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雅琳 胡彬 吳侃 曾學思 孫建方
·病例報告·
線狀毛囊角化病一例
呂雅琳 胡彬 吳侃 曾學思 孫建方
患者女,24歲。右下肢褐色丘疹5年,無明顯自覺癥狀,于2013年7月就診我院?;颊?年前無明顯誘因于右大腿出現(xiàn)散在粟粒大小的褐色丘疹,無自覺癥狀,皮損逐漸增多,向小腿蔓延。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但未明確診斷,外用糖皮質(zhì)激素軟膏療效不佳。既往體健,否認系統(tǒng)疾病及藥物過敏史,家族其他成員無類似疾病。體檢:各系統(tǒng)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患者右下肢可見呈線狀分布的粟粒至米粒大小褐色丘疹,表面干燥角化,少量脫屑,右前臂有少量類似皮損,頭面、胸背等身體其他部位未見皮損(圖1)。右下肢皮損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表皮突延長,表皮內(nèi)裂隙形成,可見圓體和谷粒(圖2)。診斷:線狀毛囊角化病。治療:給予口服阿維A膠囊10 mg,每天2次,外用尿囊素乳膏,患者1個月后復(fù)診,皮損明顯消退,遺留少量褐色斑,目前仍在隨訪中。
圖1 患者右下肢可見線狀分布的粟粒至米粒大小褐色丘疹,表面干燥角化,少量脫屑 圖2 右下肢皮損組織病理 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肥厚,表皮突延長,表皮內(nèi)裂隙形成,可見圓體和谷粒(HE×200)
討論 毛囊角化病又稱Darier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本病常于兒童或青春期發(fā)病,無性別差異。典型皮損表現(xiàn)為棕紅色、角化性、密集的丘疹或融合性斑塊,上覆油膩性痂屑性痂皮,好發(fā)于頭面、胸背等脂溢部位,口腔、咽、喉和食管黏膜,角膜,女性生殖器和肛門亦可受累,部分患者伴有掌跖角化過度和甲營養(yǎng)不良。線狀毛囊角化病也稱局限性Darier病、節(jié)段性Darier病,偶見沿Blaschko線分布,患者發(fā)病較晚,常無毛囊角化病的家族史,無指(趾)甲損害及其他癥狀。本病組織病理特征表現(xiàn)為基底層上棘刺松解性裂隙和特殊形態(tài)的角化不良(圓體和谷粒)。
10.3760/cma.j.issn.1673-4173.2015.01.023
210042南京,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皮膚病研究所
孫建方,Email:sunjf57@163.com
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