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麗
論《碧奴》的神話重述與意象敘事
袁文麗
在當代小說史上, 蘇童開拓了男性作家寫女性的新的境界,從他的《妻妾成群》、《大紅燈籠高高掛》、《婦女樂園》, 到《紅粉》、《武則天》、《像天使一樣美麗》、《米》, 再到近期的《碧奴》,無不滲透著作家對女性命運的關注與思考。蘇童自己曾說:“我喜歡以女性形象結構小說”, “女性身上凝聚著更多的小說因素”。 在蘇童敏銳的思維、靈動的語言、詩性的想象所構建的小說世界和個體詩學中,他的寫作得以讓一個傳統(tǒng)的故事、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得到新的闡釋?!侗膛返恼Q生是對蘇童女性主題的深化,對人性思考的一種升華。蘇童通過意象的更新和重組, 運用中國古代深厚的象征體系, 刻畫了一個非常樸實而又極不平凡的民間女子在遭遇人類生存的苦難和悲劇命運時所表現(xiàn)出的卑微、執(zhí)著而又不屈。另一方面,在當代的文學文化語境中,神話傳說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一脈,卻遭受到了現(xiàn)代主流文學話語敘事的不同程度地拒斥,蘇童的《碧奴》通過對民間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在神話重述中重新演繹對人心、世界、命運的思考,不愧是對一種新的寫作方式的積極探索和對當代主流寫作的有益補充。
一
孟姜女故事在后人不斷的演繹和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同版本的歷史視角的闡釋,但今人比較接受和認可的解讀有兩種:其一,這是一個曠世經典的愛情絕唱,“孟姜女形象”和“哭長城”意象成了中國文化和文學中的經典“符號”,不斷地呈現(xiàn)在后人的詩文和藝術創(chuàng)作中,并被反復吟唱。正如白雪的歌聲中所傳唱的“孟姜女,哭長城,千古絕唱誰人聽”?“孟姜女”被詮釋為一個“忠夫”和“愛情”的母題和典型反復被書寫和敘述。其二,這是一個具有濃厚意識形態(tài)意味的民間反抗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的行為和“長城傾塌”的結果無不隱喻著一種最底層和最原始,同時也是最有力的反抗,是百姓對于封建王朝繁重徭役和賦稅不能承受之重的縮影和表現(xiàn),堅固城墻的崩塌象征著封建王朝大廈的傾塌,以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君民關系的政治思想。
然而,蘇童在重述及與孟姜女故事的重新相遇過程中,并沒有被一個古老的故事束手束腳、甚而述而不作,而是以一種極強的駕馭力融注了強烈的時代精神以及自我生命的體驗,以超越的哲學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完成了對故事敘述的人性思考和性別詮釋,正如其在自序中寫到:“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永遠是橫在寫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孟姜女,我對孟姜女的認識其實也是對一個性別的認識,對一顆純樸的心的認識,對一種久違的情感的認識;我對孟姜女命運的認識其實是對苦難和生存的認識?!笨梢?,蘇童在“故”事“新”編的基礎上,以“孟姜女”這一女性獨立的性別角色和心理體驗嵌入故事敘事的核心,通過對孟姜女作為個體的苦難人生命運的敘述進而拓展到對整個人類苦難和生存的認識,借傳統(tǒng)的故事外殼演繹著現(xiàn)代人對生存困境的思考及現(xiàn)代性的解讀方式。
