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韞喬
許多觀眾在走出電影院時都直呼看不懂《一步之遙》。或許這些觀眾在走進電影院之前對于姜文的印象更多是《讓子彈飛》,畢竟這是姜文票房最高、也是時間上離我們最近的一部作品。然而《一步之遙》和《讓子彈飛》完全是不同路數(shù)的電影。的確,在上映前,《一步之遙》可謂做足了宣傳功夫,不只限于傳統(tǒng)渠道和方式,《一步之遙》在營銷上一直尋求突破,嘗試了很多之前在電影領(lǐng)域沒有使用過的方法。比如廣受關(guān)注的100塊錢創(chuàng)意視頻、百度大數(shù)據(jù)解讀姜文作品等,甚至土豪般的租下了機場附近一塊草坪來打廣告,做法很霸道、很姜文,完全不走尋常路線,目的就是讓觀眾從各個方面、各個渠道關(guān)注了解《一步之遙》。網(wǎng)絡上,大街上到處是透著一股紙醉金迷氣息的海報,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觀眾相信這是一部迎合市場口味的賀歲商業(yè)大片。
電影《讓子彈飛》劇照
《一步之遙》不是一部普通的電影,光投資就達3億,上映前宣傳造勢也十分到位,更是吊足了觀眾的胃口。舉行盛大首映后,卻出人意料遭遇大量差評,票房很差。有些影片越被罵,越能激發(fā)觀眾好奇心,票房越好,為什么《一步之遙》卻是有爭議沒票房?電影的確不怕爭議,不怕被說爛片,比如《小時代》那種。但《一步之遙》的問題在于大家誰也看不懂,需要大量的解讀。其實普通觀眾買票走進電影院的理由很簡單,無非尋求觀感刺激和情感共鳴,可這兩點《一步之遙》都沒達到。有句臺詞說,電影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的藝術(shù),而《一步之遙》對普通觀眾來說難以下咽。票房差還有一個原因是沒有達到觀眾的期望值,讓觀眾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即最終呈現(xiàn)在觀眾電影面前的內(nèi)容與之前宣傳中觀眾預期差別很大,加重了差評的傳播速度。
可《一步之遙》真的不是為了票房。這部電影的確非?;逎?,而且相信姜文不會執(zhí)拗到以為市場會喜歡這部電影。那么也許《一步之遙》真的只是姜文在玩惡作?。咳邕B珠炮一般的向世界電影史上那些無法抹去的經(jīng)典場景致敬,從《教父》到《大獨裁者》。武七向馬走日尋求幫助,基本是一比一的搬演《教父》,只有姜文手里抱的兔子和馬龍·白蘭度抱的那只貓不同;馬走日和項飛田主持時,話筒飛來飛去的場景,則是致敬卓別林的《大獨裁者》;歌舞場面(大腿舞)是致敬《紅磨坊》;姜文和葛優(yōu)一段段的相聲,又好像是在向郭德綱致敬(據(jù)說姜導也是個鋼絲)?還有那些非常晦澀的影射,比如選美大賽時收到的一串串電報似乎是對春晚的嘲諷;馬走日回憶起被武六踢斷腿的往事似乎又是姜文在自嘲被封殺5年。這些都從來不是觀眾們所喜歡的類型,按照有些批評這部電影的說法:電影是用來講故事的,莫論其他。
然而電影的終極目標難道真的只是講好故事而已嗎?作為當下最流行的視覺藝術(shù),電影是一種由各種其他藝術(shù)(如美術(shù)、音樂、表演藝術(shù)等)組合而成的綜合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不局限于講故事。真正的好電影應該要能給觀眾帶來美感,而美感這個東西是因人而異的,姜文覺得美的東西觀眾們并不一定覺得美。很多觀眾都在詬病姜文為我們營造的這一場略顯混亂與癲狂的夢,但如果夢都要有嚴謹?shù)摹⒔?jīng)得起推敲的情節(jié)、脈絡清晰的線索和紋絲不亂的敘事,那會是一場好夢嗎?或許姜文根本不打算把故事講明白,他就是要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把電影拍得盡可能美。
