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孔 豐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 安徽 安慶 246133)
?
“桐城三祖”視域下的姚范及其地位平議
汪 孔 豐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安徽安慶246133)
摘要:姚范是桐城派形成期的重要人物。他不僅是桐城派立派者姚鼐的伯父與業(yè)師,還與方苞、劉大櫆頗有關聯(lián)。他洞察前輩方苞為學之不足,譏議其“義法”說之陋弊;與摯友劉大櫆志同道合,情深意切,親近其“神氣、音節(jié)、字句”說;精心栽培胞侄姚鼐,傾力傳授其學術、辭章。而他自身對唐宋詩家的稱譽以及創(chuàng)作實踐中兼融唐宋,也奠定了桐城詩派的家法內涵。姚范是桐城派形成期的重要肇基者之一,在此派譜系中至少可與劉大櫆相比肩。
關鍵詞:姚范;桐城三祖;桐城派;平議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1.021
姚范(1702-1771),字南青,又字鳧青、南菁、已銅,號薑塢,安徽桐城人。他是麻溪姚氏十五世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家族文化鏈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如此,他對桐城派的形成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貢獻。錢鐘書先生說他是桐城詩派的發(fā)端者[1],還有人稱他是桐城文學承前啟后的津梁[2]。這些論斷值得深思。當前,學界雖對姚范的詩文及其地位已有一定研究,但仍存在進一步探討的空間。鑒于姚范不僅是桐城派創(chuàng)建者姚鼐的伯父和業(yè)師,而且還與方苞、劉大櫆頗有關聯(lián),茲從他與“桐城三祖”之間關系的角度,進一步考察和評估他在桐城派中的特殊地位。
一、譏議方苞
方苞對桐城派的形成有重要奠基作用。他晚年在京師仕宦三十余年,門下弟子甚眾,不僅擴大了桐城文章的影響,同時為桐城派的創(chuàng)建培養(yǎng)了大批后備力量。尤其是他提出的“義法”說,更是成為桐城派古文理論的基礎與柱石。他可謂桐城派的奠基者。
從年齡上看,姚范比方苞小三十四歲。當姚范在乾隆七年高中進士、初露頭角之時,方苞早已是臺閣重臣、名滿天下了。作為晚生后輩,姚范豈敢比肩學壇巨匠?不過正所謂后生可畏,姚范因勤于治學,于書無所不窺,學問亦相當精湛。不然,他何以能在京師先后擔任武英殿經(jīng)史館??佟⑷Y館纂修官、文獻通考館纂修官等職?何以能贏得天臺齊召南、山陰胡天游、常熟邵齊燾、仁和杭世駿等人的推重,稱譽“姚君之學不可涯涘矣”[3]342?
應該說,在學術取向上,方、姚二人有一定的相同之處。方苞篤信程朱,說經(jīng)之書大抵推衍宋儒之學而多有心得。而姚范曾得桐城宿儒周大璋指教,得其法門。他曾寫信對周氏說:“某年十五六時,即誦讀先生刊布諸書,邇時私心已自響慕。其后先生往還城中,亦時獲親教。”[4]周大璋精研性理之學,因《四書大全》所輯內容紛錯百出,于是以朱子為宗,擷取精華,成《四書精言》四十卷、《四書正義》十九卷。又病學者徒騖華藻,文日工而身心日益喪,以為朱子文與道兼至,故潛心輯編《朱子古文讀本》六卷[3]259。顯然,周氏是一位尊崇程朱的飽學之士,對姚范信奉程朱應有一定影響。然而,姚范并未固執(zhí)獨守宋儒之學,他在博覽經(jīng)史、考校群書的過程中又親近了漢學。這種漢宋兼宗的治學取向使得他的學術根基深厚扎實,從而避免了獨守宋學流于空疏之弊。這也是他與方苞的不同之處。
姚范的學問甚至引起了方苞的關注和敬畏,方苞自稱論“學問詳博,不如姚南青”(《先世遺事·先編修公》[5]卷四)。吳德旋《姚薑塢先生墓表》亦說:“雍正、乾隆間,桐城方靈皋侍郎負盛名,海內顧于同邑畏二人焉。其一劉才甫,其一則姚薑塢先生也。才甫以其文,而先生兼以學重,稱為通儒。”[6]卷八正是因為姚范才學兼重,故能對方苞為學為文之利弊洞若觀火。
姚范對方苞的經(jīng)術之弊有所認識和駁正。葉酉既是姚范好友,又是方苞弟子。方苞“治經(jīng)多取心裁,不甚資佐證”[7],葉酉得其傳,守其說。姚范在與葉氏交往過程中,龂龂爭辯,時見駁正。這種“駁正”反映出姚氏不因私交而茍同學術之異,也映照出他與方苞在經(jīng)術上的功力深淺情況。
