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西方死亡詩歌的對比分析

      2015-11-12 23:26:15盧瑩
      關(guān)鍵詞:狄金森對比陶淵明

      盧瑩

      摘 要:本文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對比陶淵明代表作《擬挽歌辭三首》和狄金森代表作《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分析中西方死亡詩的異同,進一步理解中西方死亡觀和傳統(tǒng)文化的相似與差異之處。

      關(guān)鍵詞:死亡詩;狄金森;陶淵明;對比

      中圖分類號:I106.2;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0-0129-02

      “死亡”與“永生”歷來被看做詩歌永恒的主題,古今中外不乏以死亡為主題的詩歌。我國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一些作品,死亡意識就很突出,《擬挽歌辭三首》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國的傳奇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現(xiàn)存的1775首詩中,有三分之一是關(guān)于死亡這一主題的,其中以《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最為著名。雖然兩位詩人年代相差甚遠,但他們死亡詩歌的描寫角度卻有很大的相似性。下面,本文就此此問題展開分析。

      一、隱逸詩人與遁世詩人的經(jīng)歷異同

      (一)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陶淵明和狄金森早年都經(jīng)歷了親人的生離死別,人生的最后幾十年又都在隱居中度過,他們大部分的死亡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陶淵明8歲時父親去世,12歲庶母辭世,中年喪妻、喪母,40多歲又遭庶母之女和從弟早逝,50歲那年又身患大病與死神擦肩而過,可謂親身歷經(jīng)了生離死別的痛苦。晚年辭官歸家,陶淵明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并在生命的盡頭寫下《擬挽歌辭三首》,抒盡他對人生的感懷和對生死觀的態(tài)度。狄金森14歲時目睹表姐妹兼密友索菲亞·霍蘭德患傷寒離世,首次接觸死亡。之后,她的父親、摯友、侄子和情人查爾斯·沃茲沃斯的的相繼去世,促使她對死亡進行深刻思索,從此不與世人交往,甚至謝絕家庭至親的來訪?!兑驗槲也荒芡2降群蛩郎瘛肥堑医鹕鑼懰劳龅拇碜鳎彩窃谒[居生活中對死亡與永生的思考之作。

      (二)不同的時代背景。陶淵明出身于晉宋時期沒落的仕宦家庭,而《擬挽歌辭三首》正創(chuàng)作于晉末宋初年間,那時戰(zhàn)亂頻繁,時局動蕩,宗室內(nèi)部斗爭和軍閥對政權(quán)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zāi)難,也使社會上層不安感大增,對死亡的威脅恐懼成為晉末宋初的時代心理特征。狄金森出身于19世紀一個富足的美國家庭。狄金森有別于陶淵明的時代感懷,她的死亡詩作僅僅是出于個人層面對死亡的觀察和體驗,顯示了個人的情懷。

      (三)隱逸詩人與遁世詩人。隱逸詩人和遁世詩人看似胸襟懷抱相近,實際他們歸隱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就二人而言,陶淵明顯然是隱逸詩人,狄金森則為遁世詩人。首先,隱逸與遁世的原因不同。陶淵明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隱逸詩人之所以隱逸,源于他們對統(tǒng)治階級抱有消極的不合作態(tài)度,或是擔心戰(zhàn)亂紛爭,避禍保身。陶淵明所處的晉末宋初是社會動蕩時期,陶淵明出身沒落家庭,在門第階級極嚴的晉末宋初極易受到歧視和排擠,空有政治抱負卻無法施展,無奈下只得歸隱避世。如《擬挽歌辭三首》“千年不復(fù)朝,賢達無奈何”中“賢達”一詞透露出作者對官場的無奈之情。遁世詩人則不同,他們的遁世與政治清濁關(guān)系甚微,狄金森個人并無任何仕途的失意,僅僅是在人生旅途中對所見、所思、所感的頓悟,因而遁世多見于女性。其次,隱逸詩人多與鄉(xiāng)村農(nóng)樵合群而居,他們的詩多描寫群居生活及其動態(tài),反映的也是現(xiàn)實生活;遁世詩人則故意離群索居,他們的詩多描寫生活中的靜態(tài),多反映詩人內(nèi)心的頓悟。狄金森從25歲開始棄絕社交閉門不出,在文學(xué)史上亦被稱為“阿默斯特的女尼”。

