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林
當我拉開沉重的車門時,低頭看到顯眼的“300”標識時顯然受寵若驚。隨后我便無聊地運作我的大腦:“這到底是第多少臺GT3-R?為何不做上標號?是怕影響車主購車欲望嗎?”在我思考無用的天真答案時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沖進我的腦海,輕松感頓時煙消云散一我將要駕駛它跑幾圈。這是價值五百多萬的機器,更重要的是限量300輛。萬一我眼前一黑手心一滑或思維在千分之一秒飛到黑洞另一端,只怕世間其他GT3-R車主會對我感激有加,因為這樣他們的愛車就是“299分之一”了,最好的結局也是落下天價維修單。同行老大也許看出了我的哀思,“這輛車其實很好開?!彼f,“它雖然比普通版強化更多,但不至于難以駕馭?!甭牭竭@話我心里也松了口氣,畢竟現(xiàn)在賓利也和四驅(qū)系統(tǒng)打得火熱。
為了讓自己的狀態(tài)歸于放松,我打算下車端詳它一番,開始玩起了“找不同”。它雖然名曰GT3-R,但和那些動輒采用大量夸張空氣動力學套件的“GT3”車型比起來幾乎算得上是最低調(diào)的。第一眼看上去,你的視線必然會放在車身的貼花線條上,黑綠相間的彩色條紋低調(diào)得被布置在車身比較重要的轉折線上,腰線一條,裙線一條,夸張的輪拱頂端又是一條。這三條線讓你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臺賓利歐陸GT,進而就會意識到這是GT3-R。第二眼則必然會落在那個略顯“小巧”的尾翼上,歐陸GT是沒有它的,這是GT3-R的象征。這個碳纖維材質(zhì)尾翼沒有任何修飾卻美得不可收拾,結構簡潔,毫無多余的轉折,更何況世間會有愛車之人認為碳纖維花紋不夠美嗎?轉眼繼而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更多差別,前圍進氣口直開三個黑洞,不設無利于空力的邊邊角角,黑似井口的21英寸巨大輪圈表明了自己的特殊身份。細節(jié)上還會發(fā)現(xiàn)—對碳纖維通風口設于發(fā)動機罩前端,擴散板、后視鏡罩和地板延伸件都是碳纖維材質(zhì)做成。如此多碳纖維細節(jié)布置于車身外觀,讓我面對雪白的巨碩車身時不至于誤認為這是一團未開化的超級大雪球,這也拜賓利飽滿的外觀設計所賜。
圍著這臺歐陸徘徊許久后,我也意識到時間緊迫,應該即刻和它攜手同游。坐進駕駛艙,雖沒有閑暇之心去細細打量,但卻被滿眼的碳纖維織格震撼得眼花繚亂,好一個碳纖維洞穴!鉆進車內(nèi)的一瞬間我甚至懷疑我誤入了一個用純碳纖維打造的地鼠洞。既然這臺GT3-R也同普通歐陸GT一樣好開,那干脆直接切進S擋吧,只要保守一些應該不會出什么岔子。
箭在弦上,或應該說炮彈已經(jīng)入膛,撞針釘出的一瞬間后就只能聽天由命。多想無益,不如此刻就一腳踩死油門,于是說到做到——只因響應過于靈敏強烈,似乎我的神經(jīng)電流比加速稍慢,待我反應過來時我都忘記了我是什么時候大力伸腳。此刻的我眼睛只得直勾勾看著路的前方,耳朵里灌滿了具有節(jié)奏感的低沉嘶吼,升擋時的強力沖擊把我從本能中拉了回來,此沖擊非頓挫,只因升檔過于暴力。S擋下的變速器和普通D擋如同兩類,補油、換擋全部由系統(tǒng)自動完成,它才不管乘客是什么感受,速度最快才是它第一、也是唯一的目標。擋位一升,車內(nèi)頃刻間仿佛全速通過了一個減速坎,甚至我能覺出臀部彈跳脫離了座椅,這種感覺好不刺激。隨著速度繼續(xù)提升,我感受到了這臺雙渦輪4.0L v8的強大魄力,眼看轉速由3000直逼4000r/min,推背感卻毫無絲毫削弱,甚至有增無減。好在人類設計公路的時候設置了最高車速限制卻沒說你不能在幾秒內(nèi)接近這個禁區(qū),作為一個大寫的“良民”,我即刻收手,準確地說是收腳。3.8s破百的數(shù)據(jù)并不是我體驗過的最快的車,但卻是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相比于那些全身碳纖維能輕則輕、能簡則簡的減法超級跑車,賓利歐陸GT3-R真的算是一個重量級選手。這臺V8發(fā)動機與眾不同,它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GT3賽車在賽場上的嚴格考驗,在1700r/min時就能爆發(fā)出700N·m的強大扭矩——這的確讓我感受頗深,能將這臺重量級怪獸推出如此驚人的加速力,讓我滿腦子都是“扭矩大就是美妙呀”的余音。如此特殊的體驗別看我絮絮叨叨說了半天,但其實這一切只發(fā)生在短短幾秒內(nèi),眼前的彎路讓我必須收油入彎。
