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向鋒
(神木縣氣象局,陜西神木 719300)
神木遷站前后觀測資料對比分析
邢向鋒
(神木縣氣象局,陜西神木719300)
摘要:對2013年神木氣象站遷址前(舊址)、后(新址)基本氣象要素的對比觀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新址較舊址的氣溫、氣壓明顯偏低,風速明顯增大,風向有一定角度的偏轉(zhuǎn),相對濕度略有升高,降水量略有減少。兩站氣象要素有顯著的非均一性。海拔高度、下墊面、地形、周圍環(huán)境等因素是造成氣象要素差異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氣象站遷移;觀測資料;對比分析;神木
2013年1月1日,神木國家基本氣象站由城北五里墩(110°30′E,38°50′N,海拔高度941.1 m,稱舊址,下同)遷至麻家塔辦事處鏵山村(110°28′N,38°49′E,海拔高度1 098.0 m,稱新址,下同)。新址位于舊址的西南方,二者直線距離為2 700 m。新址海拔高度比舊址高156.9 m,氣壓傳感器海拔高度比舊址高156.9 m。為了了解氣象站遷移前、后觀測資料序列的差異,正確使用遷站前后觀測資料提供依據(jù),按照《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要求,對新、舊站觀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1]。
1資料來源
所用資料為2013年1—12月新、舊址氣象站同期氣溫(月平均氣溫、月平均最高氣溫、月平均最低氣溫、月極端最高氣溫、月極端最低氣溫)、氣壓(月平均氣壓、月平均最高氣壓、月平均最低氣壓)、相對濕度(月平均相對濕度、月最小相對濕度)、風向風速(月平均風速、最大風向風速、極大風向風速、最多風向)、5—9月降水量觀測數(shù)據(jù)。要素的差值均為新址減舊址。
2氣象要素差值分析
2.1溫度
表1表明,新址各月平均氣溫、月平均最高氣溫、月平均最低氣溫均低于舊址。月平均氣溫新址比舊址低0.9~1.5 ℃。月平均最高氣溫新址比舊址低1.1~1.7 ℃。月平均最低氣溫新址比舊址低1.1~1.7 ℃。月極端最高氣溫除3月新址比舊址高0.1 ℃外,其余11個月新址比舊址低0.7~2.0 ℃,出現(xiàn)日期有6個月相同。月極端最低氣溫新址均低于舊址,差值在-0.5~-2.1 ℃之間,出現(xiàn)日期有10個月相同。全年新址日平均氣溫低于舊址日平均氣溫的日數(shù)占97%,新、舊址氣溫日變化趨勢一致。
表1 2013年1—12月神木新、舊址氣溫對比 ℃
2.2氣壓
表2表明,新址本站氣壓的月平均、月平均最高及月平均最低值均低于舊址。本站氣壓的月平均值新址比舊址低15.9~18.3 hPa,月平均最高值新址比舊址低16.0~18.4 hPa,月平均最低值新址比舊址低15.6~17.7 hPa。本站氣壓的月平均、月平均最高及月平均最低值均表現(xiàn)為溫度高時,新、舊址氣壓差異小,溫度低時,新、舊址氣壓差異大,即冬季差異最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月最高本站氣壓、最低本站氣壓出現(xiàn)日期新、舊址相同。同一個月,平均最高本站氣壓差異最大,平均本站氣壓次之,平均最低本站氣壓差異最小。各個時刻月平均本站氣壓溫度低時新、舊址差異大,溫度高時差異小。新、舊址本站氣壓日變化趨勢一致。
表2 2013年1—12月神木新、舊址氣壓對比 hPa
2.3相對濕度
表3表明,月平均相對濕度1—8月新址比舊址大1%~5%,9—11月新址比舊址小2%~3%,12月新、舊址相同。月最小相對濕度除5月新、舊址相同外,其余月份新址均比舊址大,差值為1%~5%。日平均相對濕度1—7月中新址大于舊址的日數(shù)占68%~100%;8月新址大于舊址的占45%,新址小于舊址的占32%;9月新址大于舊址的占30%,新址小于舊址的占60%;10、11月新址大于舊址的占10%、20%,新址小于舊址的占84%、70%;12月新址大于舊址的占35%,新址小于舊址的占45%。新、舊址相對濕度日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表3 2013年1—12月神木新、舊址相對濕度和降水量對比
注:因10—4月自動站雨量傳感器停用,故只比較5—9月降水量。
2.4風向風速
表4表明,月平均風速3—6月新址比舊址大1.0~1.5 m/s,其它各月大0.4~0.8 m/s。月最多風向有7個月新址較舊址順時針旋轉(zhuǎn)了22.5°~45°,有4個月新、舊址相同,1個月新址較舊址逆時針旋轉(zhuǎn)了67.5°;月最多風向出現(xiàn)頻次新址比舊址少5~23次。月極大風速新址較舊址大1.6~14.4 m/s。月極大風速對應的風向,新址主要為W~NNW,占83%,舊址主要為NW~N,占83%。月最大風速新址較舊址大2.5~8.2 m/s。
