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瑩
摘 要:畬族是我國東南部的一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明嘉靖二年,定居漳浦赤嶺的藍姓畬族,在石椅村建置了藍姓宗祠“種玉堂”,并修建了自己的族譜,象征著漳浦畬族藍姓宗族建構的完成。宗族的建構實際上是世系的建構,追溯先祖的世系源流是建構宗族的關鍵,延續(xù)世系是宗族存在的基本條件。本篇筆者主要從藍姓畬族建構其先祖世系的角度,來探討影響宗族建構的社會因素。
關鍵詞:宗族建構;世系;社會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1-0130-03
一、漳浦藍姓畬族的世系建構
漳浦藍姓畬族是我國東南部的一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明崇禎元年,游學于廣東海豐的藍紫陶進士及第,成為漳浦藍姓畬族第一個入仕者,開啟了漳浦藍姓迅速發(fā)展的旅程。明嘉靖二年,“種玉堂”在現(xiàn)今的赤嶺石椅村建立。宗祠作為宗族的外在象征,體現(xiàn)著一個宗族的存在。從世系的角度而言,在建構宗族的過程當中,追溯和記載自下而上的世系源流,是宗族建構的關鍵,延續(xù)宗族的世系是宗族存在的重要條件。
“宗族建構的實際,就是人們根據(jù)自身,由下而上地對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追溯源自某一共同祖先的直系旁系的結果。”[1]追溯先祖的世系源流是漳浦藍姓畬族建構宗族的關鍵。本文主要以明清時期的藍氏族譜以及相關的史料為依據(jù),從世系的角度來探討影響藍姓宗族建構的社會因素,從世系建構的特點來剖析影響宗族建構的社會因素。
(一)始祖慶福的世系源流
漳浦藍姓源遠流長“數(shù)百年來,瓜瓞滋蕃,億千萬計,光祖而耀宗者,代不乏人”[2]。據(jù)其族譜記載,藍姓畬族的始遷祖為藍慶福。藍慶福的世系源流記載如下。
1.藍慶福祖到藍明德的世系建構
據(jù)《藍氏族譜.福建.漳州》(佚名,清宣統(tǒng)稿本)記載:藍氏原籍河南省光州府固始縣,開基始祖藍明德公,則天武后專政時,“公為揚州節(jié)度使”,晚年“與妻陳氏祈禱于嵩岳山神,是夜遂有娠生采和公等”[3];二世祖采和公,為唐玄宗開元癸丑年進士,后隱居于終南山;三世祖仁公,脫俗不凡守父遺訓,潛身于終南山,救濟饑民,“善治國安民之策”[4];四世祖元隆公;五世祖棣公,唐中宗時,“公為醫(yī)方勝于華佗習尖帝神傳治百病如燎毛,并普及萬民”[5],擔任過丞相一職;六世祖成公,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居江南教地方人種棉作絮”[6],以致當?shù)鼐用瘛半O時無凍餒”;七世祖安公,唐僖宗乾符三年,黃巢作亂,安公設策防御,一境安然不遭兵禍;八世祖宗訓公,時逢朱溫造亂,“即摻家攜眷遷往濠州定縣山洞居住”[7];九世祖照公,晉高宗天福元年,“民遭涂炭”,“公仍往東山洞中耕鋤樂頁”[8];十世祖一俊公,“祖守田園之樂,隱居不仕”[9];十一世祖?zhèn)涔?,善于讀書作詩;十二世祖時用公,“公讀祖父遺書,行仁義之事”[10];十三世祖章公,“隱居樂業(yè)”;十四世祖萬福公,南方開基之始祖;十五世祖吉甫公,妻林氏,生三子,長子常新;十六世祖常新公,福清縣人,生五子;十七世祖萬二郎公,“生于宋理宗淳五年”,“終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1],妻賴氏,生三子。以上是十八世之前的世系源流,相關的事跡記載比較簡單模糊。
根據(jù)《漳浦石椅“種玉堂”藍氏族譜》記載,十八世之后的世系主要如下:十八世藍熙一;十九世和二郎;二十世大一郎;二十一世藍炯,號七郎公,元末提舉江西學政;二十二世藍琛,江西臨川知縣;二十三世為其長子元晦,仕江西南安大陸知事,因江西擾亂入閩;二十四世為元晦長子慶福,為漳浦藍姓開基祖。但《藍氏族譜.福建.漳州》(佚名,清宣統(tǒng)稿本)記載,元晦是其第二十世祖,慶福為元晦長子,排在二十一世。
2.藍慶福到藍明德的世系建構特點
