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流動人口城市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基于北京市流動人口的調查數(shù)據(jù)

      2016-01-21 08:13:09朱海琳陳建成張玉靜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流動人口

      朱海琳,白 薇,陳建成,張玉靜

      (北京林業(yè)大學 經(jīng)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流動人口城市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基于北京市流動人口的調查數(shù)據(jù)

      朱海琳,白薇,陳建成*,張玉靜

      (北京林業(yè)大學 經(jīng)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83)

      摘要:如何使流動人口更好的融入城市,已成為城市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議題?;诒本┦辛鲃尤丝诘恼{查數(shù)據(jù)對流動人口的城市歸屬感和主觀幸福感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對流動人口的城市歸屬感和主觀幸福感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內部差異;在目前階段,提高城市歸屬感依然是提高流動人口幸福感的主要途徑,但歸屬感并不是影響幸福感的唯一因素,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等個人因素也對幸福感有顯著影響,這為提升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提供了理論參考。

      關鍵詞:流動人口;城市歸屬感;主觀幸福感

      文章編號:1671-1653(2015)01-0033-06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1653.2015.01.006

      Abstract:How to mak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tegrated into the city the city becomes an important issue of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tudy analyzed the city belonging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ternal differences in their perception in two aspects.So raising city belonging i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happiness for floating people.City belonging is a key but not the mere factor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besides city belonging, other

      收稿日期:2015-03-12

      基金項目:北京市高等學?!扒嗄暧⒉庞媱潯表椖?YETP0779);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630302)

      作者簡介:朱海琳(1988-),女,滿族,山東即墨人,北京林業(yè)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2012級行政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通訊作者:*陳建成(1963-),男,山西芮城人,北京林業(yè)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林業(yè)經(jīng)濟管理、公共管理和林業(yè)統(tǒng)計研究。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onging Sense of C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Floating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Beijing

      ZHU Hai-lin, BAI Wei, CHEN Jian-cheng, ZHANG Yu-j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factors such as sex,age,education,marriage,etc.This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floating population.

      Key words:floating population; belonging sense of city; subjective well-being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根據(jù)最新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2010年,我國流動人口已經(jīng)達到2.6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近20%。[1](P1)在我國人口流動遷移政策沒有大的變化前提下,綜合考慮城鄉(xiāng)人口自增趨勢及勞動力轉移等因素,預計到2050年,流動人口的規(guī)??蛇_3.5億人左右。[2](P1)

      隨著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積極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我國正經(jīng)歷著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人口流動。流動人口構成中大部分為從農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外來人口大規(guī)模流向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和發(fā)達地區(qū),為流入地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外來人口在流入地落戶的比例很低,外來人口表現(xiàn)出很高的流動性。流動性強不僅對外來人口的工作和生活質量造成負面影響,也給流入地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帶來諸多問題。顯然,流動人口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幸福與否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學術界對流動人口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從已有的文獻來看,研究已涉及流動人口對城市的態(tài)度、城市適應情況、返村或留城的想法、流動人口的心理以及各種改善的方法、對策等等[3](P11~12),而對流動人口的城市歸屬感和主觀幸福感鮮有關注,另外也較少用實證的方法來分析和研究歸屬感。在影響幸福感的眾多因素中,城市歸屬感雖然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但歸屬感對幸福感依然起著最基礎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市流動人口為研究對象,選取城市歸屬感和主觀幸福感兩個典型反映流動人口個體生活狀態(tài)的綜合指標,探討二者的關系,進而揭示城市歸屬感對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強度。

      二、研究設計

      (一)數(shù)據(jù)來源及樣本特征

      采用問卷調查法深入北京8個區(qū)(縣)的居民小區(qū),向流動人口發(fā)放問卷,最終獲得有效樣本220份。其中男99人(45%),女121人(55%);從受教育程度來看,大專及以下65人(29.5%),本科83人(37.7%),碩士39人(17.7%),博士33人(15.0%);年齡在20歲以下57人(25.9%),20~30歲之間57人(25.9%),30~40歲之間46人(20.9%),40~50歲之間34人(15.5%),50歲以上26人(11.8%);婚姻狀況中未婚81人(36.8%),已婚111人(50.5%),離異28人(12.7%)。

