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斌+王斌+王麗莉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輔導員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團體輔導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形式,分析輔導員作為團體輔導帶領者的可行性,明確其在活動中具備的態(tài)度及多重角色,了解存在的不足并改進,既有利于提升輔導員專業(yè)化水平,更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輔導員;團體輔導;帶領者
中圖分類號:G64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8-0017-02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危機頻發(fā)引發(fā)了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更多的重視。2002年4月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已明確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6號文件)再次強調(diào)要“深入細致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輔導員日常工作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規(guī)模擴大,單一的個體輔導已不能滿足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的要求,需要尋求新的教育途徑。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主要通過團體內(nèi)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從而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diào)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改善人際關系,增加社會適應性,促進人格健康成長[1]。由于其效率高、適應范圍廣等特點,團體輔導已經(jīng)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很多應用[2-3]。
一、輔導員作為團體輔導帶領者的可行性
輔導員工作職責與團體輔導領導者存在很大的相通性,譬如兩者都需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開發(fā)心理潛能,促進人格成長,增進心理健康,可以將團體輔導引入到輔導員工作中,擴展工作手段[4]。
1.目標相似。團體輔導本身具有教育、發(fā)展、預防和治療的作用,通過成員相互作用,來協(xié)助他們增進自我了解、自我抉擇、自我發(fā)展,進而自我實現(xiàn)的一個學習過程[1,5]。團體輔導的教育能夠使大多數(shù)成員在團體輔導中學習到新的行為和態(tài)度,幫助成員充分發(fā)展,掃除正常成長過程中的障礙,糾正成員不成熟的偏差態(tài)度與行為,促進良好的發(fā)展與心理成熟,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同時能夠發(fā)現(xiàn)需要進行個體輔導的人員,引導團體成員接受心理輔導作為個人成長的一個途徑;此外團體情境下成員能夠感受到接近現(xiàn)實狀況的氛圍,可以協(xié)助處理情緒困擾與心理偏差[1]。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完成自身教育、自我發(fā)展、自我提升,兩者在目標上是一致的。
2.角色相似。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是以學生為本,了解和研究學生,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這過程中輔導員不可避免要組織各類活動,并且要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進行適當?shù)囊龑ВWC學生的成長,這些與團體輔導的領導者是類似的,團體的領導者的主要作用是促進團體內(nèi)的溝通互動、幫助團體成員進行互相學習、指導他們建立個體目標,并且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及時付諸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行動。兩者的角色都是多重的,既作為領導者,也是觀察者,更是一個參與者。
3.對象相似。與團體類似的班級是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班級中學生的年齡、背景、知識、文化水平基本一致,并且面臨共同的發(fā)展課題,如學習問題、擇業(yè)問題、人際關系等。學生通過班級活動自我教育、互相支持、互相學習和共同成長。團體輔導的成員也是面臨類似的問題,且都是通過成員的主動參與,促進成員在活動中自我成長、自我完善。
二、輔導員作為團體輔導帶領者的態(tài)度
輔導員帶領團體輔導過程中,輔導員自身的態(tài)度對于團體輔導效果有很大的影響,為了保證團體輔導過程的進行和團體動力的發(fā)揮,輔導員在團體輔導過程中應當具有積極態(tài)度[5]。
1.專注——積極融入團隊。(1)輔導員應當安排出專門的時間,對于團體輔導的主題、實施方案、團體成員篩選、團體輔導效果的評估與反饋等工作進行設計及整理。(2)活動前做好日常工作的安排,活動中帶頭認真遵守活動規(guī)則,全身心投入活動,身體力行,以身作則。(3)對所有成員公開表達自己的想法,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具有明確的生活取向,自愛自信,能夠自我肯定,做到個人表里一致,心口如一。(4)做到同喜同樂,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清楚了解個人的價值觀,時刻為成員提供支持,包括積極地關注和進入他們內(nèi)心的意愿,相信團體活動的作用。
