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
【摘要】妊娠肝損是現代醫(yī)學名稱,常見于“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或“妊娠特發(fā)黃疸”及“妊娠瘙癢癥”,系肝細胞分泌膽汁的過程發(fā)生障礙和毛細胞管膜及膽小管上皮通透性增高所致。中醫(yī)中藥治療妊娠肝損有一定的療效,對圍產期保健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妊娠合并肝功能異常;中醫(yī)治療
1、病例簡述
病案:徐某某,女,34歲,2014年11月6日初診。
主訴:停經17+周,肝功能異常1月余。
現病史:停經17+周,肝功能異常1月余(ALT: 118-91U/L),口干口苦欲飲,夜間較甚,眠差,胃脹,偶惡心,乏力,面色少華,精神軟,二便可,舌紅,苔薄白略膩,脈細滑。無傳染性肝炎、藥物性肝炎。辨證:肝郁脾濕。診斷:妊娠肝損。治則:治宜疏肝健脾,和胃化濕。
2、自擬方藥
自擬方:生曬參9g炒蒼術9g茯苓15g炒陳皮5g砂仁6g炒黃芩6g生薏仁30g槲寄生12g垂盆草15g矮地茶15g生柴胡5g炒白芍lOg生甘草5g生當歸lOg首烏藤15g。7劑。
二診:口干口苦較前好轉,胃脹,尿頻尿急,下肢酸,復查ALT65U/L,AST59U/L,舌紅,苔薄白略膩,脈細滑。前方加減。
方藥:原方去白芍、陳皮,加生白扁豆15g、補骨脂lOg,黃芩改8g、槲寄生改15g。14劑。
三診:口干口苦較前明顯好轉,便秘,夜間咽痛,舌淡,苔白膩,脈細滑,余無不適。復查ALT2 8U/L,AST30U/L。前方加減。
方藥:太子參lOg炒蒼術6g茯苓15g炒黃芩8g米仁30g槲寄生15g垂盆草15g生當歸lOg蜜甘草5g生白扁豆15g炒山楂8g內金5g陳皮5g蘆根15g北沙參12g。14劑。
藥后無口干口苦,眠可,二便調,不適基本緩解,轉氨酶正常,舌淡,苔薄白,脈細滑。
3、總結
按:中醫(yī)認為脾主運化,化飲食而為精微。肝主藏血,妊娠后聚血養(yǎng)胎。胎兒逐日成長過程中,一旦肝血不足或肝血痛阻,而導致肝木侮土,脾失健運,則不僅不能化飲食為精微,反而留阻濕濁,造成本虛標實的妊娠肝損。病因病機是濕濁留阻,濕積化熱,濕熱滯于肌膚,則身黃及全身瘙癢;濕濁留于四肢,則倦怠、乏力;濕濁中阻,則納呆、嘔惡或腹瀉,濕熱下注,則尿黃赤;濕熱傷絡,則鼻衄、齒齦出血。
按辨證分為肝郁脾濕型和濕熱傷絡型,肝郁脾濕型表現為轉氨酶升高,黃疸指數不同程度增高,身癢,納差,乏力,尿赤,口苦,口干,苔薄或黃膩,舌紅絳,脈滑或細滑數。治宜疏肝健脾,清熱化濕。濕熱傷絡型表現為轉氨酶不同程度升高,身癢,鼻衄,齒眼紅腫出血,尿紅赤,乏力,血小板減少或出凝血時間增加,苔少舌紅絳,脈弦滑或滑數。治宜益氣養(yǎng)陰,清熱利濕。該患者病因病機是肝郁脾濕。濕濁留于四肢,則倦怠、乏力;濕濁中阻,則納呆、嘔惡。根據辨證施治原則,藥用生曬參、當歸,益氣養(yǎng)血安胎,柴胡、白芍疏肝養(yǎng)肝,炒蒼術、茯苓、炒黃芩、米仁、生白扁豆等清熱健脾利濕;垂盆草淡滲利濕。全方共湊疏肝健脾,和胃化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