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寧
摘 要 目前社會出現(xiàn)一些丑陋扭曲的道德現(xiàn)象,背離了社會的道德底線,與社會主義價值觀不相符合,影響著社會風氣和價值取向。加強道德恥感教育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可以使人們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有新的提升,普遍形成道德自覺的時代風尚,從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現(xiàn)代公民的整體素質(zhì),進而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 恥感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2.037
On the Era Value of Sense of Moral Shame Education
SUI Ning
(College of Marxism,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 Currently some ugly social phenomenon twisted morality, deviated from the moral bottom line of society, and socialist values do not match, affecting the social 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 Strengthen the moral shame feeling education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can make people's mental outlook and moral level of the new promotion, universal form of moral consciousness era fashion, so as to promote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odern citizenship , thereby increasing the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s sense of moral shame educ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era values
道德恥感是個體或群體的人格尊嚴受到一定程度的某種損害或侵害時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體驗,是人們基于真善美的價值判斷,將社會中的“自我”向著“人之為人”的道德性,以否定“惡”或“非善”的方式來把握“善”的一種道德心理。它體現(xiàn)了人們道德情感之“向善”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反映出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人將自身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相統(tǒng)一的認識,同時也彰顯著社會文化對于社會成員的道德約束力和控制力。
1 道德恥感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
恥感是中華民族倫理文化的一個重要范疇。中國的古圣先賢很早就認識到恥感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管仲把禮、義、廉、恥稱作“國之四維”,即作為國家發(fā)展的四個基本道德要素,曰:“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彼螝W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薄岸Y、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雹倨渲小皭u”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顧炎武曾說“四者之中,恥為尤要”。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庇衷唬骸皭u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钡赖聬u感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引導人們樹立知恥明辱的道德意識十分必要,因為公民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和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要通過道德恥感表現(xiàn)出來。強化道德恥感教育,實際是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內(nèi)生動力,以一種情感和心理相交融而成的價值標尺和價值準繩來衡量和規(guī)約人們的行為實踐。
2 道德恥感教育是維系道德底線筑就精神家園的心靈基石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隨著社會的變遷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對價值的追求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問題和傾向:
第一,以假亂真牟取私利的背信棄義傾向。假的事物充斥著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為了牟取私利,以假亂真,背信棄義,挑戰(zhàn)社會的誠信和良知。假冒偽劣的商品屢禁不止,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造假制假的主體日益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甚至出現(xiàn)社會的精英群體。假文憑、假證書、考試槍手、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等現(xiàn)象層出不窮。人們出于某種一己私利或是某個群體的特殊利益而故意歪曲事實真相,蒙蔽公眾,不擇手段。尤其是網(wǎng)絡信息時代,公眾的信息安全和隱私安全受到威脅,電信詐騙、網(wǎng)絡詐騙愈演愈烈,導致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感和依賴感,社會和諧存在隱患。第二,踐踏公平正義的道德分化傾向。社會成員的經(jīng)濟條件、家庭背景、教育經(jīng)歷等不同,所占有的社會資源不同,生活成本之間的差距導致社會公平遭到破壞。一些本應是約定俗成的社會原則和規(guī)范,在裙帶關系、親友關系等各種社會人際關系網(wǎng)的掩護下,出現(xiàn)各式各樣違背公共原則和公德操守的行為,特別是升學、就業(yè)、升遷等方面,出現(xiàn)不公平現(xiàn)象比較嚴重。第三,奢靡享樂的虛榮功利傾向。社會上存在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現(xiàn)象。