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批評與建構 文本解讀的當代意義

      2016-01-28 07:54:07重慶丨李安全
      名作欣賞 2016年4期
      關鍵詞:當代意義名作

      重慶丨李安全

      ?

      批評與建構 文本解讀的當代意義

      重慶丨李安全

      摘 要:當代讀者須站在當今的立場上,對“名作”進行當代闡釋,讀出經典的當代意義。而要讀出文本的當代意義,一要寂然凝視,懂得欣賞;二要平視經典,切近理解;三要移植情境,尋找“參照”;四要拒絕權威,用“心”感悟;五要“自言自語”,新鮮表達。

      關鍵詞:“名作” 當代意義 平視經典 情境移植 拒絕權威

      “每一個時代都必須按照它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歷史流傳下來的文本,因為這文本是屬于整個傳統的一部分,而每一個時代則對這整個傳統有一種實際的興趣,并試圖在這傳統中理解自身。當某個文本對解釋者產生興趣時,該文本的真實意義并不依賴于作者及其最初的讀者所表現的偶然性。至少這種意義不是完全從這里得到的。因為這種意義總是同時由解釋者的歷史處境所規(guī)定的,因而也是由整個客觀歷史進程所規(guī)定的。”①每一個時代都必須按照它自己的方式來解讀經典,所以,經典對于讀者,對于不同時代的讀者也具有永恒的意義??墒?,2013年6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對近三千名讀者吐槽最多的“死活讀不下去”的書進行統計之后發(fā)布的排行榜中,前十名竟然依次是《紅樓夢》《百年孤獨》《三國演義》《追憶似水年華》《瓦爾登湖》《水滸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尤利西斯》。這究竟是為什么呢?于是困惑,于是思考,于是實驗,發(fā)現這些經典之所以讓人們“死活讀不下去”,其原因涉及諸多方面:語言文字與我們當代生活有一個較大的距離,顯得較為艱澀,難“嚼”;翻譯的文字具有較強的歐化色彩,不能很好地與中國文化“接通”,經不起“咀嚼”,或者是不符合中國讀者的欣賞習慣;經典作品敘述、描寫多而細,所描繪的生活多是“古典”的,故事也是“古典”的,與當代人快節(jié)奏的“現代”形成鮮明的“反差”,讓讀者心里產生“隔膜”,難以從“古典”之中讀出對今天生活的啟示;經典作品意蘊豐厚,需要“咬文嚼字”,“反復閱讀”,現代人缺乏“琢磨”“咀嚼”的耐心;現代人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沒有了從容優(yōu)裕的生活,缺乏一種欣賞的態(tài)度與眼光;經典作品大多是大部頭,需要用更多的時間來“慢閱讀”“消納”(錢鍾書語),可是當今的人們卻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地過日子,只能忙里偷閑地“讀圖”或者讀一點“快餐讀物”以消閑……歸結起來,當代讀者沒有一種欣賞的態(tài)度來欣賞經典作品,讀不出更多的“當代意義”,于是厭倦經典,于是“死活讀不下去”。怎么辦?如果我們可以從經典作品之中讀出“當代意義”,或許經典閱讀就可以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墒?,怎樣才能從經典作品之中讀出“當代意義”呢?車爾尼雪夫斯基不能告訴我們“答案”,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思考、實驗、總結。

      寂然凝視,用欣賞的態(tài)度去審視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保▌③模骸段男牡颀垺ど袼肌罚﹦?chuàng)作如此,其實閱讀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睛才能發(fā)現美。”②閱讀經典,最重要的是要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去發(fā)現。

      讀過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就不會忘記結尾一段中的那句話:

      我之所以發(fā)現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其實,閱讀經典就像“看花”“看自然”一樣,特別需要處在一種“寧靜”的狀態(tài)之中,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心”去體驗??墒?,我們現實的生活卻是忙碌的,“高壓”的,心情也常常是浮躁的。怎么辦?自己給自己營造一種“寧靜”的閱讀氛圍吧!比如,每天臨睡之前,將放在床頭的書翻開,默默地讀上一小段;比如,周末用一個半天,一家人不看電視,就安安靜靜地閱讀;比如,在周末,干脆一家人到圖書館或者新華書店去呆呆地“呆”上半天;比如,自己給自己“規(guī)定”,每一周或一個月上當當網或者書店選購一本圖書,或者每一年訂閱三五種報刊……就這樣,有了一種“寧靜”的“氛圍”,自然也就容易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一種生活方式了。

