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音
(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杭州311402)
地方文化視域下的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改革
周曉音
(杭州科技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杭州311402)
大學語文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它在高職課程體系中并未有明確的定位,而且存在著教材同質化、教學學科化和課程邊緣化的問題。文章根據(jù)高職院校服務區(qū)域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嘗試地方文化視域下的高職語文教學,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校地結合,品學游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學習的評價方式,使語文教學接地氣,重建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地方文化;《品味浙江》;人文素養(yǎng);專業(yè)發(fā)展;語文興趣
大學語文是一門工具性、人文性和審美性相統(tǒng)一的課程,它在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語言文字能力和人文品格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對大學語文課程的研究多集中于語文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語文教材、語文教學模式和語文考試等問題上,其中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改革多集中在語文教育與專業(yè)、職業(yè)發(fā)展的關系上。筆者在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鄉(xiāng)土文學作品是非常好的語文教材,它蘊含著豐富的地方文化,既貼近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又能夠滿足他們成長和發(fā)展的需求。
(一)存在的問題
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大學語文在全日制普通高校普遍開設,成為除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以外各個專業(yè)的公共必修課。遺憾的是,大學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并未有明確的定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教材同質化。《大學語文》教材有1 000種之多,現(xiàn)在用于教學的就有400種左右。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齊森華表示:現(xiàn)在的《大學語文》雖然品種多,但看上去卻很相似。①李昆蔓:《對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評述和教學改革》,《職教探索》2013年第2期,第190頁。《大學語文》基本上是文學史結構類型和文體結構類型,從中國古代到現(xiàn)當代的文學作品,還有部分外國文學作品,而且選篇與中學語文多有重復。近年來出現(xiàn)了一些以人文話題為結構類型的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結構。目前,《大學語文》在普通高校運用得較多,在高職院校運用得較少,且普適性強、針對性弱。
二是教學學科化。教學重視語文學科體系,如文學史的構建、語言文字知識的落實等,這使高職院校學生形成一種隔閡。教學過程也存在模式化、簡單化的傾向,重視篇章句的閱讀、思想與藝術的分析,學生多被動接受,對大學語文課缺乏興趣。究其原因,與長期以來對語文教學的片面認識不無關系,語文教育成為一種簡單的對使用工具的訓練。
三是課程邊緣化。大學語文已成為普通高校的公共必修課,但在高職院校處于邊緣化地位。高職院校往往把高等職業(yè)教育當成某種特定職業(yè)的專業(yè)技能培訓,而沒有看成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重視“技術”,忽略“素養(yǎng)”,使得人文素質教育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據(jù)筆者了解,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已很少列入必修課,列入選修課的也是少數(shù),不開設的則比比皆是。
高職院校忽視人文基礎課,極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根據(jù)教育部2006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高等職業(yè)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yǎng)面向生產(chǎn)、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备叩嚷殬I(yè)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它既是職業(yè)教育,重視技能性,又是高等教育,區(qū)別于短期的職業(yè)培訓,它以“育人”為主要目標,關心學生的素質,即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大學生綜合素質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文素質,整個民族人文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其中,人文素質中的母語素養(yǎng)至關重要。①周建民:《論大學母語教育的變革》,《江漢學術》2013年第1期,第25頁。因此,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中有存在的必要,關鍵是如何開設才能使其更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職業(yè)需求,在道德培養(yǎng)、情感浸潤、審美提升和文字運用上發(fā)揮獨特的育人功能。
(二)與地方文化結合的意義
