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落實新課程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本文介紹了學案導學的有關概念及特點,分析了學案導學在目前實施中的研究現(xiàn)狀,指出了我國英語教學中推行學案導學教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學案導學 英語教學 重要性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034
2015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邀請,抵達美國,正式開展對美國國事訪問。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對此表示,“習近平主席此行將在美國社會刮起‘中國風,掀起中美兩國交往的新熱潮”。與此同時,加多寶、茅臺、保利、陽光凱迪和格力五大中國品牌在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紐約時報》刊發(fā)五個整版廣告。此外,在中美省州長會議以及歡迎晚宴上的兩次講話中,習近平都提到,中美將在2016年舉辦“中美旅游年”。由此可以看出,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上,英語在對外交流中的地位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進入21世紀,為了響應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也為了有效提高中學生開口說話及閱讀能力,不少知名學者及專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教學策略及學習方案,其中引起不少學者及教育界最為關注的是杜郎口中學倡導的導學案。
一、學案導學的概念及特點
學案導學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學案學習的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案是載體,指導學習是一種方法,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它具有以下特點。
(一)小組合作,學會溝通
學案導學中的學案是由一系列具有啟迪學生、引發(fā)學生思考與討論的習題組成。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處理問題時,促使學生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引發(fā)學生對如何合作問題的思考。英語課堂上,學生合作問題尤其突出,因為英語教學中涉及大量的聽、說環(huán)節(jié)和需要學生合作才能完成的習題,這些在無意識學習中,促進了學生的有效交流及合作意識,便于提高學習能力。
(二)學生預習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學習英語的一個好的習慣即是課前預習,預習中的困惑,教師給予適當?shù)狞c撥。盡管這一點被許多學者及教育者反復強調(diào),堅持實施這一方法,卻苦于沒有一套有效的指導方法,學案導學針對此點,特別強調(diào)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這樣的環(huán)境,學生上課前在學案的引導下帶著問題自己預習新課,在此過程中把自己的困惑寫在旁邊的空白處,學生自己通過查閱詞典、網(wǎng)站及參考書等盡力去解決這些疑惑。通過這些親歷而為的學習,學生不僅弄懂了語言中的難點、重點,而且在以后的學習中會有意識地運用這一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因此,學生長時間受此熏陶,能夠學以致用,受益匪淺。
二、學案導學實施現(xiàn)狀
學案導學雖然是我國的一些學者在前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出的一套相對有效的學習模式,已經(jīng)有十六年的歷史了,然而,它的應用范圍目前僅限于國內(nèi),而不是全世界。因此,參閱目錄并不是很大。2001-2015年,通過搜索中國知網(wǎng),大約有3600篇文章關于研究學案導學方面,其中,大約600篇文章寫的是英語學案導學方面。很顯然,對英語學科的研究比例相對大些。除此之外,最近幾年關于學案導學研究的文章逐漸增多,僅2011-2015年通過中國知網(wǎng)就發(fā)現(xiàn)近3300篇文章關于研究學案導學方面,其中部分文章不乏羅列大量實地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支撐,這說明學案導學實施范圍之廣,其反響之強烈。在這些期刊與論文中,大部分學者是在實踐的基礎之上探討的是如何設計及評估導學案,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建議。這些研究僅僅局限于學案導學的實施方面,并沒有注重對學案導學內(nèi)涵進行研究,我在參照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討學案導學的內(nèi)在的功能及在實施過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其自身效能。
三、英語教學實施學案導學的重要性
學案導學總的來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開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學習思維,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的學習能力。具體來講,學案導學的編排符合初中學生認知的過程。課前的預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所需要的知識,合作學習使他們對知識加深記憶,這樣的知識積累能夠刺激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鏈接,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記憶中的知識,再者課間和課后的練習與活動安排可以減緩學生對所學知識遺忘的速度。因此,學案導學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學生在教師的指點下能夠運用各種方法重復性地在同一個知識點上的記憶。當然,在實際操作中,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學案導學的作用,教師應該遵循學案的設計規(guī)則。
首先,換位思考在學案導學中是十分必要的。中學生年齡尚小,因此,在編寫導學案時,設計者應該把此點考慮進去。比如,學生的思維邏輯還不強,抽象思維邏輯集中時間短,而且不能自控,這些特征決定了設計者在設計學案時要考慮到他們的學案是否也能夠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
基于此點,在中學英語的教學中,學案中的知識量應該限制在確保學生能夠吸收的量上,一般是不超過五個關鍵詞、語法點和句型。與此同時,必要的參考書目和其他教學資源應該準備,一般要求有簡單的句型、圖像,甚至是光盤??傊?,盡可能的形象生動。
其次,培養(yǎng)學生的耐心,持之以恒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一般來說,人們過多注重良好的思維習慣,缺乏培養(yǎng)解決困難的態(tài)度和韌勁。如今大部分的孩子在家中備受寵愛,因此,對于教師來講,如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困難的能力和韌勁顯得更為重要。而在我看來,能否解決這一問題關系到學案導學模式的持續(xù)。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韌勁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真誠地、持續(xù)不斷地觀察學生,不僅是因為他們是否聽課,更重要的是當要求學生回答時,不要傷害學生的熱情;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依據(jù)學案上的提示,不要使學生局促不安。
最后,學案中的練習與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最好是有趣味性。學案導學這種教學模式起初在我們學校應用時,面對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如何讓建立起知識的前后連貫,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更為形象生動。
參考文獻:
[1]齊娜.2014導學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
[2]郭思樂.2012.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Hedge, C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4]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設,2002.
[5]張春梅.淺談中學英語導學案的導學[J].校園英語,2012.
基金項目:信陽師范學院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2014KYJJ21)。
作者簡介:
李慧慧(1985- ),女,河南信陽人,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責編 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