      二、中西方宗教不同,死亡觀同中有異

      總體來說,西方死亡詩的宗教色彩濃厚,信仰末日審判之說,善有善報,得登天國;中國死亡詩受宗教影響較小,也不太為讀者所重視。

      (一)陶淵明和狄金森死亡詩作所體現(xiàn)的宗教觀。陶淵明詩歌的死亡意識是由當時的社會和他本人的社會存在所決定的,而構(gòu)成這種思想的材料主要來自道家??v觀中國古代的宗教哲學(xué)思想,儒家強調(diào)入世,標榜個人對社會和國家的貢獻;墨家雖有強烈的死亡意識,但他們更推崇和敬重鬼神;佛教對六道輪回、無常、成住壞空的論述非常詳盡;道教強調(diào)“任真”,這也是陶淵明死亡觀的主要來源。“任真”即“守真”或“保真”,取自《莊子》,意為隱居避世,謹守本性而無違。狄金森從小在基督教盛行的新英格蘭長大,她的家人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她對待基督教的態(tài)度卻非常矛盾。在青少年時期她曾極力反抗基督教的教義和教規(guī),并在自己心中構(gòu)建了一個沒有基督教的上帝。她的死亡觀深受加爾文教的影響,雖不信來世,但相信靈魂永存。

      (二)對死亡的認知。首先,陶淵明和狄金森都認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坝猩赜兴?,早終非命促”,陶淵明是不大信命的,他覺得有生則必然有死,這是自然規(guī)律,《擬挽歌辭三首》開篇便將其對死亡的認知點明?!兑驗槲也荒芡2降群蛩郎瘛?,詩的標題即擺明狄金森對死亡的坦然,全詩運用擬人手法,將死神幻化為一個殷勤的紳士,狄金森認為經(jīng)歷死亡是每個人必須走過的路。其次,在死亡和永生的關(guān)系上存在不同?!八廊ズ嗡溃畜w同山阿”,人死了就沒什么可說的了,尸體回歸了大自然,變成大山曲折處的泥土塵埃?!巴桨ⅰ钡乃枷胧堑澜趟枷朐谒劳鲇^中的集中體現(xiàn)。道教不修前世來生,講究修今生,朝聞道,夕死可矣。因而,陶淵明的死亡詩不考慮永生,不考慮來世,他認為人生的盡頭就是死亡。而《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還有‘永生同座”,狄金森將“永生”擬做一名乘客,詩人、“死亡”、“永生”三者相伴而行,幾個世紀飛逝過去后,“馬頭,朝向永恒”,詩人發(fā)現(xiàn)自己正乘著馬車駛向永恒?!坝篮恪焙汀坝郎毕嗪魬?yīng),詩人終于發(fā)現(xiàn),死亡就是永恒的開始,死亡即永生。

      (三)對死亡的態(tài)度。大部分學(xué)者都將《擬挽歌辭三首》視為陶淵明視死如“歸”的曠達、超脫之作,筆者卻認為該詩表達了陶淵明對死亡的無奈與恐懼。如:“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庇秩纾骸半劝赣仪?,親舊哭我旁。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薄坝氖乙灰验],千年不復(fù)朝?!边@幾句基調(diào)低沉,近乎絕望,一反曠達飄逸的風(fēng)貌。自此,我們可以看出本該詩所表達的不是視死如“歸”的超脫,反而體現(xiàn)出詩人內(nèi)心對死亡的無奈與恐懼,盡顯凄涼悲哀之感。再如“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边@兩句飲酒的詩句恰恰描寫出陶淵明的戀世情節(jié),詩人表面抒發(fā)生死由命,死亡在所難免的感懷,實則卻想要在人生在世時飲完酒,一盡歡愉。綜上,陶淵明對待死亡充滿了恐懼和無奈,且對塵世十分眷戀。而在《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狄金森一反傳統(tǒng)文學(xué)中恐懼、悲傷的情調(diào),開篇就欣喜地迎接“死神”的來臨?!八郎瘛笔侨绱说谋虮蛴卸Y、溫雅謙和,讓詩人不再畏懼,欣然登上馬車,自愿與他同行。上車后詩人欣喜地發(fā)現(xiàn)還有“永生”同座,對死亡的平靜更進一步上升為對死亡的向往,因為“死亡”即“永生”。正是基于對上帝的信仰,狄金森在寫下死亡詩歌時毫不恐懼和悲傷,甚至具有些許夢幻色彩。詩人的隱居處所的窗外是一片墓地,這使得她與死亡無時無刻都面對著,也造成她面對死亡的平靜淡然。