姚范批評方苞的《周官》研究,更顯示出其精湛的經(jīng)學造詣。方苞對《周官》頗有鉆研,能融會舊說,斷以己意,有《周官集注》(十二卷)、《周官辨》(一卷)、《周官析疑》(三十六卷)等著作。方苞對世儒之疑《周官》為偽者,給予了批評,在他看來,“凡疑《周官》為偽作者,非道聽途說而未嘗一用其心,即粗用其心而未能究乎事理之實者也”[8]17。不過,他也承認《周官》一書“其間決不可信者,實有數(shù)事焉”[8]17,之所以如此,他認為是劉歆為迎合王莽篡政需要而竄入的緣故。故而,他嚴厲斥責劉歆“誠萬世之罪人也”[8]21。但是,姚范對方苞的《周官辨惑》頗有微詞,他認為“方氏衛(wèi)經(jīng)之心,可謂至矣。然心所不安,及前賢辨及之者,盡委之劉歆之偽竄,過也?!薄胺绞虾V好是經(jīng),往往推高圣人之旨,又或索之過深,而矯合以就其說,皆賢者之過也。然所為《周禮析義》,遇其至者卓出于前儒之上,若此書為以己意所欲芟薙之文,而姑托于歆之妄竄,以杜夷斥經(jīng)文之咎,則可謂蔽矣。欲辨世人之惑,而不知其惑之愈甚也已” (《復某公書》[4]卷二)。姚范此處如此批評方苞,關鍵原因在于方氏犯了宋學家們治學易犯的毛病,即過度闡釋,流于空疏無據(jù)。類似毛病還存在于方苞《與鄂少保論喪服之誤書》《答禮館諸君子書》等文中,它們也沒有逃過姚范的指摘。
姚范對方苞之文有所評點,有《評點望溪集》八卷、《評點望溪文集》[9](原本藏姚永概家)。他說:“望溪文,于親懿故舊之間,隱親惻至,亦見其篤于倫理而立身近于《禮經(jīng)》,有不可掩者已?!?《評文集》[8]902)他指出了方苞之文在思想意蘊上的長處,這個論斷是公允的。不過,望溪文章并非篇篇無懈可擊,姚范對其《李剛主墓志銘》一文就有所批評,他不僅對敘述內容有所不滿,還對此文結構予以抨擊,說:“此文斷續(xù)皆不聯(lián)屬,以不知古人神理融結之妙,而求之于所謂義法,少自離局,即菑瓜相詭,筋胍弛散矣。”[10]107這個批評切中要害,以至于方東樹在整理《援鶉堂筆記》時,雖在按語中極力為此文內容辯駁,但也不得不承認“此文之弛散,則望溪亦無可辨”[10]107。從姚、方兩人的批語看,這篇文章在“義法”上存在嚴重問題。這對鼓吹“義法”的方苞來說真是一個絕大的諷刺。實際上,姚范對方苞的“義法”說并不以為然,如方苞評韓愈《贈太傅董公行狀》說:“此韓文之最詳者,然所詳不過三事,其余官階皆列數(shù),而不及宦跡,虛括相業(yè)。其為人則于序事中間見一二語。北宋以后,此種義法不講矣?!盵11]1227而姚范卻說:“此等何足以跨壓北宋人。望溪沾沾于詳略講義法,非篤論?!盵11]1227又如方苞極詆歐陽修《有美堂記》,認為是隨俗應酬而作。而姚范卻認為此文“雖宋體,然勢隨意變,沖融翔逸,誦之鏘然”[10]卷四十四。這些涇渭分明的批評差異,也從側面表明出姚范的文學理念是有別于方苞的。
如前所述,方苞雖然是長輩,有著巨大的聲名與威望,但姚范并未因此盲從附和于方苞。相反,他憑借精湛才學,獨立思索,走出一條與方苞不同的治學之路。他對“義法”的批評,也反映出方苞文論的不足。這些當對他的胞侄姚鼐最終開創(chuàng)桐城派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二、契合劉大櫆
劉大櫆是桐城派形成期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他上接方苞,中聯(lián)姚范,下啟姚鼐,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理論批評都對桐城派的發(fā)展有過重要影響。
