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英
摘要:導師制作為高校的一種教育模式,起源自牛津大學。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教育制度,它不僅為師生的溝通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平臺,也為大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更多機會。但是大學生導師制也存在著職能定位不明確,導師選拔、激勵、考核等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高校;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5-0181-02
導師制作為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一種教育模式,在西方教育界備受推崇。自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開始嘗試到現在,經過六百多年的發(fā)展,導師制已被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紛紛效仿[1]。我國從20世紀初開始引進與探索導師制,到現在許多高校已將它確立為一項基本的教學制度,但其實施效果一直不如人意。在大學如何建立科學的導師制,如何充分發(fā)揮導師制的應有作用,這些問題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一、本科生導師制的建立和發(fā)展
大學本科生導師制源于牛津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它的教學理念是關注學生的個體成長,重視師生的合作關系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校一般會根據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個別指導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牛津大學從14世紀開始推行導師制,到17世紀,著名的《勞德規(guī)約》確立了導師制成為牛津大學體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世紀初期,牛津大學進行了導師職業(yè)學術化的改革。導師開始關注科學研究,并承擔起學院教師與大學研究者的雙重角色,導師職業(yè)的學術性日漸加深。正是導師制這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為牛津大學培養(yǎng)了無數優(yōu)秀人才,也為牛津大學帶來了極高的國際聲譽,因此導師制被牛津人自豪地稱為“牛津皇冠上的寶石”[2]。
20世紀30年代,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傳入中國,由燕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率先開始實施,其后由于種種原因被迫中斷[3]?,F在我國大學本科階段普遍推行的是輔導員制度,而導師制僅用于研究生教育。進入21世紀,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教育競爭日益加劇,我國不少高校再次嘗試在本科生中實行導師制,如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等。迄今為止,全國已經有多所高校在本科生階段實行了這一制度。
各個高校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結合本校實際,在導師制的職責特點、職能定位以及具體實踐方案等方面都有不同,但是根據導師職能主要可劃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學術引導為主,典型代表是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以通識教育理念為指引,側重專業(yè)指導、學術引導;另一種是以思想政治輔導為主,屬于輔助性的學生管理體系,在輔導員之外,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幫助其解決思想上的困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英美大學的導師職責劃分則更為細致,主要有咨詢導師、教學導師和研究導師三類[4]。
二、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功能和價值
1.建立了師生溝通交流的平臺:作為教師,教書和育人是兩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職責。高校教師學歷層次高,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驗。許多教師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了解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在與學生思想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是近幾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學生數量越來越多,高校師生比已經遠遠超過了教育部規(guī)定的1∶18的設置比例,我校大部分院系在1∶25左右。學校為了節(jié)約成本,不僅增加課堂中學生的數量,還不斷讓教師大量重復性授課或者身兼數門課,再加上繁重的科研工作壓力,教師每天奔波于教室和實驗室之間,疲于應付,根本無暇顧及其他,更談不上同學生互動和交流。
牛津大學于1634年頒布的《勞德規(guī)約》明確規(guī)定了:所有的學生都必須配備導師。導師需教導學生遵教規(guī)、守戒律、標準著衣、規(guī)范行為。在這一時期,導師負有指導學生學習、監(jiān)督學生道德行為、掌管學生經濟開支等多重職責,而且又要對學院負責又要對家長負責[2]?!?0后”大學生具有個體意識強、思想活躍、集體觀念淡薄等特點,更需要正確的和專業(yè)的引導。導師與學生的個別交流不僅可以發(fā)現學生的思想問題,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還可以幫助他們確立個性化的發(fā)展目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合理的人生規(guī)劃。
2.為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機會:大學教師一般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且有很大比例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在學科專業(yè)上具有較高的造詣。導師制的實行,使教師與學生一對一進行交流,能夠幫助學生了解除書本以外的知識和學科發(fā)展前沿,拓寬專業(yè)視角,豐富專業(yè)知識,為學生選課以及未來選擇研究生的專業(yè)方向等提供有益的指導。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導師可以指導其開展學術研究活動,如嘗試申報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項目等,或允許他們參加自己的科研課題,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問題和思考