大學語文是一門集文學性、趣味性、審美性和工具性于一體的人文素質課程。地方文化是指與特定區(qū)域相聯(lián)系的文化,包括古代、現(xiàn)代和當代的文化,也包含歷代文學、風土人情、民間風俗、傳說故事、名人傳記和古建遺存等諸方面,是一個地方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產(chǎn)物。語文教育完全可以從地方文化中汲取“養(yǎng)料”,對學生進行道德人格、人文情懷、審美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接地氣”的語文有利于高職人才培養(yǎng)。根據(jù)《若干意見》中“服務區(qū)域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結合地方文化進行語文教育,有助于學生對地方文化的了解與認同,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作貢獻。學生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能從中汲取“營養(yǎng)”,在今后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中能結合地方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能運用地方文化創(chuàng)造更多的職業(yè)價值。
2.熟悉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地方文化中尋找語文教育的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親切的語文讀本,改變大學語文教材同質化和學生缺少學習興趣的現(xiàn)象。學生在學習大學語文前雖對地方文化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入,“熟悉”的“陌生感”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了解地方文化的欲望,提高語文學習的接受性,而地方風物、歷史、文化及精神也會隨著鄉(xiāng)土語文的學習,自然而然地根植在他們身上。
語文教育是受制于主流文化的開放性的文化活動過程,也是活動主體(活動參與者)文化生成與建構的過程。②鄭佩瑗:《從文化學視角看高職大學語文建構》,《廣東教育·教研》2007年第7/8期,第36頁。K學院是一所高職院校,自2009年起開設公共選修課“跟我游——文學中的浙江”(鄉(xiāng)土大學語文)和會展專業(yè)的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從地方文化視角出發(fā),開展“降低重心、能力本位、注重人文、突出實踐與運用”的高職語文課改探索。同時,為獲得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反饋意見,筆者召開座談會,并開展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在K學院會展專業(yè)學生中進行,共發(fā)放問卷147份,回收有效問卷147份,有效率為100%。問卷涉及大學語文的教材選擇、教材與專業(yè)關系、教學模式以及學習評價等內(nèi)容,通過學生的評價獲悉其對課程的接受程度。
(一)鄉(xiāng)土教材的選取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載體,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重要依據(jù)。教材選篇能夠讓學生坐下來、讀進去,有啟迪才能夠將文化的因子擴散到學生的血液進而浸潤他們的心靈。③陳艷秋:《社會需求視界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10期,第174頁。為此,在大量的名人名家描寫浙江的文學作品中,選擇人文性、審美性、閱讀性和規(guī)范性兼佳的篇章,形成鄉(xiāng)土語文教材《品味浙江》。教材改變了以文學史或文學體裁為結構模式的慣常體例,以話題為結構類型,分為風骨卓立、江南煙雨、風俗畫卷、千年一回和城市密碼五個模塊,圍繞作品,配以圖片、資料小卡片和作品導讀,集浙江文學、歷史、地理和文化于一體。所選作品兼及古代、現(xiàn)代和當代,尤其注重當代元素,如《杭州的現(xiàn)代童話·西湖重》《走進寧波·邵逸夫的名人檔案》《溫州人走世界·回望凱旋門》《橋圖騰》等,內(nèi)容鮮活,重視新的人文思想如浙商精神對學生的啟迪作用;文體有詩歌、散文、戲劇和小說,文字運用規(guī)范,特別選擇可讀性較強的作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
K學院以《品位浙江》作為“大學語文”課程的主要教材。公共選修課“跟我游——文學中的浙江”以《品味浙江》作為教材;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yè)學生的“大學語文”課程則使用兩本教材:以《品味浙江》為主,以《大學語文》①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公共基礎課規(guī)劃教材,由王艷玲、楊巧云主編。為輔(自學教材)。在教學選篇上盡量兼顧專業(yè)特性,選取與會展有關的篇目,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富春山居圖的展覽)、徐霞客的《游天臺山日記》(徐霞客游天臺山之日被定為中國旅游日)、郁達夫的《西溪的晴雨》(有西溪花朝節(jié)、西溪端午龍舟節(jié))、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文人雅會的節(jié)慶活動、書法節(jié))、周密的《觀潮》(觀潮節(jié))、周作人的《烏篷船》(紹興有以烏篷船為題材的展會)、茅盾的《香市》(市民的節(jié)慶活動)、豐子愷的《塘棲》(塘棲枇杷節(jié))、王旭烽的《南方有嘉木》(茶文化節(jié))、越劇《梁?!泛汀栋咨邆鳌罚ê贾菔菒矍橹迹┑龋箤W生閱讀相關文章,思考文學、歷史、文化與會展的聯(lián)系,啟發(fā)會展策劃靈感。
對于將《品味浙江》作為大學語文教材,學生紛紛表示:一拿到這本教材,就馬上去讀描寫杭州的作品;這門課程能把我們帶入那個屬于人文、山水的世界;印象最深刻的是朱自清的《春暉的一月》,喜歡他筆下的春暉和鄉(xiāng)村生活,質樸、簡單、真誠、淡雅;讓我們有了許多更向往的地方,豐富了精神世界……鄉(xiāng)土語文構建了文學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應有的文化品性,使學生以書本的文學作品為出發(fā)點,讀浙江、品浙江、走浙江。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在“對于教材《大學語文》與《品味浙江》的看法”一題(多選題)中,分“可讀性強”“天然的親切感”“選材的豐富性”和“對專業(yè)學習幫助大”四個選項,《大學語文》的得票數(shù)分別為57、25、67和17,《品味浙江》的得票數(shù)分別為33、88、47和23??梢?,盡管選材受到地域限制,學生仍非常認可《品味浙江》。《大學語文》的優(yōu)勢在于能在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作品中選取篇章,相較而言,《品味浙江》在可讀性與豐富性上略遜一籌,但天然的地域親切感是其所特有的,能讓學生走進它、喜愛它,提高閱讀興趣。在專業(yè)學習上,地方文化視域下的大學語文能更好地啟發(fā)學生運用地方文化進行會展項目的設計。在“對教材選用的看法”一題中,86.4%的學生贊同將《品味浙江》教材與《大學語文》教材結合使用,反映了會展專業(yè)學生既想立足本土又想拓寬視野的真實需求。
