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賜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歷史分析法,以《廣州日報》歷屆亞運會報道為內容分析文本,從中國新聞的改革發(fā)展視角來探尋其引導的嬗變路徑。結果顯示:《廣州日報 》 亞運會報道導向沿著“錦標體育”——“生活體育”的路徑發(fā)展,與中國新聞改革的路徑和體育發(fā)展的軌跡相符,折射出中國體育和中國新聞業(yè)改革發(fā)展的節(jié)奏和變遷,并對《廣州日報》日后的亞運會新聞報道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廣州日報》;亞運會;新聞改革
中圖分類號:G21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093-02
從1979年開始的三十年間我國進行了四次大的新聞改革,這幾次改革對各大報刊的報道工作起到了不可小覷的指導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生活類新聞中,在體育新聞中也有所表現(xiàn)。因此,沿著中國新聞改革這一條主線來分析《廣州日報》歷屆亞運賽前新聞報道,可以對日后的體育賽事報道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大眾傳播不僅設置和傳遞信息,最重要的是引導人們的關注點從“錦標體育”過渡到“生活體育”,促進體育與生活的結合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從《廣州日報》歷屆亞運會相關報道的議程導向可以窺視亞運體育與大眾娛樂、大眾生活的有機結合,最后走向兩者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高度。
一、體育新聞主打“短快新”
第九屆亞運會(1982年),亞運會報道角度:高揚新聞規(guī)律的旗幟。以賽場“短快新”的形式介紹亞運會中的“錦標體育”,整體篇幅較小,內容簡單。
1979~1982年,我國的第一次新聞改革,在這次新聞改革中最大的特點是摒棄“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是重新確立新聞真實性的權威。
翻看1982年11月19日的報紙,發(fā)現(xiàn)亞運會的消息并沒有放在報紙的頭版頭條,或是開設專版,而是出現(xiàn)在體育版的一小部分,主要以介紹賽程和球賽抽簽結果為主。當時的中國并沒有把體育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體育還是處在一個只有部分人去接觸去了解的位置。
那一時期的中國正在舉行第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此次會議通過了修改后的《憲法》,批準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六五”計劃,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等關乎民生的重大決策。
因此,《廣州日報》并沒有更多針對新德里亞運會的大篇幅報道,都是一些“短快新”的賽場信息。
二、報道形式多樣,以“錦標體育”為主
第十屆亞運會到第十一屆亞運會(1986~1990年),亞運會報道角度:引進信息概念。報道形式多樣,整體報道篇幅擴大,內容以“錦標體育”為主。
從1983年開始,我國進行了第二次新聞改革,在這次跨越中,信息概念被新聞界普遍接受,純信息新聞逐步在各新聞媒介占重要地位。
1986年漢城亞運會與上一屆《廣州日報》亞運會報道相比,最大的改變就是對于亞運會的報道篇幅明顯增多,例如這屆亞運會人數(shù)創(chuàng)造了歷史新高,亞運場館增至二十九個,安檢工作因受南朝鮮爆炸事件的影響而做得格外謹慎等,但是重要篇幅還是放在介紹賽場信息、運動員的準備工作以及對比賽的展望和期待。
那一時期的體育新聞在《廣東日報》看來也不是特別主要的報道內容。正值鄧小平第四次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因此亞運會的新聞還是處在邊緣地區(qū)。
1990年北京亞運會開幕式的報道簡單明了,突出“亞運”、“東道主”這一主題,以介紹為主,主要介紹開幕式流程,相關準備工作,各界對亞運會在北京召開的祝賀及觀賽指南。
這次《廣州日報》采用了一整版的篇幅來介紹亞運盛世,大力渲染北京的亞運氣氛和中國健兒勢在必得的氣勢。讓讀者很清晰地感覺到“錦標體育”所特有的激烈的比賽氛圍?!板\標體育”依舊是《廣州日報》亞運會的報道重點。
三、信息多樣但依舊,以“錦標體育”為主
第十二屆亞運會(1994年),亞運會報道角度:初步確認受眾中心地位,開始提供有關生活的信息、知識和娛樂,但依舊以“錦標體育”為主。
再將視角拉回《廣州日報》的亞運會報道。與1986年漢城亞運會和1990年北京亞運的報道相比,1994年廣島亞運的報道相對來說少了一些政治色彩。
在經歷了成功的一屆北京亞運會之后,廣州日報不可避免地對廣島亞運會的開幕式與北京亞運會的開幕進行了詳細的對比,總體評價為“變現(xiàn)乏力,新意不足”。也再次展現(xiàn)了經歷了四年之久,我國體育在亞洲范圍內的發(fā)展情況。這些依舊是亞運會開賽前報道的重頭戲。
然而在批評之余,《廣州日報》最后還是結合我國四年內體育水平的發(fā)展變化對這屆亞運會進行了展望。這也是《廣州日報》亞運會賽前報道的一個特點,以賽前分析來進行展望,在報道中喊出廣州的聲音為我國的體育健兒加油吶喊。
隨之,《廣州日報》也報道了一些貼近生活的亞運信息,開始有了對我國比賽的預測和一些賽場外的趣聞的報道。例如,“電腦罷工”、“不能紅燒鴿子”等趣聞,拉近了讀者與亞運會之間的距離。
這些與受眾比較貼近的賽場外的新聞雖然篇幅很少,但是卻是往屆亞運賽事報道所沒有的,是比較創(chuàng)新的一點。也是緊緊圍繞著第三次新聞改革所做出的一些較小的變動。這也預示著,《廣州日報》對于亞運會的賽事報道已經開始從純信息新聞慢慢走向了更加生活化的賽事報道的方向。
四、內容豐富化,“生活體育”嶄露頭角