姚范與劉大櫆關系密切,情同手足。劉大櫆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而姚范則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劉年長姚四歲。兩人相識甚早,結交殆在垂髫之時。劉大櫆有詩多次表露,如云:“念與子結交,雙髻綰青螺?!?《姚大南菁寓齋信宿卻寄》[12]367)“情親手足并垂髫,路隔東西相望遙?!?《懷姚南菁》[12]564)等等。兩人友善深契,亦與里中方澤、周汝和、王洛、葉酉、江若度、張顧巖等文士聲氣相求,為舉世不好之文,聞名鄉(xiāng)邑。在這些青年才俊中,劉大櫆認為“姚君獨知己”,二人都有“抗志懷古賢”[12]379的高遠追求,這種志向甚至還引起了鄉(xiāng)人的不解與訶詆。姚范詩集中,與劉大櫆有關的詩所存不多,如《登樓懷劉三耕南》云:“水煙寥廓數(shù)峰青,何處孤鴻入杳冥。一夜梅花江上落,天涯曾向笛中聽。”[13]卷一此詩借景抒情,道出了姚范對好友劉大櫆的深切懷念之情。兩人間這種深摯情感在劉大櫆《哭姚南菁》一詩中表現(xiàn)得尤為淋漓盡致:“我歸值君歿,無復舊知心。次第交游盡,平生愛慕深。披文憐錦衣,見月想芳襟。詎可重聞笛,從今罷鼓琴。”[12]610姚范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正月初八,劉大櫆也在這一年辭去問政書院山長歸里,他聞此惡訊,感嘆“無復舊知心”,并以山陽聞笛、伯牙絕弦兩個典故表達了他對知己永訣的沉痛追悼。
劉大櫆有詩說:“茫茫斯世內,與爾分偏親?!?《正月一日有懷姚南菁》[12]606)兩人的親密契合還表現(xiàn)在文學觀念上。劉氏文論集中反映在其《論文偶記》中,他提出“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14]3,而神氣則又體現(xiàn)在音節(jié)、字句之中,“蓋音節(jié)者,神氣之跡也;字句者,音節(jié)之矩也。神氣不可見,于音節(jié)見之;音節(jié)無可準,以字句準之”[14]6。此外,他還提出文有“十二貴”:“文貴奇”、“文貴高”、“文貴大”、“文貴遠”、“文貴簡”、“文貴疏”、“文貴變”、“文貴瘦”、“文貴華”、“文貴參差”、“文貴去陳言”、“文貴品藻”。他的這些論文主張與姚范《援鶉堂筆記》卷四十四“文史談藝”中的一些觀點相近,如姚范說:“字句、章法,文之淺者也,然神氣、體勢皆階之而見,古今文字高下,莫不由此?!盵10]卷四十四他又說:“朱子云韓昌黎、蘇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從古人聲響處學。此真知文之深者?!盵10]卷四十四這些都近似于劉大櫆強調的因聲求氣之法。此外,姚范還說“文字自是貴藻麗奇怪”、“凡文字貴持重”、“凡作文須令丘壑萬狀”、“文字須有入不言兮出不辭”等等,這些觀點與劉大櫆所論文有“十二貴”多有相近之處。需要指出的是,方東樹曾說姚范“文史談藝”中“內多海峰劉先生語”,由于姚范與劉大櫆“同術相友善,或識論素合”[10]卷四十四,這些論文之語已難辨涇渭。盡管如此,至少可以說明姚、劉兩人論文理念是一致的。
劉、姚兩人在詩歌方面也有相知、相通之處。劉大櫆論詩亦重音節(jié)與神氣,其《張秋浯詩序》說“氣之精者,托于人以為言,而言有清濁、剛柔、短長、高下、進退、疾徐之節(jié),于是詩成而樂作焉。詩也者,又言之至精者也”[12]88,又說“且夫人之為詩,其間不能無小大之殊。大之為雷霆之震,小之為蟲鳥之吟,是其小大雖殊,要皆有得于天地自然之氣”[12]88。這種重音響、神氣的論斷還散落于其它詩序中,如《左仲郛詩序》《皖江酬唱集序》等。姚范論詩多用“音響”、“氣勢”,以其作為評判詩歌優(yōu)劣的相關標準,他說“阮詩高邁,宋詩氣勢已不及晉”[10]卷四十四、“康樂詩頗多六代強造之句,其音響作澀,亦杜韓所自出”[10]卷四十、“音響峭促,孟郊以下似之”[10]卷四十,等等。從前面劉、姚二人的論文話語來看,他們倆實際上都是以文論詩。尤需提及的是,姚范、劉大櫆曾合選明代諸家詩[15]113卷五《跋薛考功奏議》,這些詩或許收入劉氏編選的《歷朝詩約選》。在這部詩選里,明詩部分以李夢陽、何景明詩居多,其中收李詩二百二十六首,收何詩一百二十八首,表現(xiàn)出重何李的鮮明傾向[16]。姚范對李、何二人頗有好感,不僅批評錢謙益、馮班等人貶斥七子之論,還說:“十九首渾然天成,興象神味旨趣,豈可以摹仿得之,然觀何、李諸公詩,轉復讀之,其妙愈出,正如學書者,只見石刻,后觀真跡,益見神骨之不易幾也?!眲?、姚都推崇李、何,與李、何二人的復古理念有關。以李、何為代表的前七子學詩主張模擬,重視體格與音調,這契合劉、姚二人的學詩脾胃。他們對明七子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桐城詩派學詩取向的基礎。
