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信息量原則看無定話題的入句限制

      2016-01-16 03:32:48單寶順

      單寶順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杭州 310018)

      從信息量原則看無定話題的入句限制

      單寶順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杭州 310018)

      摘要:文章從探討漢語名詞性成分的“有定性”和“無定性”入手,論述“有定”和“無定”與信息量、語境之間的關系,討論“有定”“無定”的確定因素及無定話題的入句限制等問題。文章認為,句子可以分為兩大類,即“描述句”和“非描述句”,這兩種句子類型的差異主要是所具有的不同層級的語境的差異。由于語境不同,表達的信息量不同,所以兩種句子對話題有定性的要求也不同。而信息量的多少,和所提供信息的數(shù)量有關,也和所提供信息的質量有關。文章試圖從此入手,探討無定話題的入句限制。

      關鍵詞:有定;無定;描述句;非描述句

      陳平認為:“發(fā)話人在使用某一個名詞性成分時,如果預料受話人能夠將其所指對象與語境中某個特定的事物等同起來,能夠把它與同一語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類實體區(qū)分開來,我們稱該名詞性成分為定指成分?!喾础覀兎Q之為不定指成分?!盵1]可以看出,“有定”和“無定”的現(xiàn)象就是和語境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組概念并不是語義概念,而應該是屬于語用的范疇的。高順全進一步認為:“我們是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看待定指的,這和把定指成分看成‘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的具體事物’或者‘語境中的某個實體’的觀點不同,在我們看來,定指成分可以是已知的一個或幾個具體的實體,也可以是已知的某類抽象的概念或性質。”[2-3]劉順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與陳平不同的是,他們都把通指(類指)成分看作是有定成分的一種。[4]

      趙元任指出:“(漢語)有一種強烈的趨勢,主語所指的事物是有定的,賓語所指的事物是無定的?!盵5]之后眾多學者也持相似觀點,“主語有定,賓語無定”的觀點成為語言學界的主流。但范繼淹列舉了大量無定性名詞成分做主語的例子[6],黃南松又列舉了大量的有定性名詞成分做賓語的例子[7]。這使語言學界不得不重新認識有定性對句法結構的影響和作用,同時也開始探討無定成分做主語的準入條件等。本文認為,“有定”“無定”作為語用范疇的概念,其句法表現(xiàn)也應和語用相關,本文試圖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探求無定主語的入句限制。

      一、“有定”“無定”的一些特點

      (一)“有定”“無定”的形式標記

      陳平把漢語中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歸并為以下七組:

      A組:人稱代詞;B組:專有名詞;C組:這/那+(量詞)+名詞;D組:光桿普通名詞(bara noun);E組:數(shù)詞+(量詞)+名詞;F組:“一”+量詞+名詞;G組:量詞+名詞。

      陳平認為, A、B、C三組形式的名詞成分只能充當定指成分,而F、G組形式的名詞成分只能充當不定指成分。從A組到G組,其有定性程度逐漸減弱而無定性程度逐漸增強。[1]

      陳平的歸類基本反映了漢語在有定性上的形式特點,但還有不完善之處。如:

      例1蔣紅春,一個某機關宿舍的女中學生,在屋里打完驅趕蚊蟲的“DDT”……*本文例句多為自省,部分例句引自前人文獻,或有改動,限于篇幅不一一注明出處。

      例句的主語是一個復指成分,是用一個F組形式的名詞成分去復指一個B組形式的名詞成分。根據(jù)陳平的理論,B組形式的名詞成分是有定性極強的,完全可以勝任主語對有定性的要求,但它卻要求一個F組的名詞性成分復指同現(xiàn)。正如陳平所說的:“在首次提到時,光有名有姓可能還不足以使所指對象以定指身份出現(xiàn)?!笨梢?,專有名詞的有定程度應該是較低的。