(二)教學模式的改革
單一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疲憊感,要使學生從“被學習”中解放出來,消除厭倦心理,就要進一步從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K學院采用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校地結合,品學游一體”的教學模式。
1.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品讀《品味浙江》中的作品,通過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具有豐厚地方文化的情境中。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作品,還要進行拓展學習,圍繞“我的家鄉(xiāng)”寫博文,制作PPT進行演示講解。學生在學習中不再是簡單的聽眾,而是在“做中學”:查閱資料、拍攝家鄉(xiāng)景觀以及整理交流思路。學生的口頭和書面的語言表達能力、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等,都能在這種主動學習中得到鍛煉與提升。
2.校地結合?!捌肺墩憬卑训胤劫Y源融入課堂教學,積極利用校外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等多種資源,使學生真切地觸摸歷史、感受文化。同時,學生也把家鄉(xiāng)的文化帶入課堂,王陽明、王國維、戚繼光、徐志摩、茅盾、張樂平、陳省身及朱生豪等人物,跨湖橋文化、良渚文化、南湖煙雨、臨安錢王祠及海寧觀潮等歷史文化古跡和自然名勝,湖筆、安吉白茶、杭嘉湖絲綢及金華火腿等頗具文化色彩的特產(chǎn),經(jīng)過精心準備進入課堂交流。每個學生都貢獻一個話題,教學內(nèi)容就會很豐富,學生的視野就會擴大。
3.品學游一體。學生跟著作品品味和游覽每個地方,又結合作品實地游覽,如走進杭州富陽的郁達夫故居、近距離探尋文學大家的人格與成就和走進西溪濕地感受自然與文化交織的美麗等。這種實地學習,使學生對人生、社會和生活有更深切的感悟,其情感、審美和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
(三)評價方式的完善
學業(yè)成績評定是教學的手段之一,改革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必須要與改革大學語文評價結合起來。學業(yè)評價既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作出評價,還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作出評價,既注重評價的終結性反饋功能,也注重評價的過程性調節(jié)、激勵和導向功能。比如,要求學生完成以下學習任務,作為形成性考核的成績:一是課堂交流,做好PPT,介紹家鄉(xiāng)(人物、風俗和景物);二是參觀郁達夫故居和杭州西溪濕地;三是以家鄉(xiāng)覽勝、游記等形式寫兩篇博文。
在終結性考核中,公選課“跟我游——文學中的浙江”采用開卷考,占總成績的50%;會展基礎課大學語文采用閉卷考試,占總成績的60%,要求學生自學的《大學語文》占卷面成績的30%。在“大學語文考核方式”調查題目中,選擇“平時成績+閉卷考試”的有44人(占29.9%),選擇“平時成績+開卷考試”的有66人(占44.9%),還有27人(占18.4%)選擇“不需要考試,以平時成績計分”,僅11人(占7.5%)選擇“開卷考試”或“閉卷考試”一種形式的終結性考核方式。這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重視平時成績,認為這樣的評價比較客觀,能夠把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果都納入考核的成績,使他們自始至終保持學習興趣,不斷積累語文素養(yǎng)。
本著遵循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基礎性的特點、探索地方文化視域下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新路子的想法,筆者在實踐中作了以下思考。
(一)大學語文與人文素質培養(yǎng)
人文素養(yǎng)是一個人發(fā)展的根基,它不像有些技能的學習立竿見影,更像鹽在水中有味無痕,是不可缺少的東西。大學語文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關乎學生的成長與成才。以地方文化為著眼點進行選材的語文讀本,完全有可能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兼?zhèn)?、趣味性與實用性結合,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當然,《品味浙江》作為鄉(xiāng)土語文教材,與其他大學語文教材結合使用,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閱讀天地。語文教育沒有專業(yè)之分,著眼于長期效應,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洪指出:“大學語文課程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基礎地位和特殊作用,只能進一步加強,不可忽視、削弱;大學生的語文繼續(xù)教育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大學語文課程應成為各類全日制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成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①陳洪:《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國大學教學》2007年第3期,第16頁。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大學語文課的開設,使學生在大學期間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提升文化“軟實力”。
(二)大學語文與專業(yè)發(fā)展
