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軒
(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 陜西咸陽 712082)
淺析前掌大墓地出土扁足鼎兼談“史”族
王文軒
(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 陜西咸陽 712082)
“鼎”是所有青銅器物中延續(xù)使用時間最長的器類,其器型演化多樣,形制隨時代推移而多變。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兩件扁足鼎形制特殊,為現存商周青銅鼎所僅見。兩件扁足鼎上鑄有“史”字銘文,結合前掌大墓地出土大量帶有“史”銘的器物,探討“史”族遷徙分布情況及大量出現于泗水流域的原因。
前掌大墓地;扁足鼎;史族;泗水流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對鼎的解釋為:“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叭銉啥敝傅氖嵌Φ男沃?,“和五味之寶器”指的是鼎的用途,說明鼎是作為炊食器而使用,這也與考古發(fā)掘出土青銅鼎底部多帶有煙炱痕跡相印證。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禮制形成的時期,特別是西周時期出現了“鼎簋制度”使得鼎成為等級制度的象征,賦予了其特殊的功能。
青銅鼎從二里頭文化時開始出現,一直持續(xù)到漢代以后,其形制演變較豐富。學界對其形制劃分依據不一而同,若從足部特點來看可分為錐足、柱足、扁足和蹄足四類,其中扁足為四類器物中數量最少者。扁足鼎出現于商中期持續(xù)到西周早期,器物形制特點演化分明,朱鳳瀚先生依據各時期扁足鼎足部出現的特點,將其分為四式。[1](P91-92)前掌大墓地M11出土的兩件扁足鼎未在朱鳳瀚先生所劃分之列,其形制比較特殊,耐人尋味。
兩件扁足鼎出自于同一座墓葬,形制和紋飾基本相同,唯大小有異。M11:80銅鼎(圖一,1),直口方唇,兩耳直立于口沿之上,淺腹作半球狀,三足外側有扉棱,自足底部一直向上延伸到口沿處。口沿下飾兩組連體獸面紋,扉棱上飾變形的竊曲紋和“T”字形紋。腹內壁鑄有銘文“史”字。
鼎足外側飾扉棱且由足底部一直延伸到口沿處,為兩件銅鼎特殊之處,與其形制相同的器物未見。但依據耳部和腹部的形態(tài)可與上海博物館館藏的鼎[2](P9()圖一,2)相比較。耳部均直立于口沿之上,微外撇,斜平折沿。鼎腹部較M11:80
銅鼎淺,足部為透雕鷙鳥形扁足。若不考慮足部特征,兩件器物幾乎一致,鼎屬于商周之際的器物,前掌大M11出土的兩件扁足鼎時代應與之相近。紋飾上看,M11:80銅鼎飾連體獸面紋,這種紋飾的流行時期就在商晚時期。銘文上看,兩件扁足鼎都有單字銘文“史”(圖一,3,4),其字形肥厚雄渾,波磔明顯,具有明顯的晚商時期書體特征。前掌大M11出土的這兩件扁足鼎具有明顯的商文化因素,我們認為這兩件扁足鼎應為商人或商遺民器物,其時代應在商周之際。
圖一
前掌大M11為中型墓葬,是前掌大商周墓地中出土隨葬品最多的墓葬,其中青銅禮器多達32件,可知其墓主人身份等級之高。[3](P75-77)從出土青銅器器型來看,出土的銅禮器并非屬于同一時期。該墓葬隨葬青銅器有不少具有晚商特征的器物,如前掌大M11:94銅鼎(圖二,1)與安陽后岡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圖二,2)[4](P271),形制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前掌大M11:94銅鼎腹部略垂,體型較“戍嗣子鼎”稍大。前掌大M11:104爵(圖二,3)和安陽殷墟郭家莊墓地M97出土的爵(圖二,4)形制,大小,紋飾非常接近[5](P43)?!笆米佣Α迸c郭家莊M97所出銅爵均是晚商時期標準器,可見前掌大M11出土器物中有一定數量的商晚期器物。
圖二
前掌大M11出土青銅器中也有西周早期特征的器物,如前掌大M11:58觶(圖二,5)與琉璃河墓地ⅡM251出土的觶(圖二,6)器型和紋飾上幾乎一致[6](P90)。前掌大M11:101盉(圖二,7)與琉璃河ⅡM253出土的盉(圖二,8)從器型到紋飾上都非常相近[6](P97)。陶器隨時代變化性最強,最能反映時代特點,前掌大M11出土的陶盉、陶罐均具有西周早期的特征,可見前掌大M11應是一座西周早期墓葬。