      三、中西方死亡詩表達方式的異同

      (一)“悼己”的描寫角度。傷逝悼亡之作多為“哀悼他人”,而《擬挽歌辭三首》和《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兩詩都獨特地“悼自己”,將自己想象為彌留之際的死者,使用第一人稱陳述,虛擬了自己由彌留到死亡再到下葬的全過程?!稊M挽歌辭三首》第一首寫詩人“死”時的情景:“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钡诙讓懺娙嗽O(shè)想眾人給自己祭奠入殯的情景:“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xiāng)。”第三首寫詩人設(shè)想眾人給自己送葬的情景:“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fù)朝?!薄兑驗槲也荒芡2降群蛩郎瘛吩娙税炎约旱乃劳鱿胂鬄橐欢温贸?,以“我們”的口吻敘述故事發(fā)展的過程:死神駕車載著她和“永生”一路經(jīng)過“學(xué)?!薄ⅰ疤镆啊焙汀跋﹃枴?,正如經(jīng)歷了人生的三個主要階段:童年、中年和晚年。這是從生到死的必然過程。兩位詩人通過虛擬自己的死亡過程,帶領(lǐng)讀者共同感受生者不可經(jīng)歷的死亡體驗。

      (二)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中國的死亡詩往往就事論事,不及其他,多局限于寫“身邊事,兒女情”,比較狹窄而直率。在《擬挽歌辭三首》中,詩人在描寫自己死亡情景時,多用直陳的方式,提到了“嬌兒”、“良友”、“親舊”甚至是“飲酒”和“肴案”,子女、親朋、佳肴和佳釀均為普通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詩人借這些意象來描繪自己離世時周遭的現(xiàn)實景象和人物情感,故而詩中的現(xiàn)實主義因素多于浪漫主義因素。西方的死亡詩多富于幻想,有著寄意遙深的宏旨。在《因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詩人將人生幻想為一輛行駛的馬車,將來世的天堂幻想為幸福的歸宿,多使用“孩子”、“田地”、“夕陽”等“大詞”而非與個人身份相關(guān)的意象,通過擬人的手法,借用空間景物的變換把時間空間化了,是超脫于現(xiàn)實的浪漫主義手法。

      (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中國的死亡詩在格調(diào)上是低沉悲傷的,反映出一種唯物主義的生死觀。讀罷中國的死亡詩,讀者多沉浸于哀婉和憂思之中,即便《擬挽歌辭三首》似要表達對生死的超脫,卻不可避免地透露出詩人的恐懼和無奈,讀來仍有凄涼哀傷之感。另外,“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一句,表明陶淵明不相信人死后還有靈魂,也證明了他是一個唯物主義者。西方的死亡詩則表現(xiàn)出唯心主義的生死觀,相信靈魂永生,因而,在描寫死亡的場景時,詩人認為死亡只是肉體不存于世,但靈魂已經(jīng)到達了天堂,故而可以坦然面對死亡,將死亡視為一種解脫,給讀者一種情致溫和的實感。

      基于一定的宗教信仰和歷史環(huán)境因素,中西方詩人的生死觀同中有異,異大于同。普遍來講,中國死亡詩歌宗教色彩淡薄,西方濃厚,中國死亡詩集現(xiàn)實主義和唯物主義于一體,西方死亡詩集浪漫主義和唯心主義于一體。

      參考文獻:

      〔1〕茅于美.中英詩歌比較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2.

      〔2〕唐翼明.魏晉文學(xué)與玄學(xué)[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3〕胡宗鋒.英美文學(xué)精要問答及作品賞析[M].西安出版社,2001.

      〔4〕胡月增.狄金森與陶淵明詩歌中的死亡意識比較[J].中州學(xué)刊,2004,7(4).

      〔5〕耿衛(wèi)玲.解讀狄金森的死亡詩[J].和田師范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漢文綜合版),2009,28(3).

      (責任編輯 姜黎梅)

      猜你喜歡
      狄金森對比陶淵明
      你好,陶淵明
      如果記住就是忘卻
      北方人(2020年22期)2020-12-02 08:11:04
      如果記住就是忘卻
      與狄金森一起嘗試思考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我的朋友
      中日兩國膠囊旅館業(yè)的發(fā)展對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馬洛與陶淵明田園詩的對比
      英國電影中“憤青”與“暴青”對比研究
      大厂| 铜梁县| 万山特区| 香港| 枣强县| 临夏县| 海晏县| 宁化县| 泽州县| 兰溪市| 霍州市| 伊吾县| 庆阳市| 麻城市| 民乐县| 濮阳市| 镇雄县| 巢湖市| 罗江县| 武城县| 额济纳旗| 青冈县| 岳普湖县| 桑日县| 龙口市| 曲阳县| 临清市| 山阳县| 澳门| 高雄市| 江川县| 章丘市| 东兰县| 乌什县| 吉木萨尔县| 江安县| 玛纳斯县| 康马县| 泸西县| 翁牛特旗|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