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潛 高賢波 屠金莉
摘要:闡述了泛在學習的必然趨勢,說明泛在學習更有利于形成個性化學習,提出信息技術課程應進行適應泛在學習的改進,對泛在學習提供支持,以進一步解決當前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效率,同時探討了個性化學習評價的特點。
關鍵詞:泛在學習;個性化學習;信息技術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19-0103-02
泛在學習(U-learning)是指無處不在的學習,降低甚至擺脫學習活動在時間、地點、教學形式等方面受到的束縛,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在教學中的深度整合,以及移動設備的普及和移動應用的蓬勃發(fā)展,泛在學習逐步從時尚成為趨勢和主流。
由于教育水平的地區(qū)差異,學生個體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差異日益顯著,課堂教學所面臨的一個固有問題——無法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日益凸顯。該問題同時存在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當中,在高校的公共課程中則暴露得更為集中和明顯,而非計算機專業(yè)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尤為突出。繼而,各種教學改進方案隨之而來,如自主學習、翻轉課堂、MOOC、分層次教學等等都試圖在不同程度上使問題得到緩解或解決。
2014年8月,北京師范大學余勝泉教授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國際研討會上再次提到了該固有問題,以及個性化學習方案:以班級為單位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沿用了一刀切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缺乏針對性,總有部分學生感到講授太快跟不上,同時總有部分學生感到已經(jīng)會了、太簡單或者進程太慢。兼顧不同知識水平、情境化和適應個體的個性化學習將會成為發(fā)展的方向。
由于課程安排的復雜程度,時間和地點等限制條件,個性化教學無法建立在課堂教學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上,只能構建在泛在學習環(huán)境中。即使是較為有效地實施翻轉課堂,把以前課堂教學的功能從講授為主轉變?yōu)榻涣饔懻?、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主,支持和強調課前的自主學習,把學習過程擴展到課堂以外,但作為課堂教學的改進,其目標還是圍繞課程目標,而非信息技術課程的整體目標。非計算機專業(yè)的信息技術課程,其實不停留于單一課程目標,無論是從學校對課程的定位、學生的學習需要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都要求使學生對信息技術有整體的把握和一定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能力,并能夠靈活運用推進本專業(yè)的信息化進程。顯然,僅通過有限的課堂教學達到以上目標是不可能的。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無論教學模式做如何改進,由于信息技術在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的日益深入,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都是滲透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的泛在學習形式。
顯然,作為學?;蚪處煵粦撓褚酝O計課程一樣,試著營造一個固定模式的泛在學習框架,即使真的構建起來一套固定的框架,也已經(jīng)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泛在學習,背離了個性化學習。取而代之,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教師和學校能為學生的泛在學習提供什么支持和協(xié)助,進而使學生有意識地主動構建個性化學習模式,使他們在反思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擴展思路,提升學習效率,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適合自身的學習模式和方法。
首先對于課程及課堂教學方面的改進,著重于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改革——翻轉課堂已經(jīng)在突破課時和教室等事件和空間限制,把知識記憶和理解等較為簡單的學習活動放到課前、課下完成,課堂上則以分析綜合、交流討論為主,兼有評估學習效果,并根據(jù)課程內容與教學設計進行適當安排,同時注重各種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的有效整合。泛在學習并不否定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仍然是學習方式之一,但不再是唯一方式。
其次,第二課堂要不斷擴展和泛化,通過不受限于年級、專業(yè)、行政班級或學生社團的自由和自發(fā)的學習群組,在專注于信息技術某個領域的同時,盡可能便于快速交流,迅速連接學習需求和學習供應,拉近知識、技能與實際需要的距離,提升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提高學習興趣和應用能力。全面開展或接軌各類高校信息類競賽,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在培養(yǎng)興趣,增廣見聞的同時,提升各類信息技術在學生中的了解程度和影響,獎勵學有專長的同學,并促進學生間的交流,進而更易于形成更有實力的學習群組或團隊,反過來又可以提升競賽成績,形成良性循環(huán)。第二課堂保持了師生交流、學生交流帶來的課堂教學優(yōu)勢,有更易于形成情景化和具備適應性的柔性教學特點,學生在整體學習安排中擁有更自由和靈活的個性化空間。