      在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一文中,也有這樣的一句話:

      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作藝術,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

      一般的讀者將本文的主旨歸結為對“幸福”“幸福生活”的向往,看起來也沒有錯。其實,這才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文章的“本旨”就在這一句,就是要用審美的態(tài)度去看待生活、理解生活、欣賞生活。學會用欣賞的態(tài)度去看待生活,自然,我們的閱讀也就會別有一番情味了。

      我喜歡陶淵明,特別喜歡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這固然有語文教師的職業(yè)熏陶。北大的袁行霈先生講解的陶淵明更是讓人覺得可以親近,可以“交流”,甚至可以“神通”。但是,真正讀懂陶淵明卻是得益于自己在“三余”之時,默然靜觀,寂然凝視陶淵明的那些“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詩句,而且“心領神會”。

      陶淵明《飲酒》中有這樣的句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這不是孤僻、自閉,而是拒絕、自守。本來就住在塵世之中,卻沒有喧囂,沒有塵俗,只是因為自己內心過得寧靜與自然。這不只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修煉,一種心性,所以可貴?,F代人尤其需要一點這種精神的寧靜。

      平視經典,用俗世的眼光去審視

      薩特提出:“一切都有待于讀者去完成,而且一切業(yè)已完成。讀者的接受水平如何,作品也就如何存在著。當他閱讀和創(chuàng)造時,他知道他總是能夠步步前進,進行更深刻的創(chuàng)造的。正因為如此,作品才好像是個取之不盡而又不可穿透的對象?!雹垡驗槭墙浀洌驗槭谴蠹抑?,因為是諾貝爾獲獎作品,所以,我們常常心生敬畏;因為敬畏,我們常常覺得經典是深奧的、艱澀的;因為我們以為經典艱澀深奧,于是敬畏、拒絕。其實,如果我們就像魯迅先生說的,只是把“魚翅”當作“白菜蘿卜”來“吃”掉(《拿來主義》),或許,我們就即使體味不到“魚翅”的“高貴”滋味,甚至因為“腸胃不適”而消化不好,也還是可以獲得一些真正的“營養(yǎng)”的;反之,如果知道是珍貴的“魚翅”于是心懷吝惜,珍藏起來,不敢“吃”或者舍不得“吃”,最終這“魚翅”對我們也只是一個“虛設”。所以,對于經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畏懼,不吝惜,一小口一小口地“吃”下去?!俺灾灾?,你就懂得了其中的“滋味”和“營養(yǎng)”了,你就可以實現“更深刻的創(chuàng)造”。

      喜歡蘇軾的讀者,一定喜歡那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定風波》是偉大詞人蘇軾的偉大作品之一。如果聯系蘇軾的生平事跡以及特定的寫作時代背景來說,這首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自然是陰歷。蘇軾當年四十七歲,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謫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經兩年有余了。如果遵循“知人論世”的套路來解讀,這首詞自然是用尋常的生活事件來表現蘇軾的高貴精神或偉大人格。面臨打擊、挫折、不得志,東坡沒有沉淪,沒有悔愧,而是保持一種“我行我素”的淡然、淡定、淡泊之心境;還可以再“提升”一個層次,表現的是蘇軾身處困境、遭受挫折之時的曠達與樂觀,甚至是沉著與堅忍??墒牵绻覀兪紫炔弧爸苏撌馈?,不去考慮作者與作品的“偉大”,只是“親近”文字,就是感覺這里寫的不過就是一次“春游”。“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币贿呑呗?,一邊欣賞鄉(xiāng)村景色,甚是“融洽”。可是,突然,春雨來了,而且還不是“像牛毛”“像花針”那樣的綿綿,而是越來越大,竟然打濕了衣衫,讓人成了狼狽的落湯雞??墒?,一陣子過去了,雨住了,太陽又出來了,衣衫又慢慢地風干了。就這樣一點小事,一般的人根本不在意,可蘇軾寫了一首詞來記述,這不過就是騷人墨客的一件雅事而已(甚至我們可以適度生發(fā)一點,文學寫作,也就是用一種詩意的態(tài)度來看待尋常生活,用詩意的文字來記述尋常生活。如是而已)。這樣讀起來,反而親切、自在。其結果不是受到什么“偉大”的“熏陶”,而是受到一種微妙而緩慢的“浸潤”,毫無“強制”之感覺。比語文課堂上老師的那種“高屋建瓴”的解讀更為悠閑,更為自然。

