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釗[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求同尋異
由項羽與圣地亞哥看中西方對英雄的共同認識
⊙李維釗[河南大學, 河南開封475000]
項羽是我國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筆下的一位叱咤風云、文武雙全的英雄,圣地亞哥是美國小說家海明威《老人與?!分幸晃粓猿挚範?、英勇頑強的硬漢。兩位英雄分屬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空間領域,然而卻同樣閃耀著奪人的光彩,在他們身上映射出了東西方人們對“英雄”這個概念的共同認識。
項羽圣地亞哥英雄東西方共同認識
人類歷史上對英雄的崇拜由來已久,“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壯志,氣吞山河之勢,腹納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義,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懸”①。道出了中國人對英雄的定義。從蒙昧時期的開天盤古、追日夸父、射日后羿、舞干戚的刑天、戰(zhàn)蚩尤之黃帝、再到力拔山兮的末路英雄項羽,無不具有濃重的英雄主義色彩,此后的歷史長河中一代代的英雄豪杰成為人們謳歌追隨的目標。而在西方文化中,英雄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力量、勇氣,以及能力都超乎尋常的人,他們是實干家而非思想家,以戰(zhàn)爭和冒險為職業(yè),有著個人的榮譽準則。他們往往站在天意的對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過自身的抗爭挑戰(zhàn)宿命,從希臘神話里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中世紀英格蘭的不斷挑戰(zhàn)自身命運的俠盜羅賓漢、到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老人與海》里的圣地亞哥,一個個英雄滿含對命運的挑戰(zhàn)和不屈。下面就項羽和圣地亞哥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談談中西方對英雄的共同認識。
一、皆勇武剛健、仁愛寬厚項羽力能舉鼎、武力過人,有萬夫不當之勇且精通兵法,可謂文武雙全。巨鹿之戰(zhàn),面對“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的危局,他“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他“九戰(zhàn),絕其甬道,殺蘇角,虜王離”,一舉殲滅秦軍主力。面對項羽的勇猛威武,“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坝饸?,則一府懾伏,‘莫敢起’;羽殺宋義,諸將皆懾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諸將‘莫敢縱兵’;已破秦軍,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勢愈張而人愈懼,下四‘莫敢’字,而羽當時勇猛可想見也?!比欢?,他也有仁愛寬厚,兒女情長的一面,他時??紤]百姓疾苦,對待自己的屬下:“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迸c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彼陌饲Ы瓥|子弟兵對他忠心耿耿,愿意為他出生入死,即使戰(zhàn)死也無怨無悔。垓下被圍,四面楚歌之際,項羽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垓下歌》,不僅唱出了末路英雄的悲戚,還唱出了英雄對虞姬的柔情。
同樣,圣地亞哥在面對惡劣的海上環(huán)境,兇狠的鳥類和鯊魚時,義無反顧地到達大海深處。他筋疲力盡捕到一條大魚之際,卻遭到鯊魚群圍截,此時他手中唯一能夠戰(zhàn)斗的工具就是舵柄,圣地亞哥選擇了戰(zhàn)斗。雖然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巨大的魚骨,但是老人無所畏懼、錚錚鐵骨的英武氣概直沖云霄。同時圣地亞哥也有仁慈柔情的一面,在他眼中浩瀚的大海是可愛美麗的女人;對手馬林魚是少不了的兄弟,他毫不掩飾自己的贊美,還想親自喂它們;他憐憫弱小的海燕,驚心動魄的搏斗間隙也要同在船上棲息的小鳥說話。和唯一的朋友小男孩,相親相愛,相互照顧,他們之間真摯的友誼是老人善良質樸的體現,出海捕魚卻接連八十四天一無所獲,面對男孩父母的鄙視,老人依然友善;把拼死搏斗得到的那副魚骨架中的魚頭送人釣魚……由此看來,無論東方西方,英雄在卓爾不群超凡脫俗的基礎上其實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使得他們更加可親可敬。
二、都是寂寞孤獨的勇士英雄從來寂寞。為王者,必然高處不勝寒。項羽,因絕世驍勇,而成絕世霸王,是氣貫長虹、叱咤風云、勇武絕倫、俠骨柔腸的蓋世豪杰,亦是寂寞孤獨的末路英雄。鴻門宴上,項羽對范增多次目視和舉起玉的暗示默然不應,對樊噲多次不恭的言談舉止寬宏大量,對項伯阻擋項莊欲借舞劍之機刺殺劉邦的行為放任不管,以致劉邦趁機走脫,他的磊落坦蕩無人懂,甚至連范增都得出“唉!豎子不足與謀”的論斷,直至范增也離他而去。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韓信曾是他的部下;七出奇計,困項羽于垓下的陳平從前接受過項羽賜給的卿一級爵位,而他們俱棄他而去。四面楚歌的項羽是孤獨的,連心愛的虞姬也自刎而死,只余“泣數行下”的項王。烏江渡口的項羽是孤獨的,面對滔滔江水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古來圣賢皆寂寞”,往往孤獨成就英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英雄注定是孤獨的。