西周時期“重食抑酒”,然而從考古發(fā)掘材料來看,西周早期重食文化主要流行在關中及其以西的地區(qū),關中以東地區(qū)仍然是以重酒文化為主。前掌大M11銅禮器總數上酒器大于食器,酒器在所有銅禮器中占50%以上,是明顯的商時期重酒組合。但是前掌大M11有1尊2卣成組隨葬,陳夢家先生認為尊、卣同銘,為西周初期的常例。尊、卣成組的銅器,常見于成王及成王相近的銅器組中。[7]可見,該墓又有西周初年銅器組合的制式,其器物組合兼具晚商和西周初年的兩種特征。
前掌大墓地所在的泗水流域在商早期時就已出現商文化器物,自商中期到晚期時商文化更是遍布于整個流域。西周早期階段周人雖然控制了泗水流域,但還不能抹去商文化對該地區(qū)的影響,商式喪葬制度還是保留了下來。前掌大M11設置腰
坑和隨葬品表現出的重酒的特點,其墓主人即便不是商遺民也應是受商文化影響較深的土著族屬。另外,前掌大M11出土13件銅胄、11面漆盾牌、23件銅戈、134件銅鏃,其墓主人尚武可見一斑,應為高級將領。觀其墓葬形制、器物組合并未見到這一時期關中地區(qū)的喪葬特點,所以墓主人并非姬姓,或為臣服于周王朝的地方軍事集團首領。
這兩件扁足鼎均帶有“史”字銘文,該墓共出青銅禮器32件,其中帶有“史”字銘文的就有25件,余器皆無銘文,帶“史”銘器物占78.1%,可見墓主人應為“史”族成員無疑。
“史”族為商晚期的重要氏族之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中編號為231的卜甲有刻辭:“史入”??山忉尀椤笆贰弊暹M貢的物品。花東卜辭的年代雖有爭議,但大體應在武丁時期。安陽殷墟西區(qū)M2575出土的銅卣是所有帶“史”字銘文器物中年代最早的,時代可到殷墟二期。[8](P28《)集成》3:1078號鼎,有銘文“史”,據傳出土于安陽,時間可到殷墟二期晚段。這些實物材料均與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相印證,說明最遲在殷墟二期的時候“史”族作為一個獨立的氏族而存在。
據統(tǒng)計,《殷周金文集成》收錄帶有“史”族族徽的器物有96件,多為傳世品,已無出土單位。有確切的出土地點可以更直觀地分析“史”族的分布和遷徙狀況,本文擬依據發(fā)掘品對“史”族的分布狀況進行分析。
歷年考古發(fā)掘所發(fā)現帶“史”族族徽的器物統(tǒng)計如下:滕州前掌大墓地歷年發(fā)掘中,帶“史”字銘文的器物有67件,器類涵蓋各種禮器和部分兵器。[9](P291-294,P338)此外還有陜西省耀縣丁家溝,[10]遼寧喀左縣山彎子,[11]陜西岐山北郭鄉(xiāng)北寨子村,[12]山東泗水縣張莊窖堌堆,[13]河南安陽殷墟西區(qū)M2575,[8]陜西寶雞竹園溝國墓地M13,[14](P60)山東鄒縣西丁村,[15]河南鄭州洼劉,[16]山東平邑洼子地[17](P19)等九處均各自出土一件帶有“史”銘的器物。
由上可知,有確切出土地點的“史”族器物共76件,其中分布于泗水流域(滕州,鄒縣,泗水,平邑)的就有70件,占總數的92.1%。不難看出“史”族分布于泗水流域,且集中于滕州地區(qū)。
“史”族器物雖然分布各地,從考古發(fā)掘看其族氏的主體仍在滕州地區(qū)。河南、陜西、遼寧等地出土的帶有“史”族族徽的器物,或為西周初年東征的戰(zhàn)利品,或為聯姻的媵器,又或與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和功臣時對殷遺民的分配和遷徙有關。
徐昭鋒將山東地區(qū)“夷族商化”現象分為三類,其中前掌大一帶的東夷族群為接受商文化但仍保持部分本民族文化的夷族。[18]這一點從前掌大墓地的喪葬制度和隨葬品組合也能體現出來,據統(tǒng)計前掌大墓地未被盜擾的完整墓葬66座,其中設置腰坑的墓葬有44座,占66.6%;殉狗墓葬有49座占74.2%。殷墟西區(qū)共發(fā)掘939座商墓,設置腰坑的有454座,占48.3%;殉狗的墓葬有339座,占36%,殷墟西區(qū)因墓葬被盜嚴重,其比例應該更高。[19]設置腰坑和殉狗是商人的墓葬特點,前掌大墓地完全符合此點,同時前掌大墓地出土的青銅器大多表現出很強的商式風格,表現出“商化”的特點。但作為使用更為廣泛的陶器則表現出地方性,如小口斜廣肩袋足鬲、雙鋬耳球腹簋、敞口扁腹瓿等,其形制僅在前掌大墓地所在的泗水流域能見到,說明“史”族成員應是地方族屬。另外,前掌大墓地雖有子族、聝族、舉族、鳥族等其他族屬器物出現,但無論從墓葬級別還是出土數量來看,均無法撼動“史”族的中心地位。