1.導師的職能定位不明確:我國高校本科現行的是輔導員制度,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發(fā)展指導是高校輔導員的首要任務。這種職責分工也形成了現在高校教師只管教書,不管育人的局面。教師課前提包而來,下課夾包走人,學生沒有和老師交流的機會。而現在高校輔導員的數量也達不到《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2006)提出的“高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本、??粕痪€專職輔導員崗位”的要求[5]。輔導員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事務性工作方面,根本無暇顧及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這也造成了現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真空的狀態(tài)。要改變這種局面,一方面要理清輔導員和導師之間的關系,做到職責分明,同時也要加強他們之間的交流,做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應該規(guī)范大學生導師制,從本科生導師的選拔、激勵和考核評價等方面制定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不致使之流于形式。
2.導師的選拔制度不健全:牛津大學頒布的《勞德規(guī)約》就規(guī)定:導師的候選人必須具有良好品德、學識淵博和宗教信仰;聘任導師需由院長或大學校長批準[2]。大學階段正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階段,他們大多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對社會上的許多現象感到困惑,正確的思想引導至關重要。導師作為大學生人生十字路口的指路人,如果不具備高尚的思想品格、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淵博的專業(yè)知識,不僅不能給學生正確的指導,有時還會適得其反,甚至導致惡劣的后果?,F在一些大學將導師職責作為一種任務分派給各個教師,根本不去考量他們是否具有作為導師應有的能力和條件,為了有導師制而放開導師遴選條件,這對師生雙方都是一種不尊重,對導師制的建設本身也是一種損害。
3.師生比不合理:導師制是否能夠順利實施,導師指導的學生人數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比如牛津大學通常是一個導師教1~2名學生,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專業(yè)的規(guī)模高于人文學科,但所有學科導師課學生的人數不會超過6人,最普遍的情況是2人[1],而我校的這一比例已經到達了1∶15。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實施“周到的導師指導和緊密的師生聯系”幾乎沒有可能。導師制成為領導分派工作的又一個工具,教師抵觸情緒大,對導師職責也基本上敷衍了事,導師制基本流于形式。在現在大學學生飽和的背景下,要使導師制仍然能夠實施,有益的經驗是先進行精英教育,即從學生中選取部分優(yōu)秀的學生配置導師,把師生比控制在1∶6左右,這樣既可以使導師有充分的時間和經歷進行個別輔導,又保證了導師制的順利實施。
4.激勵機制不健全: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是導師制順利實施的基礎。教室、實驗室兩點一線是現在高校教師普遍的狀態(tài),巨大的教學和科研壓力使大學教師成為“過勞死”的高危人群,只是一味地強調高尚情操和無私奉獻已無法激發(fā)教師的工作熱情,同時在以市場經濟為主的價值體系下也不可能長期維持。高校應不斷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教師參與到導師制中。現在一些大學在工作津貼、績效考核、學歷進修、職稱評定等方面都給予了導師一定的傾斜和獎勵,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6]。
5.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完善的考核機制是導師制得以長期實施的有力保障。目前高校的導師制大多數是一種散漫的管理,學校雖然對導師的職責做了一定的規(guī)定,比如見面頻率、談話次數、教學引導、科研培養(yǎng)等方面[7],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基本上沒有監(jiān)管。學校管理層面在了解導師制落實和執(zhí)行上也沒有設立第三方的監(jiān)督和評價體系,制度游離于監(jiān)管之外,這在一定程度上默許了實施雙方的茫然懈怠行為。
總之,本科生導師制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教育教學模式,是值得在高校推廣實施的。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借鑒國外大學優(yōu)秀的理念和經驗,不斷地規(guī)范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勵和考核機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導師制一定會在高校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功能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賀.試析牛津大學導師制的歷史沿革[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12(145):118.
[2]杜智萍.牛津大學現代導師制的發(fā)展史及啟示[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59-62.
[3]杜祥鋒,何亞平.竺可楨與浙江大學導師制[J].現代大學教育,2003:95-97
[4]易紅郡.英國教育的文化才闡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余國升,賈冠中.本科生導師和政治輔導員職責問題探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4(3):136-138.
[6]何方,嵇斗,呂井勇.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行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4,297(2):13-14
[7]陸廣峰.關于高校實施本科生班級導師制的思考[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6):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