以上的世系追述,從藍慶福到藍明德的世系建構跨越了二十幾代,600多年的時間。從世系記錄的特點來看,藍姓在十四世祖萬福公之前幾乎都是單系傳承,沒有其他支系的任何記載,不合常理;直到十五世祖,譜系中開始出現(xiàn)多個子嗣的記錄,世系脈絡慢慢地清晰。
世系中建構的先祖形象和身份非常有意思,主要集中為以下幾種類型:據(jù)官入仕者占近四分之一,如開基祖藍明德、五世祖棣公等;其次是心地善良,德高望重者,如五世祖棣公,六世祖成公,十二世祖時用公等;再者是充滿智慧,戰(zhàn)亂中能保家者,如七世祖安公、九世祖照公等;還有就是善于讀書文章者,如十八世祖熙三郎公等;最后是安居樂業(yè)者,主要是一些無官職的先祖。對于始祖藍采和的身份建構,強調(diào)先他的誕生源于向山神的祈禱,言下之意,藍姓畬族為神仙的后裔。
在這部分世系記載中,藍姓畬族被蒙上了一層榮耀的光環(huán)和神秘的色彩。藍姓先祖的出生年代,擔任的官職以及所處的朝代等等,存在不少模糊記憶或者記憶沖突,建構性色彩很濃。
(二)自炎、黃帝下至藍明德的世系源流及特點
據(jù)漳浦藍氏族源記載,“藍姓始祖為炎帝,傳至第十世榆罔,封子昌奇于汝南,并賜給一只繡藍,因以藍為姓?!盵13]堯舜時期,昌奇的十八世孫藍善曾協(xié)助大禹治水;二十二世孫藍彥云父子協(xié)助少康國,被封為邢候;三十四世孫藍梁任司農(nóng)官,藍梁的兒子有在夏桀朝中做官;四十三世孫藍肇祥遷往河南南陽;五十五世孫藍良佐任蔡國大夫;六十七世孫藍彬的孫子在楚國任大夫;第九十一世孫藍之順,三國時期為許昌太守;昌奇的第一百零四世孫藍增華,與魏晉時期任陽廈宰相;昌奇的一百零八世孫藍明德于唐天授元年任揚州節(jié)度使。所以按著族譜記載,藍明德是炎帝后裔。而根據(jù)福鼎的藍姓畬族《歷代遷居始末記》(又名《本堂歷代史》)一文記載:“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生玄器,添帝嚳高辛氏。帝嚳傳十一世榆罔公,遷空桑涿鹿(北京順天府),封子昌奇為藍夷,即一世祖汝南郡火旺公”[12],藍明德是其第108世孫,任揚州刺史。盡管兩者出入較大,建構性色彩很明顯,不過在證明藍姓同為炎黃子孫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相比慶福到藍明德的世系而言,藍明德至炎黃帝的世系越往上記載越模糊,建構性色彩更濃。記載中的先輩們要么封侯,要么任士大夫,甚至還參與了大禹治水,充滿了神話色彩;在這部分世系的追溯中,藍姓畬族擺脫了少數(shù)民族身份,成為了炎黃帝的后嗣。
至此從慶福始祖追溯到藍明德,在從藍明德追溯至到炎黃子孫,這個延續(xù)不間斷的世系追溯,盡管建構的色彩很濃,卻為藍姓宗族的來源提供了最終的依據(jù)。
二、建構背后的社會因素
“如果一個宗族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宗族,并且這個‘宗族是有來歷的,它就必須認真地‘建構合乎規(guī)范地展現(xiàn)自己的‘世系。”[14]從上面的世系追溯中發(fā)現(xiàn),漳浦藍姓畬族對始祖的世系建構主要側重在以下三個方面:先祖世系源遠流長,跟中華文明的起源一致;其次先祖多為達官顯貴,名門望族;再者,藍氏先祖是炎黃帝子孫。這個建構的世系,虛構性色彩很濃,充滿了神化色彩,又模糊不清。
藍姓畬族之所以在追溯先祖世系的過程中不斷強化炎黃子孫的意識和建構高貴的身份是由特殊的社會歷史原因所決定的。
(一)漳浦藍姓畬族的崛起
《喪服經(jīng)傳》記載:“禽獸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則知尊禰;大夫及學士則知尊祖矣;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盵15]這里反映了一個按身份級別進行祖先追述的等級原則,身份越尊貴,對祖先世系的追述就越遠,就越能證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家族入仕者的增多,官位的顯赫,使漳浦藍姓畬族認識到重建家族聲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藍姓畬族作為我國東南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宋元以來藍姓畬族一直居住在山林中,很少與外界聯(lián)系,所以因此在文化歷史傳統(tǒng)上與漢族存在很大的差異。