正如有學者所說,“工具理性的無限擴張導致價值理性弱化,社會關系物化導致道德情結淡化,個人膨脹導致集體主義虛幻化,享樂主義盛行導致艱苦奮斗精神邊緣化”。②一些公共傳播領域所生產(chǎn)的精神文化產(chǎn)品出現(xiàn)炫富、享樂的價值取向。社會上出現(xiàn)各種選秀活動,成為一些年輕人夢寐以求的成名致富的出路,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和扭曲,使一些青年人過早地承擔了與其成長階段不符的社會壓力,形成了不健康的價值觀和人格心理。第四,以丑為美的去人格化傾向。一方面表現(xiàn)為藝術目標盲目迷失。一些人只顧經(jīng)濟效益不顧社會責任,生產(chǎn)制作的精神產(chǎn)品充斥暴力、色情、亂倫及其他低級趣味,使藝術的美遭到玷污。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審美標準驟然異變。以怪為美,以另類為美,以殘破為美,以恐怖為美,以血腥為美,以丑陋為美,等等。第五,消解崇高迷失信仰的價值虛無傾向?,F(xiàn)代社會文化多元,對信仰的執(zhí)著于追求越來越淡化,人們正經(jīng)受著精神家園的失落所帶來的“世界的符號化和自然的隱退所形成的‘無根的意識;價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確定性所形成的‘沒有標準的選擇;終極關懷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形上迷失和‘意義失落”。③社會上很多人丟失了理想和信念,表現(xiàn)為精神空虛、麻木冷漠。有些人雖有信仰,但是缺乏正確判斷和認知,甚至以訛傳訛,危害社會。因此,在社會普遍形成知恥明辱的道德風尚,鑄起社會道德底線,解決各種道德失范問題,是構建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和諧社會的內(nèi)在要求。以道德恥感教育守住道德底線,磨礪心靈基石,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構筑起中華民族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家園。endprint
3 道德恥感教育是社會公民普遍形成道德自覺的必經(jīng)之路
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道德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時代條件下的社會各類主體在道德認知、道德內(nèi)省、道德責任和道德約束方面的自主意識,是人類基于社會道德評價標準基礎的道德自我認知,與“文化自覺”相似,它強調(diào)生活在一定道德環(huán)境下的人對自身道德所具有的“自知之明”。形成道德自覺是一個社會成熟的重要標志,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道德,不僅事關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而且關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能否真正取得實效。道德恥感教育是形成道德自覺的必經(jīng)之路。換言之,加強道德恥感教育是形成道德自覺的重要途徑。儒家所言的“恥”,是通向“仁”的必由之路,是“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重要基點。通過道德恥感教育,使社會成員普遍明確社會契約和準則,意識到思想行為與契約之間的差距,從而做出相應的修正和完善。正因為如此,道德恥感教育成為社會治理所不容忽視的關鍵。實際上,恥感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心理制衡符號,道德自律和行為自律都需要通過它獲得平衡。因為,人們對于“是”的判斷往往通過與“非”的比較而獲得,對道德的衡量也是有一個對“恥”的否定性衡量,從而獲得對“榮”的肯定性認知,這些都是形成道德自覺的最基礎的心理反應和情感體驗。馬克斯·舍勒從存在本體論角度出發(fā)對恥感的發(fā)生做出分析,認為由于人有不同于動物存在的精神,使人意識到自身與作為完滿存在的差距。④這個差距我們可用弗洛伊德劃分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結構來解釋。恥感是對人格的自我實現(xiàn)的體驗,因而,恥感的心理體驗過程也包含著對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關系的融通。恥感根源于對天然本性的“本我”,通過現(xiàn)實社會中的“自我”的呈現(xiàn)與實現(xiàn),與社會周圍的普遍道德標準和價值尺度相比較衡量,對于實然的“自我”與應然的“超我”之間的差距進行反思,并且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本真意義的探尋和訴求塑造理想的和諧自我。也即恥感的向度“打破了‘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壁壘,開辟了‘應然邏輯與‘實然邏輯相連的通途?!雹轃o論是對于個人,還是對于整個國家和民族,道德恥感教育都具有強大的約束力。社會成員乃至整個國家民族由此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內(nèi)化為群體文化的基本道德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成為人們心中普遍遵守的道德律。恥感退化不是文明進步的象征,而是文明退步的標志。⑥知恥而后勇,只有對于恥的認知達到一定水平和高度,才能使社會成員的道德自律走向成熟,成為支配社會成員和維系社會道德踐履的自覺意識,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動力。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基于教師理解性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結構研究”(課題批號:13YJC710044)的階段性成果;本文系2013年遼寧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基地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前提問題研究”(項目批號:ZTS201302)成果;本文系2014年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優(yōu)秀人才扶持計劃”成果
注釋
①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2:611.
② 黃明理.社會主義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0.
③ 孫正聿.崇高的位置——世紀之交的哲學理性[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64.
④ 舍勒.論害羞與羞感[A].價值的顛覆[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164-168.
⑤ 趙平安,高猛.恥感的向度與公民道德建構[J].江西社會科學,2008(9):75.
⑥ 舍勒.論害羞與羞感[A].價值的顛覆[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2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