      (二)分析方法與變量設置

      本文通過SPSS21軟件,首先,進行單因素分析,檢驗個人特征因素對主觀幸福感是否相關;其次,將有關的個人特征因素作為控制變量,將城市歸屬感作為自變量,主觀幸福感作為因變量,采用ordinal回歸模型進一步檢驗分析城市歸屬感對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關于城市歸屬感部分的調查,分為地域歸屬感和群體歸屬感。地域歸屬感包括居民對所在社區(qū)歸屬感認知、所在城區(qū)歸屬感認知和所在城市歸屬感認知這3道題目;群體歸屬感側重于從社會和思想心理、文化觀念方面開展調查,包括互幫互助、尊重、歧視、政府可靠程度等7道題目。[4](P172~177)關于主觀幸福感部分的調查,借鑒歐洲社會調查(ESS)問卷從5個維度設置題目,分別為情緒(5個題目)、生活滿意度(4個題目)、活力狀況(8個題目)、韌性與自尊(4個題目)以及積極作用的影響(9個題目)。

      三、研究的實證分析

      (一)個人特征因素與幸福感的相關關系檢驗

      因為不同題型采用不同等級的計分標準,本文為方便比較分析,故采用Z分數(shù)將全部數(shù)據(jù)標準化,再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我們利用標準化公式:Z= (X-M)/SD,其中Z代表均值,X代表樣本值,M代表平均值,SD代表標準差,即每一個變量值與其平均值之差除以該變量的標準差。無量綱化后各變量的平均值為0,標準差為1,從而消除量綱和數(shù)量級的影響。計算出主觀幸福感各維度的Z值,而后計算出主觀幸福感總體得分,即5個分維度Z值得分的總和;同理,求得城市歸屬感及其各維度得分。

      1.性別與主觀幸福感

      在北京地區(qū)流動人口樣本中,男性與女性在主觀幸福感總分和分維度的兩類均值上都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見表1)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不同性別在主觀幸福感及分維度上有一定差異,女性在主觀幸福感方面(0.028)高于男性(-0.031),且在情緒表達方面的幸福感、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活力狀況、韌性與自尊和積極作用5個分維度都高于高于男性,但都不顯著 (p>0.05)。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北京市流動人口中女性較男性在主觀幸福感方面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

      表1 不同性別的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差異

      2.年齡與主觀幸福感

      為了分析方便,對年齡進行分組,將25歲以下的作為一組,26~30歲、31~40歲、41~50歲、50歲以上各作為一組,分別編碼記為1、2、3、4、5。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來考察年齡狀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在個人幸福感上未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但在分維度“情緒幸?!焙汀盎盍顩r”上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其中,在“情緒幸?!焙汀盎盍顩r”維度上,31~40歲的人群得分最低,通過兩兩多重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31~ 40歲人群與其他年齡段人群在情緒幸福方面及活力狀況方面均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31~40歲人群在情緒態(tài)度上較其他年齡段人群更消極。

      表2 不同年齡的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差異

      3.婚姻狀況與主觀幸福感

      根據(jù)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流動人口中已婚者最多。隨著人口流動模式的改變,以家庭為流動單位的比例有了很大增加,外來常住人口全家都在北京生活居住的比重己達到36.3%,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正以家庭模式流入到北京。另外,14.2%的被調查者為已婚但是孩子在老家,已婚者的比重占北京市流動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橐鰻顩r的不同在主觀幸福感及其子維度(情緒、生活滿意度)上均表現(xiàn)出了顯著性差異(p<0.05)。經(jīng)過多重比較分析,未婚群體的幸福感顯著低于已婚群體;一定程度上說明,已婚流動人口對城市生活較為適應和滿意,否則不會、也很難將家庭成員都帶入城市中。