第三,對非正規(guī)學習的認可與鼓勵?;谛畔⒓夹g所具有的工具性特點,和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的思維方式的影響力,其泛在學習適用性很強。因此,除了正規(guī)學習的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之外,非正規(guī)學習理應占有很大比重,但非正規(guī)學習大多不被認可或難以評估量化。作為一種素養(yǎng),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的互動以及潛移默化都是學習過程中,課堂教學所無法取代的。只要改革評估指標和手段,非正規(guī)學習得到一定的認可,鼓勵學生更踴躍地投入各類信息技術相關的學習活動當中,就能夠營造信息技術濃厚學習氛圍,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深化信息技術在所有學生知識結構中的地位,有利于從學習者角度推動學習過程的現(xiàn)代化。
第四,當教學模式發(fā)生顯著變化的時候,對學習的評估就會成為重大挑戰(zhàn),尤其是泛在學習的形式多樣,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法因為其個性化學習而無法找到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和方案——個性化教學實際上會催生個性化評價。由于評價的指揮棒作用,使教學的參與者、管理者重點關注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引發(fā)了大量關于評價方案和指標的爭論??梢韵胍姡涸趯W習不會終止這些爭論,但是會使這些爭論更具體地導向個性化學習目標,這將引發(fā)對于學習評價的深度變革,因而也會使關于評價方案的探討更具實際意義。
從評價形式和內容來看,除了傳統(tǒng)的通過課堂提問、客觀形式的作業(yè)、考試等方式考查知識記憶、理解的評價標準,通過出勤情況,作業(yè)完成及時性和參與討論時的積極程度來評價學習態(tài)度以外,還應該努力探索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和效果,由于指標差異性、度量方法和比重不同等等,可能表現(xiàn)出較大差別,進行標準化的難度很大,形成較為完備的參考標準需要時間,但是在該方面的探索對于學習的評估和促進作用是肯定的。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知識內化與外化的能力和效果:新知識在被接受之后,整體和相關知識結構所發(fā)生的變化,其與原有知識所建立的關聯(lián)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或設計新實驗進行驗證或發(fā)現(xiàn)(尤其對于非信息技術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信息課程的最終成績不但要反映當前該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還應該盡可能準確地反映出該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當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對學習者和工作者都提出了更高的學習能力要求,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力無疑比目前所達到的計算機水平更有競爭力)。建議的評價形式可能包括:一方面可以采用知識可視化的有關方法,如概念圖、思維導圖等對傳統(tǒng)考試和作業(yè)進行擴展,而另一方面,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則是泛在學習所提供的廣闊空間,更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開放學習環(huán)境,諸如社團和學習群組的建立和專門研究、學習和考取國際國內信息技術類認證、參與各類計算機競賽、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普及與推廣、業(yè)余時間提供計算機日常維護服務等等。
從來源來看,對學生的評價應該來自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個部分。客觀評價主要來自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首先需要承認泛在學習所涵蓋的各種學習形式,因此,除了相關課程的學習、信息素養(yǎng)之外,學習能力與效果、綜合運用能力,對各類信息技術競賽的參與度等等都應包括在評價范圍內。課程成績和信息素養(yǎng)方面,除了以往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目標之外,還應該引入對課程知識和技能外化能力的評價,在加入第二課堂相關指標之后,細化整合,形成全面的客觀評價體系。主觀評價方面,通過情景化等方式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加強學習體驗感,并形成不斷反思的學習習慣,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做出公允評價,及不斷自我改進和自我激勵。對于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來說,需要兼顧以上兩個部分的評價,接受多樣化評價,設定更適用于個性化教學的評價體系,使學生評價成為支持泛在學習的重要支點。
綜上所述,泛在學習已經(jīng)不可逆轉地成為當前學習形式的特征,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以其自身特點,應該更積極融進泛在學習當中,結合泛在學習的持續(xù)變化,把握自身的發(fā)展方向,更好地滿足人才培養(yǎng)需求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