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濤濤
長時間處于同一個環(huán)境,容易養(yǎng)成一種習慣:社會、大環(huán)境、人都是以你所在的生態(tài)為中心的,尤其是在體制內(nèi)。
于是,自以為是、眼高手低、坐井觀天是以80后為代表的年青人最容易被貼上的標簽,更可怕的是,發(fā)現(xiàn)和認識到了這些問題,卻不知道怎么去改變現(xiàn)狀,時間久了,反而陶醉其中。
換句話說,我們這一代人,正在失去信仰,或者說在信仰上變的不自信,甚至,我們連真正意義上的偶像都沒有。
很遺憾,我也深陷其中。
見到小武之前,正在迷惘的狀態(tài)中掙扎,準確地說,就是內(nèi)心深處的糾結(jié)與矛盾。矛盾的雙方,一個是努力上進博取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一個是淡然恬靜過好當下的生活。兩種心態(tài),兩種人生,偏偏卻又有不同的軟文分別鼓吹兩種心態(tài)的好處,各有各的立場,各有鮮活的例子來佐證,似乎都對,似乎都可供指導(dǎo)。
于是,我們亂了,苦苦追求的成功,總是姍姍來遲,亦或連什么叫成功都還沒搞清楚;想靜下來做那個在路邊鼓掌的人吧,心底似乎還是有一絲不甘心。求,而不得;退,而不舍。于是,焦慮、浮躁,進而演變成了心理和身體的混合亞健康狀態(tài)。
很遺憾,這個群體,很龐大。
小武很忙,在村委會門口接我們的時候剛從地里回來,汗如雨下,地里的花生要收了,人手又不夠,遠在河北邯鄲的媽媽不放心,當天下午坐火車趕到武漢來幫忙。小武說,從離開家鄉(xiāng)讀書到后來工作,媽媽從沒擔心過他吃苦受累,當了村官一年多以后,老人家就開始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了,堅持要來。
你在做什么,你以后準備做什么,你喜歡你在做和即將要做的事情嗎?
三個問題,拋給小武,在我看來是極具殺傷力,問過很多人,答案或者可笑,或者可悲,相當一部分人會選擇沉默。
滿足感,是的,滿足感,從沒有在當代的年青人當中看到對生活現(xiàn)狀如此這般滿足?;ㄉ绫圾B兒吃了,那就吃吧,大不了少收一點;成熟的花生被人從地里扯走了,那就扯吧,反正也吃不完;說好的收購價又變卦了,那就變吧,保本就行;村官的工資不高,不高就不高吧,反正在農(nóng)村的生活成本低,夠用了;播種、施肥、拔草、收獲,全部人工操作,把一個善良、誠實的農(nóng)民角色扮演到了極致。沒有電腦游戲,沒有美劇韓劇,沒有旅行,甚至看不到一絲對物質(zhì)世界的欲望。
“我現(xiàn)在做的是一件我認為很有意義的事情,對未來也說不上有明確的規(guī)劃,但是我知道,我想要做一個在精神上富足的人。”
淡淡的三句話,配上憨憨的笑容,如一記重錘,直接擊中了我俗透了的靈魂,并迅速化為滿滿當當?shù)恼芰俊?/p>
很幸運,我們依然有你這樣的年輕人??粗∥洌幸粋€很久不曾見到也很久不曾用過的詞就這樣突然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脊梁!
注:文中的村官小武,是指武漢市江夏區(qū)金水辦事處武當村的大學生村官霍計武。
(作者系宜昌市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