大學語文在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精神和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感知、想象、分析)及表達能力(書面、口語)等基本素養(yǎng)方面,都與專業(yè)發(fā)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以地方文化為內(nèi)核的大學語文,在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與職業(yè)發(fā)展方面也具有這樣的功能。如K學院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yè)的學生認為,鄉(xiāng)土大學語文對會展項目的策劃設計、方案寫作和人際溝通等都有很大的益處。在“語文學習對未來就業(yè)和事業(yè)發(fā)展是否有影響”調查題目中,選擇“有影響”的有114人(占77.6%),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感受。高職教育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專業(yè)與未來的職業(yè)緊密相關,“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主要是圍繞專業(yè)方向來組織的,專業(yè)是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雹诶詈S?、胡海燕:《高職大學語文與專業(yè)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構建研究——以建筑類專業(yè)為例》,《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74頁。因此,開設大學語文在注重語文基礎學科作用的同時,也要結合專業(yè)特點,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的“無用之用”與“有用之用”都將作用于其未來職業(yè)的發(fā)展。如旅游專業(yè)學生能結合地方文化進行導游講解和會獎旅游設計,文秘專業(yè)學生能運用地方文化進行寫作和人際溝通,裝潢、景觀和廣告等設計專業(yè)學生能從地方文化中尋找到富有地方特色的元素,表演藝術、動漫藝術專業(yè)學生能從地方文化中獲取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城鎮(zhèn)規(guī)劃專業(yè)學生能利用地方文化更好地保護和發(fā)展城鎮(zhèn)等。當然,專業(yè)不同,對學生的培養(yǎng)定位也不同,其對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但高職院校語文教學可努力做到同中有異。
(三)大學語文與學習興趣
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上傾向于“動”,喜歡交流和操作,如果只簡單地注重語文知識體系的傳授,學生就會厭倦;如果能通過大學語文將身邊鮮活的東西帶給他們,學生就會感興趣。有公共選修課的學生表示:這門課的課程量不夠多(約30課時),最好由選修課改成必修課。學生的感受清楚地表達了他們并不排斥大學語文,且對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實踐性學習的呼聲非常高,希望多走出校門,增加一些“文”與“地”的交互??梢?,只有認識教學對象的特點,重視大學語文學習主體的過程性學習和參與性學習,從課堂向課外延伸,運用現(xiàn)場教學,多開展朗誦、演講、辯論、表演和趣味寫作等學生參與感強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閱讀與實踐中體驗快樂,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若干意見》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被诘胤轿幕母呗氄Z文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語文和學生職業(yè)發(fā)展、服務地方社會經(jīng)濟上找到結合點。不過,K學院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時間不長,當前的研究重在對在校學生學習狀況的分析上,今后還應追蹤畢業(yè)生學習鄉(xiāng)土語文的成效、用人單位對畢業(yè)生人文素質的評價,以進一步推進高職院校語文教材的建設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責任編輯 毛紅霞)
Exp loration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View of Local Culture
ZHOU Xiaoyin
(Hangzhou Polytechnic,Hangzhou,Zhejiang,311402,China)
College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conducting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However,it doesn't have a clear position in the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 withmany problems such as homogeneous course book,subjective teaching and coursemarginalization.Tomeet the require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attempts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view of local culture,and builds a teaching mode of“teachers as the guide,students as the subject,combining college with local society,putting experience,study and tourism as a whole”.The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reformed tomake the Chinese teachingmore local to rebuild students'Chinese learning interest for the purpose of further promoting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local culture;Taste of Culture in Zhejiang;humanistic quality;major development;interest in Chinese language
10.3969/j.issn.1671-2714.2016.04.016
2016-01-26
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SCG398)
周曉音,女,浙江金華人,教授,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