在小說《碧奴》中,故事的基本框架仍然是碧奴尋夫和千里送寒衣的故事。蘇童在整個故事層的營造過程中始終是在遵循著古老的故事框架,碧奴尋夫事件的起因源于丈夫被抓去修筑長城,事件的結果仍然以長城被哭倒而結束。但故事的筋骨血肉在作者精心地細節(jié)編織過程中,被灌注了新的生命和意義。
作為誕生于封建社會中的“孟姜女”形象,表面上似乎在歌頌女性柔韌、執(zhí)著、堅貞、剛強的美好品質,“孟姜女”成為了中國文學中 “貞婦”、“癡情女”或“神女”的典型代表。然后仔細審視,我們可觸摸到故事本身在漫長的傳播和接受過程中隱含著強烈的“男權視角”和政治意識,甚至孟姜女故事的廣為流傳,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符合了男性社會的審美標準,忠貞、奉獻、癡情、柔韌等品質都是父權制社會的家長(丈夫/男人)對女性/妻子最基本的要求,“孟姜女”當之無愧地當選了男權意識宣傳的絕佳材料。正如女性主義者凱特·米利特的精辟分析:“對我們的兩性關系的制度進行公正調查后,我們發(fā)現(xiàn),從歷史上到現(xiàn)在,兩性之間的狀況,正如馬克思·韋伯說的那樣,是一種支配與從屬的關系,在我們的社會秩序中,基本上未被人們檢驗過的甚至常常被否認的(然而已經制度化的)是男人按天生的權力統(tǒng)治女人。一種最巧妙的‘內部殖民’,在這種體制中得以實現(xiàn),而且它往往比任何的種族隔離更加堅固,比階級的壁壘更加嚴酷,更加普遍,當然也更為持久?!薄懊辖眰鹘y(tǒng)形象成了男性世界對女性的想象和欲望,是男性塑造的希望現(xiàn)實中的女性模仿和成就的對象。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蘇童沒有把這個傳奇的愛情故事塑造得浪漫、唯美,輕快、飛揚,而是用凝滯和厚重的筆法,使得小說處處充斥著血和淚。整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碧奴”,故事的核心情節(jié)就是碧奴尋夫路上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男主人公豈梁至始至終都是“缺失的”,是“不在場的在場”。丈夫豈梁的失蹤,引發(fā)了“碧奴”義無反顧北上追尋的決心,甚至是抱著“有去無回”的誓死態(tài)度。小說情節(jié)的處理貌似遵循了傳統(tǒng)的男性視角和男權思想,男人是天,女人為男人殉情是天經地義的??墒?,作者偏偏虛構了另一種截然對立的情境和背景解構了傳統(tǒng)的預設,碧奴的千里尋夫,無論是在其家鄉(xiāng)“桃村”還是在“尋夫路上”,都只是一個“異質性”的存在,這里無疑隱射著作者某種現(xiàn)代性境遇的思考和批判,同時也開拓了寫作的另一種更寬廣的視角:碧奴千里送寒衣的故事,并不限于丈夫和妻子的故事,更是一個關于人、人性和生存的故事,或者說是一個底層女性的故事,碧奴追尋的可能是當代人已經缺失的而恰恰是彌足珍貴的、最本真存在的某種“東西”——人們失落的精神家園。
作家懷著對女性深深地敬意,在對碧奴“千里送寒衣的動機、信念/路上行人的嘲諷、欺壓”等一系列精神和生存困境的細微體察和把握中,通過敘事策略的不斷推演,主人公的主體意識卻在不斷被奴役、欺壓中強化和建立起來。碧奴千里送寒衣,更多的是一種簡單情感的主動訴求,是出于人與人之間樸實的關懷和掛念。在尋夫過程中,碧奴遭遇了人情的冷落和人性的失落,感受到了徹底的生存的悲哀和孤獨:桃村人的擠兌和瓜分東西,人市上的凄涼和猜忌,鹿人的愚昧和凌辱,信桃君府的殘酷、壓榨和奴役……毫無疑問,文本把碧奴所生存和面對的困境呈現(xiàn)和撕裂在觀眾面前,這是一個男權社會主導的世界,是一個人心渙散、價值信仰崩潰、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但碧奴卻通過“眼淚”的力量,憑借自己的執(zhí)著和本心,在“吃人”與“被吃”的境遇中,一一化解了危機,并逐步樹立和強化了自我的生命意識。