姚范與劉大櫆二人的密切交往對姚鼐頗有影響。姚鼐《祭劉海峰先生文》說:“昔我伯父,始與并興。和為文章,執(zhí)圣以繩。劇談縱笑,據(jù)幾執(zhí)觥。召我總角,左右是應?!盵17]246年幼的姚鼐曾侍奉劉大櫆,以劉氏狀貌言笑為奇,還常常效仿[17]114。這種效仿雖是兒戲,但也反映出姚鼐對劉大櫆早有深刻的印象。這為他長大后師從劉大櫆奠定了情感認同的基礎。
平心而論,劉大櫆與姚范雖志趣相投,觀念相通,但各有所長,各領風騷。以才氣而言,劉才氣橫溢,汪洋恣肆,而姚頗顯拘謹,才氣內斂。以學問而言,劉治學少涉考據(jù),學不精博,而姚博覽經(jīng)史,探涉奧窔,學術精湛。他們各有勝人之處,這讓后學姚鼐能夠兼取兩家之長,助其成長為一代文學宗師。關于這一點,方東樹的分析較為深刻,他說:“近代真知詩文,無如鄉(xiāng)先輩劉海峰、姚薑塢、惜抱三先生者。薑塢所論,極超詣深微,可謂得三昧真詮,直與古作者通魂授意;但其所自造,猶是凡響塵境。惜翁才不逮海峰,故其奇恣縱橫,鋒刃雄健,皆不能及;而清深諧則,無客氣假象,能造古人之室,而得其潔韻真意,轉在海峰之上。海峰能得古人超妙,但本源不深,徒恃才敏,輕心以掉,速化剽襲,不免有詩無人;故不能成家開宗,衣被百世也?!盵18]
三、陶育姚鼐
姚范與姚鼐是伯侄關系。姚范之父為姚孔锳,是羅田公姚士基第二子??组A生有二子:長子姚范、次子姚淑。姚淑是姚鼐之父,生有三子,除長子姚鼐外,還有姚訏、姚鼎兩人。在子侄中,姚范獨喜姚鼐,期許甚高,贊其為“吾家千里駒”(《夢榖先生傳》[19]卷二)。姚鼐自幼得到伯父教誨,敬愛有加,情非一般。這種密切關系在其文藝祈向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按,姚鼐的人生道路選擇,與姚范也頗為相似。讀書—仕宦—退歸—從教,這是他們相近的人生軌跡。姚瑩《識小錄》中《吾家兩公》對此頗有闡述。這方面內容,楊懷志《桐城文派概論》(安徽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第52-53頁)中多有論述,茲不贅言。。
姚范雖不以詩文名家,但深知詩文之深趣奧旨。清末桐城蕭穆就說:“鄉(xiāng)先輩不屑以詩文名家,而真知古人詩文之樞奧者,前有姚姜塢先生,后有左叔固先生。”(《跋左叔固先生刪訂海峰文集》[15]177)姚范在文論批評上的真知灼見對姚鼐有所影響,如姚范認為韓愈文風受司馬相如賦影響較多,說:“昌黎《南海廟碑》,壯麗從相如來,豈宋人所能及?”[10]卷四十四姚鼐亦有類似觀點,他在給張翰宣的書信中說:“昌黎詩文中效相如處極多,如《南海廟碑》中敘景瑰麗處,即效相如賦體也?!盵20]此外,姚鼐編選《古文辭類篹》,對姚范的考證、闡釋、評文之語也多有參考引用。如《古文辭類篹》所選東方朔《答客難》、司馬相如《封禪文》、揚雄《解嘲》、班固《兩都賦》、韓愈《河南府同官記》《祭河南張員外文》、柳宗元《零陵郡復乳穴記》、歐陽修《菱溪石記》《有美堂記》、王安石《祭范潁州文》等文,姚鼐評點時就直接引用伯父姚范的批語,如評東方朔《答客難》,引范批云:“瑰邁宏放之氣,如躡云而上馳?!盵11]2074評揚雄《解嘲》云:“雄偉瑰麗,后人于此不能復加恢奇矣?!盵11]2176評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云:“凄麗處獨以健倔岀之,層見迭聳,而筆力堅凈,他人無比也?!盵11]2409由此看來,姚范對前賢文章的評點,深得鼐心。方宗誠《節(jié)錄姚薑塢先生論文語跋》亦說姚范“論文之言為最精妙,洵能發(fā)前人未宣之蘊。同時方望溪侍郎、劉海峰學博所論不能過也。惜抱先生蓋深得其旨,故能卓然成一家言”[21]卷五。
姚范的詩學觀對姚鼐也有所澤溉。姚范學詩不主門戶,轉益多師。對待明七子學唐,既肯定其摹仿路徑,又洞見其復古弊病。對宋代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等詩人多有好評,如他贊譽“東坡先生詩詞意天得,常語快句,乘云馭風,如不經(jīng)慮而出之也,凄澹豪麗,并臻妙詣。至于神來氣來,如導師說無上妙諦,如飛天仙人下視塵界”[10]卷四十,稱揚“涪翁以驚創(chuàng)為奇,其神兀傲,其氣崛奇,玄思瑰句,排斥冥荃,自得意表”,自己“玩誦之久,有一切廚饌腥螻而不可食之意”[10]卷四十;等等。姚鼐得其親教,平生論詩宗旨就是“镕鑄唐宋”(《與鮑雙五》[22]),作詩有“山谷之高奇,兼唐賢之蘊藉”[23],“七古正統(tǒng),受東坡影響較多”[24]。再以姚范評閱王士禛《古詩選》為例,姚范“所閱阮亭《古詩選》,凡數(shù)本”,但詳本佚失。方東樹在整理《援鶉堂筆記》時,就以其父方績舊所傳校以及自己所錄記為基礎補編而成,“其中廁有惜抱先生語”。不過,在方東樹看來,“惜抱與先生所論,固為一家之言”[10]卷四十??梢?,姚鼐的詩學思想與姚范的論詩主張是保持一致的。
