究范式一直居于主導(dǎo)地位。根據(jù)這種范式,人類交際不管其文化和社會背景如何都無一例外地受某種普遍原則支配,如會話合作原則以及由此發(fā)展、演變或修正、完善而來的禮貌原則、信息原則、方式原則、量原則、關(guān)聯(lián)原則等[1-4]。該范式遵循以下研究思路或理論假設(shè):(1)預(yù)先設(shè)定描寫參量并且假定它們是普遍性的,不因文化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而發(fā)生變化,這些參量包括合作性、關(guān)聯(lián)性、禮貌性、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等;(2)從外部觀察分析言語,描寫言語實踐時把這些參量不加區(qū)別地強加于語言現(xiàn)實;(3)局部性文化差異微不足道,即便存在差異,那也只是泛人類交際普遍原則的局部調(diào)整和局部解釋而已。

      這種“文化漠視”(cultural blindness)的研究范式受到交際民族志學(xué)[5-7]、互動社會語言學(xué)[8]、語言人類學(xué)[9]、跨文化語用學(xué)[10-11]的質(zhì)疑和挑戰(zhàn),它們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背景的許多語言事例,如描述同樣的事情,每一種語言有其獨特的言語方式和敘述視角,同樣的表述方式在一種語言文化中可以被容忍而在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則不被接受甚至不可被容忍。比如,同樣一個意思,漢語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成果”,英語不能說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但可以說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it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這是因為漢英在詞法、句法、篇章結(jié)構(gòu)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上述這句話在漢語中屬于話題式主語句,這種句子結(jié)構(gòu)在漢語中很普遍,但英語卻不能接受,英語中必須把它隱含的實質(zhì)主語說出來,否則主謂搭配在語義上不能成立。這類文化特有的語言現(xiàn)象在普遍主義語用研究范式中找不到答案,但它們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我們不禁要問:如何對這些特殊的言語方式作出合理解釋?它們有何不同?為什么以這樣的方式說話?這些方式意味著什么?圍繞這樣一些問題,一些學(xué)者另辟蹊徑,在研究思路、對象、方法、視角以及語料采集等方面重新定位,從不同的角度對這類文化特有現(xiàn)象展開理論探討,提出了不同的學(xué)術(shù)理念和研究架構(gòu),其共同點是要從文化內(nèi)部視角(culture-internal perspective)去審視言語實踐并且對它進行文化塑形。民族志語用學(xué)(ethnopragmatics)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本文從研究路徑、對象和方法等幾個主要方面對該學(xué)科的語用研究觀展開系統(tǒng)的分析。

      二、從文化內(nèi)部視角進行語用研究

      眾所周知,普遍主義語用觀發(fā)展至今至少暴露了兩方面主要問題:(1)現(xiàn)有的交際普遍性原則是否具備充分的普世價值值得商榷。自Grice提出合作原則至今,交際普遍性原則一直受到質(zhì)疑、批評、修正、演變甚至否認,這個事實恰好印證了對原則的普遍性和廣泛適應(yīng)性進行質(zhì)疑是合理的。(2)單從文化外部視角審視語言是有問題的,或者只從這樣一個途徑研究語言至少是不夠的。作為挑戰(zhàn)普遍主義語用觀的重要理論嘗試之一,民族志語用學(xué)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語用觀。它主張語用研究要從文化內(nèi)部視角去審視言語實踐。言語交際的成功不僅依靠人類語言共有的交際語用規(guī)則,更重要的是離不開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語用研究要從特定的文化語境去觀察、分析言語交際。