      表3 不同婚姻狀況的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差異

      4.受教育程度與主觀幸福感

      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隨著學歷的增長在社會上的幸福感也越高。但在分維度“活力狀況”和“積極作用”2個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從均值上可以看出,大專以下學歷的人群在“活力狀況”上的得分(-0.021)最高,而博士(含在讀)以上學歷的人群得分(-0.125)最低。在“積極作用”對個人幸福感上的影響方面,碩士(含在讀)的人群得分(0.024)最高,而大專以下學歷的人群得分(-0.016)最低。隨著學歷的增長在社會上的幸福感也越高。這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低的人進入到城市生活以后,存在認知面窄、低學歷、無經(jīng)驗的情況,可能被各個招聘組織或群體所排斥,只能從事體力活,會產(chǎn)生自卑不愉快的心理,因而對城市生活的滿意度不高。

      表4 不同教育程度的流動人口主觀幸福感差異

      (二)城市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因不同題型采用不同等級的計分標準,故采用Z分數(shù)將數(shù)據(jù)標準化。城市總體歸屬感得分為地域歸屬感與群體歸屬感得分的總和。

      由表2可以看出,除主觀幸福感子維度——“積極作用”的均值0.002大于0以外,流動人口的主觀幸福感(-0.242)及其各維度得分均在平均水平(0)以下,說明所調查的北京流動人口整體的主觀幸福感低于北京總人口的平均水平;除群體歸屬感的均值0.045 9大于0以外,流動人口的歸屬感(-0.070 4)與地域歸屬感(-0.116 3)均在平均水平以下,這說明北京市流動人口群體的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程度不容樂觀,雖然身處國際大都市,但其融入程度并不高,對生活的滿意度與主觀感受普遍低于城市本地人。

      表5 城市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的描述性統(tǒng)計

      (三)城市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相關性

      采用皮爾遜相關分析,考察流動人口的城市歸屬感各維度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之間的相關性。由表3可以得到,城市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系數(shù)為0.541大于0.5,且不相關的概率小于0.05,說明城市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中度正相關。城市歸屬感越強的流動人口其主觀幸福感也隨之越強;同時,主觀幸福感指數(shù)高的人,其城市歸屬感也會較強。另外,城市歸屬感的子維度——地域歸屬感和群體歸屬感均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的正相關,但從相關系數(shù)可以看出,群體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程度更高(0.660>0.289)。具體看,除地域歸屬感與活力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沒有達到顯著水平,其余的歸屬感各維度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之間均表現(xiàn)出了顯著的正相關;這說明流動人口一旦在流入地找到歸屬感,其內心情緒、對生活的滿意度、自身的活力狀況、對尊嚴的自我感知以及積極態(tài)度等方面均會有所提升??梢姎w屬感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緊密的正向相關關系。

      表6 城市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各維度之間的相關性

      (四)城市歸屬感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

      為了進一步探討城市歸屬感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作用,我們以城市歸屬感的子維度——地域歸屬感和群體歸屬感作為自變量,以主觀幸福感作為因變量,運用Stepwise逐步回歸法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結果見表4。由檢驗結果可知,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為0.451,調整后的擬合優(yōu)度為0.446,在該領域的可接受范圍內。F統(tǒng)計量為88.982且顯著,即拒絕原假設,說明該模型不存在異方差現(xiàn)象。DW值為2.013符合要求,說明該回歸模型結果不存在自相關現(xiàn)象。所以,得到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為

      Y=-0.324+2.642X1+0.339X2,

      (1)

      其中,X1表示群體歸屬感,X2表示地域歸屬感,Y表示主觀幸福感。自變量的顯著水平值均小于0.05,拒絕常數(shù)項和回歸系數(shù)為0的假設。

      由模型(1)可知,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群體歸屬感每增加一個單位,流動人口的主觀幸福感會提升2.642個單位;地域歸屬感每增加一個單位,流動人口的主觀幸福感會提升0.339個單位。由回歸系數(shù)可以看出,群體歸屬感較地域歸屬感對流動人口的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程度更大。說明通過提升流動人口的群體歸屬感來提升其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是較為明顯的,而地域歸屬感對主觀幸福感的貢獻雖不是很大但也不能忽視。所以,在社會關注流動人口,致力于提高主觀幸福感的時候,不妨從增強城市歸屬感入手,特別是提升群體歸屬感,使流動人口感受到所處城市的包容,使其融入到居住的城市當中來。