      一般認為,專有名詞只有外延而沒有內(nèi)涵,其有定性是通過外延確定的。對于A組和C組而言,其外延可以在狹義的語境,即上下文和現(xiàn)場情境中得到確認,而狹義的語境是交際雙方共有的,因此具有較強的有定性。而B組專有名詞的外延是在廣義的語境,即背景知識中確認的,而交際雙方的背景知識是可能存在差異的。因此,一個專有名詞就可能出現(xiàn)在說話人的背景知識中能夠確認外延,而在聽話人的背景知識中不能確認外延的情況。可見ABC三組形式中,B組的有定性應該是最差的。

      還需要說明的是無定的“數(shù)+(量)+名”形式(E、F組)不應該包括通指用法和純數(shù)量用法。如:

      例2一個中國男孩子自幼就受到父母的告誡,倘使他從掛著的女人的褲襠下走過,便有長不大的危險。

      此例的主語是通指性的用法,從句法的角度考慮,一般認為通指性成分也是有定性成分。又如:

      例3a *一杯牛奶我不喝。*例句前的“*”標記表示該句不成立,“?”標記表示該句在語感上不通順,下同。

      b *五個人吃不飽飯。

      c *找一個人五次。

      d *把一疊紙訂上。

      這些句子不成立的原因一般是認為由于無定的“數(shù)+量+名”形式不能適應句子的有定性要求。但例4卻是成立的。

      例4a 一杯牛奶我不喝,兩杯我就喝。

      b 五個人都吃不飽飯。

      c 找一個人就找了五次。

      d 把一疊紙都訂上?那訂得下嗎?

      這些句子都加進了一些成分,通過對比、副詞等形式的作用,使數(shù)量短語表達數(shù)量的意味在語義中突顯出來,句子就顯得通順多了。

      可見,“數(shù)+量+名”在意義上不一定表示無定性成分,而應該把通指和數(shù)量短語的用法排除在外。

      (二)“有定”“無定”和信息量

      范繼淹提出:“一個由數(shù)量詞組和單個名詞組成的無定NP,如果其中加上其他的限定性修飾成分,是否還是無定?限定性修飾成分要加到什么程度就成為有定NP了?”[6]

      本文認為,這和語句所傳達的信息量有關。

      例5a*小敏拉開抽屜,抽出那本《江蘇畫刊》,翻開,幾頁掉了下來。

      b小敏拉開抽屜,抽出那本《江蘇畫刊》,翻開,印著彩色圖畫的幾頁掉了下來。

      c小敏拉開抽屜,抽出那本《江蘇畫刊》,翻開,幾張印著張順義《太湖風情》的彩頁掉了下來。

      “幾頁”是無定成分,不太適合主語對有定性的要求,所以句子讀起來不太自然,但是改成 b句和c句后就顯得自然多了。本文認為,b句中的“定語+數(shù)量+名”形式應該被看做有定形式,其有定性較強,而和定語的信息量無關,如“感冒的兩個人”“昨天晚上發(fā)燒到39度兩個人”都是有定成分。而c句中“數(shù)量+定語+名詞”則不同,其有定性隨著定語信息量的增加而增加。如“一個女醫(yī)生”“一個兒科女醫(yī)生”“一個東方醫(yī)院的兒科女醫(yī)生”其有定性是逐漸增強的。但這種有定性的增強只是量變,而不是質變,“數(shù)量+定語+名詞”形式是無定形式,即使其中的定語具有相當程度的信息量。而之所以增加信息量就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上,是因為主語位置本來就不排斥無定成分,只是有一定的條件限制。如:

      例6a *一個學生睡著了。

      b 一個學生跳樓了。

      同樣是無定形式“一個學生”,在例6中做主語有不同的表現(xiàn),原因就在于信息量的變化。b句的謂語“跳樓”具有較大的信息量,容易被交際雙方所關注,因此對其主語的信息量要求就不大了,“一個學生”就可以勝任;相反,a句謂語所表達的事件比較普遍,不容易被交際雙方所關注,這就需要其他成分要表達足夠的信息量才能完成交際的有效性,“一個學生”不能勝任。

      例6c 一個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在課堂上睡著了。

      d 一個學生在課堂上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謂語事件和b相同,但c、d中的修飾語傳達了足夠的信息量,因此得以成立??梢姡c其說主語位置對名詞的有定性有要求,不如說主語位置對名詞的信息量有要求。

