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櫻
在物理教學中物理概念是比較重要的內容.如果學生無法正確掌握概念的內涵,就無法對概念相關的規(guī)律、定理有深刻的理解.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物理概念教學效率談點體會.
一、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
1.使用多媒體、實驗等輔助手段,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使學生通過實驗現(xiàn)象感知科學概念,為學生的認知奠定必要的基礎.
例如,在講“楞次定律”時,教師可以利用實驗對楞次定律進行如下探討:如圖1,(1)磁鐵插入與抽出時,指針偏轉的方向相同嗎?指針左偏與右偏意味著什么呢?(2)如何才能知道線圈中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呢?感應電流的方向有什么特點和規(guī)律?
2.利用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
例如,在講“互感和自感”時,新教材對這兩個知識點處理與舊教材有所不同,同時出現(xiàn)在一節(jié)內容中,使學生對這兩個關聯(lián)不大的知識點無法理解.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進行以下改變:(1)如圖2,閉合開關,當滑動變阻器R滑動時,線圈L2中是否會有感應電流?能否判斷電流方向?(2)當線圈L1中的電流變化時,在另一個線圈L2中為什么會有感應電動勢?(3)滑動變阻器R的滑片滑動時,線圈L1中會不會產生感應電動勢?分析:(1)是通過知識回顧,建立起本課所涉及的知識背景,使楞次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等知識成為繼續(xù)學習互感和自感現(xiàn)象的知識背景.(2)是在學生已經熟悉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知識互感的概念,并且了解到互感現(xiàn)象是一種常見的電磁感應現(xiàn)象.(3)使學生對所了解的概念走進更深層次,并且認識到自感現(xiàn)象是一種特殊的電磁感應現(xiàn)象.
二、理解概念的內涵
1.理解新舊知識結構之間的關系,正確建立新概念
奧蘇貝爾根據(jù)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將概念學習和命題學習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并列結合學習三種不同的模式.原有知識的概括程度或包容的范圍高于新學習的知識,屬于下位學習.原有知識在概括的程度和包容的范圍上低于要學習的新知識,屬于上位學習,模式為上位總括性同化.由于上位學習的模式是上位總括性同化,所以教師上課時必須舉例足夠的數(shù)量和概念的變式例證來引導學生學習概念的本質特征.
2.正確引導學生認識概念核心內容
通常我們可以通過物理的這些角度來認識物理概念:(1)定義和物理意義.比如,功率是力在單位時間內做的功,物理意義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在學習了重力做功之后對彈力做功的探究中,進一步對F-L圖象進行的深入的分析,得到了彈性勢能的表達式.(2)物理量的矢標性.在“電源和電流”中,將電流強度簡稱為電流,電流強度是標量.可是在學習電流的過程中,又規(guī)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學生容易對電流的矢標性產生疑惑,認為電流是矢量.此時,教師只要追問學生:矢量與標量除了一個有方向一個沒有方向,還有沒有其他的區(qū)別?學生會回想起矢量要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那么就能確定電流是標量并非矢量.
3.正確分解概念理解的步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
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當物理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一個涉及面比較廣的概念時,教師不可能一次就完整地從本質上全教給學生,而應該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來分段學習,并且在鞏固的基礎上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總之,物理概念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學科知識.概念教學不能一步到位,而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全面研究物理教材,抓住概念的編排逐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