其“眼淚”背后所隱射的,既是人性和人情的力量,亦是女性特有的寬容與愛的溫情力量。作家既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男權社會和女性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批判,同時亦表現(xiàn)出對女性溫情文化的肯定和構建,對其“救贖”主題的頌揚和重鑄。
作家的筆法時而是溫情的,比如對碧奴眼淚相關的大篇幅的描寫,碧奴的眼淚能“化人”,能喚起鹿人對家鄉(xiāng)和親情的回憶;時而又在冷靜中夾著后現(xiàn)代精神式的殘忍破碎和怪誕虛無。碧奴千里送寒衣這一行為在文本的現(xiàn)實境遇中并沒有可行性和實際意義,作者多次借路人之口進行解構,特別是當鹿人把“寒衣”侵占和撕裂之后,碧奴的行為更是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這種失去根基的“尋夫之旅”實質上成了后現(xiàn)代式的絕望的尋找本身,碧奴生存的方式——“追尋”和“在路上”實質上也是一種變相的逃離和自我流放,疏離和隔膜了傳統(tǒng)文化符號所賦予的貞潔烈女的合法性;最后當碧奴駝著巨石向目的地爬行的時候,這種強烈的“西西弗神話”的荒誕無稽感更是達到了高潮。誠然,蘇童對“碧奴”千里尋夫的行為具有著肯定和質疑的雙重疑慮,但這并不存在悖論,正如蘇童自己創(chuàng)作的初衷:“其背后所潛藏的基本內容,就是人類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認識到這是生存的問題”,蘇童試圖一面顯示人類生存的苦難、當代社會的荒誕虛無感,但另一面又似乎在鼓勵人們不要絕望和頹廢,在荒誕中奮起反抗的意志。
二
蘇童強調說“這是一個關于女人的故事”,誠然,作者秉持著現(xiàn)代人闡釋的歷史視角,帶著對女性及其生存境遇的深入體察和思考,通過“舊瓶裝新酒”的敘事策略編織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孟姜女故事,獨特而又豐富的“意象”的介入恰恰就是其神話重述的關鍵之處,也是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慣用的敘述策略。
楊義先生曾把意象的敘事功能概括為凝聚意義、疏通脈絡、保存審美意味三方面,主要突出了其在敘事內容和敘事閱讀方面的意義,然而,通過對蘇童作品的進一步細讀,我們能發(fā)現(xiàn)意象在敘事作用與藝術效果方面更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蘇童的《碧奴》在神話傳說的詩意想象與哲思創(chuàng)構中,呈現(xiàn)了一個意象紛呈的世界:眼淚、葫蘆、桑樹、青蛙、冬袍、鹿人、馬人、石頭等具體物象意象;桃村、百春臺、大燕嶺、人市等場景空間意象;“尋找”、“在路上”、“孤獨”、“逃離”、“死亡”等人類抽象的母題意象。這些龐大意象群的交織碰撞使得小說文本在視覺層面呈現(xiàn)出夢幻瑰麗的復調空間,各種意象符號的文化隱喻和象征意蘊之間在作品中發(fā)生神秘的關聯(lián)和互文性,形成一個強大的意義場域,小說結構中涌動著妙不可言的情緒和意境。小說《碧奴》就是一個女子尋夫的故事,小說大部分筆墨都用在了“碧奴尋夫路上”的描述上,故事根本可歸結為“尋找”和不斷“在路上”的主題,而此主題敘述的完成卻離不開與其它的具體意象如“眼淚”、“青蛙”、“冬袍”、“鹿人”、“大燕嶺”、“人市”等交媾成一體,正是意象的塊面化使小說具有了敘事性,而敘事的意象性使小說負載了更豐富的精神意蘊,拓寬了小說的隱喻空間,表達了對人類存在世界和生命深層次母題如“孤獨”、“死亡”等的審美觀照。
