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北京 昌平 102249)
容隱行為出罪論的法經濟學分析
孫楊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北京 昌平 102249)
我國刑法對于窩藏、包庇類犯罪的規(guī)定并沒有排除親屬主體,運用經濟學原理對親屬間容隱行為以及出罪化的定量分析,計算出成本、收益、效率等核心價值,客觀論證了容隱行為人經過個人利益權衡以及立法者對容隱行為出罪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分析對比,得出容隱行為當出罪的結論。
容隱行為;刑法經濟;成本;收益
容隱行為出罪是將容隱行為從犯罪評定圈中排出,給予其合法性。目前學界關于容隱行為出罪化的討論各有所長,大部分學者對此持贊同態(tài)度,或源于社會的和諧,抑或源于刑法的倫理性、謙抑性,而有關對容隱行為人以及立法者在效用、價值、成本上的經濟分析還為數(shù)不多。法律亦是經過人的理性考究而成的理性產物,將經濟分析的概念與原理納入到法律中來,于立法、司法以及刑事政策等來說都是有用的,分析現(xiàn)實的多種選擇,使人們看到可供選擇的制度方案的多樣性,由此選擇最佳方案。
(一)容隱行為的歷史解讀。
“容”,容許、允許也,“隱”,隱瞞、隱匿也。所謂容隱,即對于親屬間的罪行,知而不舉,幫助其掩蓋犯罪事實或通報消息幫助逃捕、藏匿人犯、助其脫拘、偽證或誣告、變造或湮滅證據(jù),資助犯罪人衣食住行等一系列行為。
有關容隱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春秋時期,而最早將這一思想法律化則當屬秦律。秦律規(guī)定:“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而行告,告者罪。(《云夢秦簡·法律答問》)。西漢初期,父為子隱在當時依然沒有法律依據(jù),到漢宣帝劉詢繼位時,雙向隱匿的思想始出端倪。容隱權利在實體上得到承認,程序上“強相掠理”以取證言的做法也逐漸消除,這便是容隱思想法律化的第二個階段?!短坡伞っ伞分幸?guī)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即泄露其事,擿語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隱,減凡人三等?!痹髑鍟r期,親親相隱亦發(fā)展到同居相隱,確定了容隱為權利甚至義務,這也便是容隱思想法律化的第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容隱制度卻被視為封建糟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二)行為人的“收益”。
目前我國立法上涉及容隱罪名的相關法律規(guī)范有《刑法》第310條的窩藏、包庇罪;第349條的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刑事訴訟法》第60條的作證義務;第135條的證據(jù)上交義務,這些規(guī)定均沒有排除親屬犯罪主體,下面我們從經濟角度來分析親屬之間窩藏、包庇收益是否達到最大化以及行為的可能性。
本文所講的收益是指罪犯從其犯罪行為中所獲得的有形或無形的滿足,成本則是指行為人因犯罪行為而消耗的各種費用、犯罪分子的時間機會成本以及遭受預期刑罰處罰的成本等。行為人之所以犯罪,原因在于行為人是理性的精于計算的價值最大化者,在他權衡犯罪所得大于因為犯罪而可能遭受的諸如刑罰懲罰的損失時,追求利益的動機刺激他實施了犯罪。[2]假設兒子A實施了犯罪行為,分析母親B選擇窩藏行為的可能性。
經濟學原理表明了罪犯所得收益是被計算在內的,而我們同樣處于經濟原理的考慮對人們道德觀念進行考察之后得出結論:罪犯的收益與我們的道德判斷不是完全沒有關系的。
(一)規(guī)定容隱為罪導致刑法消費過高。
刑法在社會上發(fā)揮作用的過程,可以視為法律的消費。所謂守法成本,是指公眾依靠法律進行活動而增加的支出或放棄的利益,主要包括守法者繳納各種費用等,其又可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隱性成本是指不直接以金錢支付而以時間、距離等表現(xiàn)出來的耗費。對于決策者來說,不會不惜成本代價去懲治犯罪,那樣會消耗巨大的社會、經濟資源以及巨額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當人們按照法律要求做某事時所失去的機會收益。如果違法的機會成本高,則法律易于實施,若守法的機會成本高,則法律難以實施。預期效益主要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如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諧,經濟效益指執(zhí)行刑罰帶來的經濟收入如沒收財產、罰金以及罪犯的勞動力。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必須擔負起法律的制定者與消費者的雙重角色,國家應在確保收益的情況下消費刑法,否則破產性的消費方式所產生的后果會與立法之初衷背道而馳。
(二)容隱行為出罪化的預期效益。
如果法律從維護親情的角度出發(fā)對親屬間的窩藏行為給予減輕處罰,社會成本與收益有怎樣的變化?從社會成本角度來說,第一,司法人員的付出并無減少,無論親屬是否實施窩藏行為,司法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親屬所說的話持懷疑態(tài)度,即便親屬所說屬實,工作人員也會花精力査證真?zhèn)?。根?jù)有關經濟學研究,“親親不能相隱”對提高破案率無幫助。第二,監(jiān)獄成本降低。無論是監(jiān)獄的建造、運行、獄警培訓等都需要物質基礎,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要科以自由刑并且刑期長短應當合理。
真正偉大的法律制度,其特征是將僵硬性與靈活性予以某種具體的、反論的結合,在這些法律制度的原則中,它們將穩(wěn)固、連續(xù)的效能與發(fā)展變化的利益相聯(lián)系,從而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下也可能具有避免災難的能力。
刑法具有謙抑性,一般來說,具有下列三種情況之一的,就說明不具備刑罰之無可避免性:(1)無效果,就是指對某一危害行為來說,即使規(guī)定為犯罪,并且處以刑罰,也無法達到預防與抗制犯罪的效果。(2)可替代,是指對于某一危害行為來說,即使不運用刑罰手段,而去運用其他的社會、法律手段,如道德教育,民事、行政制裁也足以達到預防和抗制的目的。再議親屬間的容隱行為,如果不是害怕自己的仁愛至親會遭到刑事處罰,親情會淡漠,行為人實施窩藏、包庇行為的幾率會低很多,這種基于人性本能的選擇,其社會危害性并沒有想象中的大,道家治理規(guī)則尚有“以柔克剛”之說,而面對社會危害性不大的容隱行為,為何不可“以柔制柔”。
[1]任金玲.世界各國對我國產品反傾銷調查頻繁之原因分析[J].平原大學學報,2007(04).
[2]劉乃嘉.關于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法的關系初探經營管理者,2012(01 ).
[3]許多,肖冰.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經濟沖突問題及其應對[J].江蘇社會科學,2010(02).
[4]郭眉揚.論擴大對外開放與發(fā)展對外貿易的幾個問題[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04)
D924
:A
:1671-864X(2015)10-0059-01
孫楊,女,漢,籍貫:遼寧大連,學歷:本科,單位,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專業(yè):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