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選》“冊”體選《冊魏公九錫文》略說

      2015-11-14 12:21:15
      中國文學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文選文體

      鐘 濤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 北京 100024)

      蕭統(tǒng)《文選》雖是作品總集,而非理論著作,但其按文體分類編選作品,凡次文之體,各以匯集,作品的選取和文體歸類,都有嚴格的標準?!段倪x》每一文體下選錄作品數(shù)量不一,有些文體僅選錄了一篇作品,但即使這樣,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編選者對文體源流和文學發(fā)展的認識。如《文選》“冊體”就只選錄一篇作品。冊命是從先秦時期就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政治大典,《文選》成書之前,冊命活動和冊書文本眾多,《文選》設“冊”體于“詔”體之后,無論從政治功能的重要性還是文體發(fā)展的成熟度,都十分合理必要。值得注意的是,《文選》冊體,只選錄了潘勖《冊魏公九錫文》。選取《冊魏公九錫文》作為冊體的代表,不僅反映了編選者對冊書與九錫文之間文體關系的認知,及其對冊書文體發(fā)展的透徹了解,也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六朝獨特的政治生態(tài)對《文選》選文的影響。

      《文選》中“冊”作為朝廷專用的下行文體之一,排在“詔”之后,獨立成體,而且只收錄《冊魏公九錫文》一篇。在《文選》成書以前,還有《策安漢公九錫文》《策命孫權九錫文》《策命晉公九錫文》《策加宋公九錫文》《策齊公九錫文》《策梁公九錫文》等,皆以“策”命題。考察《文選》“冊”的文體意指及“九錫文”與“冊”的關系應先辨析“冊”與“策”在文體上的共存與異同關系。

      《說文》:“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者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作為象形文字,“冊”字的金文、小篆字形與甲骨文相似,本義為書簡。而“策”則為形聲字,從竹,朿聲,本義為用來驅(qū)趕馬匹的竹制馬鞭。“策”與“冊”兩者從文字本義來講并無關聯(lián)。而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有:“經(jīng)傳多假策為冊。”《集韻》亦說“冊,通作策?!痹诮?jīng)傳記載中,兩者或可通用。而進入到文體層面,“冊”與“策”都是“命”體文。《獨斷》言漢命四品:“漢天子正號曰皇帝,自稱曰朕……其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眲③脑凇段男牡颀垺ぴt策》中也說:“命有四品:一曰策書。……策封王侯。策者,簡也?!薄段恼卤骟w序說》則直言“蓋策、冊二字通用。”“冊”與“策”在涉及君王對臣下封功、授爵、賞賜、任免等政治事務文書中兩者文體功能和意指相同。冊(策)書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商周時期就在重大的政治活動中呈現(xiàn)出重要的作用。先秦典籍中有不少有關冊(策)書的記載,如:

      《尚書·周書·金縢》:“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史乃冊祝?!笨讉鳎骸笆纺藘詴^o?!?/p>

      《周禮·春官·內(nèi)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编嵭⒃疲骸安咧^以簡策書壬命?!?/p>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nèi)史叔興文策命晉侯?!睏畈ⅲ骸安呙?,以策書命之?!?/p>

      不過,在后世的文體發(fā)展中,“冊”與“策”在文體功能上出現(xiàn)了分化,二者的文體功能都有極大拓展,策文除策封王侯,授官賞爵之外,還有制策、對策和奏策等,而“冊”也有祝冊、玉冊、立冊、封冊、哀冊、贈冊、贈謚冊、祭冊、賜冊和免冊等?!段倪x》的文體分類排列,已表現(xiàn)出編者對“冊”與“策”的不同文體定義。《文選》卷三十五錄“冊”文,卷三十六“文”則收錄制策文三篇,分別是《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和《天監(jiān)三年策秀才文》,是王融和任昉代齊武帝蕭賾、梁武帝蕭衍擬的選拔秀才的策問文。

      蕭統(tǒng)《文選》中的“冊”、“策”并非同義通用,而是并行存在的兩個獨立文體。先秦兩漢時期,諸如天子的封王授爵、任命賞賜等政治活動,皆被制成冊(策)命文書,并通過祖廟舉行儀式昭告天下,以此來增加神圣性與權威性?!段倪x》“冊”體直承先秦兩漢以來冊命文書的文體意指和功能。