直到明朝永樂三年,“藍通中舉人,歲貢應天中式教諭”,隨后“崇禎元年,十二世林銘球(藍紫陶)高中進士,歷任江西道御史”[16],漳浦藍氏宗族開始發(fā)展。據(jù)《漳州藍氏“種玉堂”源與流》記載,自藍紫陶之后,藍氏文官頻出:“清乾隆十七年,藍彩林登進士,乾隆二十五年,種玉堂15世祖藍應元中進士,先后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禮部侍郎”,“這段時間藍姓種玉堂的子孫考中舉人者,還有藍通、藍兆魁、藍銘璽、藍楚白、藍陳略、藍中佑、藍三祝、藍宗輝、藍沂珠等九人,而拔貢出身更有27人之多。”[17]此外著名的“八閩才子”藍鼎元,乾隆二十五年進士藍應元、康熙年間的平亂名將藍理、清初經(jīng)略臺灣的功臣藍廷珍、清朝將領藍元枚等等都是出自漳浦藍氏家族。
所以對于日益顯赫的藍姓畬族來說,建構一個合宜的世系,塑造先祖的輝煌歷史,以證明本族的顯赫身份,就顯得更加迫切。尤其是在當時的福建社會,“現(xiàn)實社會的宗族地位和個人地位與各自祖先出自名門望族的標榜有著很重要的聯(lián)系?!盵18]換而言之,先祖的世系源流承擔了一個象征社會地位和標榜尊貴身份的重任。
所以在其先祖的世系建構中,我們看到了從慶福始祖追述到炎黃帝的悠久世系,不乏達官顯貴和名門望族。如此精心建構的世系成了藍姓畬族炫耀身份的名片,與崛起中的藍姓族人相得益彰。
(二)少數(shù)民族的壓力
藍姓畬族作為我國東南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盡管在清初一度成為閩南地區(qū)的強宗大族。但作為所謂的“蠻僚”之一,藍姓畬族始終擺脫不了這種身份帶來的歧視。所以在宗族建構過程中,“中原”和“華夏”就成了他們的主流意識。標榜他們的始祖來自北方漢族中心地區(qū)或者中華文化的中心地帶,把自己與“華”界的正統(tǒng)性連接起來,這是被邊緣化的少數(shù)民族所具有的必然選擇。
就地緣宗族關系而言,漳浦藍姓畬族一直被周遭的陳姓、黃姓等一些漢族欺負。前亭黃姓自我標榜是南宋侍臣黃材的后裔,和南宋皇族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漳浦后洞的陳姓自稱為陳元光部屬的后裔或者唐代神龍初年進士陳邕的后裔。所以在藍紫陶入仕前,其始祖藍慶福的墳墓經(jīng)常被陳、黃兩家破壞。據(jù)《藍氏族譜.福建.漳州》(佚名,清宣統(tǒng)稿本))記載:“迨至大明崇禎戊辰科,三方蕃公派下玄孫,諱銘球,號子陶公者登第,豎旗與始祖墳前,與黃姓致訟爭墳……無奈四房前呈連名具控陳黃兩家。本縣主表公蕃斷討官音祭獻賠禮同堂,結歸藍家掌官在案”[19]。這一局面直到后代不斷有藍姓畬族人進入仕途,才慢慢改變。
歷史上,曾出現(xiàn)“少數(shù)漢族以畬民是‘犬的后代為據(jù),侮辱和阻止畬民考取科舉”[20]。崇禎元年藍紫陶,為了能順利入仕改名為林銘球,終得中進士第;而藍鼎元的祖父,藍繼善雖博覽群書,胸懷大志卻因此而“童年應試,屢不得志于有司?!?/p>
總之在一個以文化差異作為民族區(qū)別的時代,藍姓畬族總是處于不利的局面。在面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社會背景中,為了避禍和生存,很多畬民甚至不敢對外承認自己是“山客”,極力掩蓋自己是“盤瓠”后裔的身份。正如《漳浦種玉堂源與流》記載:“‘與人不和或‘被人排擠似乎屬于畬族人專利,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卻是畬族人因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獨特的家族文化而被當?shù)貪h人瞧不起?!盵21]
