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摘要】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或結構之后,要引導學生進入精讀、欣賞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感悟、品味、咀嚼、欣賞,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提高鑒賞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憑借課本培養(yǎng)各種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在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關注能力培養(yǎng),搞好閱讀教學。
一、關注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習字詞的權利完全放給學生,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理解與運用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只要進行適當?shù)臋z測即可。比如關于詞語意思,可以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說一說,說錯了由組員予以糾正。學生“自主先學”之后進入反饋階段,由各組推薦的同學進行展示匯報學習情況。我在教學《諾貝爾》一文時,檢查學生對詞語意思的理解情況,要求每一學習小組內的4號同學來說說“盛會”“毫不氣餒”“遺囑”等詞語的意思,大家看他(她)說得對不對,對的給予認可;錯的給予糾正。最后,我進行小結,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其中,前兩個詞語要先理解其中關鍵字“盛”“餒”的意思;最后一個詞語要理解“遺”和“囑”的意思,再兩個意思連起來就是整個詞語意思。當然,理解詞語的方法很多,教師可結合象形、會意、形聲等構字方式來教給學生具體的方法。
學習詞語不僅要理解意思,還要學會應用。尤其是一些意思相近的詞語,要引導學生辨別意思,弄清應用范圍和對象。比如《諾貝爾》一文中出現(xiàn)了下面幾個詞語:誕生、逝世、震撼、成就。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并學會應用?最好的辦法就是“辨析詞義”。筆者在課堂上的做法是,要求學生比較下面詞語在用法上的不同,由每組3號同學在組內說一說,其他同學予以點評。第一組:誕生——出生;第二組:逝世——去世;第三組:震撼——震動;第四組:成就——成績。每比較完兩個詞語,就用這兩個詞語練習說話,由每組的2號同學起來回答,其余學生評議。
二、關注整體感知能力培養(yǎng)
閱讀一篇課文首先要了解課文的大意,即主要講了什么內容?課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主要人物是誰……這些都屬于整體感知的內容。教學《諾貝爾》一文,筆者運用下面兩道題目考查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情況——根據(jù)你閱讀課文所獲得的信息完成下面的填空:(1)諾貝爾,是( )(填國家)化學家。他一生在各方面有過許多發(fā)明,而他最突出的發(fā)明是( )。他先后發(fā)明了( )、( )和( )的炸藥。為了發(fā)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 )。(2)諾貝爾獎主要獎給以下五個領域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 )、( )、( )、
( )、( )。學生能夠正確地完成填空,也就說明能夠從整體上感知這篇課文的內容。
關于“課文結構”的整體感知,也可以在第2課時細讀欣賞之后來進行歸納。如學習《諾貝爾》一文,就要讓學生知道,課文先介紹了諾貝爾授獎的時間、地點,接著講述了諾貝爾發(fā)明炸藥的歷程及所付出的代價,最后介紹了諾貝爾獎的內容。在閱讀教學中,弄清文章的寫作思路,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取寫作方法,懂得寫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做到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經常進行這樣的概括訓練,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關注感悟欣賞能力培養(yǎng)
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或結構之后,要引導學生進入精讀、欣賞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感悟、品味、咀嚼、欣賞,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提高鑒賞水平。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在自己的著述中大力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所以,小學語文教學要通過精讀這一手段來提升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學生一顆敏于感悟的心靈。
比如,教學《諾貝爾》一文,通過抓住重點語段或精彩語段,引導精讀感悟,學生就會明白諾貝爾發(fā)明炸藥的動力來源是什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經歷了怎樣的危險,品嘗到了怎樣的成功喜悅,做出了怎樣無私的奉獻,等等。《諾貝爾》一文,有的是簡單的概述,有的是細膩的描繪,比如課文第8自然段,就好比是一個精彩的“特寫鏡頭”,再現(xiàn)了諾貝爾搞試驗時發(fā)生的驚心動魄的一幕。教學此段,要讓學生反復品讀、想象諾貝爾的動作、神態(tài)、心理。尤其要弄懂這一段中描寫人們驚呼的話語和諾貝爾呼喊的話語,兩相對比更能讓學生體會出人們的惋惜之情和諾貝爾取得實驗成功時欣喜若狂的心理。這些閱讀體驗必須借助“精讀”來獲得。任何游離地語言文字之外的講解與分析,都是無助于學生感悟能力提高的徒勞之舉。
四、培養(yǎng)學生表達運用能力
學習語文一要培養(yǎng)學生對口頭語言或書面文字的理解能力,二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表達能力,包括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閱讀教學中的回答問題、復述課文都是訓練學生口頭語文的有效手段。教師要從低年級就要對學生進行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訓練說完整話、說幾句連貫的話,圍繞一個中心意思說一段話。要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陳述自己的思想,善于在小組內跟同學交流或面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對課文的感悟成果,做到落落大方、聲音洪亮、條理清楚。比如,教學《諾貝爾》一文,就可以讓學生復述諾貝爾發(fā)明炸藥的經過或者復述課文第8自然段搞實驗的場景。這是口頭語文的訓練。為培養(yǎng)學生概括、歸納能力,發(fā)展書面表達能力,還可以安排學生提取課文主要信息,給諾貝爾寫一個百字左右的小傳。寫好之后,在班級內朗讀,大家共同評議、修改,力求語言更加簡練、生動。
五、關注課外攝取能力培養(yǎng)
課文只是一個例子,教師要憑借這個例子,教給學生閱讀和寫作方法。課文同時又是一個“引子”和一扇“窗口”,閱讀教學要由一篇引向多篇,體現(xiàn)拓展意識;要透過課文這扇“窗口”去瞭望更多的風景,培養(yǎng)學生課外攝取能力。比如,教學《諾貝爾》一文,拓展閱讀的內容可以是一本書——《諾貝爾傳記》,也可以是其他科學家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這些閱讀材料可以由老師提供,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搜集。可以是相關書籍,也可以是網絡資料。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只有通過拓展閱讀,才能開闊視野,豐富見識,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和寫作素材,進而提升閱讀和寫作能力。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