姚鼐于學亦得自于伯父姚范。據(jù)姚瑩撰姚鼐行狀記載,姚鼐少時,姚范曾問其為學志向,姚鼐回答說:“義理、考訂、文章,殆闕一不可?!币Ψ堵労蟠髳?,決定將經(jīng)學傳授于姚鼐[25]。眾所周知,乾隆年間,學人或宗漢學,或主宋學,各執(zhí)一端,爭辯激烈。姚范為學精博嚴謹,雖潛心于考據(jù),但亦“病近代諸公或競談考據(jù),以攻詆宋儒為能也,謂此人心之敝,充其說將使天下不復知有身心倫紀之事,??挥兴撝悦髌淞x”(姚瑩《閩刻原后序》[10])。姚范于學無所偏主,對漢、宋學通達寬容的學術理念也影響到了姚鼐。姚鼐固然篤守程朱理學,但也曾留心于漢學,為學主張義理、考證、辭章三者兼收并重。茲以姚氏《莊子》學為例,來說明姚范對姚鼐的影響。姚范認為讀《莊子》一書不必拘泥于郭象注,“郭注政當自為一書。以郭注讀《莊》,則于《莊子》文義有閡而不明者”,還認為“郭注亦不過數(shù)篇數(shù)處措意,然亦多建立宗旨,排入章句于消帖,文義有齟齬不愜之病也”[10]卷五十。姚鼐撰有《莊子章義》,其自序認為郭注“特正始以來所謂清言耳,于(莊)周之意十失其四五”[17]33。這與姚范之觀點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姚鼐在《惜抱軒筆記》中也多取資于姚范的讀書筆記。如他批評錢謙益箋注杜詩“議論之頗僻,引據(jù)之舛錯,紛然雜出”[26]614時,就引用了伯父的讀詩灼見。他舉杜甫《病后遇王倚飲贈歌》詩句“麟角鳳觜世莫識,煎膠續(xù)弦奇自見”,說:“薑塢先生云,二句謂人固不易知,惟深相契合,乃識之耳。而箋謂王生以美饌愈疾,如仙膠之續(xù)弦,少陵即老饕。不至如此箋之陋?!盵26]614又舉《幽人》詩句“內懼非道流,幽人見瑕疵”,說:“薑塢先生云,此如謝客以心雜遠公屏,不入社義。箋以強附李泌為李輔國所僭事,大非?!盵26]614姚鼐對姚范讀書筆記的擷取,既表現(xiàn)出他對伯父之說的拳拳服膺,又鮮明體現(xiàn)了姚氏家學的代際傳承。
陳作霖有詩云:“海峰薑塢夙追溯,文采風流賴主持。”(《論國朝古文絕句二十首》十三[27])這指出了在姚鼐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劉大櫆、姚范二人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尤其是姚范,在處世、學術、詩古文辭等方面對姚鼐的影響更為突出。
如上所述,姚范在桐城派中的地位有必要進一步重估。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桐城三祖”的桐城文系的建立,固然有利于揭橥桐城文章承傳的一脈性和統(tǒng)序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與“桐城三祖”相關文士在建派過程中的貢獻與價值。姚范就是被遮蔽的典型代表。忽視他,不利于我們清晰、正確地認識桐城派演進之具體史實。實際上,他服膺程朱與不廢考據(jù),催發(fā)了姚鼐治學以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相濟的志趣。他譏議方苞的“義法”說與親近劉大櫆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說,可對姚鼐整合桐城派的古文理論資源有所幫助。他對唐宋詩家的稱譽以及創(chuàng)作實踐中兼融唐宋,奠定了桐城詩派的家法內涵。這些足以表明,姚范是桐城派形成期的重要肇基者之一,在此派譜系中至少可與劉大櫆相比肩。
參考文獻:
[1]錢鐘書.談藝錄(補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3:145.