面對強大的中原文化和漢族勢力,畬族藍姓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標榜自己作為華夏子孫的身份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在社會壓力與文化侵蝕的雙層作用下,藍姓畬族匯入到漢族文化中去,搖身變成了源遠流長的世家大族,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夏子孫。無論是稱家族堂號為“種玉堂”,還是編撰先祖從黃帝或者炎帝而來的世系,或者以唐代節(jié)度使藍明德及八仙之一藍采和為直系祖先等,都是為建構一個世澤流長的漢族世家,以掩蓋其先祖源自畬族的事實,擺脫少數(shù)民族帶來的身份歧視。
(三)歸宗意識的永恒需要
尋根意識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的根?這個關于人類本體意義的問題恐怕是每個人都迫切想知道的。歷史上人們對自身本體意義的回答是多種多樣的,但不外乎兩大類,即從宗教的角度或從生物學的角度進行解釋,后者正是中國宗法文化的邏輯起點?!盵22]從本質(zhì)上來講,以血緣為依據(jù)的宗法意識之所以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不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滿足了人們的本體確認的需要,也為個體的存在提供了靈魂歸宿。
漳浦藍姓畬族建構的先祖世系,從慶福祖追溯到藍明德,再從藍明德追溯到昌奇祖,最后追溯到炎黃帝。如此源遠流長,跨越幾千年的世系建構,不僅是為標榜華夏子孫的身份,建構家族的優(yōu)越性和自豪感,也是一個尋“根”的過程。通過建構炎黃帝的先祖世系,藍姓畬族使自己及其族群的存在,認同從神化時代就開始起步的中華文明輝煌的歷史,重要的是,當藍姓族人在沿著這個世系網(wǎng)絡,追溯自己的祖宗時,在網(wǎng)絡的盡頭依稀看到祖宗神圣的身影并知道自己與此有著本根關聯(lián)時,就不由地會產(chǎn)生一種深沉的歷史感和存在感,這種歷史感正是藍姓畬族人形成,提高自尊心和榮譽感的文化心理基礎,也是其產(chǎn)生責任感的精神源泉之一。追溯悠久的先祖世系,不但回答了漳浦藍姓畬族從哪里來的永恒問題,而且讓他們通過“延續(xù)香火”的形式,到了一種永恒存在的方式。
三、小結
漳浦藍姓畬族的崛起,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以及尋根的永恒需要,決定了藍姓畬族在宗族建構的過程中,對先祖世系的追溯充滿了“華夏”意識和虛構色彩。在古代,“宗”的涵義是與祖宗祭祀緊密相關的,只有祖先的血親才能進入宗廟祭祀。所以“宗”不僅肯定了祖先的神性,也強調(diào)了血統(tǒng)的正宗和高貴。這導致了后代人在追溯先祖世系的過程中,力求攀附先朝的權貴和名門。對于少數(shù)民族而言,建構充滿“華夏”意識的世系源流是必然的選擇,而尋根意識作為人類的永恒需要,卻是中國宗法文化的邏輯起點,推動著宗族對世系建構的青睞。
藍姓畬族的宗族建構代表了一種特殊性,但先祖世系作為宗族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主觀認定的過程,揭示了宗族建構的基本動機和原因:榮耀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尋找自身存在源頭的本體需要。這個需要的最終滿足會促使宗族的進一步發(fā)展,宗族凝聚力的進一步提高,從而帶給族人更多的生存力量。
參考文獻:
〔1〕〔14〕錢杭.宗族的傳統(tǒng)建構和現(xiàn)代轉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12〕〔16〕〔17〕〔20〕〔21〕藍榮欣.漳浦藍氏“種玉堂”源與流.2011.
〔18〕陳支平.福建族譜[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4〕〔5〕〔6〕〔7〕〔8〕〔9〕〔10〕〔11〕〔13〕〔19〕藍氏族譜.福建.漳州(佚名)[M].清宣統(tǒng)本.
〔15〕胡培翚.儀禮正義(卷二二)[M].上海:上海中華書局,民國二十年(1936).
〔22〕丁鋼.近世中國經(jīng)濟生活與宗族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