      民族志語用學(xué)的提出者Duranti[12]153對薩摩亞語的語用分析得到了解釋人類學(xué)尤其是人類文化學(xué)方面的理論啟示: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對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適應(yīng)和整合的結(jié)果[13]11,為此,對特定民族文化的理解與闡釋必須深入其文化內(nèi)部,從該民族的環(huán)境入手,以田野調(diào)查獲得的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進行系統(tǒng)分析,從而研究該民族文化的形態(tài)及其發(fā)展過程。受其影響,民族志語用學(xué)反對傳統(tǒng)語用學(xué)的文化真空式研究,主張語用研究要基于文化特有語境、以田野調(diào)查的語言事實為依據(jù),原因在于一個言語社區(qū)共有一種習(xí)俗慣例、生活方式和文化經(jīng)驗,而且以相同的模式組織思想和行為,這是準確理解其內(nèi)部交際行為必不可少的文化共識。脫離了對具體文化環(huán)境的觀察,就不可能真切體會、了解和發(fā)現(xiàn)其獨有的價值觀念、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對研究該民族文化中言語交際的意義,也就無從揭示其交際語用規(guī)律。因此,語用研究對象應(yīng)是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的,與言語事件、現(xiàn)實而非虛構(gòu)的語言語境相關(guān)的鮮活內(nèi)容。透過這些具體言語實踐,人們不僅要探討這些話語方式有何獨特性,還要探討人們?yōu)槭裁催@樣說,以及這樣的話語方式意味著什么等問題,因此,研究目標應(yīng)是具體文化語境中的語言共性,而不是普世適用的原則或定理。這是民族志語用學(xué)與普遍主義語用學(xué)的截然不同之處[14-17]。

      三、關(guān)注言語主體的能動性

      民族志語用學(xué)主張,對意義的語用研究的關(guān)鍵因素不是交際者的意圖性而是言語主體的能動性。

      如何解釋和定義意義一直是語言哲學(xué)和語言學(xué)關(guān)注的主要話題,語用學(xué)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意義問題。在語用學(xué)者看來,意義是動態(tài)的,隨著語境和交際者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其中起關(guān)鍵作用的是交際者的意圖,要對話語意義作出解釋,首先要考慮交際者的意圖。Grice把意義區(qū)分為自然意義和非自然意義,主張要對意義作出正確理解,不僅要懂得其自然意義,更重要的是要根據(jù)會話含意理論倡導(dǎo)的合作原則對非自然意義進行推理,即推理說話人的意圖[18]。Searle認為人們使用語言就是為了實施各類行為,這就是意義之所在,究竟實施的言語行為是何種性質(zhì)也取決于對說話人意圖的推理[19]。然而,民族志語用學(xué)者的田野調(diào)查表明,意圖在構(gòu)建和解釋話語意義的過程中并不是關(guān)鍵要素,有薩摩亞語的調(diào)查為證[12]153。其中一個典型事例是當(dāng)?shù)匾粋€部族議事會的討論,一位部族委員會高官被指控冒犯了部族酋長,因為他說有一位區(qū)議員會來該部落訪問,結(jié)果卻證明是子虛烏有。更糟糕的是,為了迎接議員到訪,部落還為所有隨行人員準備了很多禮物,使得這件事的后果越發(fā)嚴重,為此部族議事會對此展開討論。研究者對這次會議討論的錄音整理后發(fā)現(xiàn),冗長的辯論中,沒有一個人提及被告的意圖,被告本人也沒有辯解說自己是出于好意而不是歹意,會議只關(guān)心行為的結(jié)果而不涉及行為的動機。

      這則案例表明,會議討論者關(guān)注的并不是當(dāng)事人的意圖,而是其言語行為造成的結(jié)果,即不問當(dāng)事人為什么這樣做(why),只關(guān)注他做了什么以及產(chǎn)生什么結(jié)果(what)。由此引出一個問題,既然在當(dāng)?shù)匚幕幸鈭D性不是言語交際的焦點所在,那么,什么才是關(guān)注的重心?要對言語交際的意義作出準確解讀,還有什么因素在發(fā)揮作用?受哲學(xué)家Husserl[20-21]的影響,Duranti引入了一個重要概念——能動性(agency),即不只是把語言看成簡單的表達式(即表達意圖的言語行為),更重要的是把它看成實現(xiàn)人類能動性的行為[22-25]。

      能動性是一個兼容語言和其他社會行為方式的多維概念,“實體(entities)如果具備以下條件,就被視為具有能動性:(1)實體具有對自身行為一定程度的控制力;(2)實體介入影響其他實體(有時也包括他們自己)的行為;(3)實體的所作所為及其行事方式得到實踐、美學(xué)、道德的評估”[12]156。其中實體對行為的控制力是判斷實體是否具備能動性的關(guān)鍵。

