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方瀟鶴
【摘 要】漢字學習是留學生漢語學習中的最大難點,移動學習興起于本世紀初,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以移動應用程序輔助語言學習成為新的趨勢。本文對目前主流應用商店的多款漢字移動學習應用程序的功能和局限進行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語言教學理論為基礎的程序研發(fā)和優(yōu)化的著力點及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漢字教學 ? ? 漢字移動學習 ? ?應用程序 ? ? 功能 ? ? 局限
一、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
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基礎語言技能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學生漢語閱讀能力的基礎,更是引導學生了解中國人的認知方式和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但是,相較于漢語聽說的教學,漢字教學難度更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緩慢,教學實效性相對低下。特別是對那些“漢字文化圈”以外以字母文字為母語載體的學生來說,漢字這一歷史悠久的象形文字體系難以辨識和認讀,書寫就更為困難。
究其原因,“漢字文化圈”以外的留學生對圖形化的文字形式感覺陌生。對這些留學生而言,漢字的讀音與字形是“分離”的,盡管漢字中存在大量形聲字,但認讀這些形聲字依然需要大量基本字形的語音儲備才能得以實現(xiàn),而漢字基礎弱甚至為零的留學生短時間內是很難憑借這種方法認讀漢字的。另一方面,漢字的字形和字義是“分離”的,盡管漢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體系,但是由于漢字字形歷經(jīng)千百年的演化和新中國成立后的漢字簡化,“方塊字”的義形關聯(lián)已經(jīng)不明顯,阻礙了學生對字義的合理推測。
二、移動學習對漢字教學具有促進作用
本世紀初,隨著信息產(chǎn)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可移動智能終端設備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對人們的學習、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移動學習”理論也就應運而生。移動學習并非在智能設備上將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簡單地數(shù)字化,移動學習旨在充分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使差異性顯著的不同學習者突破學習時間、環(huán)境、進度等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限制,自由、自主地開展學習。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以各類交互式APP(手機應用程序)為基礎的“移動學習”已經(jīng)日漸成為各學科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更是學生開展自學的重要途徑。
三、常見漢字移動學習應用程序的功能和局限
筆者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針對安卓和蘋果兩大平臺的主流應用商店開展調查,調查對象包括:App Store、安卓市場、安智市場、應用寶、小米應用商店、三星應用商店等八個具有高覆蓋率和普遍性的應用商店,在上述應用商店中共搜索到免費漢字學習應用程序87款,并對這些應用程序逐個進行體驗式調查,現(xiàn)對其主要功能、界面以及擴展性等方面的特征進行歸納整理。
從功能結構上看,全部調查對象中有80款嵌入了手勢識別功能,即能夠通過手寫輸入的方式學習漢字的筆順構成,在這80款應用程序中又有74款具有筆順動態(tài)演示和對用戶錯誤筆順的標注功能。其余的7款軟件僅僅具有靜態(tài)的字形展示和單字解釋功能。換言之,91%的漢字學習應用程序能夠支持手寫輸入和識別,用戶可以根據(jù)示范在移動設備上書寫漢字,并得到信息反饋,了解自己是否正確書寫。
從界面圖形的友善性看,全部調查對象中僅有5款嵌入了用于幫助理解漢字字義的圖片或示意圖,其余82款都是純粹的漢字字形和純文字注釋;81款軟件為示例漢字標注了漢語拼音,用于用戶學習掌握漢字的讀音;界面的外觀設計均采用模仿傳統(tǒng)的書法練習中使用的仿影和描紅概念;在界面使用的幫助語言方面,全部調查對象中只有3款支持英語,其余的僅支持漢語,也就是說對于缺少漢語基礎的外國留學生而言,能夠用于入門階段漢字學習的軟件僅有3款可供選擇。
所有調查對象中,僅有3款軟件是為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設計的,其余均面向母語為漢語的中國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其教育功能是作為漢字的認讀或語文課課堂教學的補充。實際上,母語習得和二語習得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兩者在對漢字的認知和習得的心理過程上是不同的。因此,這些針對中國學生研發(fā)的應用程序對初學漢語的外國人而言,界面缺乏友善性,學習的實效性也受到較大的影響。調查中3款面向外國人漢字學習的應用程序,共性是界面語言使用英語,對基本筆畫做出了簡潔的介紹,示例漢字也附有拼音和釋義,但例字數(shù)量均在50個以內,僅滿足對基本結構的演示,這些例字的選擇并未遵循在漢語交際中的頻率分布,高頻詞匯選取顯著不足,更為遺憾的是未建立以部首為索引的認知和訓練結構,其局限性同樣明顯。
四、結論
總體來說,漢語移動學習軟件的數(shù)量、種類較少,針對留學生漢字學習的軟件設計更是極為有限。因此,在“移動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已成為趨勢的背景下,研發(fā)設計針對留學生的漢字學習應用程序意義就非常顯著。通過平衡知識性和趣味性的互動式、體驗式學習,緊緊圍繞在結構、含義、讀音方面具有典型性的基礎漢字開展索引式的認知和訓練,強化學生的漢字“字音結合”“字義結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漢字認讀和書寫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丹丹,唐章蔚.留學生漢字書寫移動學習平臺功能設計探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12).
[2]金殷嬉.韓國漢字教學現(xiàn)狀:兼談移動學習與漢字識字教學法的運用[J].勵耘學刊(語言卷),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