      《文選》選擇封功賞爵的九錫文來代表冊體,符合冊命文的文體屬性,但九錫文又不同一般的冊命文,具有特殊性。

      先秦兩漢冊書只用于國家大事。漢代即將其適用范圍限定在皇子安置及重臣任免、褒獎等方面,適用范圍具有特殊性與重要性。九錫禮多是帝王被迫賜九錫于有功之臣以拉攏人心,常是位高權重之臣覬覦王位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九錫文伴隨著九錫禮而產(chǎn)生,以皇帝的名義發(fā)布,為受錫者評功紀善并昭告天下。與一般的冊命文相比較,九錫文更多是居于某種政治情勢下不得已而為之,有些雖以皇帝名義發(fā)表,實質(zhì)上就是權臣的自我操作。但就文體賞功授爵的屬性來說,仍可以說是一種冊命文。

      不過,雖然在文體屬性功能上九錫文可以歸為冊命文中一個特殊類別,但其適用范圍和從文體形態(tài)上看,既受先秦以來冊命文書的影響,也呈現(xiàn)出新的功能和文本面貌。

      先秦冊命文既有任命、告誡、賞賜等具體內(nèi)容,也常贊揚先祖功德。如造于西周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銘文,即記載了周康王對貴族盂的訓誥和賞賜:

      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盂,丕顯玟王,受天有大命,在珷王,嗣玟作邦開紀,匿匍有四方,畯政紀民,在雩御事,虘酒無敢?!诽焱踉皇久喝暧圻M乃嗣祖南公。

      王曰:……賜汝鬯一卣,冂衣、舄、輦、馬;賜汝祖南公伐用遹,賜汝幫伺四百人鬲,使馭至巧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賜尾伺王臣十又三百人鬲,千又五十夫,徼國遣捕紀土。

      王曰:盂,若敬乃政,勿辭朕命。

      盂用對王休,用作祖南公寶鼎,隹王廿又三祀。

      《大盂鼎》僅有少量文字敘說賞賜內(nèi)容,而用了較大篇幅來贊揚周代文武二王功德,告誡盂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樣。先秦冊命中這種先追述功德,再敘說具體封賞內(nèi)容的行文方式,九錫文可謂一脈相承。比如潘勖《冊魏公九錫文》中,開篇即先贊頌曹操祖父功德。不過,由于受“冊命禮”與“九錫禮”不同禮制的影響,冊書的文體特征也發(fā)生了變化。九錫文在繼承冊命文對追述先王或是受賜者先祖功德的同時,行文內(nèi)容上也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述德評功的重心,轉為受賜者本人。主要篇幅放到受賜者本人對國家的功勞的敘述和對其德行的贊頌。冊命文中一般對賞賜有具體的羅列,除封土胙地,賜物中往往還有祭酒、服飾、車馬等,九錫文行文也是這樣,甚至賞賜之物也多有相似。但冊命文中述德紀功和賞賜物品之間,對應的關系比較寬泛,而由于九錫禮對賜物及其象征意義有嚴格規(guī)定,九賜文行文往往將功德與賜物一一對應。

      將《大盂鼎》與歷史上第一篇九錫文《策安漢公九錫文》對比一下,九錫文對冊命文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就更為明顯。

      惟元始五年五月庚寅,太皇太后臨于前殿,延登,親詔之曰:公進,虛聽朕言。

      前公宿衛(wèi)孝成皇帝十有六年,納策盡忠;白誅故定陵侯淳于長,以彌亂發(fā)奸,登大司馬,職在內(nèi)輔。孝哀皇帝即位,驕妾窺欲,奸臣萌動,公手劾高昌侯董宏,改正故定陶共王母之僭坐。自是之后,朝臣論議,靡不據(jù)經(jīng)。

      以病辭位,歸于第家,為賊臣所陷。就國之后,孝哀皇帝覺寤,復還公長安,臨病加劇,猶不忘公,復特進位。是夜倉卒,國無儲主,奸臣充朝,危殆甚矣。朕惟定國之計,莫宜于公,引納于朝,即日罷退高安侯董賢,轉漏之間,忠策輒建,綱紀咸張。

      綏和、元壽,再遭大行,萬事畢舉,禍亂不作。輔朕五年,人倫之本正,天地之位定。欽承神袛,經(jīng)緯四時,復千載之廢,矯百世之失,天下和會,大眾方輯?!对姟分鹅`臺》,《書》之《作雒》,鎬京之制,商邑之度,于今復興。

      昭章先帝之元功,明著祖宗之令德,推顯嚴父配天之義,修立郊褅宗祀之禮,以光大孝。是以四海雍雍,萬國慕義,蠻夷殊俗,不召自至,漸化端冕,奉珍助祭。尋舊本道,遵術重古,動而有成,事得厥中。至德要道,通于神明,祖考嘉享,光耀顯章,天符仍臻,元氣大同。麟鳳龜龍,眾祥之瑞,七百有余。遂制禮作樂,有綏靖宗廟社稷之大勛。普天之下,惟公是賴,官在宰衡,位為上公。

      今加九命之錫,其以助祭,共文武之職,乃遂及厥祖。於戲,豈不休哉!

