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切閱讀行為都是具體的。離開具體文本,抽象地討論閱讀毫無意義,因為所有的閱讀都是針對特定文本的閱讀。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表達方式,背離這一方式,將對讀者的正確理解造成極大的障礙。本文試圖從文本體式角度入手,探討閱讀教學內(nèi)容確定的依據(jù)。
【關鍵詞】閱讀教學;文本體式;教學內(nèi)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榮生認為,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要依據(jù)文本體式和學生學情。下面就高一一節(jié)文言文本《過秦論》的閱讀教學實驗課為例,談談依據(jù)文本體式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幾點思考。
賈誼的代表作《過秦論》,是古典文學中膾炙人口的政論作品之一,是史論中的珠璣。自古以來,許多文人都把它用作權衡文章高下的標準,“卓犖觀窮書,著論準《過秦》?!保〞x左思《詠史》)“筆外縱橫,實天下之奇作”(宋范曄《獄中與諸外甥書》)由此可見,《過秦論》的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
教學時,我們首先要把它當作一篇文言文本來教。文言文本的教學內(nèi)容不外乎三個維度:文字、文章、文化。從我近日所聽的文言文本教學課例看,我們平時更多關注的是文字的教學(這對應付當下的考試短期內(nèi)確實有效),而對文章、文化的元素普遍關注不夠。
且不說我們的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僅就對付三年后的高考來說,這種取向也值得商榷。第一,目前我們高中語文教學篇目,文質(zhì)兼美的文言文篇目增加了,所以,這些文言文本不僅肩負著高考文言文考試的使命,還應承擔起閱讀和寫作教學范本的重任(不然僅靠有限的幾篇現(xiàn)代文完成不了閱讀和寫作的任務),像蘇洵的《六國論》,本身就是很好的議論文本閱讀和寫作的范例。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言文本的教學中必須重視文章和文化的教學。通過文言文本的文章教學,解決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重點),積累整合寫作素材;通過古代文化知識的滲透,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這樣才能在高考中占得先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閱讀和寫作奠基。
即便是文字教學,也應放在文章(寫作思路)和具體語境中來落實,這也是近幾年廣東語文高考考綱對文言文翻譯的新要求:古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并保持語意通暢。要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高考閱卷賦分也由原來的僅靠踩字句點賦分,增加了語句通順;從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角度,讓文言詞句在具體語境中落實,更容易理解掌握,形成閱讀能力。
所以,僅就文言文本的文字教學而言,我們應該首先要大致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為落實具體詞句定向),在此基礎上落實詞句。如:在落實“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這一句翻譯時,我們首先要明白這段文字是寫秦人的奢侈,“不愛珍器重寶”,有了這個定向,就不至于把“鼎”“玉”“金”“珠”這幾個名詞理解為意動用法,把它翻譯成“以鐺為鼎”,以至于把意思說反了(這一句的翻譯歷來有爭議,但對我們教者而言,應擇善而從。有人認為這幾個字是名詞作狀語,對此我認為理解為名詞活用為動詞似乎更好些。因為如果理解為作狀語,那么后面的“鐺”“石”等就要活用為動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麻煩。而理解為名詞作動詞“把鼎當作”,不僅符合兩個名詞連用,前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這一規(guī)律,而且使翻譯顯得簡潔易懂)。
其次,要把它當作一篇論說文本來教。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從敘事層面來說,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xiàn)象。在敘事中采用了賦的手法。如文章大量使用對仗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種自然流暢、明快而錯落有致的抒情節(jié)奏,讀起來鏗鏘有力,富有音樂感。此外,作者還善于使用大量的鋪排,大量的夸張渲染?!坝谑橇鶉浚袑幵?、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氣勢何等壯觀!“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精神多么振奮!整篇文章如同驚濤飛瀑,一傾而出,不可阻擋。所以教學時我們應考慮這一體式特點。
一要加強誦讀指導:比如:“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一句,好多學生在誦讀時沒有注意“內(nèi)”這領字(姑且這么說吧),讀成“內(nèi)立/法度”而把句子讀破,失去原句的氣勢和韻味。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p>
二要利用駢文鋪陳排比多用偶句的特點,指導學生翻譯。比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鋪陳排比,運用互文手法,在理解上其實就是“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但在具體翻譯時還應盡量保持原文的風格??勺g為“有席卷天下,控制寰宇,制服四海,吞并各國的雄心?!痹俦热纭岸乳L絜大,比權量力”這樣的結構上對稱的語句,就可以指導學生利用這種結構上的對稱關系來相互參證,如本句中的“度”和“絜”、“比”和“量”等。
從論證手法這一層面看,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本文在論證上的一大特點。本篇精彩處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而文章氣盛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所以,從“文章”這一角度,我引導學生借鑒這一手法。
抓住了文本的體式特點,筆者就容易找到解讀文本的突破口,使我們的閱讀教學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附注:本文是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路徑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2YQJK218。
作者簡介:邱桂平,男,1962年生,廣東省茂名人,本科,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