表4 2013年1—12月神木新、舊址平均風速和最多風向?qū)Ρ?/p>
各風向年平均風速,除SE方向新、舊址相同外,其它方向新址均大于舊址,S~SSW、WSW~NNW新址比舊址大1.2~1.9 m/s,其它方向大0.6~0.8 m/s。新址全年出現(xiàn)大風28 d,分布在2—8月,舊址出現(xiàn)大風4 d,分布在4—6月。新、舊址風的日變化規(guī)律一致。季節(jié)性風向變化規(guī)律一致,均為冬季盛行偏N風,夏季盛行偏SE風(圖1);季節(jié)性風速變化規(guī)律一致,均為春季、夏初(3—6月)大于其它季節(jié)。
圖12013年神木新、舊址冬、夏、全年風向頻率/%玫瑰圖
2.5降水
由表3可看出,5、6月降水量新址比舊址偏多,5月差值較大,為舊址降水量的67%。7—9月降水量新址少于舊址,7月偏少較多,為舊址降水量的10%。陣性降水時新、舊址的過程降水量差異較大,穩(wěn)定性降水時差異較小。
3氣象要素差異成因分析
3.1氣溫
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氣溫降低。按照高度每升高100 m氣溫下降0.65 ℃計算,新址觀測場海拔高度較舊址高156.9 m,因此新址氣溫應比舊址的低1.0 ℃左右。舊址位于地處窟野河河谷中心的神木縣城,河谷風力較小,白天熱量不易散失,夜間不易冷卻,同時縣城工業(yè)生產(chǎn)、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效應[2-3],溫度較高;新址位于縣城西面的山上,人煙稀少,地形開闊,風力大,白天熱量容易散失,夜間空氣冷卻劇烈,因此溫度較低。
3.2氣壓
在近地層中,氣壓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可根據(jù)拉普拉斯氣壓高度差簡化訂正公式ΔP=-ΔH/8來計算,由于新址比舊址高156.9 m,海拔高度造成的新、舊址氣壓差值為ΔP=-19.6 hPa,同實際的氣壓差值差異不大,又由于新、舊址之間相距不遠,所受的天氣系統(tǒng)影響基本相同,因此新、舊址氣壓差異主要由海拔高度差異造成。
3.3相對濕度
舊址地面、建筑物等所用的材料基本不滲水,降雨過后水基本流入排水管道,綠地面積較少,水分蒸發(fā)、蒸騰較少,相反新址下墊面土壤、植物蒸騰較大;絕對濕度相同時,溫度高相對濕度小,而新址氣溫低于舊址。因此,新址相對濕度大于舊址
3.4風向、風速
隨著高度的升高風速增大,新址比舊址海拔高度高,風速明顯大于舊址;新址地勢平坦,風向基本不受地形影響,使主導風向出現(xiàn)的頻率小于舊址。舊址東、西兩山對風形成了阻擋,而且周圍高樓林立,使得風速明顯偏??;舊址所處的窟野河流向呈NNW—SSE走向,因而主導風向呈NW(NNW)—SE(SSE)走向,且風向單一。
3.5降水差異
舊址位于城市,城市熱島效應增強了空氣的熱對流;下墊面粗糙度大,增強了大氣湍流,使市區(qū)上升氣流加強,又由于城市大氣中凝結核多,使降水增加[2];受中、小尺度天氣系統(tǒng)影響時,也會造成兩站降水量有較大差別。另外,舊址使用CAWS600型自動站,新址使用CAWS3000新型自動站,觀測儀器的不同也會對降水量的測量造成一定的影響。
4小結與討論
(1) 神木縣氣象局遷站后新址的氣溫、氣壓比舊址明顯偏低,風速明顯增大,風向有一定角度的偏轉(zhuǎn),相對濕度略有升高,降水量略有減少。
(2)新舊址氣溫差異主要是由兩地海拔高度的差異造成的,地形差異、城市熱島效應也對氣溫差異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氣壓差異主要由兩地海拔高度差異造成;相對濕度差異由新舊址下墊面及氣溫差異造成;風向風速差異由海拔高度、地形、周圍環(huán)境差異造成;降水量差異由新舊址周圍環(huán)境差異、較小尺度降水系統(tǒng)影響及降水觀測儀器不同造成。
(3)在神木氣象站資料序列中, 2013年及以后的資料為新址的資料,氣溫、氣壓、相對濕度、風向風速、降水量等要素新、舊址有顯著的非均一性。因此最好將前后兩部分的資料,作為兩個站的觀測資料處理。若需要某站較長的資料序列,可將另一部分數(shù)據(jù)加以訂正。
參考文獻:
[1]李仲龍,陳學君,李臘平,等.合水站址遷移前后主要氣象要素對比分析[J].陜西氣象,2014(6):35-39.
[2]楊晚生,郭晶,阮彩琴,等.廣州不同地表覆蓋物熱反應變化規(guī)律研究[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23(2):127-131.
[3]高紹鳳,陳萬隆,朱超群,等.應用氣候?qū)W[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192-194.
張智,林莉. 寧夏高空規(guī)定等壓面風數(shù)據(jù)質(zhì)檢分析及評估[J].陜西氣象,2015(1):26-29.
中圖分類號:P416.2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