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亞會
摘 要:作為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高校教師評價體系是大學制度建設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在明確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內(nèi)涵后,探索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基本構成,并對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試圖探索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變革方向。
關鍵詞:高校教師;評價體系;教學;科研
中圖分類號:G6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1-0273-03
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的質量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話題。高校教師是高校這座大廈中的基石,高質量的高校教師隊伍對于一所高校的發(fā)展尤為重要。合理、科學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能夠激發(fā)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帶動其專業(yè)發(fā)展,最終促進高校的整體發(fā)展。
一、高校教師評價的內(nèi)涵
高校教師評價是以高校教師為對象的一種特殊的教師評價,圍繞高校教師的教學、科研、師德等方面進行評價,旨在更深層次地挖掘高校教師的潛力,激發(fā)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推動高校的發(fā)展。相比較于中小學的教師評價,高校教師評價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高校教師評價指標具有多樣性。高校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進行科研活動和社會服務。因此,教學評價只是高校教師評價的一方面,而不是評價高校教師的唯一指標。其次,在評價方法上,高校教師的評價方法更全面和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的工作方面,如科研和教學,采用相對應的方法進行評價,同時將專家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旨在使高校教師評價工作更加科學合理。
二、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基本構成
高校教師評價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它由許多部分構成?,F(xiàn)有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大致包括以下幾個維度:
(一)高校教師評價指標
高校教師評價指標是評價主體進行評價的主要依據(jù),它規(guī)定了評價主體依據(jù)哪些標準對高校教師工作的哪些方面進行評價。當前我國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主要是高校教師的科研成果、教學工作量和師德等,針對這些指標對高校教師的工作進行評價。
(二)高校教師評價方法
高校教師評價方法是指在依據(jù)評價指標的前提下,針對各個評價指標對應的內(nèi)容采用怎樣的方式來進行評價。美國、加拿大高校教師評價方法采用“三角原則”,即在評價時遵循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將教師自我評價、同事和同行評價、學生評價三者結合起來形成合力。而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方法多采用“自上而下”型,主要由管理部門或院系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不少學校在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中采用了學生評價,但由于學生對評教的認識不清或是缺少專業(yè)的評價知識,導致學生評價流于形式。
(三)高校教師評價結果的運用
高校教師評價結果的運用是指評價結果在衡量高校教師發(fā)展中的實際作用。美國、加拿大高校教師評價的結果作為教師聘任、晉升、加薪的重要依據(jù)。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結果與教師的直接利益掛鉤,基本成為高校教師職稱評定、薪金提升等的依據(jù),形成重考核和管理,輕引領和發(fā)展的趨勢??傮w上來看,我國現(xiàn)有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主要側重方向性、思想性的探討,尚未形成系統(tǒng)、有機的評價機制。
三、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不斷改進和完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高校教師評價指標方面存在的問題
1.評價指標整齊劃一,缺乏差異性
當前我國各高校的教師評價指標存在著極大的相似性,一般分為科研和教學兩個方面,許多高校盲目移植其它學校的評價體系,不同發(fā)展類型的院校、不同的院系專業(yè)使用相同的評價指標,并未根據(jù)自身的定位和發(fā)展方向制定適合自身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評價指標整齊劃一,缺乏差異性。
2.評價指標單一,缺乏全面性
美國、加拿大明確將高校教師的社會服務工作納入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更全面。而我國當前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偏重于教師的科研成果和教學工作量兩項,評價指標過于單一;許多高校并沒有重視教師的社會服務工作,未將社會服務納入高校教師的評價指標中來。
(二)高校教師評價方法上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高校教師的評價在方式方法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欠缺科學性,下面從科研和教學這兩項評價指標來進行具體分析:
1.科研評價存在的問題
當前衡量高校教師的科研水平,其根據(jù)往往是教師發(fā)表的論文的數(shù)量、出版社、刊物的級別、論文被檢索的次數(shù)、科研立項的級別和經(jīng)費情況,這就導致許多高校教師為追求科研成果重量不重質,甚至不惜請人代寫,在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下,既阻礙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也制約了高校自身的健康發(fā)展。
2.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學生評教成為教師的教學評價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但學生的評教工作并未達到應有的效果。高校普遍缺乏專門的渠道向學生闡明學生評教對教師的重要意義,學生沒有形成明確的評價觀。許多學生根據(jù)自己個人的喜好來判斷教師的教學工作,主觀性過強,其公正性有待商榷。此外,學生的評教設計缺乏差異性,并未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課設計不同的問卷。
(三)高校教師評價結果運用上的問題
縱觀當前我國高校教師的評價,在對評價結果的運用上存在以下兩個突出問題:
1.重視管理需要,忽視教師需要
當前我國高校對教師進行評價時偏重績效考核,輕視了對教師的價值引導,教師的需要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當前我國對高校教師評價的結果的運用主要是服務于教師的職稱評定、薪金提升等,大多數(shù)教師只是被動的接受評價,其職業(yè)價值和人生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導致許多教師職業(yè)幸福感的缺失。
2.重視區(qū)分功能,忽視發(fā)展功能
當前我國高校教師的評價屬于一種典型的終結性評價,關注的是最終的評價結果,是一種“面向過去”的評價,評價所得到的結果將作為區(qū)分教師的依據(jù),其區(qū)分功能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卻忽視了其真正的價值—發(fā)展功能,這樣將難以從真正意義上激勵和促進教師的發(fā)展。