      有一些“沉重的大部頭經典”,確實是不容易讀下去的,或者說是不容易讀懂的。比如《紅樓夢》《約翰·克里斯多夫》《戰(zhàn)爭與和平》等巨著,沒有較為充裕的時間,沒有一定的耐心,常常是難以讀下去的。怎么辦?怎么讀?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從興趣出發(fā),慢慢地讀進去,擴展開去,深入下去。比如,讀《紅樓夢》,先瀏覽前言后記,再看看目錄,然后根據自己的整體印象,選擇自己喜歡的章節(jié)閱讀,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文字進行細讀。大致說來,中學語文教材及讀本中選擇的章節(jié)就是中學生可能感興趣的章節(jié)。在細讀部分章節(jié)的基礎上,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接著讀”。這個“接著讀”,自然不只是讀一遍,而是要讀很多遍。比如,北師大的鄭國民教授,每隔三五年都要買一套新的《三國演義》,仔細閱讀,這是“接著讀”的最高境界。

      自然,閱讀經典不可強迫,如果讀了一些章節(jié),自己心里實在不喜歡,也就可以放棄了。即便是中小學乃至大學開設的經典閱讀或名著選讀,也要給學生選擇的余地,“必讀書”可以是從十來種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三五種就可以了。如果是教師或家長要指導學生閱讀那種令人望而生畏的鴻篇巨制,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設計一種“閱讀手冊(或日志)”,“引導”學生按照大致一定的“程序”去開展閱讀?!笆謨浴敝凶匀话ㄅc作品及作者有關的一些常識,還可以引導學生摘抄自己感興趣的文段,引導學生對精彩文段進行批注性閱讀;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瀏覽經典的情況之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最重要的是,“手冊”的設計要重視“成果”,更要重視閱讀方法、閱讀過程的有效指導,要將方法的指導“隱藏”在“量表”之中。如果可能,將來還可以將經典名著的閱讀過程設計為“游戲”那樣的“循循善誘”的有趣味的程序,讀者一步一步地讀,一個一個的別開生面的畫面或境界也就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甚至還有“獎勵”,或許,那讓人“死活讀不下去”的經典也會變成讓人死活丟不下的“寶貝”。

      情境移植,以現代生活去“參照”

      袁枚《隨園詩話》有言:“詩中境界,非親歷者不知?!薄敖邮苷呷松鐣涷灥呢S吝與否對于理解詩作之境界至關重要。”④古典作品是表現古代生活的,外國作品是表現外國生活的,于是我們以為,這些都與中國當代的生活相隔絕。道理似乎也是這樣??墒牵绻覀儾捎昧硪环N“策略”,把古典的以及外國的生活“嫁接”“移植”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之中來“參考”“對照”,常常也可以讀出“當代意義”。

      比如,我們聯系現實來閱讀《裝在套子里的人》,就會隱約地感覺到,其實我們都是“別里科夫”。一般的文學講義以及語文教科書,都是要“引導”學生去討論這篇小說批判了沙皇統治的專制。以“知人論世”的套路來看,這無疑是聰明而且正確的做法,可是,作為普通讀者包括中學生卻討厭這樣的“循規(guī)蹈矩”的思路。如果我們就著力研討別里科夫到底有哪些“套子”,這些“套子”是否合理,是否必需,或許更有“普遍意義”。別里科夫的“套子”的確是很多的,筆套,雨傘,蚊帳,小屋子,政府的文告,過時的規(guī)矩,舊的觀念,“千萬別出什么亂子”的口頭禪,等等。再擴散思維,小說中寫的古希臘語、馬夫拉生活的“村子”等,不也是“套子”么?如此而已。關鍵是,這種種的“套子”讓人們“喘不過氣來”,讓人們無法正常地生活。這就是小說主題的深意所在。