      (三)“有定”“無定”和語境

      “有定”“無定”的層級性和語境相關,語境越是明確,聽話人能夠認定的指稱成分就越具體,反之,聽話人認定的指稱成分就越抽象,可見,語境也是有層級性的。

      朱曉農(nóng)把語境從窄到寬分為六個等級:[8]

      第一等級:與語句上下文和言語環(huán)境無關的單獨一個句子本身;

      第二等級:言語上下文,即對話中所聽到的話語上下文或閱讀中看到的文句上下文;

      第三等級:現(xiàn)場環(huán)境,即對話中所聽到的其他聲音和看、嗅、觸等現(xiàn)場感受,或閱讀中配合文字的畫面、錄音等;

      第四等級:發(fā)話人和受話人共有的背景知識;

      第五等級:發(fā)話人獨有的背景知識;

      第六等級:整個客觀世界。

      “有定”“無定”和語境有關,那么一個名詞成分在哪一層級的語境中得以確認才能被認為是定指的?本文認為,在正常的成功的交際中,能夠在第一至第四層級的語境中被確認的名詞性成分是有定的,而只能在第五或第六層級的語境中被確認的名詞性則是無定的。

      二、“有定”“無定”在語句中的確定

      在交際中,一個名詞性成分是以有定性形式還是無定性形式出現(xiàn),首先是由語境決定的,如果違背語境原則,則一定有特殊的交際意圖。

      (一)上下文語境

      在上下文語境中,如果所指對象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則要用有定的名詞成分;反之,則要用無定的名詞成分。

      例79月6日,一個農(nóng)民打扮的人在翠微路商場附近擺了個攤子,聲稱專治腳雞眼,一青工決定讓他看看?!安】芍危谝粋€雞眼四元錢?!睘榱酥尾?,青工欣然同意。

      這里的“一個農(nóng)民打扮的人”屬于首次出現(xiàn)的新事物,盡管它處在主語位置上,但仍然要用無定成分。下文的“一青工”也是如此。但在“青工欣然同意”這一分句中,由于上文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青工”,所以它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引進的新事物了,因此要用有定的名詞成分。

      (二)現(xiàn)場情境語境

      在現(xiàn)場情境中,如果名詞性成分的所指對象存在于交際雙方的實際語境中,并可以被交際雙方所感知、確認,則對這個名詞性成分要用定指成分,反之,則用不定指成分。試比較下面兩個例子:

      例8a (兩個人站著看套圈游戲,甲說)“瞧,那老大爺已經(jīng)套了兩次虎了,可兩次都被‘中途犯規(guī)’罰下了場?!?/p>

      b (看完游戲后,甲對沒有看游戲的乙說)“一個老大爺已經(jīng)套了兩次虎了,可兩次都被‘中途犯規(guī)’罰下了場?!?/p>

      a句和b句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老大爺”也同樣是作句子的主語成分,但是a句的聽話者可以根據(jù)當時的具體語境判斷出“老大爺”的具體所指,所以說話人采用的是定指成分,而b句的聽話人沒有這樣的語境知識,所以說話人用的是不定指成分。

      (三)背景知識語境

      在背景知識中,一個名詞性成分的所指和上文或語境中已經(jīng)被確認的某名詞性成分的所指存在著天然的聯(lián)系,可以根據(jù)后者得以確認,則也應采用有定的名詞成分。

      將例5改寫如下:

      例9小敏拉開抽屜,抽出那本《江蘇畫刊》,翻開,幾頁紙掉了下來。

      將“幾頁”換成“幾頁紙”,句子通順了許多。這是因為“幾頁紙”和《江蘇畫刊》的聯(lián)系不是很密切,這“幾頁紙”并不是至少不一定是《江蘇畫刊》本身的紙,而很可能是某人夾進去的,因此它是首次引進的新事物,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無定性,所以“幾頁紙”就可以勝任了。