第十三屆亞運會到第十七屆亞運會(1998年~2014年),亞運會報道角度:內容多而豐富,“生活體育”比例大大增加。在1996年之后,我國就迎來了新聞改革的第四階段。從這一時期開始,基本目標是解決中國傳媒業(yè)“小,散,亂”的狀況,力求打造中國大而強的傳媒業(yè)。而針對這次改革,《廣州日報》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98年曼谷亞運會,當時的曼谷飽受金融危機之苦,這屆亞運會的賽前報道并沒有被泰國國內的氣氛所影響,依舊是充滿了生機和希望,這也是體育,亞運會帶給人的力量?!稄V州日報》簡單明了地向世界傳達“曼谷”聲音,以“團結的亞洲”、“團結的曼谷”為主要精神和理念,將體育精神的團結堅定和自強展現(xiàn)給亞洲,展現(xiàn)給世界,更多的一種精神的傳播。2002年釜山亞運會,這次廣州日報對于亞運會的報道以賽前抓細節(jié)為主。除了簡單介紹開幕式盛況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化的細節(jié)。例如,韓國人的微笑,運動員食物的單一,住宿條件的簡陋等。
這與前幾屆亞運會相比,這是廣州日報的一大亮點。之前對于貼近生活的賽場外的報道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這次的改變讓受眾感受亞運會已不再僅僅是事關國家的大事,而且還有很多細節(jié)類的生活中的小事,也同樣備受矚目。
這一階段,《廣州日報》充分發(fā)揮了在第四次新聞改革中自身與其他報業(yè)相比所處的有利地位,報道內容種類多,細節(jié)詳細,給受眾展現(xiàn)了一個較為生活化的亞運會。
2006年多哈亞運會,賽前報道以“猜測”為主,提出了很多猜測點,中國旗手是否歸屬男籃,如何點燃火炬,朝韓代表隊是否同時入場等,與看報的讀者產生了一定的互動性。讀者看報時就有了猜測有了思考,就拉近了讀者和亞運會的距離,與之前略顯生澀的純信息新聞報道形成鮮明的對比。
“錦標體育”的比重明顯下降,“生活體育”占主力地位。另外作為華南地區(qū)最權威的報業(yè),《廣州日報》自然會對四年后的廣州亞運會進行展望。無形中將亞運與廣州市民的距離慢慢拉近。亞運在這個時候已經漸漸的成為了廣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2010年廣州亞運會,《廣州日報》充分發(fā)揮了自己作為東道主的特色,賽前報道詳細介紹了本次開幕式的幾大亮點,幾大猜測,廣州范圍內的各大亞運元素,以“小蠻腰”、“海心沙”為主,都是一些市民觸手可及的地標性建筑,也為市民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亞運”主題出游路線以及門票的出售情況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話題,這些都是站在廣州市民的角度來報道亞運。
此時《廣州日報》給外界傳達的信息就是,廣州人民是這次亞運會的參與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單純的一個觀眾。
縱觀這次廣州亞運會的全部報道,《廣州日報》也完成了從“錦標體育”到“生活體育”這樣一個報道角度的蛻變。同時在亞運會順利閉幕之后,《廣州日報》利用微博來繼續(xù)延伸有關亞運的話題。關于“生活體育”的話題也并沒有隨著亞運會的閉幕而截止,而是轉戰(zhàn)微博將這個話題繼續(xù)下去。
2014年亞運會在盛產“韓星”的韓國仁川舉行,這屆亞運會的賽前報道特點比較鮮明,更加貼近生活,開幕式獨具特色“韓星”閃耀,都教授、鳥叔、大長今,種種活躍在娛樂頻道的明星也毅然活躍在了體育新聞報道的頭條,使得這屆亞運會從開幕到閉幕都吸引到了眾多觀眾,其中有體育迷還有不少的韓星迷。很明顯,《廣州日報》依舊延續(xù)了上一屆廣州亞運會的報道風格,將“生活體育”做得淋漓盡致,體育更加生活化,更加娛樂化。
五、結 語
以上分析顯示,《廣州日報》亞運會賽前報道與中國新聞改革的節(jié)奏相符,它從另一個視角折射出中國體育與人民生活相關的發(fā)展和變遷,并且完成了由“錦標體育”到“生活體育”的一個蛻變。從“錦標體育”到“生活體育”,在這其中媒介的作用不容小覷。媒介所塑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已經成為當今人們接受信息、形成觀念的重要渠道。
《廣州日報》就在牢牢把握住了我國的四次新聞改革核心的前提下,將亞運會的賽前報道進行了一個不小的蛻變。大眾傳播媒介最核心的任務就是如何用鏡頭和語言傳遞現(xiàn)階段公民社會的“生活體育”宗旨,增加受眾對新時期體育文化的認同感,然后將體育真真切切地融入我們的生活。
《廣州日報》可以刊登一些關于運動員的生活的報道,但前提是正面的,是與推崇“生活體育”這一主題相吻合的,不能過度娛樂化?!稄V州日報》還應充分發(fā)揮其作為廣東省發(fā)行量第一、訂閱量第一、零售量第一和傳閱率第一的報紙的評論和報道宣傳的優(yōu)勢,利用亞運會這一平臺,以更利于全民接觸體育,發(fā)展體育的方向,繼續(xù)引領中國體育走向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陳晴.錦標主義的百年糾結與未來走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1).
[2] 李新秀.從金牌體育到生活體育——體育文化的本質回歸[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4).
[3] 田姣,田斌.《廣州日報》亞運宣傳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J].新聞與傳播,2012(1).
[4] 廖慧平.從“展示·圖強”到“分享·和諧”—— 《人民日報》歷屆全運會報道輿論引導嬗變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6).
[5] 李良榮. 新聞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