      其實,從一般的意義上說,“套子”也就是種種有形無形的“規(guī)矩”。中國有古訓,“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結合我們自己的生活來想想,作為一個人,無論什么時代什么處境中的人,似乎都是處在種種“套子”之中。當然,再進一步想,種種的“規(guī)矩”,有順乎人性的,也有反人性的;有合乎理性的,也有反理性的。人類社會的進步,也就是不合理的,反人性、反道德的“規(guī)矩”逐漸減少直至消失,而合乎人性的“規(guī)矩”更加科學合理的過程。別里科夫生活在“套子”中,之所以可笑,是因為有很多的“套子”都是多余的、反人性的、落后的。所以,在每一個階段,我們的努力就是要消滅那些反人道的“規(guī)矩”。事實上,人就是“水滴”(列寧說每一個人都是“大海中的一滴”)或者沙粒,沒有“套子”(比如規(guī)矩、道德、社會制度等),人就是散沙或者覆水。當然,不同的“套子”又會讓水滴或沙?!靶纬伞辈煌男螒B(tài),不同的社會制度也會讓人群構成不同的社會。這樣推演開來,也可以將小說的主題引申到更為宏大的意蘊上去。如果不覺得“空洞”,作為讀者,自可按照自己的“思想”與邏輯去推演。

      狄金森有一首小詩《籬笆那邊》:

      籬笆那邊

      有一棵草莓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過

      草莓,真甜!

      可是,臟了圍裙

      上帝一定要罵我

      哦,親愛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一個孩子

      他也會爬過去,如果,他能爬過!

      無心地讀讀,也不覺得有什么特別的意思,但聯系我們自己的生活去體味,又可能會發(fā)現其中確實蘊含著豐富的意味。至少,《籬笆那邊》喚起了我對于過去的很多聯想。

      記得小時候,我家園里有一塊黃瓜地,四周都用竹柵欄圍起來,防范雞鴨和貓狗,同時也防備偷吃的小孩。春末夏初,黃瓜長出來了,細細的,長長的,青油油的,非常誘人,讓人(尤其是三五歲的小孩)垂涎三尺。有一天,我把柵欄弄了一個小洞,鉆過去,從隱蔽處摘了一個黃瓜。現在回憶起來,雖然是掛破了衣裳,但那黃瓜是很甜很香的。

      我又記起了一條魚。我發(fā)現稻田里有一條肥大的鯽魚,藏身在一層厚厚的青苔下,一動不動。青苔的上面是厚厚的冰,因為是嚴冬時節(jié)。我想得到它,我想踩著冰面,走過去,敲碎冰,把它捉起來??墒牵矣謸?,冰還不夠厚,不能承受一個人(盡管只是一個三五歲的小孩)的重量。終于,我下定決心,無所畏懼地走了過去。我小心翼翼地踩過冰面,小心翼翼地敲碎了冰塊,非常興奮地捧起那條魚??删驮谶@一瞬間,冰碎了,我陷入了泥濘中。我的鞋、我的褲子沾滿了泥水。但是,我沒有放棄那條魚。

      讀到這里,我們或許還會聯想到一首歌謠《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誰也比不過她。我有心摘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把我罵?!备枵邔岳蚧ǖ臒釔?、思慕和眷戀都通過婉轉而清亮的旋律表達了出來,其中所包含的“怕看花的人兒罵”的羞澀和含蓄也表達得非常真切婉妙。顯然,這是愛情,是初戀,是發(fā)自內心的愛戀。

      把上面幾種事實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發(fā)現,其中所隱含的關系是那么的相似。