      而“幾頁”則顯然指的是《江蘇畫刊》的幾頁,和《江蘇畫刊》聯(lián)系較為密切,應該使用有定性較強的形式來表達。再如:

      例10a 我在一輛車里睡了一上午。

      b 我在車里睡了一上午。

      a句有一個隱含義,即“這輛車不是我自己的車”,是無定用法;而b句的隱含義是“這輛車可以是我的”,有定程度較高??梢?,通過“關系”來加以確認的名詞性成分更傾向于有定程度較高的形式表達。

      可見,不同層次的語境對名詞的有定性都有較強的約束力,也即語境原則確定名詞性成分以何種形式進入語句的根本原則。如果不遵守這一原則,則意味著有特殊的交際意圖。如:

      例11a 你說小美,一個女孩子,把自己打扮成那樣!

      b (遞過去一個蘋果)餓了吧,先吃個蘋果墊墊。

      c 快跑啊,狼來了。

      “女孩子”就是“小美”,“蘋果”就是手里的這個,應該有定的,但句中卻用無定形式表達;而“狼”并沒有出現(xiàn)(還在遠處),應該是無定的,但在句中卻用有定形式表達(主語位置的光桿名詞一般認為是有定的)。其實這里的三個名詞性成分都不應被看作是無定或有定成分,而應該看作“通指”成分,其意義都是和“類”相關的。a句強調“小美”是“女孩子”的類別中的成員,b句則強調“不是飯菜而是蘋果”,c句同樣強調的是“狼”這一類別能夠帶來危害。關于c句的解釋可參見沈園。[9]

      三、“有定”“無定”與句子主語

      (一)“描述句”與“非描述句”

      從語境的角度,句子可以分為兩類,“描述句”與“非描述句”?!懊枋鼍洹敝傅氖钦f話人向聽話人描述某一事件的句子,也就是當前只有“背景知識語境”(前文的第四、五、六三個層級的語境),需要通過語言來描述出其他的相關語境;而“非描述句”指在事件發(fā)生的時地直接表述該事件的句子,即具有“現(xiàn)場情境語境”,不再需要用言語去創(chuàng)造。顯然,例8中的a是非描述句,b是描述句。一般說來,書面語大多屬于“描述句”,因為書面交際往往不是現(xiàn)場交際,而口語則大多屬于“非描述句”,但是他們的概念并非重合。

      (二)“描述句”中的無定主語

      根據(jù)信息流原則,主語通常表示已知信息,傾向于有定的表達。但“描述句”的語境是不完全的,比如一本書,由于讀者的不同、其背景知識也不同,造成語境也不可能相同,所以一本書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一開始便擁有一個確定的語境,也就是說所有的信息都可能是未知的,因此它的語境必須是在行文中逐步展開通過描述或者說是創(chuàng)造的方式來完善的。既然是創(chuàng)造,那么就只能是新成分,顯然,無定性成分恰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在“描述句”中,無定形式常??梢宰鲋髡Z, 一個句子的“描述性”越強,就容易接受無定成分作主語。如:

      例12a *一個人走了出去。

      b 一個人蹦蹦跳跳地走了出去。

      例13a *一位醫(yī)生說我的病已經(jīng)好了。

      b一位醫(yī)生興高采烈地告訴我,我的病已經(jīng)好了。

      這兩個例子中,a句的可接受性都比較差,b句則更容易接受,而差異就體現(xiàn)在句中的描述性詞語上。前文提到一個無定成分加上限定性修飾成分則有定性大大增強,實際上這增強的仍是描述性,從本質來說“一個女人”和“一個穿著高跟鞋、扭著屁股的女人”都是無定的,但后者由于增強了描述性,所以更易出現(xiàn)在主語中。如:

      例14a *一個女人走了過來。

      b一個穿著高跟鞋、扭著屁股的女人走了過來。

      一般認為,“描述”的目的是創(chuàng)造語境,無定主語的目的是引入一個新事物到語境中來,因此無定主語常常有后續(xù)成分出現(xiàn),即被回指(包括零形式回指)。如:

      例15一個非常漂亮的男人走過來,他漂亮得令人心疼。

      例16幾個男女走過來,馬當娜介紹說,“這是我男朋友阿Dick,這是老五和西西?!?/p>

      而當存在后續(xù)成分時,無定成分在主語位置上的可接受程度也會增強,如例16如果沒有后續(xù)成分,“幾個男女走過來”的可接受性則要大大減弱??梢?,作為語境被回指,確實是描述句中無定主語的一個重要功能。

      筆者在衛(wèi)慧的《上海寶貝》(春風文藝出版社,18.3萬字)中檢索出32條無定NP主語句,其中無定成分作為語境被回指的有23例,作為“偶現(xiàn)新成分”的有9例。

      沒有后續(xù)成分出現(xiàn)的無定主語仍然有9例,比例并不低,可見“描述句”的無定主語并非只有“作為語境被回指”這一個功能。如:

      例17一只手抓著這個念頭在我腦子里劃過。

      這里的“一只手”顯然是不被關注的對象,是誰的手根本無關緊要,自然也不會作為語境再被回指,而僅僅是作為一個事件描述中的不被關注的物體出現(xiàn)。

      總之,在“描述句”中,交際者關注的是整句的描述性,無論主語、謂語還是賓語,描述性越強,就容易接納無定成分作主語。

      從前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描述性”的程度和信息量相關,句子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則句子的描述性越強。當句子的其他成分的信息量能夠滿足交際需求時,主語位置上的名詞成分的信息量就不受關注了,而當句子其他成分的信息量不能滿足交際需求時,則要求主語位置上的名詞具有較強的有定性,以表達足夠的信息量。

      (三)非描述句中的無定主語

      “非描述句”以口語為主,句式短小凝練,是用來直接、快速地傳達信息的,它力求以最簡短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使聽話人快速、準確地接收到信息,所以一般不允許像“描述句”那樣,先行介紹未知的事物,然后再加以闡釋。同時由于語境的完整性所以總是依賴于現(xiàn)場環(huán)境或已有的知識背景,因此對話題的有定性要求較嚴,一般來說話題(主語)都要求是有定性的。如果要用無定性成分做話題,一般要加上“有”字,如:“有人來了。”

      但是事實上,仍然可以看到大量“非描述句”的主語是由無定形式的名詞成分充當?shù)?。如?/p>

      例18一個賣刷子的在門口呢!

      例19嘿!一小孩爬上去了!

      這些句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表示對一個事件或物體的新發(fā)現(xiàn),而不是對一個始終關注的事物的敘述。由于“非描述句”都是在現(xiàn)場進行信息傳遞,往往是在發(fā)現(xiàn)一個新事物或新變化的同時,便已經(jīng)把相關的信息傳遞給聽話人了。這樣,這類句子的編碼過程就要短得多,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考慮編碼的順序和“雅”的程度。從認知的角度來講,人們總是首先留意到發(fā)生變化的事物,這種認知規(guī)律和“非描述句”編碼時間短的特點相互作用,決定了“非描述句”中最先被編碼和傳遞的信息應該是這些發(fā)生變化的信息,而不考慮它們處于什么樣的句法/語義地位。這也是為什么“非描述句”存在著大量的“變式句”的原因。

      如果說“描述句”容納無定主語的條件是“描述性”,那么“非描述句”容納無定成分做主語的條件則是“新聞價值性”,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交際的“數(shù)量原則”的要求。如:

      例20a *看,一個學生睡著了。

      b看,一個學生跳樓了。

      c看,一個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在課堂上睡著了。

      顯然,沒有“新聞價值”的a句由無定成分作主語則可接受性較低。

      “新聞價值性”實際上仍然和信息量有關。對交際來說,信息量的多少不單是由數(shù)量決定的,還是由質量決定的,數(shù)量龐大的廢話、車轱轆話等顯然沒有傳達大量的信息。而“新聞價值性”實質上就是信息的質量,越具有新聞價值性的信息,在質量上就越高,越能夠滿足交際者對信息量的要求。

      由于“非描述句”的語境比較具體,所以即使是無定形式,實際上仍具有某種程度的有定性。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話人可以采用手勢等指別方式輔助言語行為,認為雖然聽話人在說話人傳遞信息以前不能將某一名詞性成分在語境中加以確認,但是在說話人傳遞信息并輔以指別手段后,聽話人就可以在語境中將這一名詞性成分加以確認?!毕旅嬖O計的一組小對話最能體現(xiàn)這一過程:

      例21甲:“看,一小孩暈那兒了!”乙:(四下看)“哪兒呢?我怎么沒看到?”