那么姜文到底在拍什么呢?確切答案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推測出來,姜文想拍一部與眾不同的作品。姜文是受媒體和觀眾高度關(guān)注的知名電影人,他的每一部電影都備受矚目和期待。一旦自己的作品不如人意,就會招來很多批評、嘲諷。《一步之遙》果然出現(xiàn)了這樣的狀況,姜文大概早就料到可能會這樣的結(jié)果。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馬走日,都有可能遇到那樣的極端處境,成為”受難者“,那時我們該如何自我救贖呢?抑或是犧牲個人尊嚴和底線去獲取生的機會?其實這部電影似乎有點姜文自傳的意思。大背景是民國,一個姜文十分討厭的年代,被他形容為“半臟,半臭,半殖民地”。而姜文又何嘗不是生活在一個他十分討厭的時代?浮躁的社會帶來的浮躁的電影消費習慣,相信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上映的時候就已經(jīng)頗有體會了。片中的武六是一位電影導演,時時刻刻拿著攝影機記錄著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她對馬走日的清白深信不疑,其他所有人卻都不相信,先入為主地認定馬走日就是殺人犯。某種程度上姜文也是現(xiàn)實版武六,一個一條道走到黑的倔強藝術(shù)家,卻常常被先入為主的偏見擊倒。整部電影透著一股蒙太奇式的凌亂和荒誕,好像一切事件都是無序隨機發(fā)生的。誰能猜得到完顏英居然在50分鐘不到的時候就死了,又有誰能理解項警官要如此大張旗鼓地捉拿自己的發(fā)小。
姜文是孤獨的電影人。正如他自己說的:我從來都感到孤獨,每時每刻。他選擇了近乎特立獨行的方式,孤立于整個行業(yè),默默堅持自己的方向,盡管每一步都引起爭議,因為不合多數(shù)人的習慣,從而被定義為某種自戀的、狂傲的、目無觀眾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在《一步之遙》中,他用一種跳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愛情對悲傷的理解,語言風格和敘事手法都很有個性,注定了很多人的不喜歡。然而,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嘗試呢?電影本就不該局限于某種固定的模式,應該鼓勵一些人打破常規(guī),創(chuàng)造新方式,方能展現(xiàn)更多的可能。單就電影藝術(shù)來說,大多數(shù)優(yōu)秀的作品,多半都是出自極度的自我迷戀者之手,因為這樣的自戀,才會有近乎頑固的堅持,才會有近乎癲狂的創(chuàng)造。很多人以為,《一步之遙》會是又一部《讓子彈飛》。他們錯了,錯的非常離譜。他們不懂姜文。姜文的電影從來不為任何人妥協(xié),包括被好萊塢電影慣壞了的觀眾們。電影,從來都是姜文表達自我的一個工具。
姜文同時也是個任性的孩子。電影是人類消遣的產(chǎn)物,具有某種神奇的魔法,觀眾會把自己難以實現(xiàn)的夢想寄托于電影來實現(xiàn)。每一個真正愛電影的人都是天真的、可愛的,內(nèi)心就像個孩子,因為還忠于內(nèi)心的夢和希望,就好像他自己在戲里說的:孩子不分年齡和尺寸。他當然要致敬那些給人們帶來純粹的光與影的電影,所以他任性的存在于只屬于他的那個電影世界里。他就是要鉚足了勁地玩世不恭,任性成就了他在電影藝術(shù)上的恣意表達,拍出一部亂沙迷人眼的荒誕故事。這個故事的語境本身就是荒誕的,這種荒誕的語境異化了故事本身,反過來嘲弄敘事本身,也就是說敘事已經(jīng)不是導演所追求的了。換一種說法,別的導演吃蘋果是為了找著蘋果核,姜文是吃完蘋果把核丟進垃圾桶了。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美呢?
電影開頭那句話,“To be,or not to be”,意味深長,都說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本來不同人對美的理解就不一樣,何必為此憤憤不平呢,《一步之遙》本來就不是大眾電影,正如姜文在電影上映后說的:“我可把自己當觀眾來拍的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