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 安
時至今日,我依然在乎我講的故事是否好聽,我依然在乎我講述它的方式是否得體,我依然追求傾其所有講一個震撼人心,形式考究的故事——盡管對于今天的“文學”來說,這好像有點不合時宜。
我同意小說家首先必須具備的是獨特的語言,我也同意一部精彩的小說并不一定要講多么曲折的情節(jié)甚至可以沒什么情節(jié),對于堅持探索小說形式以及小說創(chuàng)作的語法的前輩以及同行,我始終懷著應有的尊敬。但是我一向都在堅持一個觀點,有太多人都把“情節(jié)”和“故事”混為一談,有太多人在用“故事”二字指代“故事情節(jié)”,對我而言,小說不是必須有復雜豐富的情節(jié)甚至不是必須有情節(jié),但是不能沒有講故事的態(tài)度。“故事”是我們的殿堂,借著講故事的儀式,這個職業(yè)真正獨一無二的任務才能完成。
所有的故事都是隱喻。越精彩的故事,越能完成深刻,復雜且豐富的隱喻。上帝創(chuàng)世,是從無到有;小說家的創(chuàng)造,只能從“有”到“無”,運用自己生命的體驗,此生的一切經驗都是物料,去搭建構筑一個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的世界——從泥沙俱下的此生里不由分說地挖掘、雕塑,自己也說不清這原料里究竟摻雜了什么,后來發(fā)現(xiàn)手下的作品竟然有了一種自己也覺得陌生但是鮮活的神采,一個帶有獨立生命的故事就這樣完成。它天生蘊含著作者本人也不能全部闡釋清楚的隱喻,誰也不知道那說不清楚的部分究竟從何而來,可以歸結為天賦,可以歸結為命運,對于我來說,那就是從有到無,對于任何一個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至為完美的狀態(tài)。
所以我仍舊癡迷于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我無論在閱讀的時候還是在自己寫作的時候,都對“講述”的技巧極端苛刻。在我眼里,技巧是古老的法則,不斷淬煉總有出神入化的那一天,手里那件兵器必須要被無數(shù)次地鍛造,才能和自己的身體靈魂真正融為一體。至于“故事”本身的靈魂,“故事”的隱喻中高出故事本身的部分,有人說是思想,有人說是價值觀,有人說是意境,但是在我眼里,依然是作者本人的審美體系——所有的思想和觀念終究都還是審美,你認為怎樣算公平,怎樣算正確,怎樣算復雜……究其根本,還是能追溯到一個源頭:你內心深處的“對”和“美”是不是一回事,如果是自然好;如果不是,“美”和“對”又是如何互相撕咬與搏殺的,這個撕咬與搏殺的過程,便是所謂的,你故事里的“沖突”。
我一直跌跌撞撞地走在黑暗里,有時候我有火把,有時候沒有,究竟走出去多遠我并不能十分確定,但是我的感覺告訴我,此處的回聲跟起點處,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路上我自己總結出來一點點可憐的經驗,和著熱的血,寫進每一個最新的故事里邊。我希望有一天,能寫一個既簡單又悠遠的故事,這故事像是寧靜湖面上月亮的倒影,有那么一瞬間,幾乎亂真。
這就是我的夢想,一直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