      能動性的表現(xiàn)之一是實體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這里所說的控制力并非指我們對世界的解釋具有把控的能力,而是指我們具有對語言作出即時、無意識的解釋的能力。世界本來就是帶著很多意義而存在,關(guān)于這個世界中的人、事、物的許多解釋已經(jīng)歷史性地固定下來,從這個意義而言,我們不能操控世界。比如,懂得英語正字法的人看到英文時,就能把看到的印刷出來的東西看成是“詞”,而不會把它解釋為點和線。同樣,在熟悉某種語言的前提下,聽到別人開口說話,就會把他所聽到的理解為某種話語,而不是某種“聲音”或“噪音”。雖然如此,作為語言使用者實體,我們可以順應(yīng)定型現(xiàn)實,信手拈來地對它進行即時、無意識的解釋,而不是對它進行質(zhì)疑,解釋的具體方式則取決于語言使用者。

      能動性的表現(xiàn)之二是言語實體介入影響其他實體的行為,即對其他實體形成一定的影響力。人類交際活動中,心理行為或者身體行為總是有所指向的,當(dāng)人們把注意力指向周邊世界時,就是在對內(nèi)部和外部世界的內(nèi)容和語境進行有意義的建構(gòu),意義建構(gòu)過程就是通過感覺對出現(xiàn)在面前的東西進行改變的過程[26]。比如,看到圓圈中兩個點,我們會把這個圓和點重新解讀為一張臉和兩只眼睛;看到一橫一豎交叉在一起,會把它解讀為加號、十字架或者國際人道主義保護標志,總之,我們會對看到的任何東西進行有意圖的解讀,這就是能動性作用的結(jié)果。

      能動性的表現(xiàn)之三是實體的所作所為及其行事方式受實踐、道德、美學(xué)評估的影響。這里包含三方面內(nèi)容:其一,實體的言行受一定的道德價值空間的約束,不能任性胡為。其二,實體的言行受美學(xué)價值的制約,他要為使用語言的方式負責(zé)。比如言語藝術(shù)家、演說家他們不僅要對所說內(nèi)容負責(zé),還要為其言語方式負責(zé)。其三,實體的言行受實際成效的制約。他要對所參與的日常行為活動及其涉及的社會任務(wù)、工具、人進行認識和評價,不僅要評價介入世界的日常行為方式,還要對解決問題的特定行為進行關(guān)注,更要關(guān)注實際行為效果。為滿足和順應(yīng)實踐、美學(xué)和道德評估的要求,言語主體在話語方式、措辭、語調(diào)等方面要作出各種不同的選擇。

      交際活動中,能動性有具體的語言表征。雖然在不同語言以及同一語言的不同情境中,能動性有不同的表征方式,然而,從跨語言的角度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共性特征:(1)所有語言都有通過語法和詞匯表征能動性的方式;(2)所有語言都有省略或消減能動性的方式;(3)所有語言都有增加能動性的方式。比如,通過隱喻擴延可以增加能動性,賦予具體的實體能動性。以描述住房租金為例,如果說租金jump to record high(達到創(chuàng)紀錄新高),就是通過隱喻擴延增加了描述主體的能動性。當(dāng)然,語言中允許增加事件參與者或指涉者的能動性程度是有語言和文化差異的,有些語言允許增加能動性的程度高些,有些則低些,或者不能允許增加能動性程度。比如,英語中通過賦予工具格主格的角色,可以把工具格作為主格使用,句子the key opened the door就屬于這種情形;而薩摩亞語則不能這樣使用,在薩摩亞語中,與the key對應(yīng)的名詞短語不可能成為主格,只能是工具格[27]。由此,我們不妨假設(shè):某些語言在能動性表征方面容忍度高,而另外一些語言容忍度低。

      綜上所述,要對意義展開語用研究,能動性是需要探究的重要因素。與意圖性相比較,能動性的分析建立在對具體的語言表征形式的觀察之上,因此具有客觀性,這一點是意圖性不具備的。

      四、語用研究既要有人類學(xué)描述也要有語法描述

      民族志語用學(xué)主張語用研究既要有人類學(xué)描述也要有語法描述。

      Duranti曾經(jīng)把民族志語用學(xué)定義為:“(該學(xué)科)是一個雙面、內(nèi)里兼收并蓄、跨學(xué)科,一方面依靠語法描寫、另一方面依靠人類學(xué)描述的分析學(xué)科。它由民族志(ethnography)和語用學(xué)(pragmatics)兩部分合并構(gòu)成。就其民族志方面而言,它以傳統(tǒng)人類學(xué)方法為支撐,密切關(guān)注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語境,包括對具體語言活動的了解,這些活動體現(xiàn)于地方有組織的且地方可解釋的事件之中。就其語用學(xué)方面而言,它要援引哲學(xué)、語言學(xué)、符號學(xué)、心理學(xué)和人類學(xué)等學(xué)科的長期研究傳統(tǒng),關(guān)注語言和語境之間的聯(lián)系?!盵28]167-168