海明威塑造的圣地亞哥也是孤獨的。他“獨自駕了條小船,在墨西哥灣捕魚。出海八十四天了,連一條魚都沒有到手”。“這老頭真是晦氣,倒霉透頂”。他年輕時曾作過水手,現在老了,卻仍是這一帶“頂好的漁夫”?!俺艘浑p眼睛,他渾身上下都很蒼老。那雙眼睛樂觀而且永不言敗,色彩跟大海一樣”。老人只有孤單一個人,老伴已去世多年。他沒有房屋,只住在一個間陋的窩棚里,和他來往的只有名叫曼諾林的男孩,小男孩看著老人每天搖著空船回來,心里很難受總是跑下岸,幫他把盤好的釣繩、拖鉤,漁叉和卷在桅桿上的帆布往回搬。圣地亞哥的帆布上縫著幾個補丁,用以遮蓋破洞,整個卷攏之后,就像一面永遠打不了勝仗的敗軍之旗。老人內心的孤獨與寂寞在這樣的描寫中展露無遺。然而在圣地亞哥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孑然一身寂寞孤獨,更多的是他克服困難戰(zhàn)勝孤獨的力量和勇氣,他唱歌,自言自語。“他記不起他是什么時候第一次開始在獨自待著的當兒自言自語的了。往年他獨自待著時曾唱歌來著,有時候在夜里唱,那是在小漁船或捕海龜的小艇上值班掌舵時的事。他大概是在那孩子離開了他、他獨自待著時開始自言自語的。”他睡覺:“我大可隨波逐流,他想,管自睡去,預先把釣索在腳趾上繞上一圈,有動靜時可以把我弄醒?!彼^賞風景:“他眺望著海面,發(fā)覺他此刻是多么孤單。但是他可以看見漆黑的海水深處的彩虹七色、面前伸展著的釣索和那平靜的海面上的微妙的波動。由于風的吹刮,云塊正在積聚,他向前望去,看到一群野鴨在水面上飛,在天空的襯托下,身影刻畫得很清楚,然后模糊起來,然后又清楚地刻畫出來,于是他發(fā)覺,一個人在海上是永遠不會感到孤單的?!彼粩噙M行自我暗示、安慰和鼓勵,“你現在頭腦糊涂起來啦,他想。你必須保持頭腦清醒;保持頭腦清醒,要像個男子漢,懂得怎樣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條魚那樣?!边@樣一位“孤獨”勇士,表現了勇敢堅強、沉著冷靜、無所畏懼地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zhàn)的性格品質,頓時讓人心生敬畏。
三、俱是雖敗猶榮的悲劇英雄項羽最終失敗,但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性格鮮明的英雄形象。垓下之戰(zhàn),是霸王項羽的最后一戰(zhàn),場面慘烈,但不悲哀凄涼。這一戰(zhàn)項羽的英雄風采得到最濃烈最動人的表達。當時“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前方又有大江阻攔,軍隊戰(zhàn)死的戰(zhàn)死,投降的投降,已經走向敗亡。這個曾經叱咤風云,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面對這一結局,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的蒼涼悲壯顯示了項羽拔山蓋世的英雄氣概和無比的傷悲。這首歌不僅慨嘆他的生死、抱負、事業(yè),更多的是嘆息與自己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虞姬,是陪伴自己馳騁疆場殺敵無數的烏騅馬。面對“漢軍圍之數重”,他依舊英雄本色,“‘吾為公取彼一將?!钏拿骝T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烏江亭長勸他渡江逃生,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對亭長道:“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薄澳肆铗T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雹谠谏镭P之際,英雄氣概依然光芒耀眼,他沒有茍且偷生保全性命,更多考慮的是江東子弟父老鄉(xiāng)親的情義,讓人不禁為這個走向末路窮途的悲劇英雄掬一把同情之淚。
在《老人與海》中,圣地亞哥同樣具有悲劇英雄之美。在捕獲那條大魚且跟鯊魚搏斗的三天三夜里,展現給我們的是一位勇敢堅強、不懈斗爭的英雄形象,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他始終沒有低下尊貴的頭顱。小說中有兩處圣地亞哥在困境中的話令人難忘:與那條大馬林魚膠著僵持時他對自己說:“疼痛對男人來說不算回事兒”,當他被鯊魚圍攻時他高喊道:“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③這慷慨激昂的話語,是一個硬漢永不屈服的內心寫照,這啟示著人們: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消滅,失敗中仍要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和剛強的生命硬度,用堅強勇敢的意志去戰(zhàn)勝一切困難!圣地亞哥實在是一位不甘屈服、永不言敗、光彩照人的大英雄。
由此看來,盡管東西方對英雄的認識有著諸多的不同,例如西方英雄多是主動尋找命運,在命運之外同命運抗爭,中國英雄則多是讓命運找到自己頭上,始終被包含在命運之內,最后被命運所吞噬,英雄人物不逼就上不了梁山,揭竿而起實乃屬無奈。但是,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古代抑或現代,我們可以發(fā)現人們眼中的英雄大多具有多重人格,使得這些形象既可敬可畏又可親可近。人們希望汲取英雄永不枯竭的力量,期待得到他們直面人生與命運的勇氣,渴望自身具備他們非比尋常的精神意志,人們孜孜以求自己心中理想的英雄,又在英雄身上發(fā)現理想的自己。
①劉邵著,劉建國注譯:《人物志》,長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頁。
②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85頁。
③[美]歐內斯特·海明威著,黃源深譯:《老人與海》,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頁。
作者:李維釗,河南大學外語學院2013級本科生。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