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紅 張 紅 岳志榮 張維凱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系,河北 秦皇島 066004)
河北省農村民俗體育項目分布與特征研究*
趙曉紅 張 紅 岳志榮 張維凱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系,河北 秦皇島 066004)
采用文獻研究等方法,對河北省民俗體育的分布和特征進行研究。河北省有明確文獻記載的共有164個民俗體育項目,每個地市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其中滄州擁有量最多25項,唐山最少8項。傳統(tǒng)性、地域差異性、民俗性、自發(fā)性、節(jié)日依附性、流變性、傳承性、表演性和觀賞性是河北省民俗體育項目的主要特征。
民俗體育;河北省;項目分布;項目特征
從河北體育民俗的分布來看,當前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活動總體延續(xù)了本土原始農業(yè)生產、生活、健身、娛樂等風俗習慣。受地理區(qū)位的影響,由于各個區(qū)域生產及生活習俗有一定的差異,所以每個地市體育民俗項目不一,即有共同性,又存在差異性。
1.1 秦皇島的農村民俗體育分布
在秦皇島,有詳細文獻記載的民俗體育項目共8種,分別為倫派地秧歌、逛樓、抬皇(黃)杠、撫寧太平鼓、青龍猴打棒、寸子秧歌、昌黎秧歌;有文獻記錄,但無詳細記載的民俗體育項目共4種,分別為陀螺、蹴球、舞獅、舞龍。其中,秦皇島地區(qū)獨有的項目為逛樓、青龍棒打猴,撫寧太平鼓。青龍猴打棒、陀螺、蹴球是具有滿族特色的民族民俗體育項目。
1.2 唐山的農村民俗體育分布
課題組在該市考察的民俗體育項目不多,共計8種,占到總數(shù)的0.57%。其中有文獻詳細記載4種,分別為簍子燈、樂亭地秧歌、灤南地秧歌、灤州地秧歌、旱船、跑驢等。有文獻記錄,但無詳細記載2種。其中簍子燈是唐山地區(qū)獨有的民俗體育項目。
1.3 滄州的農村民俗體育項目分布
滄州地區(qū)農村民俗體育項目最多,有文獻詳細記載的有25種。在這25種民俗體育項目中,武術所占比例最大。除失傳的項目外,有文獻詳細記載的武術類民俗體育項目共計20種,分別為李氏迷蹤拳、楊氏青萍劍、二郎拳、連環(huán)綿掌、陰陽八盤掌、八仙拳、迷蹤拳(高氏迷蹤拳)、通臂拳(白猿通臂拳)、苗刀、青縣麒麟拳、黃驊五虎棍、河間左把大奇槍、滄縣傳統(tǒng)武術、彈(譚、潭)腿、通臂拳、泊頭六合拳、肅寧武術戲、孟村八極拳、劈掛拳、燕青拳等。泊頭小竹馬、黃驊麒麟舞則是滄州獨有的民俗體育項目。
1.4 邯鄲的農村民俗體育分布
在邯鄲,課題組考察出的有文獻詳細記載民俗體育項目共計23種。分別是黃河燈陣(駢山)、曲周花車、邱縣獅豹會、盧式太極拳、跑竹馬、瑯礦活帷子、陳村查拳、曲周龍燈、攆花、葦子燈陣、長洪拳、大名縣佛漢拳、上刀山、永年抬花桌、扇鼓(趙州扇鼓、冀南扇鼓)、曲周儺舞聚英叉會、武安儺戲、楊氏太極拳、蕩秋千、秧歌、踩蹺、轉九曲、跑旱船。其中楊氏太極拳、曲周儺舞聚英叉會、武安儺戲、扇鼓、葦子燈陣是邯鄲獨具特色的項目。
1.5 邢臺的農村民俗體育項目
邢臺歷史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許多是全國獨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使邢臺這座歷史名城成為中華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在邢臺,目前有文獻詳細記載的民俗體育項目共計16種。分別是邢臺梅花拳、跳世平、洪拳、王其和式太極拳、十字八方拳、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南魚龍燈、清河曦陽掌、太平拳、通臂拳、梅花拳、隆堯招子鼓、邢臺縣長信排鼓、扇鼓、沙河藤牌陣、隆堯秧歌戲。其中,隆堯招子鼓、邢臺縣長信排鼓、扇鼓、沙河藤牌陣是邢臺獨具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
1.6 衡水的農村民俗體育項目
衡水市是以漢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雜散居地區(qū)。共有少數(shù)民族37個在桃城區(qū)、故城縣、深州市、景縣等地呈小聚居特點。全市有景縣西營村、大楓林村和故城縣太興鎮(zhèn)、趙魯屯村4個回族聚居村。全市少數(shù)民族中,回族、滿族、壯族人口較多。在衡水,有詳細文獻記載的民俗體育項目共計9種。分別是冀州三皇炮錘、戳 腳、梅花拳、深州形意拳、桃城區(qū)安樂秧歌、武強打花膀、鳳秧歌、七巧燈、走百病。冀州三皇炮錘、武強打花膀、七巧燈是衡水地區(qū)獨有的民俗體育項目。
1.7 張家口農村民俗體育分布