      首先,從整個文章結構來講,《大盂鼎》銘文依然保留著“對話”的形式,在以“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開篇后,基本結構為王若曰(歌頌先帝盛德,提及歷史背景引出經(jīng)驗教訓……王曰(提及盂之先祖,要求效法)……王曰(介紹盂之職,加以賞賜)……王曰(提出要求,“若敬乃政,勿辭朕命”)。而《策安漢公九錫文》對話性已大為減弱。由于施行九錫禮的特殊目的,把對話形式直接轉變成以天子(此處為元后)名義所作。其次,在正式的冊命之前,兩文都先交代冊命背景與原因。《大盂鼎》銘文先說明了商亡和周興的原因,引出文、武二王的高尚品德,表示自己會效法文王,并告誡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樣,然后才是具體的賞賜內(nèi)容?!恫甙矟h公九錫文》也談及政治背景,但著重在介紹受錫者即王莽之功績。第三,在行文感情色彩上,體現(xiàn)為由“以君為尊”向“以臣為尊”轉變?!洞笥鄱︺懳摹分惺冀K保持著君臣的定位。在冊命直截了當說出賞賜之物,并以君之口吻對臣提出要求。而《策安漢公九錫文》敘述王莽之功績,與天子比肩或甚于天子,更是引用經(jīng)典和祥瑞來對其加九錫的合理性給予肯定。在冊文內(nèi)容方面,受錫者本人的功業(yè)德行成為冊文主體,是九錫文與一般冊命文的主要不同。如漢武帝元狩六年的《策封齊王閎》:

      嗚呼!小子閎,受茲青社。朕承天序,惟稽古建爾國家,封于東土,世為漢蕃輔。嗚呼念哉!共朕之詔,惟命不于常。人之好德,克明顯光;義之不圖,俾君子怠。悉爾心,允執(zhí)其中,天祿永終。厥有愆不臧,乃兇于乃國,而害于爾躬。嗚呼!保國乂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漢代的策命文“取式經(jīng)訓”,重點放在對受策者的告誡上。與《大盂鼎》銘文一樣,君臣定位明確,并不對受賜者本人評功擺好。而九錫文為九錫禮而作,多數(shù)情況下九錫禮是以加九錫作為表象,實則是為了爭取比擬天子的權力,并使其公開化與合法化,從而為日后篡奪帝位做準備,此時君臣關系實質(zhì)上已經(jīng)錯位,策命的動因和目的已完全不同,九錫文的功能與用途有別于一般策命文。