“史”族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也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商末的“三次征人方”過程中“史”族也有參與,前掌大M18出土的銅盉上有銘文:“奔擒人方澭伯頑首乇,用作寶尊彝,史”,[20](P23-27)該銘文說明“史”族成員直接參與了征人方且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前掌大墓地多數“史”族墓葬已進入西周紀年,且多有兵器出現,說明至少在西周早期時泗水上游地區(qū)仍是由“史”族控制。
進入西周之后,族徽文字逐漸受到沖擊。由于周人的抵制,慣于使用族徽文字的殷商后裔攝于周王室統(tǒng)治的威嚴,不得不逐漸淡化他們固有的政治信仰,從而導致西周中期以后族徽文字銳減,至西周末年消失[21]?!笆贰弊遄寤兆罱K也未能逃脫這種宿命,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前掌大墓地所在位置扼守泗水上游咽喉,南可依地勢直下淮河流域,東隔泰沂山區(qū)可與東方部族相拒,北可通過濟水進入魯北地區(qū),西與中原統(tǒng)治區(qū)相接,其戰(zhàn)略位置不言而喻。商周兩朝對該地的控制意圖十分明顯,但從前掌大墓地出土器物所帶有的銘文來看,至少在一段時期真正控制該地區(qū)的應是以“史”族為代表的地方族屬。
[1]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青銅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殷墟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6]蘇天鈞.琉璃河燕國墓地[A].北京考古集成(11)[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7]陳夢家.西周青銅器斷代(一、二)[J].考古學報,1955(9、10).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銅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9]滕州市博物館.滕州前掌大村南墓地發(fā)掘報告[C].海岱考古第三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0]賀梓城.耀縣發(fā)現一批周代墓葬[J].文物,1956(11).
[11]喀左縣文化館、朝陽地區(qū)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喀左縣山灣子出土商周青銅器[J].文物,1977(12).
[12]祈建業(yè).岐山縣北郭公社出土的西周青銅器[J].考古與文物,1982(2).
[13]解華英.山東泗水發(fā)現一批商代銅器[J].考古,1986(12).
[15]王軍.山東鄒城市西丁村發(fā)現一座商代墓葬[J].考古,2004(1).
[16]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洼劉西周貴族墓出土青銅器[J].中原文物,2001(2).
[17]臨沂地區(qū)文管會、歷史學會.沂蒙金文輯存(征求意見稿),1984.
[18]徐昭鋒.商王朝東征與商夷關系[J].考古,2012(2).
[1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qū)墓葬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79(1).
[20]馮時.殷代史氏考[A].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C].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21]張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說[J].考古,1995(9).
[責任編輯 邸 楠]
[校 對 夏 陽]
K876.4
A
1003-8388(2015)03-0101-04
2015-03-17
王文軒(1986-),男,山東臨清人,現為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夏商周考古。
本文系西藏民族學院青年項目“商周時期族墓地現象淺析——以滕州前掌大墓地為例”(項目編號:14myQ 0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