      表7 流動人口歸屬感各維度對主觀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四、研究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以北京市居民幸福感問卷為基礎,分析了流動人口的城市歸屬感和主觀幸福感的現(xiàn)狀,進而探討了流動人口的城市歸屬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分析結果顯示,北京市流動人口的城市歸屬感從低到高,主觀幸福感的均值是單調遞增的,城市歸屬感越強,幸福感就越強。流動人口的城市歸屬感對主觀幸福感也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所以,在目前階段,提高流動人口社會歸屬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徑。此外,社會歸屬感只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個人特征因素對主觀幸福感也有顯著影響,本文的實證分析證實了主觀幸福感的綜合因素論觀點。

      本文通過對北京市流動人口的問卷調查,獲得了第一手的有效樣本220份,雖不足以覆蓋整個北京市的流動人口,可能會存在某些偏差,但對這些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的現(xiàn)狀和問題還是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參考價值。

      (二)加強北京市流動人口城市歸屬感和主觀幸福感的建議

      1.發(fā)揮社區(qū)管理與服務機制

      城市流動人口是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城市社會的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為了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會,提升他們的幸福感,首先應發(fā)揮社區(qū)管理與服務功能。社區(qū)作為流動人口社會支持的基本單位,一方面,應發(fā)揮其管理職能。社區(qū)管理者應及時充分地了解該社區(qū)流動人口的現(xiàn)狀,通過走訪調查,依據(jù)流動人口的籍貫、職業(yè)等類別進行歸檔管理,辦理暫住人口登記證、外來人口務工證等,從而更好地維護流動人口在暫住地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應發(fā)揮其服務職能。社區(qū)組織應特別面向弱勢群體提供保障性服務,包括資金、物質等福利形式,解決流動人口群體的實際困難。例如,社區(qū)居委會應給予流動人口在醫(yī)療衛(wèi)生、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文化教育、困難扶持等方面進行等同于常住居民的服務。社區(qū)組織還應定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特別應呼吁外來流動人口積極參與社區(qū)活動。不僅能提高流動人口群體有序參與社區(qū)生活的水平,還能增強該群體的共同體意識和公益意識,使其有溫馨的“回家”感覺。[5](P27)社區(qū)服務機制是通過加強流動人口群體與社區(qū)鄰里、朋友的交往互動,逐漸使其融入到城市社區(qū)的小環(huán)境中來。

      2.加強社會扶持力度

      流動人口群體進入城市的途徑多是以親戚朋友、同鄉(xiāng)前輩等以血緣、地緣、業(yè)緣為關系支持網(wǎng)絡,把原來農村的社會網(wǎng)絡帶入到城市社會,在城市形成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社會交往網(wǎng)絡,這種社會網(wǎng)絡降低了他們在城市的交易費用,節(jié)約了生活成本,是一種理性的行為選擇(錢正榮,2010)。例如,北京市豐臺區(qū)南苑大紅門地區(qū)以經(jīng)營服裝業(yè)為主的“浙江村”的流動人口中有近八成都是來自浙江樂清縣。這種支持關系的日益擴張就會形成流動人口的“城中村”生活圈,形成了以城市謀生為基本的生活空間,具有對居留地的歸屬感和認同感[3](P11~12),這就是典型的流動人口的群體歸屬感,研究也證明了群體歸屬感會對主觀幸福感有更大程度的影響作用。但實際上在城市人眼中他們仍被貼上“外地人”的標簽,所以非正式的支持系統(tǒng)對流動人口的幸福感作用只是暫時的。提升流動人口的主觀幸福感還需要通過政府、企事業(yè)單位、法律咨詢機構的共同扶持、提供幫助得以實現(xiàn)。例如,政府部門應號召各用人單位面向外來流動人口提供平等的就業(yè)信息;各用人單位按照國家相關規(guī)定給流動人口繳納社會保險;當流動人口群體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時,法律咨詢機構應做到免費或低收費為他們提供專業(yè)的法律咨詢援助。