由于張家口特殊地理位置及漢族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共居的社會環(huán)境,使張家口民俗體育既具中原古樸、細膩的文化特征,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粗獷、豪放的風格,從而逐漸演化成獨具特色、形式多樣、內容健康的娛樂活動,歷代流傳,經(jīng)久不衰。在張家口,有詳細文獻記載的民俗體育項目共計12種。分別為背閣、萬全秧歌戲、高蹺戲、九曲黃河燈、赤城馬柵子戲、蔚縣秧歌、軟秧歌、蔚縣拜燈山、王河灣挎鼓、萬全打棍、蹦鼓子舞、摔跤等。其中蔚縣拜燈山、王河灣挎鼓、萬全打棍、蹦鼓子舞則為張家口地區(qū)獨有的民俗體育項目。
1.8 承德農村民俗體育分布
在承德地區(qū),有詳細文獻記載的民俗體育項目共計8種,分別是豐寧橫河蒙丁演武、霸王鞭、中幡、豐寧蝴蝶舞、二貴摔跤、珍珠球、黃河燈、抬黃杠;還有旱船、跑驢、獅子舞、背阿哥、馬叉、武術等沒有詳細文獻記載的民俗體育項目。日常生活中還有20多種民俗體育游戲,如踢行頭、蕩秋千、撞拐、打奔兒、達嘎、冰嘎、滑冰、抓嘎拉哈、跑馬稱、跳駱駝、賽威呼、踢毽子等。這些項目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
1.9 石家莊地區(qū)農村民俗體育分布
在石家莊地區(qū),有詳細文獻記載的民俗體育項目共計19種,分別是高蹺、秧歌、抬皇杠、天下太平燈、轉黃河、九曲黃河燈、梁家鸚垴拳、秧歌戲(北紀城秧歌戲)、秧歌戲(西調秧歌)、南平望拉花、九曲黃河陣、抬閣、微水武術、斗火龍、跑竹馬、高蹺馬、抬花杠、背燈挎鼓、井陘拉花。其中天下太平燈、轉黃河、梁家鸚垴拳、拉花、抬閣、斗火龍、抬花杠、背燈挎鼓是石家莊地區(qū)獨有的民俗體育項目。
1.10 保定地區(qū)農村民俗體育分布
在保定地區(qū),有詳細文獻記載的民俗體育項目共計14種,分別為陰陽八盤掌、蠡縣戳腳、孫式太極拳、順平地平蹺、九曲黃河陣、八趟掩手、少林會、孫氏太極拳、擺字龍燈、淶水踢球、鷹爪翻子拳、繡球龍燈、定秧歌戲、徐水北北里的舞獅。其實,還有保定快跤、鐵球、空竹、陀螺等流行在保定市區(qū)。
1.11 廊坊地區(qū)農村民俗體育分布
在廊坊,發(fā)現(xiàn)有詳細文獻記載的民俗體育項目共計19種,其中武術類的有10種,分別為飛叉、李派太極拳、楊氏太極拳老架、少林武術、戳腳、劉派郭氏八卦掌、太極通臂拳、無行通臂拳、心聚六合軟手通臂拳、八卦掌,武術在廊坊的發(fā)展和廊坊義和團運動興起有很大關系。其他游藝類的有風箏、中幡、南王力村高蹺會、大頭舞(御覽轉秋千)、桿會、大河各莊竹馬會、小海子村獅舞、西村龍舞、西子牙高蹺等。還有一些沒有文字記載,但也普遍在民間存在的民俗體育項目。比如過年時候、廟會期間包括舞獅子、扭秧歌、跑驢、掛花燈、霸王鞭、走旱船、放焰火等節(jié)目,充滿著濃郁的喜慶氣氛。每到這種時候,男女老少都會聚到大街上觀看并參與各種慶?;顒?,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2.1 傳統(tǒng)性
河北民俗體育項目,由于結合了河北省各地地區(qū)的民俗和歲時節(jié)令,因而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傳統(tǒng)性。如昌黎地秧歌,在古代最早農耕舞蹈文化應用于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時祈福敬神的活動,后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民眾自娛自樂、豐富業(yè)余生活的一種表演形式。
2.2 地域差異性
河北省的民俗體育文化,呈現(xiàn)出很強的地域差異性。即使同一項民俗體育活動,也會因為歷史地理條件的不同存在儀式和活動內容上的差異。如在中國北方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的秧歌,在河北省11個地市中廣為開展,但各地的風格又各有不同,因此產生了“昌黎地秧歌”、“樂亭秧歌”、“萬全秧歌”、“定州秧歌”、“隆堯秧歌”、“寸子秧歌”等,這些細節(jié)上的差異并不影響秧歌文化的統(tǒng)一。
2.3 民俗性
我國各民族和各個地區(qū)都有其風俗習慣,所以,河北省民俗體育與河北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形成了這些體育項目的民族民俗性特點。民族民俗促進了體育活動的深化和發(fā)展,體育豐富了民族民俗的內容,民俗體育融進傳統(tǒng)節(jié)日、婚俗、祭典活動中;節(jié)日、歌會、墟場、慶典活動包容了民俗體育;民俗體育項目貫串于各種民族民俗之中。
2.4 自發(fā)性
民俗體育是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所傳承的一種特殊的生活文化。作為地域性的體育文化活動,如秧歌、旱船、高蹺等深深植根在河北這片地上,它們產生于勞動,是當?shù)靥赜猩a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映,表現(xiàn)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理想的向往,已經(jīng)融入了民俗生活之中。故每遇此類民俗體育活動,群眾分外熱情,積極參與,民間自發(fā)性極高。其參與形式是通過活動項目這一樞紐,將來自周邊三六五村的人連接在一起,自己組織進行活動。
2.5 節(jié)日依附性