      根據(jù)該定義,語用學(xué)研究應(yīng)該一方面依靠人類學(xué)描述方法,即以傳統(tǒng)人類學(xué)方法為基礎(chǔ),密切關(guān)注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語境,了解具體語言活動的特定場景并進行描述和解釋。以英語被動句為例,在被動句中言語主體可以把施為者說出來也可以把施為者隱藏起來,但從民族志語用學(xué)角度分析被動句時,我們則要增加人類學(xué)描述信息。分析語句the bill was vetoed,可能要增加如下信息:(1)該話語是由美國國會的共和黨議員說出來的;(2)該候選人正在參加重選;(3)該政治競選運動發(fā)生在1996年;(4)未提及的施為者是當(dāng)時的民主黨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5)說話人和聽話人知道克林頓否決了該提案。

      另一方面,應(yīng)該依靠語法描寫。語法描寫的主要手段為語義共核和文化腳本。之所以選擇這些語法描寫手段主要出于以下考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維不同、感受不同、與他人關(guān)系不同,因而說話方式不同。因此,在對不同文化語用現(xiàn)象進行分析時必須要依據(jù)當(dāng)?shù)貎r值、信念、態(tài)度、情感等因素理解言語實踐;同時要用當(dāng)?shù)厝四苈牭枚男g(shù)語理解和分析當(dāng)?shù)匮哉Z實踐活動。

      為了達到上述要求,民族志語用學(xué)者以Anna Wierzbicka的自然語義元語言理論(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 Approach,NSM)為基礎(chǔ),對語用現(xiàn)象展開語法描述。根據(jù)該理論,任何文化都有一些基本關(guān)鍵詞匯,這些詞匯的意義構(gòu)成語義核心(semantic primes),即文化共享意義。這些具有核心意義的詞匯在組合方式、原子結(jié)構(gòu)、補充功能等方面共享一個通用語法,可以用來作為語義和語用描寫的詞匯。英語中someone/person、something/thing、people、say、words、do、think、want、good、bad、if、can、because等都是語義核心詞匯,可以按照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組合構(gòu)成簡單的短語和句子,如people think that this is good,it is bad if someone says something like this,if you do something like this,people will think something bad about you。自然語義元語言的詞匯和語法共同構(gòu)成靈活可塑且表達力超強的“微語言”(mini-language)[29-32]。微語言具有“不可定義性”“普遍性”和“可驗證性”等特征[33],是每種語言中不可再約簡的語義核心,在各種語言之間可以被準確地翻譯。語義共核一般用詞、固定短語或者粘著語素來表示,在不同語言中可以表現(xiàn)出不同的句法形態(tài)特征,但每一個共核詞匯都具有固定的句法特征[34-35]。民族志語用學(xué)者提取的語義共核固定在63個左右,見表1。

      表1 語義共核[34]4

      Substantives名物類I,YOU,SOMEONE/PERSON,SOMETHING/THING,PEOPLE,BODYRelationalsubstantives關(guān)系類KIND,PARTDeterminers限定類THIS,THESAME,OTHER/ELSEQuantifiers數(shù)量類ONE,TWO,MUCH/MANY,SOME,ALLEvaluators評價類GOOD,BAD

      續(xù)表

      這些語義共核按照人類語言共通的普遍語法規(guī)則組織起來,就形成了波蘭語義學(xué)派所推崇的自然語義元語言。這套語言“使我們可以用日常的語言描述(各文化系統(tǒng))所有復(fù)雜的概念,并且在語言間翻譯時不至于損失或歪曲其意義”[34]4。Wierzbicka和Goddard等學(xué)者用這套文化中立的最簡語言工具構(gòu)擬了民族志語用學(xué)最重要的描述方法——文化腳本,即“對一言語社區(qū)中人們普遍假定的、共有的特殊文化價值、態(tài)度或預(yù)設(shè)的陳述”[34]5。具體可以表征為一些簡單的短語和句子,比如,盎格魯上層文化中“個人自治”的腳本注解為:

      (1)People think like this:When a person does something,it is good if this person can think about it like this:“I am doing this because I want to do it.”(人們這樣想:當(dāng)一個人做某事時,如果這個人能這樣想是好的:“我做這件事因為我想要做這件事。”)

      再如,中國文化中“涵養(yǎng)”的文化腳本可以描述為:

      (2)People think like this :When a person feels something,it is not good if other people can know this when they see this person’s Lian (face).(人們這樣想:當(dāng)一個人感覺到某事時,如果別人能從這個人的“臉上”知道,這是不好的。)[34]152

      文化腳本以不帶有民族中心主義色彩的普遍詞匯和語法來描述交際行為背后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共同信仰態(tài)度和情感等話語習(xí)俗,回避了“禮貌”“直接”等見仁見智的術(shù)語,使其能夠準確地被異質(zhì)文化所理解,從而可以較為有效地避免語用研究的民族中心主義[36]。

      五、結(jié)語

      本文從語用視角、語用意義研究時要關(guān)注的焦點因素、語用研究描述方法等幾方面闡釋了民族志語用學(xué)的語用觀。從某種意義來看,民族志語用學(xué)不僅僅是對普遍主義語用學(xué)的挑戰(zhàn)和顛覆,也可以被視為是對后者的補充、修正和完善。就研究方法而言,傳統(tǒng)語用學(xué)對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基于推理,也就是一種猜測和推想(guesswork),對意義的理解采取排除法,提出假設(shè)、否認或確認假設(shè),而民族志語用學(xué)對意義的解釋則基于田野調(diào)查和分析,對意義的理解采取歸納法。民族志語用學(xué)的描述語言是中性的,從而避開了傳統(tǒng)語用學(xué)民族中心主義的弊端。它所主張的人類學(xué)描述和語法描述相結(jié)合的方法,不僅讓人們看到更為廣闊、實在的視角,而且為意義的解讀提供了可觸摸的、可操作的途徑。人類社會充斥各色文化、習(xí)俗、傳統(tǒng),它們以各自的方式體現(xiàn)在語言上。語言雖有共性,但也有很多差異,這就為倡導(dǎo)具有文化細微差異的意義理論提供了很好的現(xiàn)實依據(jù),民族志語用學(xué)可以說是順應(yīng)了這種語言現(xiàn)實需求。

      [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C]//Peter C,Morgan J L. Syntax and Semantics,Vol. 3:Speech Acts.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2]Brown P,Levinson S C. Politeness[M]. London:CUP,1987.

      [3]Blum-Kulka S,House J,Kasper G.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C]. Norwood,NJ:Ablex,1989.

      [4]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2nd ed. Oxford:Blackwell,1995.

      [5]Hymes D H.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C]//Fishman J. Reprinted in Readings o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The Hague:Mouton,1968:99-138.

      [6]Bauman R,Sherzer J. Explorations in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C].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

      [7]Gumperz J,Hymes D H. 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C].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8]Gumperz J.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9]Duranti A. Linguistic Anthropolog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0]Wierzbicka A. Different cultures,different languages,different speech acts:Polish vs. English[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85,9 (2/3):145-178.

      [11]Wierzbicka A.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The Semantics of Human Interaction[M]. 2nd ed. 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3.

      [12]Duranti A. Ethnopragmatics and beyond:Intentionality and agency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C]//Claudio B. et al. Hybrids,Differences,Visions:On the Study of Culture. Arrora. Colorado:The Davies Group Publishers,2011:151-164.

      [13]孫秋云. 文化人類學(xué)教程[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4]Goddard C. Ethnosyntax,ethnopragmatics,sign-functions,and culture[C]//Enfield N J. Ethnosyntax:Explorations in Grammar and Cultur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a:52-73.

      [15]Goddard C. Directive speech acts in Malay:An ethnopragmatic perspective[C]//Christine B. Les Cahiers de Praxématique (Special issue ‘Langue,discours,culture’),2002b(38):113-143.

      [16]Goddard C. Cultural scripts:A new medium for ethnopragmatic instruction[C]//Michel A,Niemeier S. Cognitive Linguistic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4:145-165.

      [17]夏登山,郭小潔. Ethnopragmatics 的理論方法與譯名商榷[J]. 中國科技術(shù)語,2013(5):26-30.

      [18]Grice H P. Meaning[J].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57,66:377-388.