這一減速,我反而更加亢奮。夾雜著降擋的彈跳震動,仿佛天空瞬間烏云密布,一場大雨似乎即將來臨。真的要下雨?非也非也。此刻并不是雷公降臨,而是GT3-R特意調(diào)教出的回火聲噼里啪啦,這聲音又似BBQ烤肉發(fā)出的誘人“刺啦”聲,只是這聲音比烤肉大百倍,低沉千倍,飄出的香氣更甚。隨著“烏云翻滾”的減速,第一個彎出于穩(wěn)妥我理應保守操作,方向盤較沉,轉動起來需要稍加力氣,這種厚重感和車身的體積相得益彰,雖然有四驅(qū)系統(tǒng)傍身,但畢竟沉甸甸的發(fā)動機在前,加之慣性一甩,還是能感受到稍許推頭。這一推反倒給了我信心,這讓我更進一步了解了GT3-R的特性。自彎心一出,我便毫無遲疑繼續(xù)催促發(fā)動機利用強大扭矩將我推往下一個彎口,只是個中的觸覺、聽覺刺激讓我好生愉悅……
既然加速能讓我傲視群雄,過彎只需稍加細節(jié)處理好這臺車巨大的慣性,便能成為公路之王。隨著反復和慣性玩“過家家”,前方不知不覺已經(jīng)人跡漸多,遠處的限速牌告訴我應保持低調(diào),之前的駕駛方式已經(jīng)不適臺這里了,我索性將擋位切至D,感受一下普普通通的駕駛方式。這臺歐陸GT3-R的極速我并沒得機會體驗,雖然心存遺憾但也在情理之中,超過安全限速的部分就留給賽道好了。普通模式下的GT3-R瞬間也和我一樣變成了“良民”,最直觀的感受是這臺ZF的8擋變速器溫順了不是一點半點,之前的“換擋跳”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深踩油門也和S擋的暴躁大相徑庭,總而言之就是變回了一臺普通的歐陸。除了轉向重這一點沒法改變外,駕駛它的愜意程度就和拜著一艘私人游艇無異(豐滿的發(fā)動機罩更像甲板)。
這款車內(nèi)飾除了按鈕是金屬材質(zhì)外,幾乎全部由真皮和碳纖維構成。一般來說,極致的駕駛體驗很難和豪華內(nèi)飾放在一起,但這也只是針對較為普通的車型來說罷了。賓利歐陸GT3-R正是一臺不普通的車,它是一臺極致的車。碳纖維用到幾乎讓人以為不要錢,大有“打死賣碳纖維的”架勢。盡你所想,把車身所有本該用塑料件或合成材料的部分全都用碳纖維包裹,效果可想而知。車門內(nèi)的把手是碳纖維制成,這個形狀復雜的把手用碳纖維做出,其成本可想而知。副駕駛面前的一整塊巨大、毫無修飾的碳纖維整體板更是讓人說不出話,唯有右下角的小小“GT3-R”LOGO將你叫醒。在我看來,這臺車的內(nèi)飾真是極盡賓利所能,顏色大體只有三類,黑色、綠色以及金屬銀。車門內(nèi)板和座椅都采用頂級真皮,座椅、儀表板、車門都有綠色叟質(zhì)裝飾,同樣綠色縫線也出現(xiàn)在方向盤和座椅上。這幾道綠色的條條框框和車身拉花遙相呼應,為整車的風格打下了基礎。最讓我感興趣的莫不是后排空間,當我在想“這能坐人嗎?”的時候,頓覺這其實就像酒吧的私人空間,圓弧形的后排靠背頓時將車內(nèi)情調(diào)提升至一個新層次。賓利似乎對自己的GT3-R很是引以為傲,就像在玩“數(shù)數(shù)我有多少LOGO”的小游戲,大到座椅頭枕,小到腳墊邊緣,無處不在的白白綠綠“GT3-R”都在提醒你這是一臺非凡的車。
和賓利歐陸GT3-R的相處很愉快。我很懷念那個宛如雷公駕到的發(fā)動機轟鳴,那摧枯拉朽的架勢讓我樂在其中。我也很想再感受—下回火“BBQ”的美味,S擋下變速器暢快的擋位切換甚至讓沖擊感變成一種玩味。賓利歐陸GT3-R夠紳士嗎?完全夠,只要你保持淡定閑庭信步,它完全可以“西裝革履”。它也夠狂暴,用功率和扭矩告訴你什么是真正的重量級選手。然而我早已暗自下定決心,遲早要和它在賽道相會,那時我便可讓它掙脫束縛,體驗它真正的“黑暗面”,感受GT3-R真正的賽道功夫。事不宜遲,我也應該去繼續(xù)苦練賽道駕駛技術,省得這枚“制導炮彈”在我手里“炸了膛”,說到這里,我倒是對下次相見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