      草莓→黃瓜→魚→茉莉

      籬笆→柵欄→冰水→園子

      臟了圍裙→掛破衣裳→沾了一身泥水

      上帝的罵→父母的責備→冰的寒冷→看花人的罵

      當然,一切物質的、現實的、平凡的事物和情景一旦“進入”了藝術作品就變成了精神的、幻想的、典型的形象和意境。因此,我們必須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并且以藝術的眼光來審視這些事物和情景。于是,我們發(fā)現,草莓、黃瓜、魚、茉莉等是象征人的一種美好的欲望或追求,是愛情,是理想,是藝術。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可能是?;h笆、柵欄、冰水、園子等則是象征了現實的障礙難于超越又并非不可超越,但當你勇敢地超越,又可能會讓你遭遇種種的苦難或不幸。臟了圍裙、掛破衣裳、沾了一身泥水、挨罵等則是隱喻可能因為行動而損壞了自己的形象,甚至是敗壞了自己的德行。上帝的罵、父母的責備、冰水的寒冷、看花人的罵等是你為滿足自己的“欲望”將會遭致的誤解、非難、打擊,但事實上,人人可能會有與你相同的“欲望”,所以你也可能會得到“寬恕”。有了這樣的聯系和比照,我們就可以大致地理解詩歌的內涵了,但同時也要注意,因為切入角度的差異,得出的“主旨”也可能是有些差異的:可以理解為理想和現實之間僅僅只有一道籬笆,只要你大膽地去追求,理想就可以實現;可以理解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欲望,你必然會有所付出甚至是犧牲;也可以理解為盡管理想是那么美好而且切近,但現實的障礙和世俗的法則會約束你,甚至使你不能跨越現實;還可以理解為如果你要實現理想,你就不要顧慮重重。

      拒絕權威,用自己的“心”去感悟

      “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自得?!保ㄍ醴蛑骸督S詩話》)王國維說,文學創(chuàng)作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就閱讀而言,永遠是“以我觀物”,永遠是“有我之境”。所以,真正的閱讀,尤其需要“棄圣絕智”,尤其需要拒絕“權威”,尤其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領悟,從而讀出自己的“奇思異想”。

      我喜歡《詩經》中的《采薇》,高中語文課本中也選錄了這首。讀著讀著,我就突發(fā)奇想,這“采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琢磨著琢磨著,我就找到了三層意思。

      按照高中語文課本的注解,“薇”是野豌豆,“采薇”就是采摘野豌豆。行軍中的戰(zhàn)士為什么要采摘野豌豆呢?記得我們小時候,那時還是集體化的人民公社時期。大約是舊歷的四月,麥子成熟了,野豌豆也成熟了。大人在生產隊的田野里割麥,小孩在田野里拾麥穗。小孩子們最有趣的事就是將野豌豆角截斷,剝開,抖去其中的豆粒,就成了一種“樂器”。鼓起腮幫子,輕輕地吹起來,咿咿呀呀,支支吾吾,可以吹成歡樂的曲調,也可以吹成悲傷的曲調。全由吹奏者的心境和吹奏技巧來決定。這樣想來,莫非那從軍的戰(zhàn)士也就是要采摘野豌豆來做成“樂器”,輕輕吹奏,表達自己內心的悲喜哀樂?這樣的理解,也還是有趣味的,似乎也是合乎情理的。

      “采薇采薇”,這不過是《詩經·采薇》中的一個句子??墒?,你反復地來讀,細細地來嚼,總覺得就像是銜著一枚橄欖,越是咀嚼,就越是有味道?,F在的教材注解說“薇”是野豌豆,可是,以前的詩選及教材似乎并沒有這樣的注解。這就給大膽而聰明的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查查《現代漢語詞典》,“薇”釋為“一種巢菜”。誰是誰非?其實,或許誰也說不清楚了。但是,我們可以肯定這是一種植物。如果有好事之徒偏偏要說,這“薇”就是美麗的“薔薇花”呢?你又如何反對呢?

      再說這個“采”字。按照課本的注解,這“采”就是動詞,是“采摘”的意思。這樣的話,“采薇”也就是“采摘野豌豆”或者“采摘巢菜”了??墒?,前面,我們剛剛學過的《鴻門宴》中有一句:“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這“采”就是通假字,通“色彩”的“彩”。而且,也有老師就是將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采菊”解釋為“彩色的菊花”。因為陶淵明并沒有去做一個“采花大盜”呀!如果把這“采薇”理解為“彩色的野豌豆花”或者“彩色的巢菜花”或者“彩色的薔薇”之類的行不行呢?