[2]周懷文.桐城文學的津梁——姚范[J].船山學刊.2009(2):157-161.
[3]馬其昶.桐城耆舊傳[M].毛伯舟,點注.合肥:黃山書社,1990.
[4]姚范.援鶉堂文集[O].清嘉慶十九年(1814)刻本.
[5]姚永樸.舊聞隨筆[M].張仁壽,校注.合肥:黃山書社,1989:206.
[6]吳德旋.初月樓文鈔[O].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
[7]徐世昌,等.清儒學案[M].沈盈芝,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8:2055.
[8]方苞.方苞集[M].劉季高,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劉聲木.桐城文學撰述考[M].合肥:黃山書社,1989:480.
[10]姚范.援鶉堂筆記[O].清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
[11]吳孟復,蔣立甫.古文辭類篹評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2]劉大櫆.劉大櫆集[M].吳孟復,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3]姚范.援鶉堂詩集[O].清嘉慶十七年(1812)刻本.
[14]劉大櫆.論文偶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15]蕭穆.敬孚類稿[M].項純文,點校.合肥:黃山書社,1992.
[16]劉大櫆.歷朝詩約選[O].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文征閣刻本.
[17]姚鼐.惜抱軒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8]方東樹.昭昧詹言[M].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46.
[19]左眉.靜庵文集[O].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20]姚鼐.姚惜抱尺牘補編[O]//惜抱軒遺書三種.清光緒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刊本.
[21]方宗誠.柏堂集后編[O]//柏堂遺書.清光緒桐城方氏志學堂刻本.
[22]姚鼐.姚惜抱尺牘[M].上海:上海新文化書社,1935:33.
[23]姚永樸,訓纂.惜抱軒詩集訓纂[M].合肥:黃山書社,2001:1.
[24]魏中林.錢仲聯(lián)講論清詩[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45.
[25]姚瑩.東溟文集[M]//續(xù)修四庫全書:15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28.
[26]姚鼐.惜抱軒筆記[M]//惜抱軒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614.
[27]陳作霖.可園詩存[O].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刻增修本.
責任編校:林奕鋒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5-03-02 2:51:25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302.0952.021.html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1-0086-05
作者簡介:汪孔豐,男,安徽安慶人,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文化家族視域下的桐城派研究”(13CZW051)。
收稿日期:201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