      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流動人口為我國的經(jīng)濟的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并沒有得到與之付出相對應的保障待遇。解決流動人口問題,實際上是解決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問題,為了維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保障流動人口的社會福利,可通過以下四種辦法完善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2](P1):一是強制實施工傷保險制度,必須強制執(zhí)行流動就業(yè)人口的工傷保險的參保就業(yè)。政府應大力打擊用人單位違法簽約行為,就業(yè)流動人口也需增強自身的工作危險性辨別意識, 認識到工傷保險和工傷賠償對于自己的重要性,一旦出現(xiàn)工傷事故,流動人口能夠消除顧慮,愿意去醫(yī)院進行工傷救治,使得工傷保險真正成為就業(yè)流動人口謀取福利的社會保障政策。二是養(yǎng)老保險全國統(tǒng)一聯(lián)網(wǎng)。大部分的流動人口是跨省的全國性流動,養(yǎng)老保險金繳納并不能隨著自身流動性而移動, 導致流動人口對養(yǎng)老保險金繳納的積極性不高,根據(jù)保險人移動的特點,應建立全國聯(lián)網(wǎng)的保險金繳納方式,從而增加了流動人口繳納養(yǎng)老保險的積極性,實現(xiàn)了流動人口養(yǎng)老保險方便快捷的目的。三是完善流動人口的失業(yè)保險。流動人口普遍工期短,在他鄉(xiāng)沒有廣泛的人脈,一旦在城市中失業(yè)將會面臨很高的生活風險,政府應該承擔起救助的義務,不但在經(jīng)濟上給予支持,還需要提供就業(yè)信息、免費的職業(yè)培訓等等。四是改變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難的問題。國家應該當出臺一項針對勞動流動人口子女的專項福利政策,公平公正,不會因地域和戶籍的差異而隱射出不平等待遇。鼓勵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并協(xié)助打工子弟學校的正常運營。

      4.轉變態(tài)度

      從外來流動人口的角度來講,遷入大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經(jīng)濟訴求,為了使家里人的生活更加富裕。但另一方面,外來人口對城市建設的貢獻可謂是功不可沒,無論是公路、橋梁還是一幢幢的高樓大廈,都少不了外來農民

      工的辛勤汗水。所以外來流動人口不應該因為個人的教育程度低而產(chǎn)生過多的自卑心理,應該在有限的時間里加強文化教育,樹立信心,從而更快地融入到城市社會中來。從城市人的角度來講,也應當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流動人口,以包容的胸懷接納外來人。只有雙方在態(tài)度上進行轉變,外來流動人口群體才會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更多的歸屬感與認可感,進而幸福感也將大大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第1號)[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2011.

      [2]夏倫.流動人口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基于北京市流動人口的調查數(shù)據(jù)[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3]張獻,劉力皸.關于流動人口城市歸屬感問卷調查報告——以湖南調查為例[J].企業(yè)家天地(下旬刊),2012,(5).

      [4]Hagerty,B.M,Lynch-Sauer,Patusky,K.L.,Bouwsema,M.,Collier,P..Senseofbelonging:Avitalmentalhealthconcept.ArchivesofPsychiatricNursing,1992,6(3).

      [5]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司.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0[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主觀幸福感流動人口
      漫畫
      關愛明天(2016年12期)2016-12-20 05:21:01
      體育鍛煉對廣州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實驗研究
      民辦高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控制源相關研究
      山東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6:24:17
      關于體育參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檔案工作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數(shù)說流動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7期)2016-11-24 03:55:42
      數(shù)說流動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1期)2016-11-19 14:08:09
      西藏高校大學生自我概念與主觀幸福感的特點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49:25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15:54
      流動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記
      婦女生活(2016年3期)2016-03-11 22:19:59
      肇州县| 蓝山县| 昌都县| 安徽省| 溆浦县| 沙河市| 花莲县| 银川市| 新野县| 远安县| 孝义市| 清远市| 河池市| 仪征市| 锦州市| 上蔡县| 灌南县| 兰溪市| 三穗县| 彰化县| 山阴县| 集贤县| 大石桥市| 富川| 巧家县| 沾化县| 邹平县| 屯留县| 康定县| 方城县| 洞口县| 沽源县| 昭苏县| 淳化县| 英超| 黄山市| 通化市| 宁陵县| 海阳市| 社旗县| 昌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