      假設就把“采薇”理解為“采摘”一種植物的“花”或果實或莖葉之類的行不行呢?或者說,如果是“采摘”的植物的花果實莖葉之類的東西,他是拿來做什么的呢?一定是拿來“吃”的嗎?如果不是呢?如果是拿來送人呢?這不是更有詩意嗎?你看,在《詩經·靜女》中就有“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這樣的章節(jié)。顯然,這“彤管”“荑”之類的不也是植物的花或莖葉之類的嗎?不也正是拿來送給相思的朋友,表達思慕之情的嗎?在沈從文的《邊城》中,那翠翠夢中所采摘的“虎耳草”不是也要送給自己心上人,表達思戀之情嗎?

      可見,“采薇”似乎可以是采摘一種“草兒”,作為像“荑”“彤管”那樣的紀念品或者信物送給心上人,那不是更加表達了服役的士兵對故鄉(xiāng)、對情人的思戀嗎?也可以是采摘薔薇花,想起在家鄉(xiāng)時與戀人或妻子恩愛的情景,寄托一種深情的回憶和相思記得電影《臺兒莊戰(zhàn)役》中好像就有一個細節(jié),是戰(zhàn)爭間隙、硝煙彌漫的陣地上,一朵細小的藍色野花含苞待放,滿臉塵土的戰(zhàn)士凝望著,陷入了深遠的回憶,想起了故鄉(xiāng)的戀人?;蛟S這就是毛澤東說的“革命的浪漫主義”吧。當然,這種種的猜測固然是有趣的,但也必須“言之成理”才行。

      更有趣的是,2010年9月,我班上有一個女生,恰好就叫“采薇”,多有詩意的一個名字呀。于是,我想,這“采薇”萬一就是一個人的名字呢,那該多有意思呀。于是,我順著這樣的“意思”想下去,假定又假定,這“采薇”就是一個人的名字,那它會是誰的名字呢?可能是那役夫的情人,也可能是那役夫的妻子,還可能是那役夫的女兒吧?如果是情人或妻子,我們來一點現代的想象,那役夫一定是在從軍或作戰(zhàn)的間隙,默默地思戀著她,念叨著她的名字,白日里“若有所失”,深夜里“輾轉反側”,總是把情人或妻子送給他的那“十字繡”(現代冷幽默)拿出來,摩挲,摩挲……那種懷想的痛苦是多么的深刻呀!如果是役夫的女兒,或許在戰(zhàn)爭停歇的片刻,在午夜夢回的片刻,他就把女兒的照片(還是現代冷幽默)拿出來瞧呀瞧呀,直看得淚眼婆娑……那牽掛的情懷,那相思的苦楚,有什么語言可以表達呢?

      當然,這些解釋多少都有一些“臆想”,或許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意也不完全符合,但是,“詩人擋不住作者”,“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只要我們的“猜想”甚至“臆想”是“合理”的,也就是“美”的。你說不是么?

      閱讀經典,有時候需要“參看”專家的“解讀”,需要查查鑒賞辭典,但是,更需要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心去體味,而且,常??梢宰x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讀出“新意”。其實,有時“專家”的解釋也未必是完全合理的。

      比如,讀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我就發(fā)現課本注解說本文是“寓言體傳記”,這是不恰當的,我認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傳記體寓言”。因為從本質上說,這是“寓言”,是借故事來闡明道理的。什么道理?很簡單,就是要做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做最好的自己,過自己認為最舒適的生活。或許其中所包含的真的是一種高貴的人生理想?。?/p>

      讀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我固然為王安石所提出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而感動,但是,我也突發(fā)奇想,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題目:“如果你就是文章中的那個‘怠而欲出者’,請你寫一篇游記,談談你的感悟?!边@下可好了,不少的同學倒是換了一個角度來看問題,的確會有不少新的發(fā)現:有人說,人生能夠走多遠走多高,或許還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約;或者說,要做好一件事,主觀努力很重要,但還得分析客觀形勢,切不可莽撞行事;或者說,科學的預測與謀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思想打開了,讀“活”了,這樣的快樂、自由而且豐富的閱讀,是以前未曾嘗試過的,也是事前未曾料想到的。

