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15年諾貝爾獎公布最后一個獎項“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英國微觀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獲此殊榮,獨得800萬瑞典克朗。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稿中表示:“為了制定增進福利和減少貧窮的經濟政策,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個人消費選擇。迪頓在提升這類理解上,無人能出其右?!薄敖栌蓮娬{詳細個人選擇與整體經濟結果之間的連結,他的研究有助于改變現(xiàn)代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和發(fā)展經濟學的風貌?!?/p>
今年69歲的迪頓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擁有英、美雙重國籍,1974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1983年起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經濟學與國際事務教授至今。
對于得獎,迪頓表示十分欣喜,也對決定頒獎給關心全球窮人的研究感到欣慰。他表示自己雖預期全球的赤貧人口將持續(xù)減少,但不會因此懷抱“盲目的樂觀心理”。
在此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中,迪頓因三項相關的研究而獲獎:一是他和同事米爾鮑爾約在1980年發(fā)展出可供評估不同商品需求的一套系統(tǒng),二是約在1990年,完成消費與收入之間關系的研究,三是他在其后的數(shù)十年,通過入戶調查資料,從事發(fā)展中國家生活水平與貧窮程度的衡量研究。
對于迪頓的研究成果,一般認為,當人受到外部沖擊后消費行為會發(fā)生變化,比如遭遇經濟窘境,以后都會花錢節(jié)約;但迪頓經過統(tǒng)計調查后發(fā)現(xiàn),當遇到股災、金融危機等負面影響,人會在短期內縮減開支,而長期看,消費行為會“出奇”地與遭受負面影響前保持一致。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說,迪頓分析過世界各地的收入、健康和福祉之間的關系,他發(fā)現(xiàn),高收入得到的是生活滿意度,但不是幸福本身,而低收入與較低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情感福祉相關。
在此次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之前,迪頓出版的著作《逃離不平等》,闡釋貧窮的根源及后續(xù)影響,時間跨越長達250年的經濟史研究。
我們借助《紐約時報》對《逃離不平等》的書評,來了解一下迪頓的觀點。
迪頓在書中表示,整個資本主義發(fā)展史可以理解為“大逃亡”的歷史,借市場之力,發(fā)達國家率先逃離了貧困、疾病和不幸,而許多發(fā)展中國家仍在“大逃亡”的道路上。
前現(xiàn)代社會人均壽命僅30~40歲,他們一生中都有挨餓的經歷,其中80%的人屬赤貧階層。這其中,有制度因素、科技因素、商業(yè)因素、文化因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有的發(fā)展中國家已改變了這個局面,有的卻依然如故。
其實只要推廣廉價的抗生素,就能延長人類的平均壽命,可僅靠市場夠嗎?
現(xiàn)代人一生下來就被注射了各種免疫針,這是作為前提接受的,我們并沒選擇過,換言之,我們得到這些基礎性的東西,因為有政府保障,而不是因為有市場。這恰好說明:逃離貧困,政府有責。
現(xiàn)代化不只是市場的成長史,也是公權力的成長史,只有它不斷擔負起新的責任,傳統(tǒng)社會才有了“逃離”的條件。
在《逃離不平等》一書中,迪頓還寫道:“世界上至少有10億人的生活水平處于發(fā)達國家100年前的生活水平狀態(tài)。我們沒能讓他們擺脫貧困,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應當受到指責?!钡项D以一位經濟學家的責任感和道義感闡釋了經濟的美德,注重經濟的平民性、公平性和進步性,不做花哨的經濟學家。這也許就是迪頓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美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