      甲:(用手一指)“那不那兒呢嘛?!?/p>

      乙:“哎呦,可不是嗎!快過去看看?!?/p>

      例21中的“一小孩”就這樣在語境被聽話人得以確認。這樣來看,盡管這些名詞成分的形式是無定的,但是它們?nèi)匀痪哂幸欢ǔ潭鹊挠卸ㄐ浴WC據(jù)是這種成分可以用有定性強的C組成分替換。如:

      例22a 看,一只鳥落樹上了!

      b 看,那只鳥落樹上了!

      這兩句話在具體的語境中差別不是很大(后者的有定性更強一些,但表達上沒有大的差別)。這和描述句正好相反,描述句中的無定主語一定不能用有定強的形式替換。

      前文說“非描述句”一般要求主語(話題)是有定的,現(xiàn)在對它進行一下補充:“非描述句”的主語(話題)是有定的,至少在某一程度上是有定的。

      四、和“把”字句有關的一些問題

      “把”的賓語是漢語有標記的話題的一種,因此一般也要求是有定的成分(包括通指成分和數(shù)量短語,據(jù)陶紅印、張伯江統(tǒng)計,表示“通指”意義的無定把字格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占主導地位。[10]),如:

      例23你先把韭黃摘了,然后再把土豆洗了削皮。

      例24聽說能手能把一幅畫揭成兩幅,“畫兒韓”莫非有此絕技。

      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把”的賓語也可由無定成分充任。如:

      例25他轉了身進到院中,把一條破板凳放到西墻邊。

      例26天佑太太把一根鍍金的簪子拔下來:“賣了這個弄兩斤白面來吧。”

      “把”的賓語屬于次話題,和話題相比,其話題延續(xù)性較差,在交際中受到的關注度也較低。陶紅印、張伯江發(fā)現(xiàn),無定“把”字賓語以“偶現(xiàn)新成分”居多。[10]這一結論也符合本文的論述。

      在帶復雜補語的句式中,賓語一般不能出現(xiàn)在動詞后,而是要用“把”提前到次話題位置,但動詞后無定賓語的可接受性比有定賓語要強,這是復雜補語句要求賓語提前和把字句要求賓語有定兩條原則相妥協(xié)的結果。如:

      例27a *他放桌子上這本書。

      b 他放桌子上一本書。

      c ?他把一本書放桌子上。

      但是隨著補語復雜程度的提升,無定成分更傾向于作“把”的賓語。如:

      例28a *他放到臟兮兮的桌子上一本書

      b 他把一本書放到臟兮兮的桌子上。

      補語復雜程度的提升,也就是句子“描述性”的提升,句子其他成分描述性的提升也同樣可以使得全句更容易接受無定成分作“把”的賓語,如:

      例29a ?他輕輕地關上門,輕輕地走到桌子旁,輕輕地放在桌子上一本書。

      b他輕輕地關上門,輕輕地走到桌子旁,輕輕地把一本書放在桌子上。

      可見,在“把”字句中,影響無定成分作“把”的賓語的因素,仍然是句子的“描述性”。

      無定的“把”字賓語也可以存在于描述性較弱的句子中。如:

      例30我把一輛自行車弄丟了。

      例31剛才我把一個小女孩碰倒了。

      這里,帶無定賓語的“把”字句大都是表示一種“無意識”的結果。如:

      例32*我把一輛自行車修好了。

      例33*我把一個小女孩救上來了。

      這些句子可以成立,和“把”字句的句式意義有關?!鞍选弊志涞木涫搅x是“處置”義,而“處置”大多是主觀上有意的“處置”,那么就要求“處置”的目標也即是“把”的賓語要是處置人已知的事物,也就是應該是有定的。但是,有一些“把”字句表現(xiàn)的不是“處置”義,而是“致使”義,兩者的差別在于后者是“無意識”狀態(tài)下的“處置”,這是一種非典型的“把”字句。既然是“無意識”的,那么賓語就可以不是已知的,可以是偶現(xiàn)的、未知的無定成分。反過來說,用無定成分作“把”的賓語,也意味著對“無意識”的強調。如:

      例34a 我把一個小女孩逗笑了。

      b 我把小女孩逗笑了。

      a句用的是無定形式,意味著是“我”并不是想要逗她笑,只是某種舉動恰好使她笑而已;而b句則意味著“我”是有意逗她笑的。

      “無意識”的事件多帶有“出人意料”的意味,也就是具有更高的“新聞價值性”,從而滿足全句的信息量表達要求??梢姡瑹o定成分充任“把”字賓語的條件仍然是“描述性”和“新聞價值性”。

      五、結語

      本文主要從語境和兩種句子類別出發(fā),考察了“有定”和“無定”的確定和使用。當然,與“有定”“無定”相關的因素很多,這里并沒有一一考察,如無定的話題(主語和“把”的賓語)不能出現(xiàn)在否定句中,因為否定一個事物,就意味著了解一個事物,也就意味著是已知有定的。還有一些對有定無定有特殊要求的句式也沒有詳細考察。由于篇幅原因,將另立文討論。

      參考文獻:

      [1] 陳平.釋漢語中與名詞性成分相關的四組概念[J].中國語文,1987(2):81-92.

      [2] 高順全.試論漢語通指的表達方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3):14-21.

      [3] 高順全.有關“定指”的幾個問題[J].武陵學刊,1995(2):81-83,97.

      [4] 劉順.現(xiàn)代漢語通指的指稱地位和分布位置[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4(1):26-30.

      [5] 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M].呂叔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47.

      [6] 范繼淹.無定NP主語句[J].中國語文,1985(5):321-328.

      [7] 黃南松.論部分賓語的有定性[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1989(3):35-39.

      [8] 朱曉農(nóng).語法研究中的假設—演繹法:從主語有定無定談起[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8(4):59-66.

      [9] 沈園.漢語中另一種“無定”主語[C]//語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10-223.

      [10] 陶紅印,張伯江.無定式把字句在近、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位問題及其理論意義[J].中國語文,2000(5):433-480.

      (責任編輯: 任中峰)

      On the Restriction of Non-identification Topic From the Principle of Information Quantity

      SHANBaoshun

      (School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identifiable words and the non-identifiable words in Chines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dentifiable words, non-identifiable words, information quantity and context.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to confirming identification and non-identification as well as the restriction of non-identification topic.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sentences can be divided to two kinds: “descriptive sentence”, and “non-descriptive sente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e different contex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ontext, the information quantity expressed is also different. Hence, the requirements of two kinds of sentences for identification are also different. The information quantity is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provided. This paper tries to start from this to discuss the restriction of non-identification topic.

      Key words:identification; non-identification; descriptive sentence; non-descriptive sentence

      DOI:10.3969/j.issn.1673-3851.2016.06.008

      收稿日期:2016-02-01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2012M520914);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Z15JC072)

      作者簡介:單寶順(1981-),男,遼寧沈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語法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 3851 (2016) 03- 0266- 07 引用頁碼: 060301

      屯门区| 读书| 边坝县| 西丰县| 河西区| 和平区| 临邑县| 类乌齐县| 辽中县| 来安县| 岳阳县| 南靖县| 京山县| 孝义市| 科技| 时尚| 都昌县| 永安市| 石首市| 桂阳县| 北安市| 岗巴县| 溧阳市| 上饶县| 紫云| 延安市| 定陶县| 府谷县| 辛集市| 海宁市| 荆门市| 化德县| 中宁县| 太仓市| 镇康县| 兴山县| 东阿县| 泰顺县| 云霄县| 樟树市|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