      [19]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CUP,1979.

      [20]Husserl E.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First Book[M]. The Hague:M. Nijhoff,1982.

      [21]Husserl E.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Second Book Studie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Constitution[M]. Dordrecht:Kluwer,1989.

      [22]Duranti A. The social ontology of intentions[J]. Discourse Studies,2006(8):31-40.

      [23]Duranti A. Further reflections on reading other minds[J]. 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2008,81(2):483-494.

      [24]Duranti A. Performance and encoding of agency in historical-natural languages[C]//Henning K,Netherton N,Peterson L. Symposium About Language and Society (SALSA),Vol. 9. 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2001:266-287.

      [25]Duranti A. Agency in language[C]//Duranti A. A Compan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Malden:Blackwell,2004:451-473.

      [26]Duranti A. The relevance of Husserl's theory to language socialization[J].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2009,19(2):205-226.

      [27]Duranti A. Etnopragmatica. La forza nel parlare[M]. Rome:Carocci,2007.

      [28]Duranti A. From Grammar to Politics:Linguistic Anthropology in Western Samoan Village[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29]Wierzbicka A. Semantics:Primes and Universal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0]Goddard C,Wierzbicka A. Semantic and Lexical Universals Theory and Empirical Findings[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4.

      [31]Goddard C,Wierzbicka A. Meaning and Universal Grammar——Theory and Empirical Findings:Vol. I & II[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2.

      [32]Goddard C. Semantic Analysis: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3]李炯英. 波蘭語義學(xué)派概述[J].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5(5):377-82.

      [34]Goddard C. Ethnopragmatics :Understanding Discourse in Cultural Context[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6.

      [35]Goddard C,Wierzbicka A. Cultural scripts[J]. Special Issue of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2004(12):153-166.

      [36]向明友,夏登山. 民俗語用學(xué):語用學(xué)研究的新視角[J]. 外語教學(xué),2009(6):24-27.

      OntheViewsofEthnopragmaticstowardsPragmaticsStudy

      ZENGYantao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Culture,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The universalist paradigm proposed by traditional pragmatics has been challenged by those scholars who observe language from a culture-internal perspective because of its blindness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ts imposition of some universal parameters from a culture-external perspective upon all linguistic reality. One of the challengers is Ethnopragmatics,which proposes the following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pragmatics:A culture-internal rather than a culture-external perspective should be adopted in examining speech practice and so as to arrive at cultural shaping of them. The research object should be the speech events in different cultural loc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peculiarities behind the special ways of expressions,the reasons for speaking in these special ways,and what these special expressions mean to those speakers. The research should be based on linguistic evidence obtained from field work. Intentionality is not a key factor in the explanation of speech meaning,instead,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not only intentionality but,more importantly,agency of the speech agent. A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should include both anthropological and grammatical description.

      ethnopragmatics;viewpoints of pragmatics research;the universalist paradigm

      H030

      A

      2095-2074(2015)05-0018-07

      2015-09-01

      曾衍桃(1964-),男,江西吉安人,華南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言文化學(xué)院教授,文學(xué)博士。

      猜你喜歡
      民族志能動性言語
      走向理解的音樂民族志
      言語思維在前,言語品質(zhì)在后
      呂魁:難以用言語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關(guān)于戲曲民族志的思考
      戲曲研究(2021年3期)2021-06-05 07:07:30
      民族志、邊地志與生活志——尹向東小說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44
      調(diào)動主觀能動性,提高寫作水平
      民族志與非正式文化的命運——再讀《學(xué)做工》
      高職英語教學(xué)中學(xué)生“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
      關(guān)于冬天
      中國詩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
      關(guān)于言語行為的現(xiàn)象學(xué)思考
      嘉义市| 开阳县| 二连浩特市| 珲春市| 甘孜| 山阳县| 石嘴山市| 常德市| 保定市| 建始县| 五家渠市| 洞头县| 西宁市| 东平县| 东山县| 清徐县| 玉门市| 达孜县| 宜川县| 瑞昌市| 东光县| 讷河市| 孟连| 石屏县| 兴安县| 武鸣县| 盐边县| 潞西市| 东至县| 太保市| 道孚县| 海南省| 凤凰县| 舟山市| 卢龙县| 静宁县| 阿拉善左旗| 茌平县| 扎赉特旗| 太康县| 金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