      正是由于九錫文寫作的出發(fā)點和目的都與一般冊命文不同,所以形成了自身鮮明的文體特點,文本形態(tài)有很大變化,甚至可以說是有別于一般冊命文的特殊獨立文體?!段倪x》不像“詔”一樣在漢代眾多冊(策)命文中選取作品,而是以非傳統(tǒng)和典型意義的冊(策)命文——九錫文來作“冊”體代表,原因應是多方面的,而魏晉南北朝有別于先秦兩漢的政治生態(tài)應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權臣執(zhí)政,最終以禪讓形式實現(xiàn)改朝換代,是魏晉南北朝獨特而重要的政治現(xiàn)象,而給權臣施以九錫之禮往往是其前奏。最早出現(xiàn)“九錫”一詞的是韓嬰《韓詩外傳》卷八:“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蓖趺仔芯佩a禮并禪位稱帝建立新朝,至曹魏,九錫禮與禪位的關系已基本形成定局。據(jù)筆者統(tǒng)計,從西漢末到隋末,九錫禮授封共有33 次。這些加九錫時面對的政治情勢各有不同,但漢魏晉及宋齊梁陳易代前,均行加九錫之禮。只不過在禪代運作過程中,九錫禮施行的時機有所不同。漢末魏晉之際,權臣雖加九錫,但由于易代時機并未成熟,最終由其后代登位,如曹操、司馬昭。劉?!吧頌闀x輔而即移晉祚,自后齊、梁以下儲君,莫不皆然?!睓喑挤夤κ芫佩a后,就逼君禪位于己了。九錫禮作為文飾易代的工具,在后人的視野中趨向于負面,但在六朝的政治話語中,并不是如此?!八陌俑娼K,有漢所以高輯;黃德既謝,魏氏所以樂推。爰及晉宋,亦弘斯典”,《齊禪梁策》中這種對易代的觀點,在當時政治話語體系中具有普遍性?!爱敳芪杭俜Q禪讓以移國統(tǒng),猶仿唐、虞盛事,以文其奸。及此例一開,后人即以此例為例,而并忘此例之所由仿,但謂此乃權臣易代之法,益變本而加厲焉?!本佩a文伴隨九錫禮產(chǎn)生,后世可能認為是“飾六藝以文奸言”,但當時作為國家政治大典所用之文,往往出自一代文宗之手。如劉歆、潘勖、阮籍、陸機、殷仲文、傅亮、王儉、任昉、魏收、徐陵等都曾是九錫文的作者。對九錫禮和九錫文的政治虛偽性,當時的人們未必不清楚,如南朝時的《雞九錫文》《驢山公九錫文》《大蘭王九錫文》《常山王九錫文》之類俳諧文章,以戲擬手法顛覆解構九錫文,就具有調(diào)笑反諷意味。但九錫禮在六朝政治語境中還是正面認知為主,九錫文還是主旋律作品。《文選》編選正當梁全盛之時,政治上也沒有效仿的隱憂。加之九錫文作為冊文中新起的類別,相比先秦兩漢冊文,更加文采煥然,更符合《文選》“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的選文標準,《文選》“冊”體選其為代表,也是十分合理的。

      就現(xiàn)存的作品來看,在《文選》成書之前,九錫文已有20 余篇,其中包括齊梁易代前夕的《策梁公九錫文》。《文選》選錄潘勖《冊魏公九錫文》,表明編選者已清楚地認識到,潘勖此文在九錫文創(chuàng)作史上具有定體之功和垂范后世的作用。

      雖然王莽是歷史上通過加九錫實現(xiàn)禪讓的第一人,但由于新朝被視為偽朝,所創(chuàng)制的九錫禪讓制度也并不完善,因此后世多認為真正通過九錫禮實現(xiàn)禪讓的乃是曹氏父子。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即云:“每朝禪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敘其人功績,晉爵封國,賜以殊禮,亦自曹操始。其后晉、宋、齊、梁、北齊、陳、隋皆用之。其文皆鋪張典麗,為一時大著作,故各朝正史及南、北史俱全載之?!倍僳谩秲晕汗佩a文》在九錫文創(chuàng)作史上的價值意義,在于其確立了九錫文的文體規(guī)范,并使之定型化,后世九錫文寫作大多不出其疆域。相較于《策安漢公九錫文》,潘錫在文章篇幅方面擴大了將近四倍,文體結構也不同于《策安漢公九錫文》僅述王莽之功的單一模式,而是有著獨特而相對穩(wěn)定的體制規(guī)范。開頭先有“制詔”二字作為特定的文體體例,然后講述當朝岌岌可危的政治背景以及受錫者的應運而生——列述受錫者多條功德——賜九錫——對受錫者加以期許。文章主體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述曹操之功,賜土封公;二是賜曹操九錫,彰其權力地位。與《策安漢公九錫文》相比,潘錫在章法體例上有了進一步完善。不同于對王莽功績簡單的羅列,潘錫在述曹操功德時,按時間順序列舉了自董卓之亂到建安十八年二十四年間曹操十一大功:討伐董;重創(chuàng)黃巾軍;遷都許昌;討伐袁術;殺呂布、眭固,使張繡歸順;官渡之戰(zhàn)大敗袁紹;滅袁譚、高干,黑山軍張燕投降;北征三郡烏丸及袁尚;南征劉表;戰(zhàn)馬超、成宜,和戎狄以及威震四海,使“民不回慝,敦崇帝族”。每敘述一條功績皆有“此君之功也”“此又君之功也”結語。這一句式或許不是潘勖的自創(chuàng),而是借鑒了張竦《為陳崇草奏稱莽功德》中“公之謂矣”。《為陳崇草奏稱莽功德》條述王莽十二條功德,每條之后都用“公之謂矣”結語,潘勖的“此又君之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且成為后世九錫文述功的固定結構范式。不同于《策安漢公九錫文》僅一句“今加九命之錫,其以助祭,共文武之職,乃遂及厥祖”,潘錫對九錫的內(nèi)容及其每件物品加封的原因也做了詳細的說明:

      今又加君九錫,其敬聽后命。以君經(jīng)緯禮律,為民軌儀。使安職業(yè),無或遷志,是用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君勸分務本,嗇民昏作粟帛滯積,大業(yè)惟興,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君敦尚謙讓,俾民興行,少長有禮,上下咸和,是用錫君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君翼宣風化,爰發(fā)四方,遠人回面,華夏充實,是用錫君朱戶以居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難,官才任賢,群善必舉,是用錫君納陛以登。君秉國之均,正色處中,纖毫之惡,靡不抑退,是用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君糾虔天刑,章厥有罪,犯關于紀,莫不誅殛,是用錫君鈇鉞各一。君龍驤虎視,旁眺八維,掩討逆節(jié),折沖四海,是用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溫恭為基,孝友為德,明允篤誠,感乎朕思,是用錫君秬鬯一卣副焉。

      潘勖在這段中通過排比的表現(xiàn)手法羅列了所錫之物及賜物緣由,并首創(chuàng)了“以君……是以錫君……”這一結構模式,成為后代九錫文的固定范式。作為九錫文的典范之作,潘勖《冊魏公九錫文》表現(xiàn)出的文體特征對后世九錫文的影響深遠??v觀自《冊魏公九錫文》后的唐前九錫文,無一例外都采用四段式行文結構,即“政治背景——受錫者之功——加以九錫——要求期許”。而具體到文章內(nèi)部也具有一定規(guī)律,如政治背景大都以“朕以不德”式開頭,受錫者之功多借鑒潘錫中的“此又君之功也”式,在加九錫一段中,則采用“(以)公(君)……是用(以)錫公(君)……”式,在篇尾都是“欽哉”+要求+期許的模式。

      潘勖《冊魏公九錫文》在六朝受到很高評價。劉勰就認為“昔潘勖‘錫魏’,思摹經(jīng)典,群才韜筆,乃其骨髓峻也?!薄芭僳脩{經(jīng)以聘才,故絕群于錫命?!焙笫酪捕噘澷p之論:“今作者姓名尚有可考者。操之九錫文,據(jù)裴松之《三國志》注,乃后漢尚書左丞潘勖之詞也。以后各朝九錫文,皆仿其文為式?!薄八圆豢滹棧瑴Y乎茂乎。精神肌理與《典》《誥》相通,自是子云以后有數(shù)瑋篇。神完氣足,樸茂淵懿,揚、班儔也?!碑斎?,九錫文在形成自己獨特體制與風格的同時,在后世不斷模仿中也出現(xiàn)內(nèi)容反復、格式凝滯的缺陷。“(潘錫)近擬竦文,遠學《尚書》,自后大盜移國,莫不作九錫文,如涂如附,而典贍雅飭,則無有及此也?!薄熬佩a禪詔,類相重襲,逾襲逾濫。”在六朝九錫文創(chuàng)作中,潘勖《冊魏公九錫文》無論在內(nèi)容還是藝術體式上都具有開創(chuàng)性,《文選》真可謂略其蕪穢,集其清英,選文得當。

      〔1〕蕭統(tǒng).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許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丁度.集韻附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蔡邕.獨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劉勰、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7〕吳納、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8〕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9〕《歷代碑帖法書選》編輯組.大盂鼎銘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0〕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1〕李兆洛.駢體文鈔〔M〕.長沙:岳麓書社,1992.

      〔12〕韓嬰、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3〕趙翼.廿二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7.

      猜你喜歡
      文選文體
      畫與理
      CONTENTS
      畫與理
      畫與理
      輕松掌握“冷門”文體
      畫與理
      畫與理
      文從字順,緊扣文體
      學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若干教研文體與其相關對象的比較
      旅游景點介紹的文體分析
      永丰县| 邢台县| 巨鹿县| 青川县| 钦州市| 墨玉县| 皋兰县| 固原市| 沙田区| 福海县| 南木林县| 砚山县| 鹤庆县| 华坪县| 宜川县| 阿克| 中超| 太康县| 湄潭县| 得荣县| 万年县| 长泰县| 阿城市| 正定县| 沙河市| 沙洋县| 崇阳县| 庄河市| 安阳县| 左权县| 通辽市| 连平县| 廊坊市| 富锦市| 威信县| 太湖县| 福海县| 汝州市| 鹤峰县| 桓仁|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