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鐵紅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連貫地表現(xiàn)為等待、探索和行動?!闭n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然而,縱觀現(xiàn)階段我們小學的英語課堂提問不外乎以下幾種形式:師生問答、生生問答等。問題大多是 “Yes /No”問句,學生對于問題的回答通常停留在“Yes /No”上,回答不完整。英語課堂重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但過多的“Yes/No”問題不能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深層思考,達不到提高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目的。我們還會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課堂:有些教師會提出沒有信息差的問題,如教師把圖片或實物(蘋果)展示出來,然后問學生:“What do you like?”他們希望學生回答用“I like apples.”來回答, 這種明知故問、缺乏信息差的問答只是通過直觀的手法,呈現(xiàn)語言形式,是機械性的、低層次的操練,不會長久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那么,如何讓我們的小學英語課堂提問更有效,筆者認為應當注重以下幾點:
一、提問要有層次性,要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性,兼顧全體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參與課堂,讓他們學有所獲,學有所得,體驗成功的喜悅。筆者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3 Hobbies (Part A)第一課時的問題設計如下:
T: I like taking photos. Taking photos is my hobby. Whats Bens hobby? 這個問題提出后,每個學生都急于想知道答案。筆者讓他們自讀課文背景提示,從背景提示的第一句話他們就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Bens hobby is collecting stamps. 很多學生積極舉手,但因為不會讀“collecting stamps”,所以后進生舉手的不多。筆者有意讓多個學生回答這一問題,目的是讓他們注意發(fā)音,并追問他們“Whats your hobby?”希望他們用“My hobby is...”來回答。這樣的提問對中等生和后進生具有一定難度,但對于優(yōu)等生來說完全可以通過思考給出正確答案。在學習背景提示“He is showing them to his classmates”后,筆者問“Who are Bens classmates?”,這個問題面向全體學生,通過看動畫,所有學生都能回答。在出示Ben,Mike, Yang Ling等圖片后,讓學生自主閱讀并回答問題:“ What is Mikes hobby? What is Yang Lings hobby? ”這兩個問題雖然和前面的提問相比有一定的難度,卻是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設計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回答。
筆者認為無論提問哪一類學生,教師都要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并且同一個問題盡量多提問幾個學生,比較他們的答案,讓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二、提問要聯(lián)系生活,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教學內容引起學生興趣時,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提高學習效率。筆者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 2 At a party(Part C)時,讓學生把自己的家庭成員的照片帶來,并針對照片提問:
T: Whos this man with big eyes?
S1: Hes my...
T: Who is this woman with long hair?
S1: Shes my mother.
T: Is this old woman in blue your grandmother?
S1: Yes.
……
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夠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那么學生就有話可說,課堂氣氛就會非常活躍,教學目標也會很容易達成。如筆者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 7 At a snack bar時,就利用班上有兩個學生過生日這一契機,組織班上學生到KFC現(xiàn)場點菜。教師提前與KFC管理人員聯(lián)系,讓他們找兩位懂英語的Waiter和Waitress來接待我們,他們扮演的是平時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角色。
Waiter: What would you like?
S1: Id like... (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Waitress: Something to drink?
S1: Some .../ A glass of...
從真實情境出發(fā),教師將學生已熟悉的語言和課堂教學中的重要語言聯(lián)系起來,學生在實際情景中靈活使用語言,達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目的。這種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的問題設計使教學目的更明確,學生由此感到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而是樂在其中的一項活動,學生會樂于感受語言交流的過程。
三、激發(fā)學生主動提問,打破傳統(tǒng)的師生提問模式
傳統(tǒng)的提問模式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回答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會受到教師提出問題的限制。如果我們能讓學生主動發(fā)問,就能讓學生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自己學習上的優(yōu)點和缺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讓他們在生活中找“問題”,到游戲中找“問題”,到想象中找“問題”,還可以通過比較找“問題”,到書本中找“問題”,到老師中找“問題”,到作業(yè)中找“問題”……如筆者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3 Hobbies(Part A)時,在學生整體學完課文后,就讓學生根據(jù)課文提問,學生就提出了這么多問題:
1.Does Ben like collecting Chinese stamps?
2.What does Bens brother like collecting?
3.Does Helen like taking photos?
4.Does Helen cook nice food and grow beautiful flowers?
5.Who can make a T-shirt for Mikes sisters doll?
在提這些問題時,學生需要理解文章大意并重新整理、輸出語言,南京市教研室教研員張海燕老師曾說過:“讓學生主動提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我們就是要打造出更多的有‘問題的課堂。”因為這樣的課堂更能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的新課標理念。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重考慮:
1.要讓學生可以提問,給學生充分的提問空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讓學生可以提出問題,那么教師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一個“腳手架”,讓他們有話可說。如教師在談論完自己的“weekends”后問“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并讓學生用“I spend...”來回答,學生借助老師給的“腳手架”回答老師的問題,同時同學之間也可以用“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來問,并以此拓展讓學生問“How does he/she/your mother/father spend your weekends?”。因為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有充足的語言儲備,這樣他們就可以提出問題了。
2.要讓學生學會提問,教師要給學生正確的示范
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是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正確的指導和示范。如果想讓學生提出正確的問題,教師必須事先做出正確的示范,告訴學生如何提問。如筆者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時,讓學生討論各自的五一計劃,并在黑板上出示單詞“weekends”,讓學生討論該如何針對“weekends”去提問,可以用who/what/where/when/why/how 等特殊疑問詞來問,這樣學生就會圍繞教師的示范去提出問題。
3.要讓學生樂于提問,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要通過各種激勵機制讓學生樂于提問,愛上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首先對于提出的問題不做限制,鼓勵學生多提出一些“open question”,這樣學生就會“暢所欲言”;其次要讓學生圍繞所學內容進行提問,教師可以給出適當示范,但不要把所有問題都做詳細提示,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討論,提倡小組合作,分享同伴智慧,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學習5A Unit 4 Halloween課文后,筆者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提出問題讓大家回答,有一個小組就根據(jù)“Its Halloween party tomorrow.”問出 “Is today Halloween Eve?”這樣的問題。針對這樣的精彩提問,教師一定要給予肯定,因為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完全活躍起來了,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結構(Eve是前夕的意思,既然明天是Halloween,那么今天自然是 Halloween Eve,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Halloween 就是萬圣節(jié)前夕的意思)做出邏輯推理,這樣的問題就是有價值的問題,值得老師表揚和大力提倡;同時教師的評價不能千篇一律,對于不同的問題要給予不同的評價:“Good.”“Great!”“You really did a good job!” “Your question surprised me. I am proud of your action.”這些不同形式的表揚基于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真實而富于激勵意義,可以鼓勵學生喜歡提問、愛上提問。
總之,課堂提問是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只要我們時刻考慮到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運用語言去做事,那么所有的提問都應以學生的知識水平而設計,所有的提問都應立足于學生,讓學生有話可說,倡導學生自主提問。相信有效提問必然會打造出有效的英語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