2.勇氣——積極參與活動。(1)勇于自我分析。了解自己內(nèi)心的問題,認識自己的價值觀,清楚自己的需要和動機,意識到個人內(nèi)在的沖突和問題以及這些在團體輔導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影響。(2)勇于展示自己。勇于進行自我評價,以此來鼓勵團體成員進行真實的自我探索。在團體中敢于冒險并坦率地承認錯誤,不在意表現(xiàn)出自身的脆弱,直面學生并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應,與團體成員討論自己的想法,分享自身的感受。(3)勇于應對意外情況。在團體活動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意外情況,包括團體成員的不配合、偏離團體預定主題,團體中個體差異引起團體內(nèi)部沖突,甚至是對輔導員本身的批評等,這些都需要輔導員充滿勇氣地面對。
3.真誠——拋開現(xiàn)實面具。(1)坦誠承認不足。輔導員可能遇到專門的知識欠缺與團體輔導技術欠缺,輔導員應當如實告訴團體成員目前所面對的困難,摒棄團體中任何不真誠的行為。(2)拋開身份、面具以及圍繞自己的光環(huán)。不能生活在借口之中及輔導員的面具后,輔導員此時就是團體內(nèi)平等的一員,也不能刻意躲藏在面具、自我防御、無足輕重的角色或某種光環(huán)之后,真實地適當透露自己,說出自己對團體活動的反應和感受。(3)認同感。要求輔導員對于自己有清晰的自我認同感,了解自己的價值遵循內(nèi)在的意愿而非外在的他人期望來生活,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自己的需要、恐懼、動機和目標,同時接受所有人的長處與不足、每個人的差異性的需要及目標等,引導所有成員相信團體輔導過程并始終充滿熱情[5]。endprint
三、輔導員作為團體輔導帶領者的多重角色
與團體輔導類似,輔導員帶領團體過程中主要有四個任務:調(diào)動團體成員參與的積極性;適度參與并引導;提供恰當?shù)慕忉?創(chuàng)造融洽的氣氛。輔導員在團體輔導中扮演著多重角色[5-7]。
1.團體輔導的領導者。輔導員在團體輔導中的首要角色就是領導者,活動前的策劃和準備,活動開始階段的開啟團體討論和互動,催化團體氣氛,以促使成員進行自我探索,活動中的啟發(fā)、鼓勵和引導,活動結(jié)束時的總結(jié)和事后的效果追蹤、反饋等。
2.團體輔導的觀察者。輔導員在團體活動過程中還要發(fā)揮觀察者的作用,觀察團體輔導過程的進行,當團體輔導出現(xiàn)阻礙時,探索引起阻礙的原因,協(xié)調(diào)團體內(nèi)部的關系、處理不同的意見和需要,同時觀察團體成員在活動中的參與度與反應,了解差異化的個體需要,為后續(xù)的個體輔導或活動改進做鋪墊。
3.團體輔導的參與者。輔導員在團體中也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積極地參與活動,把自己作為團體內(nèi)的普通成員,感情投入地專心聆聽他人的表達,專心地觀察成員的一舉一動,全身心地接受,不妄加判斷;同時通過鼓勵提高成員的自尊、希望和信心,改善團體的氛圍,促進團體的和諧及性能的發(fā)揮。
4.團體輔導的示范者。輔導員為團體成員講授新概念、新理論與新方法,提供新信息,介紹新價值。同時以適當?shù)男袨闉閳F體成員提供模仿的榜樣,幫助成員矯正偏常的認識和行為。同時協(xié)助做好團體內(nèi)溝通,幫助成員確定對方所說的含義,使溝通更清楚、具體。
四、輔導員作為團體輔導帶領者的不足及改進
1.由于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心理知識培訓及嚴格、系統(tǒng)的專業(yè)實踐訓練,輔導員在帶領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不足[5,8]。(1)事無巨細、包辦代替。在活動實施過程中輔導員會不自覺體現(xiàn)幫助學生處理問題時的工作態(tài)度,嘗試面面俱到,這會損害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調(diào)節(jié)及自我完善的功能,不利于學生的成長。(2)權(quán)威居多、說教過多。團體輔導的過程在于引導團體成員自我教育和自我啟發(fā),輔導員需要講授新概念、新理論與新方法,提供新信息,介紹新價值,但是這也是一個與其他成員交流、探索,引導他們分析和接納的過程,不能進行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說教教育。(3)過多自我開放、角色混淆。輔導員需要通過自己的示范來引導和推動團體活動的進行,需要進行恰當?shù)淖晕冶砺?,不是過度自我開放,放棄自身在團體中的其他角色。
2.為了提高輔導員作為團體輔導帶領者的專業(yè)化水平,提升團體輔導的效果,需要對輔導員進行兩方面的培訓。(1)學習心理及團體輔導的理論知識,提供系統(tǒng)、全面學習和培訓的機會。(2)參與有關專業(yè)實踐的經(jīng)歷,參與心理咨詢團體或個人成長團體的經(jīng)歷,體驗團體的力量,學習如何自我表露,領會自我分享時的困難,學會理智認識情緒水平,了解成員對指導者的感染力和知識的依賴。
輔導員成長為合格團體輔導帶領者的途徑為:理論學習→參與團體→觀察學習→帶領團體→檢驗提高。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2]陳婧,陸春紅.我國團體心理輔導研究現(xiàn)狀綜述[J].學理論,2009,(13).
[3]樊富珉.我國團體心理咨詢的發(fā)展回顧與展望[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4]夏文芳.高校輔導員工作引入團體輔導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8,(7).
[5]杰拉爾德﹒柯瑞.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6]樊富珉,何瑾.團體心理輔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7]徐西森.團體動力與團體發(fā)展[M].臺灣:臺灣心理出版社,1997.
[8]賀芳.團體輔導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