小說呈現(xiàn)了一個執(zhí)著尋找和不斷上路的主題意象,而此行為和動作的執(zhí)行者就是“碧奴”這樣的女子,對“碧奴”的隱喻和塑造,作者又是
通過“葫蘆”和“淚水”兩個具體的核心物象完成的,作者描寫的“一個女人的故事”,實質上是在敘述“葫蘆”和“眼淚”的故事。碧奴所經歷的苦難仍然是今天許多人的苦難命運,“在路上”成為人類的宿命。她的執(zhí)著的尋找、不斷上路,實質上是一場沒有結果和歸期的逃離和自我流放,她從故鄉(xiāng)逃離、從日常生活里逃離?!疤与x”成為對既定命運的反抗、對慣常生活邏輯的背離、對自我生存新的可能性的追尋。這其實也是現(xiàn)代人的命運,永遠在路上的困惑和尋找,不斷地逃離,企圖完成對自我的拯救。碧奴面對的是一個無根社會里的個體生存悖論,她歷盡千辛萬苦所要追尋的最后還是一場空,她經由所有的苦難尋找到的仍然是無法完成的心愿。碧奴的生存環(huán)境、她在尋夫路上的際遇,其實更接近當下的社會寓言。作為一個底層的弱女子,她不斷受到的是被剝奪的命運,她的社會不僅人心不古,而且人被強權與欲望所異化。作為一個對人性有深入探索的作家,蘇童的批判鋒芒最后指向的是人性惡的本質:人性本源的丑惡、卑賤,人心的冷酷,人與人的疏離。諸如對“鹿人”的隱喻和批判:“他們一味地提醒她提防狼群、毒蛇和蓄須的男子,卻沒有告訴她孩子也要提防:可怕的孩子,半人半鹿的孩子,他們用惡魔般的童真喚醒了碧奴的眼淚。......淚水從眼睛里出來,那雙眼睛就要永遠地閉上了!”誠然,他的人性書寫常常基于對一種性別和命運的日常描述。在這個混亂的世界里,恰恰是碧奴這樣一個普通而又神奇的女子,用哭泣和眼淚呼喚著人們被異化的靈魂,用最淳摯的情感凈化著人們的心靈。
三
在原始思維萬物一體的視角下,作者一開場就通過葫蘆和桑樹的意象隱喻了碧奴和豈梁的前世今生的命運,把讀者帶入了無限時空的冥想當中,碧奴是葫蘆變的,豈梁是桑樹變的,葫蘆必須掛在桑樹上,“葫蘆離開桑樹的懷抱,就像碧奴離開杞梁的懷抱,藤舍不得,樹舍不得,人更舍不得”,這就為碧奴千里尋夫的決心和夫妻倆生死與共的結局埋下了伏筆。葫蘆的意象一直隱含在文本之中,從《青蛙》、《桃村》到《鹿王墳》、《掘墓》,其每一次出場都具有特別的意蘊,同故事情節(jié)的高低起伏緊密相連;作者對意象的設置也是獨具匠心的,葫蘆的符號表征對碧奴——民間女性形象的建構具有重要的隱喻和象征作用。葫蘆,是一種莖蔓生的草本植物,具有強烈的依附性、攀援性和旺盛的繁殖力,被視為生殖崇拜的信仰物。蘇童之所以選擇葫蘆意象,恰恰是因為葫蘆所具有的依附性、他性(奴性)與生殖崇拜性(神性)同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底層女性形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正是這種雙重矛盾復合體,使碧奴完成了千里送寒衣的艱難使命,這種西西弗斯式的精神和英雄行為推進了她成為女神的進程。她的神性在哭長城時被徹底激怒而爆發(fā)出來, 神圣的淚水哭倒了堅固的長城,摧毀了由男性世界所搭建的封建塔樓以及傳統(tǒng)女性所賴以生存的那個世界。然而,“葫蘆”又是盛水用的,自然又與“淚水”意象生發(fā)了緊密的關聯(lián),兩者合力在文本的敘事結構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淚水”意象是統(tǒng)領全篇和作用于碧奴形象建構的最核心要素,文本關于“淚水”的意象敘事也表明了蘇童女性意識的一種寫作姿態(tài)?!把蹨I”——“女人”——“水”具有隱喻層面的互指同一性?!