節(jié)日習俗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體系,它通過一系列能指的民俗物,把彼時彼地民眾的宗教動機、經(jīng)濟目的、審美情趣、人際關系等毫無遺漏地用某種藝術化的情緒表演和盤托出。河北省多數(shù)民俗體育活動依附節(jié)日而存在,表現(xiàn)在歲時節(jié)令、婚喪嫁娶等鄉(xiāng)民的活動中,起到烘托節(jié)日氣氛、凝聚鄉(xiāng)民感情的重要作用。
2.6 流變性
課題組對河北省的民俗體育的流變形式進行了劃分,設置為 “活態(tài)”、“邊緣態(tài)”、“消亡態(tài)”。通過對有詳細記載的164種河北省民俗體育項目的流變狀況研究表明:活態(tài)類130項,占79.3%;邊緣態(tài)34項,占20.7%。可見,有記載的河北省民俗體育項目傳承情況非常好,這與當?shù)鼐用褚约罢年P心和支持等原因休戚相關。但項目的流變特征呈現(xiàn)出地域差異。在有些地區(qū)項目表明“活態(tài)”,但是在另外少數(shù)縣區(qū)的鄉(xiāng)鎮(zhèn)可能是“邊緣態(tài)”,如梅花拳、九曲黃河燈。有些項目現(xiàn)在呈現(xiàn)活態(tài),主要是因為傳承人在積極推動這些項目的開展,這些項目的傳承人年齡都呈現(xiàn)高齡化狀態(tài),而且無傳承人,也許再過些時間,隨著傳承人的去世,這些項目就會走向邊緣態(tài)甚至消亡。
2.7 傳承性
傳承是文化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傳承可分為時間上的縱向延伸和空間上的橫向分布。民俗體育是民俗文化和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民俗體育活動,使民俗文化和體育文化代代相傳。同時,通過民俗體育這一媒介,使民俗文化和體育文化得以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如放風箏,通過世代延續(xù),已發(fā)展成深受現(xiàn)代人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而人們放飛風箏的目的,也由最初的軍事需要、寄托哀思、驅災避難,演變成今日的強身健體、休閑娛樂。放飛的時間也不僅僅局限于陽春三月,任何適宜的氣候條件下,人們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進行放飛活動。
2.8 表演性和觀賞性
民俗體育是民俗文化的結晶和積淀,其中很多項目是集聲音、動作、形象、節(jié)奏、韻律、工藝美術等多種元素為一體的藝術品。人們在參與和觀賞這一類民俗體育項目表演時,不但能從運動中體驗身心愉悅的感覺,還能體會到美輪美奐的視覺感受,有助于提高審美價值,豐富精神生活。
[1]劉紅建.蘇南民俗體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08).
[2]王凱珍,馮潮,余濤.徽州地區(qū)民俗體育的分布與特征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7).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Folk Sports in Hebei Province
ZHAO Xiao-hong, etal.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 Hebei, China)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ports in Hebei province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search.Hebei province has a clear literature of the total of 164 folk sports, each city has its own unique folk sports. Cangzhou has a maximum of 25, Tangshan at least 8. The main features of folk sports in Hebei province are the traditi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the folk custom, the spontaneity, the festival dependence, the rheology, the inheritance, the performance and ornamental.
folk sports; Hebei province; distribution of items; features of items
2014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2014030811。
趙曉紅1974-),河北撫寧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村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