      魯迅的《祝?!芬呀涀x過多遍,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對其中“她不是魯鎮(zhèn)人”一句特別敏感,而且由此還聯想到了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外來妹》,甚至聯想到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敏俊,甚至還聯想到《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并且聯想到了農民工。祥林嫂——外來妹——都敏俊——林黛玉——農民工,這些“形象”疊合在一起,讓人感覺到一點新的意思。一個人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之中,你進不去,可能遭人冷眼,受到排擠,甚至遭受打擊,可是,你又沒有“遁逃”的路,怎么辦?這似乎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問題。再進一步,中國文化的“落葉歸根”、外國文學中的“多余人”以及“尋根”主題似乎都并不高深,其中所蘊含的也就是一種處于生存困境之中的人尋求“突圍”的希冀以及“突圍”而不得的悲劇。

      “自言自語”,用新鮮的話語表達新鮮的體驗

      普通讀者不喜歡“專家”們所寫的那些文藝論文,不喜歡“學者”們所做的那些高深的講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論文或講解的語言古板、干癟、陳舊??催^“百家講壇”的觀眾就會發(fā)現,其最為突出的特點就在于,主講者用現代的甚至是現代流行的語言來解釋經典,表達用現代眼光、現代思維解讀文學文化經典所獲得的“趣味”與“智慧”。其實,文學欣賞尤其需要用鮮活的語言和生活情景來闡釋經典,用新鮮的語言來表達經典閱讀所獲得的新鮮的體驗與滋味。

      且舉一個例子。記得很清楚,2013年11月在綜合開發(fā)研究院(深圳)研修,17日上午抽空隙到深圳蓮花山公園瞻仰鄧小平雕像。恰逢深圳第十五屆花會,人山人海,萬頭攢動,甚是熱鬧。其中,有一個小孩子的話讓我不能忘記。是一個小男孩,三歲左右,拉著他外婆的手,滿懷怨悵地說:“他們不和我玩!”外婆自然是安慰,鼓勵孩子參與到其他孩子的活動之中去??墒?,我卻在這一夜里,突然想到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其實,陳子昂抒發(fā)的“感慨”不就是“他們不和我玩兒”嗎?沒有當下的朋友,甚至“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所以,陳子昂“孤獨”“愴然”,于是滿面淚流,于是憤憤地摔琴(因為沒有知己)。這里表達的就是一種深沉的憂憤。其實,古今很多的文人墨客都有孤獨的時候,只是他們抱持的態(tài)度與感情的表達方式卻不相同。比如,王維就是“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一個人彈琴,給自己聽,給山鳥聽,給月亮聽,讓自己的心得以休憩、沉靜。李白則是“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與山鳥對視,與沉默的山對視,一種安靜在心中幽幽升起。當然,李白也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放達與癡狂。陶淵明則是“有志不獲騁”,“揮杯勸孤影”,舉著酒杯就和自己的影子說說話,相互勸慰,也很有意味。朱自清則是在月色下的荷塘漫步,感受“獨處”的“寧靜”,消解內心的“頗不寧靜”,這是一種靜默的釋放。或許這種更為“低調”的消解方式更適合當今社會,因為互不打擾,也不喧嘩,所以顯得也更有涵養(yǎng)而且高貴。

      文字簡練、準確固然是好的,可是因為太簡練、太精確,讓人覺得干枯、嶙峋就不好了。蘇軾說陶淵明的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固然是肯定了陶詩的質樸凝練的美,但其中也潛藏著一個意思,那就是,形象、豐腴、溫潤、婉轉的文字也是好的文字。這似乎給我們一個啟示:文學欣賞的文字還是要簡樸一些好,平易一些好,多一點感性,多一點率性,少一點邏輯,少一點“三段論”;太多的專業(yè)術語、太多的學術味未必適合普通讀者,也未必能夠很好地傳達出自己閱讀經典的感覺和頓悟。

      如果你喜歡,還可以用詩的語言來表達你的閱讀體驗。比如,詩人兼學者趙瑞蕻先生寫過一首“八行詩”《李商隱》:

      夜晚,春雨,提著一盞燈,

      憂郁地徘徊在深巷樓前。

      就是你嗎?唉,李商隱!