四、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存在上述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本文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思想意識方面的影響
當前我國高校行政化色彩過于濃厚,高校中一些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對教育規(guī)律的認識不夠,并且在“以官為本”的思想的影響下,他們習慣了自己管理者的地位,高校教師成為其被管理、制約的對象,教師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受到限制。此外,急功近利之風盛行,輕教學重科研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教師工作和專業(yè)發(fā)展中打上了急功近利的烙印。
(二)制度方面的影響
從宏觀方面說,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多采用校本實施,各大高校根據(jù)自己的發(fā)展狀況制定符合自身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高校教師評價是高等院校內(nèi)部根據(jù)自身發(fā)展需要而實施的,缺乏外部的指導及制度保障,在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只能靠自身來解決。從微觀方面說,各大高校在制定自身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時,多由學校的管理部門決定,其科學性和合理性有待考證。
(三)實踐過程中的制約
從教育管理者的角度來說,管理者對評價的目的認識不清。高校教師的評價應該是給高校教師提供反饋,從而促進教師和學校的發(fā)展,但不少教育工作者把評價僅僅當成是“好與壞”的證明,背離了評價的初衷。從高校教師的角度來說,不少教師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完全按照評價的內(nèi)容來開展自己的工作,最終導致重視經(jīng)濟效益而忽視了評價的發(fā)展功能。從操作過程來看,操作過程偏重量化為了使評價結果易于計算,高校教師評價多注重量化,忽視了對一些隱性指標的評價,如對高校教師師德的評價不易量化,從而使這方面的評價流于形式。
五、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變革方向
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還存在若干問題,亟需探索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變革方向,使其得到發(fā)展和完善。
(一)價值取向的變革:高校教師評價體系變革的前提
明確高校教師評價目的。高校教師評價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和路徑,高校教師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發(fā)揮反饋和激勵的作用,促使教師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更好地為高校服務。當前我國對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價值認識偏頗,合理的高校教師評價不是為了“管控”,而是“考核”基礎上的“引導”和“促進”。
(二)體系構成的變革:高校教師評價體系變革的關鍵
從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基本構成方面探討,我國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變革方向如下所述。
1.改革高校教師評價指標,建立多層次多類別的教師評價體系
第一,高校教師評價指標要完整、全面。高校教師的評價指標對教師具有導向作用,完整全面的評價指標有利于教師多方面的發(fā)展。對高校教師的評價不能只圍繞教學和科研兩方面的工作來開展,同時還應該關注高校教師其它方面的發(fā)展,如高校教師的社會服務工作、教師的師德等。
第二,高校教師評價指標要多樣,富有差異性。首先,對高校教師的評價要關注高校自身的特點和差異,不能整齊劃一,千校一面。其次,關注高校教師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堅持多樣化評價標準,實行差異性評價。高校教師要明確自身發(fā)展優(yōu)勢,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如教學突出的教師可適當向教學崗位傾斜,科研能力強的教師可更側重于研究。
2.改革高校教師評價方法,采用多元、有效的高校教師評價方法
從評價的主體上看,應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我國高校教師的評價方法應改變“自上而下”的傳統(tǒng),增加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可借鑒美國、加拿大高校的“三角原則”,發(fā)揮多元主體的積極性,使教師自評、教師互評、學校考核、學生評價等形成合力,保障高校教師評價的公正、合理。
從評價的具體方面看,應注重評價的有效性。首先是對高校教師科研工作的評價。對高校教師科研成果的要求,要堅持質量并重的原則。其次是對高校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此外要特別注意重視學生評價,對于學生評教工作要具體做到兩點:第一,改進學生評價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在評價設計上應有所體現(xiàn);第二,學校應通過“官方渠道”,使學生明確評價的意義和價值。
3.改革高校教師評價結果的運用,科學使用評價結果
第一,運用評價結果時,要突出教師的需要。高校教師評價是了解高校教師工作和能力的一種途徑,通過評價可以了解高校教師的發(fā)展動態(tài),明確其優(yōu)勢與不足,在運用評價結果時,還要注重人文關懷,密切關注教師的需要,促進教師的進步。
第二,運用評價結果時,要突出教師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對于高校教師的評價,不能只關注教師過去的成績,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師的未來發(fā)展上。高校教師評價應是“面向未來”的發(fā)展性評價,以發(fā)展為落腳點,從而帶動學校的長遠發(fā)展。
(三)制度變革:高校教師評價體系變革的保障
從制度方面看,要構建國家、地方、院校三者結合的高校教師評價體系,保障評價的強有力、系統(tǒng)性的制度環(huán)境。
首先,在縱向方面,要構建國家、地方、院校一體化、系統(tǒng)性的評價制度體系,避免“制度內(nèi)部沖突”;其次,在橫向方面,國家要構建統(tǒng)籌全國的評價制度體系和評價機制、反饋機制;地方上要立足本身特點構建本省市統(tǒng)一完整的評價制度體系:同時各大院校要立足本校資源現(xiàn)狀和特點,制定自身靈活、有機的評價體系。
總之,高校教師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提高高校教師的素質和能力,進而提高高校的水平和質量,使高校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教師評價的結果不能只局限于對當前狀況的分析,更要在分析的基礎上找到大學存在的問題并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最終實現(xiàn)高校和高校教師的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光彥.美、加高校教師評價制度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10).
〔2〕蘇君業(yè),尹貞姬.日本大學教師評價制度及借鑒[J].大連大學學報,2010(5).
〔3〕王琳.國外大學教師績效評價制度及借鑒意義[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11(10).
〔4〕宋丹,周福戰(zhàn).對高校教師評價的若干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4(6).
〔5〕安琦.國外高校教師評價制度與我國高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
〔6〕葉附桂,田靜,羅燕.美國高校教師評價的變革及動因研究[J].教育學報,2008(10).
〔7〕趙永樂,王慧.中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定改革模式的抉擇[J].教育學研究,2007(4).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