把蹨I”是人情緒激動時刻的一種自然的生理表現(xiàn),常與感性、柔弱、憂愁等情緒相連,女人愛哭啼,從性別和生物性的角度而言,女性確實比男性更為感性、脆弱和善感,而從文化的角度講,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自此“眼淚”與女人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親緣關系。如《碧奴》中所言:“好男兒淚往心里流,是天經地義的約束……最容易冒犯哭戒的往往是來自地上的女孩子們,這是命中注定的……因此有關哭泣的故事也總是與女孩子有關。”而曹雪芹一句妙語,“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之所以輕而易舉地打動了整個男性世界,就因為水的優(yōu)勢與缺點在女人身上一道粉墨登場。
“水”意象在對碧奴苦難的生存困境和悲劇命運的展示當中充當了重要的敘事者和介質作用。蘇童通過對眼淚大膽夸張的虛構和處理,運用遞進的方式一步步加強了淚水的作用,并嘗試用“眼淚”這種直觀的事物,抽象地解決關于生存和困難的問題,甚至達到了宗教凈化的意味。蘇童在序言中說:“她用眼淚解決了一個巨大的人的困境”。碧奴從“哭的禁忌”到“哭的解放”,眼淚的力量愈來愈強大,這是其主體意識不斷強化和成長的過程,也是敘事高潮不斷推進的過程:碧奴不會哭(《北山》)——學會手腳并哭(《哭泣》——用乳房、用身體哭泣(《鹿人》——學會用眼睛哭泣(《吊橋》、《樹下》、《掘墓》)——淚水如淚箭,灼傷了關兵(《青云關》)——淚水如鏡子,映照人心,催人反省和懺悔(《城門》)——淚水哭倒長城(《簡羊將軍》、《追捕》、《長城》)。
在眼淚、水、女性的多重演繹中,水意象豐富的修辭內涵和敘述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其一,對人物形象的建構方面。水的無形、柔美、沉靜、堅韌與碧奴形象柔弱、不屈、頑強的個性形成文化層面的呼應,同時,對碧奴尋夫的決心和執(zhí)著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和強化作用。其二,對主題意旨和文化價值觀的象征和表達方面。從創(chuàng)生生命的角度而言,“上善弱水”,水是萬物的本源,水同女性一樣都是生命的賦予者,具有創(chuàng)生、愛、凈化的品質和力量。在小說中,“淚水”意象的反復呈現(xiàn)隱喻和代表了對人類最本質情感的一種追求和頌揚,“淚水”可以喚醒沉睡中的人們,激發(fā)起他們早已麻木的情感;可以凈化人們的心靈,讓他們懂得懺悔與救贖。尤其在當代社會人心渙散、價值信仰缺失、物欲橫流的時代中,這樣本真的情感更是彌足珍貴。以此邏輯,碧奴的“眼淚”不僅僅是一種反抗的力量、瓦解的力量,同時,更本質上則意味著一種人性的“召回”,呼喚人們建構一種如碧奴般最原初的淳樸和善良品質的美好愿望。
袁文麗 廣東金融學院
注釋:
①[美]凱特·米利特:性政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33頁。
②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7-323頁。
③⑤蘇童:碧奴[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第65-66頁,7-8頁。
④吳雪麗:蘇童小說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第53頁。
本文系廣東金融學院文藝學重點學科階段性成果;系國家社科重點項目“流行文藝與主流價值觀關系研究”[12AZW001]、全國藝術科學規(guī)劃文化部項目“流行文藝與新生代農民工核心價值觀的接受機制研究[13DH47]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