      像只飄蕩的鳥兒,多孤單,

      你怎能管得住自己的命運?

      當鴟鸮鼓噪,豺狼喧囂的兇年,

      你沉吟,將滿腔憤慨悲戚,

      傾注在流芳百世的清詞麗句里。

      這首詩前五句將李商隱的名句“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春雨》)、“流鶯飄蕩復參差,渡陌臨流不自持”(《流鶯》)融化其中,“如鹽著水,既不隔斷,又不難解”⑤。

      趙瑞蕻先生還寫過一首《李賀、濟慈、蘭波》:

      三大詩人:李賀、濟慈、蘭波,

      九世紀和十九世紀,相隔千年之多。

      在夢幻奇想中創(chuàng)造攖人心的詩,

      短暫的生涯,不朽的光焰閃爍!

      生活的鞭子抽打著各自的身世,

      最憎恨黑暗的是最光明的歌!

      七色的水晶球旋轉,天才的投射,

      來自民族的精英:李賀、濟慈、蘭波。

      這是對李賀、濟慈、蘭波的贊歌,更是詩人以自己的心去碰觸李賀、濟慈、蘭波的心所獲得的獨特體驗?!白钤骱藓诎档氖亲罟饷鞯母琛?,這無疑是用警句來概括古今中外所有最優(yōu)秀詩人的創(chuàng)作精神。

      寫到這里,又想起了《名作欣賞》2014年第1期上旬刊最后一頁的編輯手記《我們的夢》中有這樣的文字:“是站在當今的立場上,切合當今讀者現實的人生問題精神需求,對‘名作’進行的當代闡釋。讓‘名作’不再成為遠離我們當今存在的‘經院之物’,而成為可以在我們身邊進行交流、對話的朋友?!雹尬译[約地感覺到,原來我這篇文章其實也就是這段“高論”的粗淺的注解而已。

      ①〔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頁。

      ②朱光潛:《無言之美》,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頁。

      ③〔法〕薩特:《薩特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轉引自金元浦:《當代文藝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頁。

      ④金元浦:《當代文藝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頁。

      ⑤張伯偉:《天真的浪漫詩人——趙瑞蕻先生》,《隨筆》2014年第3期。

      ⑥孫明亮:《我們的夢》,《名作欣賞》上旬刊2014年第1期。

      作 者: 李安全,重慶外國語學校中學正高級教師。重慶市中小學學科帶頭人。主要著作有《智慧語文: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手記》《語文教學的智慧境界》《怎樣讀經典:文學欣賞的60條法則》等。

      編 輯:張勇耀 mzxszyy@126.com

      猜你喜歡
      當代意義名作
      名作
      藝術品鑒(2024年11期)2024-12-31 00:00:00
      《名家名作》征稿啟事
      名家名作(2023年32期)2023-02-27 01:44:40
      《名家名作》征稿啟事
      名家名作(2023年33期)2023-02-26 09:25:52
      《名作欣賞》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賀詞選登
      名作欣賞(2022年8期)2022-03-13 06:02:58
      淺談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認識及其當代意義
      簡論恩格斯對文明時代的論述及對當代中國的意義
      青年時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5:12:07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理論及當代意義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13:56:53
      劉瑞龍的群眾觀及其當代意義
      馬克思與弗洛姆自由觀比較
      人民論壇(2016年2期)2016-02-24 13:13:18
      從中醫(yī)藥文化看中醫(yī)藥的普世價值
      綠色科技(2015年6期)2015-08-05 19:58:58
      SHOW| 本溪市| 民和| 汽车| 湛江市| 新民市| 哈尔滨市| 昌宁县| 陵川县| 页游| 灵丘县| 苏尼特右旗| 花莲市| 名山县| 泰顺县| 双柏县| 浑源县| 兴安盟| 中方县| 晋江市| 楚雄市| 平昌县| 滦平县| 广安市| 胶州市| 涪陵区| 新疆| 濉溪县| 宜川县| 巴楚县| 德令哈市| 清河县| 枞阳县| 金寨县| 临清市| 黔东| 新和县| 乡城县| 辰溪县| 屯昌县|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