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靜
摘要:寫作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的輸出和運用,更應關(guān)注寫作實踐中學生心理的成長、情感的豐潤、意志的堅定、人格的完善,達到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境界。但目前的作文教學與研究有兩大方面的問題。針對這兩方面問題,本文從理論到實踐,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通過文字來實現(xiàn)語言的積累,觀念的確立,情感的交融,思維的碰撞,心靈的對話。
關(guān)鍵詞:學生寫作 興趣 素材 技巧
創(chuàng)新思維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047
學生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教師布置的作文。提到作文,沒有哪個學生不心有余悸的。面對一個簡單的作文題目,許多學生無從下手,但為了完成任務絞盡腦汁,最終也只能勉強應付。
俗話說:“言為心聲。”不同學生的眼里,即使是相同的客觀事物,感知的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不盡相同。在同一片藍天下,在同一個“地球村”里,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也往往處在不同的心理層面。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準確地把自己想要表達的一切,通過文字淋漓盡致的透射出來呢?改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肩負的責任。作為語文作文課堂的主導者,教師應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實踐。
一、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引發(fā)寫作熱情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是人的個性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特點。換言之,興趣有動力作用和定向作用。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是所從事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態(tài)度的重要條件。正因為這樣,教師進行寫作教學的首要一步便是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可采用“寓教于樂”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shè)的樂學形式中學習,使作文本身引起學生愉快的情緒體驗,使寫作文成為學生的一件樂事。
二、以課文知識為依托,架構(gòu)現(xiàn)實生活與作文的平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斷更新,課文內(nèi)容也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缎W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寫作的要求:“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xù)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蹦壳?,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章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有話想要說,有感受想寫。語文教師這時應該有審時度勢的能力,對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應該能夠適時改變,有意識地較強語文課堂、文本越作文寫作之間的聯(lián)系。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語文的《兒子的采訪》時,教師可通過分析“兒子采訪爸爸的夢想是什么?爸爸告訴他自己有三個愿望:第一個是吃得下飯;第二個是睡得著覺;第三個是笑得出來”讓學生感受到平凡的舉動中深沉偉大的父愛,并且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回顧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點滴,體味在日常細小瑣碎事情背后的父母深情,激發(fā)學生對父母的崇敬愛戴感激之情。如果教師能及時抓住這一機會,讓學生寫寫《我眼中的爸爸》,學生會因為心中有情,而興趣大增。即使生活中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發(fā)生過,但是一篇篇充滿了真情實感,感人肺腑的文章卻應運而生。
三、以個性為基礎(chǔ),加強情感愛好與作文之間的互動
呂叔湘先生說過,作文訓練“要考慮怎樣做收獲大,而不至于弄得精疲力竭”。這提醒我們既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寫作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指導,又要注意學生情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通過怡情養(yǎng)趣,變“厭作”為“樂作”,以增強作文教學效果。如果學生不喜歡《三國演義》,教師何不給他一本《哈利波特》?不喜歡魯迅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他們對韓寒抱有極大的興趣。面對這種現(xiàn)象,我們不能簡單壓制或者訓斥,而應該盡量從他們的興趣點出發(fā),與他們平等溝通,對比分析這些作品的成功與缺陷,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讀書習慣和興趣,使他們學習借鑒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中的寫作方式和風格,為自己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四、以多媒體為手段,實現(xiàn)多元化文學創(chuàng)作與作文的聯(lián)系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xù)、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能高學習效率。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lián)系著的。要讓學生持續(xù)對作文形成興趣,并且把想寫作文,愛寫作文當成一種習慣,并不是一天就可以實現(xiàn)的。只有讓他們時時刻刻意識到作文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才能漸漸接受。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普遍,多元化教學形式已經(jīng)普遍,我們應該積極利用這些設(shè)備為我們的課堂服務。
例如,在學習四年級語文的《威尼斯小艇》時候,教師可以先通過介紹小艇的樣子,進而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如可以把它想象成彎彎的月亮、像田溝里的水蛇等等。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一起觀看一段介紹威尼斯河流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在文字基礎(chǔ)上形成的畫面故事的震撼人心。并且,教師應要求學生寫觀后感,或者用文本中運用過的一些手法來自己嘗試創(chuàng)作。如果是《望廬山瀑布》之類的意境非常美妙的詩歌,教師可以用圖片加背景音樂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在簡單文字背后那神奇無限的美麗,啟發(fā)他們欣賞高雅的能力和興趣,激起學生文字表達的欲望,為作文寫作增添精神動力。
總之,小學作文創(chuàng)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科學設(shè)計作文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結(jié)構(gòu),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綜合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劉鵬忠.我對中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探索[J].魅力中國,2011(4).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