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
【摘要】目的:分析綜合護理在支氣管哮喘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54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27例。觀察組給以綜合護理措施,對照組給以常規(guī)護理措施,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可顯著提高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關鍵詞】綜合護理;支氣管哮喘;治療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20-0117-01
支氣管哮喘為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威脅患者健康和生命。臨床治療以控制患者發(fā)作嚴重程度為主要目標,進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為分析綜合護理在提高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效果及依從性中的價值,筆者選取54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54例支氣管哮喘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倡議相關診斷標準[1]。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27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6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5.51±4.05)歲;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1.58±2.51)年。對照組中男27例,男20例,女7例;年齡22~71歲,平均年齡(46.35±5.03)歲;病程4~19年,平均病程(12.01±3.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對癥治療,并對其飲食、生活、心理等進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以心理、鍛煉和健康教育等綜合護理措施,具體包括:①心理護理。多數(shù)患者因情緒變化導致間斷治療或放棄治療,使得疾病容易復發(fā)。護理人員應耐心同患者交流溝通,幫助其克服不良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適量鍛煉。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指引其進行適量運動,增強自身抗病能力和抵抗力等。③健康教育。給予患者相應的健康教育,告知其治療依從性的重要性,盡可能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通過有效的宣教方法幫助患者加深理解、記憶,讓患者正確規(guī)范的進行用藥,從而有效控制哮喘的發(fā)病。
1.3療效判定[2]顯效:患者治療7d后,心率正常,氣喘、咳嗽、肺部羅音等均消失,X線檢查接近正常;有效:患者治療7d后,心率下降,氣喘、咳嗽、肺部羅音等均得到改善,X線檢查顯著改善;無效:患者治療7d后,沒有達到上述標準。完全依從:患者能嚴格按照醫(yī)囑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不依從:患者不能嚴格按照醫(yī)囑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甚至自行減藥量或是停藥等。
1.4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78%,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依從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率為92.5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1.82%,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者治療依從率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支氣管哮喘為常見呼吸內科疾病,臨床上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通過消除非特異性炎癥,有效控制哮喘發(fā)作。但多數(shù)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致使哮喘反復發(fā)作,影響臨床治療效果。護理人員應通過相應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提高其臨床治療依從性,進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綜合護理措施針對患者具體生理和心理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通過與患者的交流溝通,了解患者訴求,并盡可能予以滿足。同時,綜合護理措施可有效提高護理的連續(xù)性,從入院、檢查、用藥、飲食、心理、活動等方面進行護理,減少護理的盲目性,進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本研究中,采用綜合護理的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治療時,綜合護理可顯著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參考文獻
[1]張巖,劉曉麗.臨床護理路徑對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滿意度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7):29-30.
[2]于偉,馬永東.淺談護理干預對提高支氣管哮喘患者用藥依從性的臨床價值[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刊),2012,10(11):965-966.
(收稿日期: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